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乡的回忆录

《昨天的云》,王鼎钧著,三联书店2013年出版,224页。

这本书是台湾作家王鼎钧的回忆录第一本。我看这本书的原因有两个,这本书在传记里面排名很高;作者是我老乡:这书的一开头有张地图,就是我老家那里的(离我出生的地方几十公里)。虽然作者在老家生活的时间比我早了450年,但农村很多习惯,还是没有改变,我也象书中所说那样割过麦子(迄今左手食指上还有镰刀留下的记号)吃过煎饼见过石磨。作者的很多语言也仍是乡音。

这本书写的极好,极为真实,作者在书中写到了童年,乡愁,人性之善,战争之恶,他的学习、成长和逃亡,对几个人物刻画的尤其成功。因为是故事性的传记,不方便多讲细节,感兴趣的自己看吧。

看网上这本没有删节。

全四本合集链接:https://pan.baidu.com/s/1I-jSzLyp0CQQc17gRfroew

提取码:m4Bm

发表在 图书 | 留下评论

新瓶旧酒

How Brands Grow, Part 2, revised version, Jenni Romaniuk and Byron Sharp,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5, 192 pages.

这本书是澳洲营销学教授Sharp和他的同事们写的品牌如何成长的续集,书里仍然重点强调了第一本中说的几个重要观点:

1. 双重法则(马太效应),大的品牌赢者通吃,市场占有率越高,客户越忠诚,买的越频繁;

2. 共享法则:品牌忠诚度很少见,所有同类商品共享客户,大的品牌有更多客户买其他的品牌,小的品牌买其他的少。如果你想你的品牌成长,从大品牌下手!如果你想增长,最好的办法是找新客户而不是只维护现有老客户!要想大卖,让你的产品适用于所有人,所有市场,而不是紧盯住一小块Niche细分市场!

这本书反复指出了品牌成长的两大着手点:

1. 心理就位:占领客户心智(决定买的时候想到你),这部分花了一章讲如何做广告;

2. 物理就位:让你的产品更容易买到,这部分花了三章研究如何扩大渠道,如何让品牌做货架上更显眼,如何让品牌迎合买家的需求。

作者也花了一章讲口耳相传(研究发现其实没那么重要),另外一章讲新产品的上市(风险很大,而且要注意不要影响现有主卖产品)。

关于B2B,作者认为和B2C没什么不同,仍然要从以上的重点入手,因为做决策的仍然是人,当然也要考虑B2B里组织复杂,要考虑的因素更多。看来作者对牙膏等2C产品研究更多。

关于奢侈品,作者不认为爱马仕的稀缺性有助于其大卖(你同意吗?)。认为奢侈品是卖给中产阶级的(2021年全球有40亿中产阶级),而不是卖给亿万富豪的(巴菲特根本不喝任何酒精性饮料,并不影响他投资酒类经销商)。

全书仍然用了很多调研数据,包括很多发展中国家的。道理说的很清楚,不少澳式英语,只不过学术性更强,读起来不容易。目前只有英文版,我花了30多美元从美国亚马逊上买的电子版。貌似淘宝上有影印版。

发表在 图书, 营销 | 留下评论

这本书越早读越好

《最小阻力之路》(The Path of Least Resistance),(美)罗伯特 弗里茨著,陈荣彬译,华夏出版社2021年出版,247页。

这本书是一位专门搞成长培训的人写的教材式书籍,全书用培训的口语化语言写成,比较容易读。

这个作者(也是个犹太人)经历比较奇特,他原来是学音乐搞作曲的,从音乐创作中悟出了创造的人生大道理,后来开始用这个大道理开始教书育人,搞培训发财。

他的核心理念是,人的所有烦恼来自于被动,要想创造不凡的人生体验,只能靠主动,想清楚自己究竟想要啥,然后立足当下,一步步地实现自己的愿景。这个过程就是创造。

结构

所谓最小阻力之路,就是万事升级一层看,其实都是大环境大趋势造成的,只有因势而为,才是最小阻力的成功之道。一直上山,只会累死,只有西西弗斯那样的神才干的出来。

很多时候我们忙忙碌碌,却并不知道自己在忙啥,大方向如何,只是墙里的另外一块砖而已。“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经常,我们看完一本书,要再回头快速地翻一下章节安排,才能明白作者全书的设计与核心信息。过于纠结于段落与句子,可能会错过大的信息。

实际上我们都生活在结构(某个特定环境)中,结构决定了我们是啥、能干成啥。结构蕴藏动力,结构决定行为。

我们随波逐流,顺应或反抗环境,说到底最后都是环境的产物而已。尤其在中国,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听话,要照着别人的做,“枪打出头鸟”,不要出格。还有一句话,“生活就象被强那啥,不能反抗就闭着眼默默享受”,这些都是非常佛系和消极的人生态度。

有时候我们不主动,也是避免承担将来责任的一种做法,明哲保身。有些人公开自我批评,是为了不被别人批评。这种防卫心理,实际上让我们一辈子都不自由。

人生不是解题

创造者的人生是非凡的人生。但解题不是创造。创造是造出自己的东西,而不是解决问题。病治的再好,不是健康之身,追求健康不是靠治病就能得到的。创造是自动自发的。只有主动才能创造。被动无法创造出伟大的东西,不会有成就感。创造源于热爱。创造是你内心觉得非干不可的事。

创造的5个步骤

1、清晰目标

2、掌握进度

3、采取行动

4、遵循节奏

5、积累动能

你究竟想要啥

这是个无比重要的问题,但我们大多数人往往不去思考,或者用力思考,更别说搞清楚问题的答案。

作者在书中指出,想搞清楚这个问题,一个方法是想象你很快要死了,然后回顾一生,你最想干的事是什么?有没有干成?有一定时间的紧迫感,会让你看得更清楚。

还有,要搞清楚手段和目的的差别,没人不想发财,但钱只是手段,不是终极目的。钱是好东西,有了钱可以干好多事,单有很多东西钱买不来。世界首富马斯克兼职几家公司的CEO,一周工作100-120个小时,事无巨细全亲自过问,如果他很快挂了,移民火星也就没戏了,他搞的几家公司可能都得垮。

想目标的时候不要考虑达成的难度或可能性。做梦不需要务实与理性。最好要把自己的梦想可视化,想象和描绘的越清晰越好。

认清现实

创造者的一个动力来自于愿景和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为此,除了要有一个明确的愿景,还要对现状有着清醒的认知,而不能自欺欺人,睁眼说瞎话。认清现实也意味着不要匆忙归类

创造的周期

萌芽这个步骤最爽,但维持不了多久,只是第一步,还需要持之以恒才能完成创造。萌芽期要根据愿景做选择,关注结果,关注长期目标,不要被噪音干扰。

同化把愿景与技能内化,身体力行,日后自然外显出来。

完成完成一件作品,会积蓄下一个作品的动能。创造者是没有退休一说的,他们就是爱干这一行。

总的来说,这本书提出了一套创造自己的人生之路的方法学,有可取之处。结合刚看完的《牛棚杂忆》,季羡林的确是把这段磨难变成了财富;Viktor Frankl也是主动选择把濒死的体验变成自己可以管理的感受。

祝您早日开悟,开启非凡的创造人生!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fbXrjetsLdHjB6tZjnv2ew

提取码:s9u6

发表在 图书, 教子, 自我成长 | 留下评论

季羡林的文革回忆

《牛棚杂忆》,季羡林著,外研社2010年出版,188页。

这本书是山东人、远北大东方语言系主任季羡林90年代初写的有关文革期间经历的回忆录。

季羡林是专门搞文字的,文笔了得,充满各种反省,很多地方让人哭笑不得。

这段时间的经历说实话也让他本人受益不少,在那期间他翻译了非常牛的印度古代著作,后来又写了几百万字的著作,当然他也差点自杀,因为机缘巧合没有死成,很多人也被折磨死了,可以说磨难是通往伟大的必经之路,杀不死你的只会让你更强大。

其实看看这书也可以体会到人性的复杂。其实季羡林本人很多时候是骑墙观望的,然后包括到最后他也说了,工资自己留了4800块,当然他也受了很多罪。

他对文革期间的个人崇拜是非常排斥的。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8KOApw58RmIpdmm2BOVspA

提取码:Zh6M

发表在 图书 | 留下评论

这本书告诉你成功的终极奥妙

《终身成长:重新定义成功的思维模式》(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 -how can we learn to fulfill our potential),(美)Carol Dweck著,楚祎楠译,江西人民出版社/后浪出版公司2017年出版,310页。
这本书是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Dweck写的成功学书籍,讲的是体育界、生活、教育和工作中看待自己和别人的两种心态的差别,这两种心态一种是封闭性心态,认为事情和人就那样了,无法改变了,另外一种是开放的成长性心态,认为失败只是暂时的,现状可以改变,自己和别人可以变得更好。所谓面对同样的现实,那个瓶子半是满的还是半是空的,人间万事万物是善还是恶,在于你怎么看待、怎么对待。
坚韧与否,先看心态。
作者认为,封闭性思维模式将天分看得过高,喜欢跟人攀比,喜欢权力感、优越感,不太喜欢尝试新鲜事物,害怕失败(因为会露馅),讨厌批评,玻璃心,这样的人一般朋友不会多。的确,自尊心有那么重要吗?自我有那么关键吗?为什么我们那么没有安全感?
自卑绝不可取,因为这世界上能靠得住的只有你自己,遇到挫折你不能自己砍自己几刀,而是要想办法怎么变得更强,下次表现更好。
这世界只有变才是不变的,世界是一个过程,生活是一条不断前行的大河,没有一蹴而就之说。我们可以变得更聪明,也可以更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力,只要我们不断复盘、学习,天分没有那么重要,;不光面对失败不要气馁,而且要看到外部的人和世界也有改变的可能。
对待孩子的教育也是一样,不能只夸他多么厉害(因为夸奖会形成依赖,让他以为都是自己天分好),不要评判,而是要具体讲他是如何努力,做出了什么贡献。要接纳他的观点,用人本主义的视角看问题,倾听、引导与支持。
有创造性思维的人往往意志更坚强,遇事也不会怨天尤人,从别人那里找原因,而不是想着怎么让自己变得更好。
爱读书,也是一种接受自己不完美,希望变得更好的成长型心态的表现。
这本书是微软CEO萨提亚推崇的一本书,道理不深奥,作者也举了很多例子来说明,关键是领会后如何融会贯通、学以致用、改变自己的工作、家庭与生活。
祝君多成长!
书中金句:
“成功意味着做到更好的自己,而不是要强于他人;失败是一次机会,而不是死刑;努力是通往成功的关键。”
“当一家公司的领导者让自己而不是公司现状成为员工心中的重中之重,那么这家公司一定会变得平庸,或者更糟。”
“我们的职场上充满了需要不停认可自己的员工,他们还不愿接受任何批评,而这可不是通往职场成功之路的秘诀。在职场上,我们真正需要的是接受挑战,坚持不懈,能够承认并改正错误。”
“如果父母真想送给孩子一份礼物,最好的就是教会他们热爱挑战,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享受努力的过程,不断学习。只有这样,孩子们才不会成为赞扬的奴隶。他们将拥有一种可以建立和修复自信心的终生有效的方法。”
下载:https://zh.annas-archive.org/md5/2675631b8dfd0daf194673b2e630896d
发表在 图书, 教子, 自我成长 |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