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st in translation

《龙与狮的对话:翻译与马嘎尔尼访华使团》,王宏志著,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23年出版,619页。

这本书是一篇学术论文,研究的是18世纪末英国第一个使团马嘎尔尼来访拜会乾隆皇帝前前后后的翻译起到的角色。

当时的大背景是,中国人教外国人汉语是违法行为;天朝人也少有懂西方语言文字的。因此精心准备的马嘎尔尼使团,茫茫人海中在意大利找来两个到欧洲学习天主教神学、只懂拉丁文不懂英文、并没有受过任何正式翻译训练的中国传教士做翻译,一路航海几个月到澳门,其中一人李自标之后作为受信任的翻译陪使团去了北京。

清廷的官方翻译是在北京传教的西方传教士,这些人深谙中国人心理,翻译时经常改动。而且他们也是先把中文翻译成拉丁文,再由懂拉丁文的人翻译成英文。拉丁文在双方翻译中都起到了二传手的作用。

当时的乾隆已经80了,清朝仍然自认天朝,高居于世界各国之上;各国来使不能称钦差,只能是纳贡的贡使。来使见乾隆时要三叩九拜(英国大使想了个非常聪明的办法来应对);而英国自认西欧强国,希望与清朝平起平坐。

部分是因为翻译的原因,英使见到乾隆前的通知里,说带来了大量精美的礼物(贡品),但最后见面时的礼物清单翻译水平低下,又让乾隆大失所望,期望管理和礼仪做的不好,也对这次外交的失败有一定作用。

英国使团李自标甚至在跟清朝官员和珅等人接触时,提出让天主教在中国自由发展的请求,而这样的宗教诉求,不是英国使团的主张,英国人甚至不知道李自标提出过这样的要求!另外说一句,乾隆和清政府是不支持外国教士到中国传教的,哪怕他们承认“北京西士功绩甚伟,有益于国”。

所以,不光是语言方面的困难,还有文化因素及双方心理上的期待,以及清朝官员、使团成员及具体翻译人员的利己心态,把双方的原意搞得牛头不对马嘴,闹出了很多笑话,让这次正式的高层外交活动没有取得应有的成功。实际上信口开河、夹带私货就是这个中英历史上第一次直接外交中出现的翻译闹剧。

乾隆明察秋毫,看出下级在捣鬼了吗?可能。他不是个傻子皇帝。他敏锐地察觉到了对方军事实力的强大、对商业利益的贪婪。不过,80岁的老头,在我之后洪水滔天,他能有多积极努力去改变现状?

有人说一个好的翻译首先得是一个好的演员,洞悉双方的意图,而且表演很重要,让双方都信服好了,哪怕翻译的内容跟原意风马牛不相及。我也替外国人向中国人做过翻译,作为一个中国人,理解中国文化的同时翻译时的确会不自觉地打些圆场,加一些外语中原来没有的意思,迎合受众的心态。这样做实际上是不能达到“信达雅”的“信”的。外交中翻译无小事,我们今天看到的外交场合,自己说的话,一定要由自己带的翻译来说,是因为信任问题,不能任由对方翻译信口开河、夹带私货。

作者引经据典,查了非常多的资料,几乎每一页下面都有注释。罗列了非常多的研究这次中西初次高层接触的历史学术文章和史料,但作者仅仅是从翻译的角色与作用来考察的,对全面了解该次外交活动有帮助,毕竟沟通交流是双方的重要目的,而翻译的作用不容小觑,如果想更全面了解这次历史上闻名的接触,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书要看。

发表在 图书 | 留下评论

清末外国来华传教史

《寻找苏慧廉:传教士和近代中国》,沈迦著,新星出版社2013年出版,520页。

这本书是一位移民加拿大的温州作家写的一本上上世纪末上世纪初曾在温州传教的英国传教士的传记。苏慧廉本名Soothill,青年即来华传教,在温州待了25年,在温州传教、建学校、建医院(现在的温附二前身),上世纪初又到山西任山西大学校长,与清末、民国初很多名人(翁同酥、胡适等)有交集,回英国后任牛津大学汉学教授,有关中国宗教及中西关系著书颇多。

本书的副标题反应了作者的真实目的是给近代来华的外国传教士立传。作者总体认为这些传教士是为中国做了贡献的。当然书中也提到,“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苏慧廉在一篇文章中也提到,到中国传教,可以提升英国在华的影响力,还有几个其他目的,可以说,传教士们的目的从来都不仅仅是传教。

作者曾是以文字为生的记者,本书可读性很强,而且亲自跑了很多国家和地方,翻了很多史料,从很多不同侧面,讲述了不光是苏慧廉的历史,也是那个时代的中国。

清国君自为君,臣自为臣,民又自为民,且上下交私,安问竭诚以报主,戮力以安邦?此中国所以衰,所以弱,而终致于不振。况又献媚外人,苟安为计,吾知瓜分之祸即在眉睫。燕巢幕上,福祸不知,苟至极惨,灭国灭种,情将悉堪。

合同终于签订了,外国人认为尘埃落定,但在中国人看来,这仅是一张纸而已。

做事情不能操之过急。

发表在 图书 | 留下评论

懦弱文人的失败主义主张还是振聋发聩的警世洪钟?

《双重冲击:大国博弈的未来与未来的世界经济》,李晓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22年出版,331页。

这本书作者李晓是东北一所大学的专门研究国际金融方面的教授,全书是他在的一些文章和不同场合发言稿的合集。

他的一些核心观点是,美国霸权立足于强大的武力、科技和金融强权之上。美元全球通用,而且跟美国做生意的国家,赚了很多美元,又买了很多美国国债,为了维持自己的财富不贬值,即使美国狂印美元也要给它撑着,所谓“我们的货币,你们的问题”。债务国反倒比债权国更牛。中国崛起的本质是“美元体系内地位的提升。”全球化不是死了,而是中国被甩出来了。全球化本质上是一个政治选择。现在的国际竞争、大国博弈,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层面,也包含了很多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方面的判断。中国现阶段完全不可能斗过美国,贸易赚的钱都是虚胖,人民币国际化毫无挑战美元的可能;我们要抓住美国打压中国的机遇,倒逼自己的改革,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提升竞争力,并做好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避免走向任何可以导致“自循环”的道路。

书里一些片段:

在2018年的一篇文章中,他预警:“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美贸易争端不过是大国博弈的开始,是一场持久战的序幕”,即使一时有所缓和,绝不意味着争端消弭,而是酝酿着更高层次的冲突。”

历史上与英语民族国家为敌的国家如西班牙、法国、德国、俄罗斯和日本等无一不走向失败。

民众的狂热往往导致民族主义成为一种危险的情感,而不受约束的民族主义使得公民价值观日渐堕落,结果使得国家走向毁灭。

悲观是一种远见。

我们依然面临着新的历史机遇,这个新的机遇主要在内而不在外。

实际上,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同苏联的计划经济一样,是20世纪两场失败的乌托邦实验。

西方民主国家存在着军队、司法机构和中央银行这3个少有的未经选举的特殊技术集团,未经选举的权力往往是至高无上的权力,最大的权力。

蒙古帝国最失败的领土扩张是1274年和1281年两次攻打日本。(因为遇到了台风,后来日本的“神风”即由此而来)。

作者水平很高,虽然很多理论与说理,内容深刻,但道理讲的非常清楚明白。

发表在 图书 | 留下评论

地球之糖:穿肠毒药?

《糖的故事:糖是如何搅动世界的 – 从奴役压迫到制造肥胖》,(英)James Walvin著,熊建辉、李康熙、廖翠霞译,中信出版社2020年出版,302页。

这本书讲述的是糖的历史与现状。

人对糖的热爱是天生的,过去糖可是地位的象征,当然16、17世纪也有很多皇室贵族因为吃糖太多而牙齿掉光,画像都不露齿因为没齿可露。随着地理大发现,欧洲人开始在非洲、南美(巴西)、中美洲(圣多明尼加、巴巴多斯等)以及美国南部靠贩运奴隶种植甘蔗生产蔗糖。糖也带动了咖啡和茶在欧美的兴起,并带动了朗姆酒在全球的泛滥。两次世界大战中糖都是重要战略食品被调控配给,二战中可口可乐因为拿到了美国军方的独家供应权走向世界;今天的软饮、预制食品包括早餐食品中有大量的糖,和脂肪、盐一道对人类健康(牙齿、肥胖、心血管)形成巨大危害,所谓过犹不及。

曾经欧美人靠奴隶们满足他们对甜的欲求,但现在大规模生产好,反而带来各种健康问题,要征糖税了。

作者是英国皇家文学院院士。写的还是挺好的,简单易懂。但我有些问题还是没有得到很清楚的回答:

1、现在到处都是的糖是如何生产出来的?

2、吃太多甜的水果是不是也会对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发表在 图书 | 留下评论

有关癌症、糖尿病、抑郁症、老年痴呆症等的科普

《笑到最后:科学防治5大现代疾病》,王立铭著,上海交大出版社2020年6月出版,331页。

这本书是科普作家王立铭写到有关癌症、糖尿病、抑郁症、老年痴呆症、过敏性疾病这五种疾病的一些知识,介绍了这些病的发病原因、机理、治疗方法、如何预防及管理等等。

少吃多动能长寿!其他只有看命了。

另外,别给孩子吃那么多糖了!吃多了真可能得不可逆的糖尿病。

之前介绍过王立铭的另外一本讲进化论的书,此书同样写的很生动,经常用问答的形式抓住人的注意力,另外整体行文类似口语讲课,让人读起来手不释卷。这样的书越多越好!

发表在 图书 |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