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是怎么发生的

《末日巨塔:基地组织与911之路》(The Looming Tower),(美)劳伦斯赖特著,张鲲、蒋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年出版,499页。

这本书讲的是2001年美国911事件的由来,追溯到几十年前的埃及穆斯林兄弟会创立和发展壮大,后来的圣战组织,本拉登去阿富汗反抗苏联,袭击科尔号,自杀式炸弹袭击美国驻非洲两个大使馆。某种程度上力图探索极端穆斯林的由来,原著出版于2006年,到今天这故事远未结束:

  • 书中提到的记者Jamal Khashoggi被沙特派去的特工肢解。
  • 本拉登集团仍然在沙特有较大影响力,除建筑外也涉及工业、电力等各种行业,至今雇佣10多万员工。但2015年的麦加大清真寺吊车倒塌导致100多人死亡对集团打击很大,之后很多建筑项目不再有投标权。
  • 阿富汗是基地组织的一个陷阱,美国果然迈了进去,后来发现上当了,拜登狼狈地撤出了。
  • 塔利班现在控制了阿富汗。本拉登被奥巴马弄死了。

本书写的非常精彩,有着宏大的叙事,也有聚焦到几个关键人物上,细节很多。2007年获得普利策奖。2018年被改编成了电视剧。

书中对CIA颇有微词。认为他们的官僚主义导致了911袭击未能被阻止。

看这书可以知道,酒店房间是非常不靠谱的,护照哪怕是锁在保险柜里也容易被获取。

我几天前刚刚去过沙特,看这书让我对这个国家和地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我看来,部分穆斯林其实一样喜欢女人和金钱。犹太人依然强大,以色列背后仍然站着美国,中东还不太平,ISIS崛起过又衰落了,但可以预见,极端穆斯林的反抗还会继续。

https://zh.annas-archive.org/md5/2b067e9e04e358924bb1a6c09a4aba4e

发表在 图书 | 留下评论

大众排放事件的美国视角

《排放门:大众汽车丑闻》(Faster, Higher, Farther: The Volkswagen Scandal),(美)杰克 尤因著,吴奕俊、鲍京秀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20年出版,336页。
这本书讲的是前几年轰动一时的大众汽车因使用软件作弊废气排放测试而被美国重罚的丑闻的来龙去脉,前面花了很大篇幅叙述了大众的企业发展史。
大众源于二战前德国希特勒的政治需求,但在战前并没有很大规模。战中曾为纳粹生产军工武器。二战后反倒在英国管理者的治理下迅速做大,甲壳虫作为一种自我表达也在美国大卖。后来保时捷家族后人疯狂买买买,把宾利、兰博基尼、布加迪、杜卡迪、斯柯达、SEAT等知名品牌收入囊中,并且利用平台战略将保时捷和大众合二为一,让大众不赚钱为保时捷的高端车型狂赚,还为美国市场确立了环保柴油车的营销定位,打算在美国市场再度辉煌,年卖100万辆车(其年全球销量曾一度超过1000万辆,超过丰田,世界第一)。但柴油车因为柴油燃烧时温度更高,产生的有毒氮氧化合物更多,节能和环保技术上几乎不可能同时实现,虽然有方法弥补缺陷,为省钱起见,其工程师团队遂发明了一种作弊软件,在接受废气测试时降低废气排放,正常上路时则排出远远高于允许范围的有毒气体,在被一个大学团队偶然发现后,百般掩饰,各种撒谎,惹怒了美国当局,把这家公司查了个底朝天,几近破产边缘。
在作者看来,对市场领导地位的贪婪追求、保时捷和皮耶希家族对自己工程能力的盲目自信、对美国市场的狂妄无知、领导至上的军事管理风格是大众这次被罚近200亿美元的根本原因。
作者笔下的欧洲,法律松散,监管不严,官商勾结,德国人傲慢无知,撒谎成性。原著出版于2017年,6年后的今天,经历了疫情和中国电车的冲击,大众仍然健在,在国内的路上经常见到它的电车,看起来这个快到百年的老店还是挺了下来。
书中提到,大众在中国的市场份额遥遥领先,约占21%;美国的废气测试,宝马柴油车的排放没有使用作弊软件,表现良好;很多其他车企其实也作弊,看起来这种软件行为是业内共识。大众后期发展史上的关键人物费迪南德 皮耶希(大众创始人保时捷的外孙)对工程细节极其关注而且为了成功可以不择手段、放下身段向日本汽车企业学习。
在提到皮耶希复出执掌大众帝国的时机时,书里讲到当时处于大众发展的低谷,这样的周期有利于成就激流勇进的带头人。
这本书写的很流畅,翻译的也不错,读起来不费力,对于了解这家德国车企的历史和这次丑闻的前后,是一本很好的读物。虽然是美国人写的,在这场大型现代工业冲突中有国家主义色彩,不可避免带有美国视角,连作者也提到了08年金融危机中做空大众的美国基金可能的反击,但这场调查,也必定促使大众顺应电车潮流。
发表在 图书 | 留下评论

如何让数字深入人心

Making Numbers Count, Chip Heath/Karla Starr著,Avid Reader Press 2022年出版,198页。
这本书讲的是如何把数字用的更加简单易懂、具体、生动、鲜活、震撼人心,用生活中一些非常浅显的事实来描述数字,一些有趣的比较、比喻,大家熟悉的东西来表达,让受众容易理解,而不是让人用太多脑力去理解数字,引人深思,发人深省,引发新的思考。
总结一下,作者通过大量举例来采用的技巧有:
越少用到数字越好。直接用事实来演示而不是用数字来说话。
用整数,越小越容易理解。
案例越生动越好。过去的年份,动用视、听、嗅、味、触等各种感官来召起感性回忆。
把一些数字变成人能够衡量、经常使用和参照的数字。
让人感受而不是去想某个数字。要把它情绪化,煽动人的情绪。
对奇大无比的数字和所有剩下的总和来比较,越级比较,“富可敌国”,显示其规模的巨大。
让数字联系到受众。去组合和受众相关的组合。
太大的数字、金额大部分人没有概念。
打组合拳、不同数字演示技巧综合使用。
制造惊喜让人印象深刻。
更换尺度来比较。
一些有用的数字的翻译可以让人震惊。
总的来说,这本书里有不少实用技巧,把数字的诠释手段讲出了各种花样,可以说还是很别出心裁的。书中举的一些案例的确很让人印象深刻,难以忘怀,比如说,如果把宇宙大爆炸算作一天的开端的话,人类存在的时间还不到1秒。如果全世界的人都象美国人那样吃肉的话,全世界的陆地用来饲养牲畜都不够用,还得多加一个非洲和一个大洋洲。对数字感兴趣的人可以多研究研究。
当然,在国内很多时候,PPT也好,文章也好,目的并不是为了让人懂,还有些受众本来就很喜欢飙心算能力,以上的技巧可以反过来用。
发表在 图书 | 留下评论

傅雷翻译的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传记

《傅雷译名人传》,(法)罗曼 罗兰著,傅雷译,北京日报出版社2017年版,354页。
这本书是傅雷翻译的罗曼罗兰所著的三本名人传记的合集,原著出版于20世纪初,翻译完成于20世纪30、40年代。
罗曼罗兰写的三个人是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他写这三个人不是特别注意细节,而是挖掘他们的心理、介绍他们的作品精神。
之前介绍过另外一本贝多芬的传记。米开朗琪罗生活在佛罗伦萨的文艺复兴时期,活了很久(80多岁),一直周旋在佛罗伦萨和罗马之间,他留下了很多伟大的作品,也有很多没有留下了。家庭生活不是很幸福,跟贝多芬一样。托尔斯泰也活了80多岁,生前是一个伯爵,家庭环境优越,曾经关注印度非暴力不抵抗运动和中国老子的思想。
傅雷与新婚夫人,1932年
傅雷翻译参照的是当时的中文习惯,不少文言文,“的”字往往写成“底”,男女的“他”、“她”一律都是“他”,加上那么多注释(8、900条),读起来很痛苦。
对这3个人感兴趣的可以读一读。
发表在 图书 | 留下评论

看这两本书可以让你脑子更清楚

《逻辑学是什么》,陈波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出版,340页。
《逻辑学讲义》,(德)康德著,许景行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出版,155页。
最近看了两本逻辑学方面的书,一本是康德写的,据称是三大批判的入门,但实际上也极其枯燥抽象,因为是康德上课的讲义,没有举例,是旅途催眠神书。
另外一本是北大一个教授写的全面介绍逻辑学的作品,举例较多,而且还有很多给出了答案的题目,对于各时代的逻辑研究主要概念和观点、因果律、批判性思维有较大帮助。

所谓逻辑,跟哲学的关系比较密切,考察的是元知识的结构,很多时候跟内容关系不大。
陈教授在书中指出,中国人不是很擅长逻辑,话往往说一半,让你自己去悟,这样的外交辞令的好处是,不必承担责任。
我自认逻辑不是很行,多看看这种书,做做脑筋体操,脑子可以更清楚一些。

发表在 图书 |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