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现代社会的6项重大发明是怎么实现的

《我们如何走到今天:重塑世界的6项创新》(How we got to now: Six Innovations that made the modern world),(美)Steven Johnson著,秦启越译,中信出版社2016年出版,278页。

这是一本讲发明史的科普书,介绍了在玻璃、光、声音、寒冷、清洁、时间等6个方面人类征服自然、改变世界的历程。

作者的一个重复观点是,很少有发明是一个天才的努力,而是很多技术交汇、很多人思考的结果。在爱迪生之前就有无数人在研究了几十年的电灯泡,他最伟大的才能是让他的团队给他发明,而且他非常擅长让人知道“自己”的这些发明。历史说明,印象管理比实际干什么更重要。时势造发明。

作者是以讲故事的形式写书,引人入胜又比较有说服力。还有不少图片、照片。翻译的也不错。

EPUB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steKgMW73vdKbx3rmTIUlw?pwd=tn1t 提取码: tn1t

发表在 图书 | 留下评论

哈佛专家一本书说尽锻炼

《锻炼》(Exercised: Why something we never evolved to do is healthy and rewarding),(美)Daniel Lieberman著,谭杰译,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22年出版,424页。

这本书作者是哈佛大学教授,研究的是进化人类学。本书从人类学、进化的角度,力争回答一个问题:人为什么一般都讨厌锻炼身体?答案是,人类历史上从来都是缺能源的,锻炼这种以前毫无意义的事就是浪费粮食。

然而,工业社会后的我们,物质能源极大丰富,现代人更多是被过多的食物及久坐不动导致的高血压、心血管病、癌症等所害,而作者通过身体力行及分析了无数大panel的研究结果证明,锻炼身体对这些现代病是有效的,有氧加上力量训练效果最好,没有时间的话也可以搞点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只要不是过度训练,锻炼的好处一般会好于不锻炼。

这个国庆假期我跑了50公里,不过也喝了三次啤酒。。。吃的太多,体重还是蹭蹭往上涨。现在年纪大了,恢复能力也不如以前了。不过,锻炼后感觉总是要好不少。

作者的写作风格较为自嘲风趣,行文较简单易懂,翻译的也还行。

Epub链接:https://pan.baidu.com/s/1QhmVUzCMZs7X_Gu_xMMaoA

提取码:Z451

发表在 图书, 自我成长 | 留下评论

世界不过是个草台班子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美)Erving Goffman著,冯钢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年中文第二版出版,272页。

这本原著出版于1959年的书是社会学中的绕不过去的巨著,作者出生于加拿大,曾是美国社会学协会主席。

作者在书中提出一个问题,如果把我们日常生活的你我纷争,看作一幕幕戏剧,从戏剧的角度来分析,我们会看到什么?从这个角度发散开来,作者力图回答,所谓人生如戏,在这一幕幕的人间戏剧中,谁是演员?谁是观众?演员应该有什么样的自我修养?Ta该如何管理自己给人的印象?什么时候装,什么时候不演了?演砸了怎么办?有哪些意外因素会影响表演?演员们之间的关系怎么样?他们如何共谋、竞争?戏班子如何组成?戏班子内部如何互动?演员如何保持和观众的距离、保持神秘感?有哪些不为外人道圈内却人人皆知的秘密?前台后台如何区分?每出戏有哪些明着暗着的规矩?

这些人生道理,随着年纪的增大,大家慢慢都会明白,作者难能可贵的地方在于,他开创性地用戏剧词汇和社会学的方法,举了很多英美社会和各国(包括中国、印度的例子,对各种现象进行抽象和深度的总结分析,让我们用另外一个角度看人生百态。

看这书让我想起电影《霸王别姬》,戏中有戏。我们不是搞社会学的,对作者抽丝剥茧的专业分析手法不必关注太多,但人生如戏,必须努力演好自己。要对自己的角色和这出戏有足够的尊重,必须入戏,力图专业,但也不能入戏太深。人人都需要后台,放松一下,展现真实的自己。人都不喜欢知道自己底细、过往的人。

一些摘录:

“我们必须留意,表演所建立的现实印象是娇嫩而脆弱的,任何细微的失误都有可能将其摧毁。”

“神秘事物背后的真正秘密是:实际上根本就没有什么秘密;真正的问题是要防止观众也知道这一点。”

“人们常常试图逃离这个只有前台区域行为和后台区域行为的两面世界,他们也许认为,如果他们能够获得那个梦寐以求的新位置,他们就会具有那个位置中的个体所表现出的气质,而不会同时又成为表演者。当然,一旦他们实现了这一愿望,他们就会发现,新处境语老处境有始料未及的相似之处;两者都是涉及向观众展示前台,两者都会使表演者陷于肮脏可鄙、琐碎无聊的舞台表演之中。”

“一个人在地位金字塔中位置越高,能与之亲密交往的人就越少,在后台待待时间就越少,就越有可能被要求既得体又有礼貌。”

“不管正在扮演的角色是严肃的还是轻松的,是高贵的还是低下的,人们都会发现,角色的扮演者都是一个为他的演出而忧心忡忡、备受煎熬的孤独的表演者。在许多面具和各种角色背后,每个表演者往往都有一种孤寂的神情,一种裸露的未经社会化的神情,一种全神贯注、独自肩负着艰难而又险恶的使命的神情。”

“以一以贯之的道德模样万次社会化角色的这种义务,以及由此而获得的利益,迫使人们都称了精通各种舞台表演手法的行家。”

“自我作为演出来的角色,并不是一个具有专门定位的有机物,不是一个遵循出生、成熟和死亡这一基本过程的有机的大戏;它是一种戏剧性的效果,是从被呈现的场景中渗透出来的效果。角色扮演所产生的关键问题在于,它是被人相信,还是被人怀疑。”

发表在 图书 | 留下评论

有关麻醉的探索

《麻醉:遗忘之礼恶化意识之谜》(Anaesthesia),(澳)Kate Cole-Admas著,薄禄龙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24年7月出版,320页。

这本中文刚出版不久的书是澳大利亚一位女记者写的,她从手术被麻醉的亲身经历出发,尝试去了解麻醉的历史、机制、效果和后遗症等问题。

全书较为私人和个人化,没有很清晰的线索,围绕着作者的探索、参加麻醉界学术会议、采访麻醉、催眠和心理学界知名专家以及家人和自己做手术被麻醉的经历展开,因为语言较为文学化,获得了很多2017、18年的奖项。对麻醉好奇的人可以看看。

我自己曾被局部麻醉过两次,一次是拔智齿,另外一次是腋下一个小手术。后一次是大学期间,做完手术虽然有点晕,还是骑车晃晃悠悠回去了。衷心祝愿诸位书友永远不必被麻醉!

我们每天睡觉时就象死去了,醒来后就象复活。但一般我们入睡时都会在较为安全的地方,而不是身体被划开。

一些知识点:

每次麻醉其实都是三种药的混合物:催眠药、镇痛药和肌松药(让你全身动弹不得,无法在手术中反抗折腾)。

医学界迄今对麻醉如何发挥作用的还是不是很清楚。毕竟,追问到底,就会遇到大脑和意识这些属于非常根本、仍未理解的问题。

麻醉的效果也较难衡量:在每个人身上的反应都不一样。有人需要较大剂量,有不少人事后能记得手术中的一些感受尤其是听到的内容,还有更恐怖的,是在手术中醒来!(不知道今天的手术室会有象行车记录仪那样的摄像头记录下所有的过程吗?)

麻醉是可能致命的:歌手迈克尔 杰克逊就是被他医生给的一种麻醉药品弄死的。做手术时,麻醉医生想要你的命理论上是分分钟的事。

催眠也可以达到麻醉的效果,但人类也没有真正理解催眠,因此催眠一样不靠谱。催眠能改变我们的记忆方式和内容。

麻醉药是一种非常强大的药物(可以致幻,有的女病人被麻醉后出现了性高潮,还有麻醉医生被多名女病人告上法庭说被他猥亵),就象催眠一样,能够改变人的意识。很难预测这种改变对不同的人会产生何种影响。手术麻醉可能带来积极的心理影响,也可能带来消极的后果。

一个被充分麻醉的病人在意识恢复之前不会有任何触觉、视觉、嗅觉或味觉,但仍然能够听到声音。

发表在 图书 | 留下评论

让张五常出了名的书

《卖橘者言》,张五常著,花千树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出版,270页。

这本书很有名,很多人推荐阅读,是香港经济学家张五常(Steven Cheung)80年代初在香港报刊上发表的系列经济学科普文章的合集。书里谈到了他的经济学实践,其中包括一篇卖桔子的,是这书名的由来;也包括他养鱼琢磨行走的资产与私有产权的关系的文章;不少是写香港当时的政府组织,反思民主、专制与市场的关系;还有部分是阐述交易费用理论以及知识产权、商业机密;最后是他读书、治学、思考的一些建议。

张五常曾常年与一些诺贝尔经济学家如科斯、弗里德曼等共同研究,是较为接受西方思想、较为自由开放的学者。

他极力提倡(私有)产权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全书内容不仅仅是经济类的,也有法律,处处都在思考香港。

这些文章写于40年前,那时候中国的改革开放刚刚开始,时过境迁,很多问题今天仍然有意义。

最后的他对年轻人的读书建议较有意思。他指出一定要理解;读书是很累的,需要集中精力,不可能大量时间连续阅读,时间上质量比数量重要;多问问题,没有愚蠢的问题,但也要问的巧妙,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多举例。

因为是报刊文章,书中内容较为浅显通俗易懂,他喜欢通过实际案例来说理。

这书原著出版于1984年,2010年又出了《新卖橘者言》,有空找来看看。

部分摘录:

“我不相信仁慈独裁者的存在,不相信有利而不图的行为,亦不相信一个政制能完善到连独裁者也不能将之破坏。”

“世上有什么经济压力能促成独裁与自由的并存?”

“唯一没有经济浪费的竞争准则是市场价值,这种准则只有在私有产权下才可以有效运用。私有产权制度就是资本主义的骨干。”

“(在私营机构中)转让或辞职权是约束滥用权力最有效的保障。退股愈易,独裁愈不可怕。”

“我也曾指出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比起文革期间中国对知识的破坏,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读书的时间不需多,但要连贯。”

“只要能集中,读书所需多时间是很少。”

(治学时)“谁是谁非毫不重要。”

“问题要达、要浅、要重要、要有不同答案的可能性。”

“转换角度可事半功倍。”

发表在 图书 |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