《创新者》挖出多少IT界创始人的料?

《创新者:一群技术狂人和鬼才程序员如何改变世界》(The Innovators: How a group of hackers, geniuses and geeks created the digital revolution),(美)沃尔特 艾萨克森著,关嘉伟、牛小婧译,中信出版社2017年版,606页。

这是知名传记作家艾萨克森写的有关IT行业的发展史,截止到2014、15年左右。信息产业是一个年轻的行业,19世纪中期就有一个英国人Ada Lovelace预测了计算机的发展;但100年后随着战争的大规模爆发,对快速计算的需求才真正催生了计算机,图灵、冯诺伊曼,这些巨人对计算机的早期设计居功至伟;肖克利等人发明了晶体管,使得集成电路的出现成为可能;初期一批女性对计算机的编程(软件)也独当一面;乔布斯、盖茨等人在抄袭了施乐的理念后带动了个人电脑的发展;电子游戏也极大推动了个人电脑的诞生,雅达利公司对电子产品在美国的兴起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在ARPA网的基础上,伯纳斯 李等人在万维网的建立上起到了重要作用,因为他设计了超文本链接;威廉姆斯等人建立了维基百科;杨致远、佩奇、布林等人做出了网络搜索。

这书里扒出来很多人的发家史。比如说:

  • 盖茨生在一个巨富之家,父亲是律师,母亲是个非常有影响力的银行世家之女。在微软起步之初,盖茨去跟IBM谈对微软意义重大的合同,他妈给时任IBM总裁聊了聊,之后下属跟这个总裁谈起这事,那个总裁说:哦,是玛丽盖茨的儿子吗?她很棒!不用说,合同没问题了。
  • 微软的Windows(图形化)系统是抄袭苹果的,苹果的是抄袭施乐的。乔布斯得知微软在抄他,很火,因为他的系统还没发布;他大骂盖茨,盖茨说,你的不也是抄别人的吗?五十步笑百步?Good artists copy. Great artists steal.
  • 微软的QDOS是花5万美元买断的,不是其原创。当然这5万美元在当时也是不小一笔钱。
  • 盖茨生在一个律师之家,所以是个精明的商人,永远都在想如何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在商业条款的设定上非常认真。他也从小就想发大财。
  • 微软的演示经常掉链子(蓝屏,死机。。。),从一开始就这样,这个优秀传统一直在延续。
  • 盗版不止在中国存在。互联网成立之初美国就有很多人号召网上的一切都应该免费,收钱是不道德的,坚决反对盖茨、乔布斯等人的封闭、专利主张。书里很大篇幅讲了芬兰人写出linux、全球几百万人编维基百科的过程。我年轻时也参加过一些论坛,下载过很多0Day软件、游戏、音乐等。实际上,作者也点出了,正是由于盗版让微软的系统流行起来,成为标准,造就了他的世界首富地位。
  • 书里对帕斯卡尔的计算机发明只是简短一提,互联网部分也没有涉及法国的minitel,这毕竟只是美国人的视角。

关于产业进化,书里的三个主要观点是:

  • 发明创造靠的是积累、协作,在自由的土壤上、基础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一步步推进,很少有人能单枪匹马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成功的创业团队经常互补,有人主内,有人主外,有人思考产品发展方向和战略,有人负责执行和管理,把东西做出来、卖出去;
  • 互联网等事物的出现和流行,上层说是为了把信息节点分散化,基层研究人员说是为了更加民主、去中心化,上层说底层的人不知道自己在干啥,底层的人说上层的人不知道自己在干啥,所以有时候一个伟大的现象出现,背后的原因非常复杂;
  • 任何科技产品的盛行需要人文科学与技术的融合,毕竟技术是为人所用的。

创业者要对产品把关,伟大的创业者大多是搞产品出身的,要对产品象自己的孩子一样精雕细琢,仔细打磨,很少有搞营销的成为创业大师。新产品如果想取得成功,在复杂和简洁之间最好选后者,把一个东西做的越简单越完美,越容易被大众快速接受。搞的太复杂了一般人欣赏不了。

总的来说,这书是在给IT行业立传,里面涉及了众多风云人物,作者竭力发掘一些生动的细节把这些人物写活,对于希望获得IT早期发展史知识和宏观思考行业发展的读者,可以一读。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wWyNchZd_SvL_l63J3sQA?pwd=f3j4

发表在 图书 | 留下评论

Le cœur a raison mais la raison ignore. – Blaise Pascal

《学会反思》(Step Back: How to bring the art of reflection into your busy life),(美)Joseph L. Badaracco著,薛香玲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22年版,131页。

这本书是美国哈佛商学院一位教授写的,主要想教大家在忙碌的工作和生活当中如何停下来想一想。

首先,时时停一下,反思反思过去,对我们的当下和未来是很有好处的。只有很穷困的人才不反思,因为忙于生计,没时间。想困难的事也会很难,继续做重复性的(所谓的忙)反而简单。

其次,反思这件事不需要很复杂很完美,并不一定非到哪个风景优美的古寺庙才可以入定,而是时时都可以做,60分即可,所谓的马赛克碎片式反思,只要行成习惯、获益就好。有的人在走路、遛狗、开车时就可以反思,有的人在锻炼时可以,有的人在洗澡(淋浴或者泡澡)时可以,有的人当然在抽烟、喝酒、喝咖啡/茶时可以,还有的通过日记、练字、在手机手表上录音,跟别人对话,有的人在冥想、诵经中当然更可以。记读书笔记也是一种方法。庆祝、享受自己的成功也可以。

反思要停下来、慢下来。老是那么忙,无头苍蝇一样,最后可能啥也学不到,啥也做不成。有时候不马上解决难题,把它留在脑子里,睡一觉可能就想出办法来了。

要尝试多角度。别急着下结论,从现实中抽离出来,想想几年以后自己会怎么看这事,死的时候会怎么看这事。换位思考,站在别人的角度上看问题。多找人聊聊,听听他们怎么想。想想自己尊重或崇拜的人在这种情形下会怎么做。

要反思自己的行为,哪些是该停止的,哪些是该开始的。确定自己的标准,对衡量现实和自己的行动会有帮助:心里知道啥是对的啥是错的,行事自然随心所欲不逾矩。

个人的经验,洗热水澡时会有很多点子冒出来,跑步时也是思考的好时机,记日记、看书、写读书笔记也是。有时候多跟朋友聊聊,也可以有很多新的观点。人在病中卧床也会有很多思考。你是如何反思的?

这本书不厚,很快可以看完,对如何反思做了个不错的总结。

发表在 图书, 自我成长 | 留下评论

你上一次觉得当年的你很可笑,是什么时候?

《复盘》,沈磊著,浙江教育出版社2023年1月出版,310页。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这本书是复盘这个企业管理理念的提出者联想的经验分享。复盘的概念来源于围棋,是由联想创始人柳传志的核心观点。书里讲到了复盘的5大步骤和5大精神,而且配以很多案例,作者也是搞管理学方面的博士,引经据典,很多名人的名言,有理论的高度,同时也有很多鲜活的案例。

从步骤上来讲:

首先回顾整个过程,发生了什么,做了什么,全说出来;

其次搞清楚最初的期望是什么

第三是把期望与结果进行评估

第四是分析原因,聚焦于解决:成功时别忘了客观原因,失败了重点关注主观原因;查找亮点复制扩大可能更容易成功;遇到问题刨根问底,5个为什么搞清楚根本原因,直到认知层面才罢手;

最后是总结经验,最后形成深刻洞察,事为先,人为重。

复盘的五大原则:要尊重事实、实事求是,心态要开放,反思自我(真正的突破发生在边界上),对外坦诚表达(不要太严肃/复述别人的观点/提出自己的出发点),做到集思广益。

个人认为,复盘加上批评和自我批评,绝对坦诚,绝对透明,可能更有威力。

开复盘会最关键的是要想清楚究竟要复盘什么,目的很重要,想清楚自己的目标。回顾过去、提升抽象性思维、水平、能力,拥抱失败,保持开放性思维,成长。一定要实事求是,分清楚什么是事实什么是观点。

复盘的实践和前面的反思一样,其实不光是在工作中有用,也可以用来复盘反思我们的人生、我们的生活,最终的目的是成长,能从中学到什么,而不是一味的自我否定(自我否定也是错误的固定型心态)。

发表在 图书, 自我成长 | 留下评论

时兴的人文科学

Humanites populaires: La Culture des Objets(时兴的人文学科), Basile Zimmermann(金亦然)著,Les Belles Lettres 2023年2月出版,154页。

这本书是我很好的一个朋友金亦然写的第二本书,是他第一本Waves and Forms(《波与形》)的延续。全书的出发点是人文学科能否更加有用一点?跟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不一样,很多汉学历史学都是研究过去的事情,能不能搞点接地气的?

作者回顾了他21世纪初写汉学博士论文,受到两次冲击和挑战。他当时的第一个想法是写王朔。王朔是8、90年代取得了巨大商业成功的作家,行文幽默,也有多部作品搬上荧屏、银幕。但他提出这个想法后,被很多同事质疑,理由是多年以后多少人还会记得王朔,他那时很红,过气之后是否仍然有意义?第二个挑战是他后来转而去搞北京地下电子音乐的研究,在北京做了很长时间的田野调查,我也和他一起去了很多夜店,具体的可以看看之前写的那篇书评。他回去给同事们做简报时也被挑战,说内容挺好,但作为一个汉学论文,中国的元素在哪里?他后来的思考是所有这些,有必要纠结于中国吗?很多东西形与质,形是可以转变的,但质是不变的。总的来说人文科学能不能研究点儿有用的、现代的、时兴的,有实际的促进,而不是仅仅研究过去时代的某个人或某一幅作品。我后来跟他开玩笑说,看来他已经美国化了,治学讲求实用。

书里也做了很多探讨,有关汉学、文化的理念、形与波在不同研究里的应用。

这本书是法文版的,链接在此

发表在 图书 | 留下评论

分子生物学史圣经

《创世纪的第八天:20世纪分子生物学革命》(The Eighth Day of Creation: Makers of the Revolution in Biology),(美)Horace Freeland Judson著,李晓丹译,郑仲承校,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出版,489页。

这本书是分子生物学史的圣经,讲的是20世纪生物学尤其是分子生物学的发现历程,70多万字的厚厚一本书分为3部分10章,分别讲了DNA的结构(沃森和克里克的双螺旋)与功能、RNA的结构与功能(信使RNA)和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的发现。

作者是美国时代周刊常驻欧洲的科学记者,在欧洲呆了很长时间,在10多年的过程中和很多分子生物学前沿的专家(这其中很多人都得了诺贝尔奖)保持了长时间的沟通,进行过面对面的直接交流,掌握了很多第一手的信息。

这本书很神奇,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有大量的发现细节、科学家的音容笑貌和他们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故事性,但也有海量的专业知识,涉及到很多学科的历史发现,物理化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生物学、当然分子生物学等等,对于不是很懂分子生物学的专业人士,可能读起来如同天书一般,象我这样的半吊子看起来都很有难度,花了好长时间才断断续续看完。

作者的写作水平非常高,文笔很棒,把很多科学家的奉献精神、个性写的栩栩如生。搞基础科学研究的人是什么样的?他们就是想知道,不管有没有用。揭开一个秘密,对他们来说是最大的奖赏。还有什么比知道生命的秘密更能激励人的?很多人年纪很轻就搞出了名堂,不少成名获诺奖后就远离了实验室和科研,再也没有发过文章,也有人坚持搞了一辈子的基础研究。很多人可能一直默默无闻,不被圈子认可,但一旦有了重大发现,就有了自己的圈子。这就是开创者。

当然,知道的越多,就知道自己还有更多的不知道,生命的奥秘,是无穷尽的。英文原著出版于1995年,中文版出版于2004年,分子生物学是一门发展中的科学,直到今天还不断有新发现,今年的诺贝尔奖就颁给了两位mRNA疫苗的奠基者,认可他们对前几年新冠疫情中大放异彩的mRNA疫苗的贡献。所以科学技术是在不断进步的,而且直到今天,人类的医学和科学进步当然有,但仍然有无数未征服的领域。

pdf链接:https://pan.baidu.com/s/1x7kIXSLu3II_u8Hz9rGtbQ

提取码:s6X9

发表在 图书 |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