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到千里挑一

《费曼学习法》,尹红心、李伟著,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1年出版,208页。
这本书是两个作者总结的美国知名物理学家费曼的学习方法学,其精髓是用输出倒逼输入,学到的要能讲出来,而且要非常浅显地讲出来。费曼常常用打比方的方式把道理讲明白,其实比喻是非常好的解释方式。
作者把学习分为5个步骤:确立学习目标与规划,理解,教学和讲述,回顾与反思,简化与吸收。
作者对思维导图及可视化很看重,很多视频一看即懂,也是学习的好手段,的确,现在学习的方法远不止看书一种了。
其实费曼本人没有写这本书也没有系统总结他的方法,都是后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赚成功学的钱。
书里提到美国管理协会的一个八题问卷,8个题目全答A的人,0.1%不到。你自评如何?
  1. 你每年阅读几本书?
A、5本以上
B、3到5本
C、从来不读
  1. 你是否深知自己的“知识弱项”?
A、非常清楚
B、遇到问题才知道
C、从不知道,也不关心
  1. 你从什么地方学习知识?
A、有目的地从不同渠道
B、一直从固定的渠道,比如老师、教科书或前辈那里
C、无论什么渠道,都被动地接受知识
  1. 你发现知识有误时是否在学习上做出过调整?
A、即时调整
B、看情况
C、从不调整
  1. 你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常被惯性思维左右吗?
A、从不
B、很少
C、经常
  1. 你如何证明自己对某一个知识点独立思考了?
A、我会充分地对比和论证
B、我会坚持自己的固有立场
C、我缺乏判断力
  1. 你每天坚持写学习心得吗?
A、几乎每天
B、偶尔
C、从来不写
  1. 你对有疑义和分歧的知识会写下自己的深度分析吗?
A、会
B、有需要时会
C、从来不会
我没有去求证这个是否真是美国管理协会的调查,部分问题(4、8)感觉日常生活中也无必要,但2、3问的还是很好的。我们知道我们的弱点在哪里吗?如果连短板都不清楚,如何补足?我们的知识来源是否过于单一,思维固化,因循守旧?
发表在 图书, 自我成长 | 留下评论

A fool with a tool is still a fool

《人工智能时代与人类未来》(The Age of AI and Our Human Future),(美)亨利基辛格、埃里克施密特、丹尼尔胡腾洛赫尔著,胡利平、风君译,中信出版社2023年6月出版,3078页。
这本书是美国两个搞IT的联合基辛格的助手(注意!不是上百岁的基辛格本人,所以有冒名顶替之嫌)写的有关人工智能的思考。施密特曾是谷歌公司CEO,胡腾洛赫尔是MIT的一位教授。
这本书简单介绍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史、现在的机器学习的特点,论述了作者们有关AI与人类身份(AI变成神了,人放哪儿?)、网络平台大公司(腾讯、阿里、Facebook、谷歌、字节。。。)的极其巨大的权力与影响力、核武器与网络武器给世界秩序带来的挑战,总结了AI可能给人类未来带来的挑战及应对(工具不受控制,奴役比主人聪明,该怎么办?)
不少人说这本书很水,自大内容少,但这个话题非常难,关于未来谁也不敢定论,变数太多,作者们的本意可能是提供一些问题,引发大家哲学层面的思考,如果大家读一读应该可以达到这个目的,并没有明确的结论和措施。
之前提到的《海伯利安》第2部其实也是探讨的这个话题。
发表在 图书 | 留下评论

Make dust or eat dust

《并购的江湖》,王巍著,中译出版社2023年5月出版,407页。
这本书是早期留美金融博士后回国进入体制内搞金融并最早搞并购的一个专家写的关于并购的方方面面。后来作者跳出了体制,所以这书叫《并购的江湖》,快意恩仇,其中对并购的历史、理论、战略规划、尽职调查、谈判、估值、融资、重组与整合、管理层并购、跨境并购与国家经济安全、作者设立并购公会及建立金融博物馆、数字时代的并购等等方面都有涉及,穿插讲述了作者亲历或见证的一些知名并购案例,还附上了好多作者与金融圈内知名人士的照片。
作者有关尽职调查的清单较为专业和详尽。但作者有关整合不需要的观点我不能苟同。作者也提到,做生意不能生气,不能情绪化,要有大志,有激情,同时也要知道妥协。做生意不能光你自己赢。面子也没那么重要。
作者是长年写作之人,文笔不错,部分国内谈判的案例,可以参照单伟健的书看看。中国很多事情,真相跟报道出来的差的10万8千里。
发表在 图书 | 留下评论

印度没有药神

《仿制药的真相》(Bottle of Lies: The Inside Story of the Genetic Drug Boom),(美)凯瑟琳 埃班(Katherine Eban)著,高天羽译,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20年出版,374页。
这本书是一个美国调查记者写的揭露(印度)仿制药造假黑幕的非虚构读物。
仿制药是专利期结束后,其他厂家可以自行生产的药,因为不必再付研发费用,成本大大降低,部分公司为了迎合美国大众及亚非拉广大贫穷患者的需求,推出低价仿制药方案,而这些公司往往不在美国,FDA审批和监管的难度要大很多。书里主要写的是印度的问题,全书基本上只有一个结论:印度不是药神,印度产的药质量有很大问题,这些质量问题是系统性的,深入国家的文化,难以纠正。本书重点披露了一家印度制药公司Ranbaxy的造假与被举报和调查的经过,美国记者写作水平比较高,讲故事一般吸引着人把这本不薄的书一直看完。
书里有很多FDA现场Audit(审查)的细节。
英文原著出版于2019年,对仿制药行业感兴趣的可以看看。印度
发表在 图书 | 留下评论

打倒科特勒!

Why Brands Grow: What Marketers Don’t Know, (AU) Byron Sharp,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246 pages.
这本书是澳大利亚一名专门从事Marketing研究和教学的教授写的。其出发点是质疑一切既定Marketing主流理论与观点,狂喷了美国知名营销教授Kotler、定位专家特劳特等人,用实证来验证究竟什么行得通什么行不通。
第一章讲的是Marketing是实战工具,要用事实来说明,而不是仅仅听权威大咖们怎么说。
第2章详解了Double Jeopardy law。这个有点像马太效应,强者越强。
第三章说的是想扩大市场份额,与其花力气挽留老客户,不如把精力和资源花在获取新客户上面。
第四章说的是不该只营销瞄准重度用户,帕累托法则不适用(作者在挑战传统既定思维),各个层级的用户都要精巧地涉及,只有这样才能让市场份额增长。“20:30:50 buyers accounting for 50:30:20 purchases.”
第五章讲的是差异化并没有事实根据,同一商品类别里不同品牌的客户之间并没有多大差别,因此你的目标客户群应该很大,不需要市场细分,当然竞争对手也会这样看。
第6章讲的是在大市场内大家的竞争对手都是一样的,都是大品牌,细分市场无意义。因为小品牌的客户都同时买大品牌的东西。提高市场份额的做法最简单的是让产品触手可及。
第七章讲的是品牌忠诚度没那么重要。真正忠诚的客户其实买的不多;买的多的是那些不怎么在乎的客户。
第8章讲的是差异化的迷思。差异化没那么重要。相反,让自己的品牌更突出更重要。说实话我个人有点分不清差异化和这个所谓的突出的差别。
第9章讨论的是如何做广告更有用。广告是有作用的,但对销售的促进不是即时的,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显现,或者是跟对手竞争,不会因为没做广告而损失销售。作者认为做广告重要的是要突出,有特点,广告能增强受众的记忆,让他们知道在哪里买。
第10章讲的是价格。好品牌往往不便宜。降价即使短期能拉动销售,仍然对长期不利。当然中国不少商家有意把价格虚假拉高,然后打折,其实卖的还是原价,这就是无商不奸了。
第11章讲的是会员制没啥用,都是给现有忠诚用户的,吸引不了竞争对手的客户。
第12章是一个总结,讲的是Marketing竞争的是物理和心理上的可及性,让商品占领潜在客户心智,并触手可及地容易买到。让你的商品突出、可见。Marketing传递的信息要一致并且有新意。少给客户制造不买你的理由。
作者给出的7个Marketing建议是:
“1.Continuously reach all buyers of the brand’s service/product category, with both physical distribution an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2.Ensure the brand is easy to buy.3.Get noticed.  Often.4.Refresh and build brand-linked memory structures that make the brand easier to notice and buy.5.Create distinctive communication assets.6.Be consistent, yet fresh and interesting.7.Stay competitive, keep up the mass appeal; don’t give customers reasons not to buy the brand.”
第13章是作者书中提到的各种定律的总和。第14章是一些常见问题及作者的回复。
2016年有出中文版,名字叫《非传统营销》,中信出版社出版。 22年作者又和别人合作出了续集,How Brands Grow Part 2 Revised。
这本书不长但字字珠玑,值得反复阅读体会。很多数据和图表来说明作者的观点。不管作者观点对错,只要在辩解的过程中大家有思考,有收获,也就算获益了。
其他一些金句摘抄:
“for maintenance or growth, a brand’s marketing has to somehow, at least over time, reach all the buyers in a category.”
“1. Acquisition is vital for growth and maintenance.2. Reaching all buyers is vital, especially light, occasional buyers of the brand.”
“Brand managers prefer category definitions that make their brand appear to have a substantial market share.”
“Familiarity breeds liking. Usage also breeds familiarity and brand knowledge; this in turn breeds liking.”
“Reach is important for brand growth.•In-store promotions generally lack reach, but retailer advertising has much broader reach.•Price promotions may not be profitable, particularly when the price cut is deep.•There is the possibility that reference prices would be eroded, particularly from deep price cuts.•However, manufacturers often feel pressurised to participate in price promotions.”
“Letting the price of a brand slightly below that of the biggest brands in the category may be a better tactic than either deeply undercutting the leaders’ prices, or setting the price close to the leader’s price, but not undercutting it.”
“The key marketing task is to make a brand always easy to buy for every buyer; this requires building mental and physical availability.”
发表在 图书, 营销 |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