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视角的万物生

马克吐温说过,名著就是那些你没读过却希望已经读过的书。《物种起源》就是这样一本书,虽然占据各种必读书单,它读起来并不容易。我想看这书至少有20年了,直到现在才看完。外研社的这个版本不错,是青少年科学素养文库的一本,顾名思义是出给年轻人看的,名家李虎翻译,删除了一些无必要的废话,而且有很多精彩插图。每一章前面还有导读。即便如此也有300多页,理论性很强,读这书时我也曾经有过几次很迅速的睡眠。
这本书为什么伟大?因为它是以上帝视角观察和思考地球生命的演变。核心思想是自然选择学说,即自然界不产生飞跃。缓慢的自然选择与变异,造成了我们今天的世界万物。物种演变是受外界影响的,人的影响最大。什么东西对人有利,就能繁衍,所谓“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现代人已经广为接受演化(Evolution)理论,但在达尔文所处的19世纪中期却未必然,尤其在当时宗教势力还很强大的社会背景下。时间轴拉的非常长,考察的面非常广,不仅仅是生物,还有地质,气象等等,可以说达尔文的知识面非常惊人。从整个地球生态系的角度考虑万物演变,描述各种生命繁衍生息的途径,是何其有野心又提出了一个何其壮丽、何其激动人心的理论!论述的何其圆满!他的论证极为严密,一看即知只有高智商才能写出来的。看他说的理很重要,但同样重要的是他如何说理。自然选择理论不是他第一个提的,但他论述的最好。达尔文著述颇多,73岁的寿命中出了很多书。
这本书英文至少有六个版本,公认第一版(较短)和第六版(达尔文亲审,非常长,增加了很多很长在很多人看来并无必要的解释)最好。
为什么这本书那么关键、那么多人推荐它?因为它通过论证演变,提到了几个人世间大道理:
1、适应的重要性。不能反抗、改变的话就要努力去适应。
2、同类之间竞争的激烈:“生下来的个体太多,不可能都生存下来。只要略占优势就能决定哪些个体能生存,哪些个体将死亡。同一物种的诸个体在所有方面都非常相似,所以它们之间的斗争最激烈,同一物种诸变种之间的斗争也几乎同样激烈,接下来才是同属的诸物种。但是,在自然等级上相差很远的生物之间,竞争也往往很激烈。只要与对手相比略占优势,就能打破竞争的均势。”
3、有性繁殖至关重要。因为这样才能产生变异,而变异是有益于生出更多的后代适应环境从而有利于种族长期的生存的。人类历史最重要的是繁衍,雄性与雌性的交配权。在这方面,做的最成功的一个人是成吉思汗,2003年的一个基因研究表明,他有1600万后裔。
达尔文时代当然没有分子生物学,发展到今天,我们不禁要问,是否基因学对他的自然选择理论做了不少修改和补充?如果有,是哪些?这估计是很多其他书籍的主题了。
我是Kindle上买的电子书,质量不错。
发表在 图书 | 留下评论

如何与人谈心

《关键对话:如何高效能沟通》(Crucial Conversations: Tools for Talking When Stakes Are High),(美)Kerry Patterson/Joseph Grenny/Ron McMillan/Al Switzler著,毕崇毅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年出版。

这本书是美国几位咨询师合写的致力于解决困难沟通时的一些技巧总结,不仅应用于职场,也举了很多生活中的案例。这里的关键对话并不是诸葛亮舌战群儒,不需要很高的智商,但需要很多准备工作、一定的训练和情商。

管理者的本质是实现老板的愿望,是实现欲望的工具,通过与团队沟通是其工作的重要部分。害怕冲突是管理者的大忌。不喜欢跟人打交道的销售不是好销售,经理不是好经理。两强相遇勇者胜,在对话中处于攻击地位的人永远占优势。进攻是最好的防守:如果攻的好,防卫就无必要了。这个与关键对话如何协调?还是那句话,看你的真实目的是什么。

既然是关键对话,就需要精心准备。成功的诀窍就在于准备工作做的好。搞清楚自己究竟想通过这次沟通达到什么目标。如何达到。要设想过程中的各种可能性、对方的各种反应,做好最坏的打算,这样才不会自己乱了阵脚。

分析自己的情绪非常关键,对话前放下自己的思想包袱才可能真正理解他人,解决问题。有自卑心理的人不太适合搞跟人打交道的工作,因为ta老是觉得自己吃亏让别人占便宜的心理,会让人无所适从,不喜欢跟此人打交道,从而真的吃亏。人只会看到自己想看的,恶意揣摩别人的人,往往不是善类。有时候猜疑会带来更高的沟通和管理成本。如何建立信任,是一门艺术。明智者“绝不会像我们那样抓住无足轻重的细节不放,理直气壮地要和对方一争高下。实际上,他们努力寻找的是双方观点中的相同之处。”

谈话过程中对对方绝对的尊重,同时坦诚相待。放下情绪,切不可带气、想显示自己比别人位置高、自己道理看的清楚。不要非此即彼、非黑即白。争执往往起源于非要跟对方争对错,同时忘记了自己谈话的目的。“我对你错”是很多失败对话的起点。谈话前尽量搞清楚对话的目标是什么。换位思考。多理解对方。“认为他人的罪行和自己不同,这种心理更多的是由于双方在事件中扮演的角色导致,而不是因为对方的本性存在问题。”

要制造安全感。关注对话的气氛,塑造安全氛围,确保对方情绪无不必要波动。不少人会有很强的自卫心理,一定要想法一步步破除ta的这种心理屏障,之后才能有效沟通。如果对方怒气冲天,最好表现出自己在努力理解ta,帮助ta,即使对方万丈怒火,仍能保持冷静很重要。如果被对方情绪带动,关键对话就失败了。“解决沉默或暴力问题的方式绝不是和对方对着干,而是要积极寻找这些错误表现出现的潜在原因”。

陈述自己的观点之前,先讲无争议的事实和自己的感受,让对方明白自己的目的。

引导对方说出观点时,可以表达出你的观察,引出自己的猜想,跟对方印证,让对方说为主。很多书都提到,说服的重要环节是听。

书里也举了个如何当众与老板沟通的例子,总是说老板想听的话,不一定有利于更全面地看问题,当然更不利于解决问题。当然,当众反抗上级的事情一次也不能允许发生,要掌握好反馈时态度与内容的平衡。

再好的对话也只是对话,还要有后续行动才能产生效果,用5W1H的原则明确指令并与对方取得一致,是确保对话产生目标结果的良好方式。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美国人重视实用,他们的书不是用来看的,而是用来用的。知易行难,要把这些内容用到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仔细体会,比较总结才好。

Epub链接:https://pan.baidu.com/s/1ezSSPTL3c_UacJCxoet5Kw

提取码:8146

发表在 图书 | 留下评论

你活的下去吗?

《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Work, Consumerism and the New Poor),(英)齐格蒙特 鲍曼著,郭楠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21年出版,180页。
这本书是英国思想家鲍曼对人类社会中如何对待穷人的回顾和反思。工业社会需要补充劳动力,整个社会建立在生产创造价值的基础上,因此对穷人好些,让他们看到出路的福利社会是有必要的;但资本自由流动的全球化、人工智能、机器人打破了这种固态,生产效率的提高导致劳动力过剩,福利社会逐渐失去吸引力,穷人的存在变得象肿瘤一样罪恶,穷人没有用了,因此西方社会争着消灭他们。
的确,在加拿大的闹市街头经常见到衣不蔽体的乞丐,这种现象在国内少的多。
每个社会都有穷人有富人,有得志者有失败者,人生也少有一帆风顺永不失足者。如何对待他们,显示出一个社会的价值观和远见。
书里提到,现代工作不稳定性加剧,人必须加强学习,认识到工作的不稳定性,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不被社会淘汰。
原著写于2004年,迄今已过去近20年,很多新的社会因素作者没有考虑进去,比如近几年兴起的民粹主义、逆全球化,逻辑上也比较难解释清楚如果社会成员不工作如何会有钱消费。但仍不失为一本好书,篇幅不长,翻译的还可以。很多思考都是真知灼见,让人思考当下这个日益分裂的社会。
作者对当下的消费社会、经济增长拉动一切的现象有很深的揭露:
“如果消费者无法对任何目标保持长期关注和欲望,如果他们没有耐心、焦躁、冲动,尤其是容易激动,又同样容易失去兴趣,“即时满足“就达到了最佳效果。
想要提高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就不能让他们休息。他们需要不断地接受新的诱惑,持续处于永不枯竭的兴奋之中,持续处于怀疑和不满之中。
通过大幅减少产品和服务的寿命,以及提供不稳定的工作(临时的、灵活的、兼职的工作),将经济导向短周期和不确定的生产。
拥有尽可能多的选择,最好拥有所有选择。
董宇辉万岁!“评判世间万物的标准是激发人们感受和体验的能力—-唤起欲望的能力,这是消费生活中最愉悦的阶段,比欲望得到满足更令人陶醉。”
当今社会依赖于“制造人为的、主观的不满足感”,因为本质上“人们满足于自己拥有的东西才是最可怕的威胁。”
通过为贫困家庭的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适当的医疗服务、体面的住所和健康的营养品,它保证了资本主义工业可雇佣劳动力的稳定供给,这是任何公司或集团都无法做到的。
“液态生活”(liquid life)的艺术:接受方向的迷失,免疫于晕头转向,容忍旅行计划和方向的缺失:
“如水般流淌。。。你灵动前行,顺势而为,从不停顿太久成为一潭死水,也不依附河岸或礁石——生命中过往的财物、情境或人,甚至不固守自己的见解和世界观,而是聪明地轻轻抓住任何出现在路边之物,随即放手,让它随风而逝。。。”
现在的社会就是卷:除了装睡的人,大家都清楚,所有的创造都是创造性的破坏。
《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Work, Consumerism and the New Poor),(英)齐格蒙特 鲍曼著,郭楠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21年出版,180页。
这本书是英国思想家鲍曼对人类社会中如何对待穷人的回顾和反思。工业社会需要补充劳动力,整个社会建立在生产创造价值的基础上,因此对穷人好些,让他们看到出路的福利社会是有必要的;但资本自由流动的全球化、人工智能、机器人打破了这种固态,生产效率的提高导致劳动力过剩,福利社会逐渐失去吸引力,穷人的存在变得象肿瘤一样罪恶,穷人没有用了,因此西方社会争着消灭他们。
的确,在加拿大的闹市街头经常见到衣不蔽体的乞丐,这种现象在国内少的多。
每个社会都有穷人有富人,有得志者有失败者,人生也少有一帆风顺永不失足者。如何对待他们,显示出一个社会的价值观和远见。
书里提到,现代工作不稳定性加剧,人必须加强学习,认识到工作的不稳定性,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不被社会淘汰。
原著写于2004年,迄今已过去近20年,很多新的社会因素作者没有考虑进去,比如近几年兴起的民粹主义、逆全球化,逻辑上也比较难解释清楚如果社会成员不工作如何会有钱消费。但仍不失为一本好书,篇幅不长,翻译的还可以。很多思考都是真知灼见,让人思考当下这个日益分裂的社会。
作者对当下的消费社会、经济增长拉动一切的现象有很深的揭露:
“如果消费者无法对任何目标保持长期关注和欲望,如果他们没有耐心、焦躁、冲动,尤其是容易激动,又同样容易失去兴趣,“即时满足“就达到了最佳效果。
想要提高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就不能让他们休息。他们需要不断地接受新的诱惑,持续处于永不枯竭的兴奋之中,持续处于怀疑和不满之中。
通过大幅减少产品和服务的寿命,以及提供不稳定的工作(临时的、灵活的、兼职的工作),将经济导向短周期和不确定的生产。
拥有尽可能多的选择,最好拥有所有选择。
董宇辉万岁!“评判世间万物的标准是激发人们感受和体验的能力—-唤起欲望的能力,这是消费生活中最愉悦的阶段,比欲望得到满足更令人陶醉。”
当今社会依赖于“制造人为的、主观的不满足感”,因为本质上“人们满足于自己拥有的东西才是最可怕的威胁。”
通过为贫困家庭的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适当的医疗服务、体面的住所和健康的营养品,它保证了资本主义工业可雇佣劳动力的稳定供给,这是任何公司或集团都无法做到的。
“液态生活”(liquid life)的艺术:接受方向的迷失,免疫于晕头转向,容忍旅行计划和方向的缺失:
“如水般流淌。。。你灵动前行,顺势而为,从不停顿太久成为一潭死水,也不依附河岸或礁石——生命中过往的财物、情境或人,甚至不固守自己的见解和世界观,而是聪明地轻轻抓住任何出现在路边之物,随即放手,让它随风而逝。。。”
现在的社会就是卷:除了装睡的人,大家都清楚,所有的创造都是创造性的破坏。
提取码:8146
发表在 图书 | 留下评论

黑格尔的哲学史 I

《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德)黑格尔著,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出版,426页。

这是德国哲学教授黑格尔哲学史讲义的第一部分,主要有导言、东方哲学和古希腊哲学部分。
之前读过也介绍过黑格尔的《小逻辑》,非常晦涩艰深,这一本反过来他还是讲的很详细的,也比较深入浅出,可以理解。
他在导论部分就哲学和历史,就他自己的一些哲学观,包括后面也对不同的古希腊哲学家们进行了一定的评判,这里面肯定带着他自己的哲学观点。这个部分是本书精华。
在黑格尔看来,东方没有哲学因为东方人没有个人自由,不发展个性,没有独立自主的思考,都是集体。有的只是活下去的方法学,没有人人都可以活成神的信念自由。他认为孔子的想法都是道德说教,并不怎么样。他也很瞧不上易经,认为完全是乱搞,作为中国学问和智慧的基础,说明中国人的思想是如何浅薄,没有经过思辨。另外他提到的哲学家是老子和孟子,对黑格尔而言都乏善可陈。
他对印度哲学倒是做了很多介绍。在他看来,印度人把解脱看的很重要,但这个对改变客观世界无益,只是一种逃避,比较虚无。
古希腊哲学:没有一个人死之前可以被称颂为幸福。幸福是一种全面的衡量,不仅仅是一时的肉体享乐。
七贤那里,是很多朴素的世界观,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水 – Thales,空气,一。。。)。他对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和阿那克萨格拉着墨甚多。
发表在 图书 | 留下评论

你想长生不老吗?这本书告诉你如何做到

The Price of Immortality: The Race to Live Forever, Peter Ward, Penguin, April 2022, 281 pages.

乔布斯说过,没人想死,想上天堂的人也不希望先死再上天堂。永生有几种方式,一种是通过子孙或者靠留下记忆(丰功伟业,作品,技术等等)被后人怀念,一种是实体或精神不死。

这本书对古今中外所有人对长生不老的追求进行了全面的扫描,各种思想、手段,谈到秦始皇、徐福、童男童女,也谈到最现代的人体冷冻术、纳米技术、脑机互联、数字永生,各种营养品、补品,最后还对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如果人类越来越长寿会对地球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进行了一些思考。

这本书如果能登上年度榜单我会非常吃惊,个人觉得希望不大,但对于希望了解最前沿的知识还是有益的。以下是我从书中学到的:

人体冷冻技业还不成熟。把希望寄托在将来的医学技术上。也没有足够多的相信者。
美国现在有卖年轻人血的公司,打到老年人体内,每升5000美元。据说在老鼠身上测试有效 ,人体是否有效还待确认。
2019年美国安全理事会发布的信息是,1/6的美国人死于心脏病,1/7死于癌症,1/27死于慢性下呼吸道疾病。
人类并不真正明白人体为什么会衰老,计算人的生理年龄、还能活多久的检测也未必有坚实的科学依据,当然也有科学家发现癌细胞是不死的,好好睡觉,吃的健康,多锻炼是长寿之道。
欲求不满有助于活的长,饥饿一点是好事。不要急于满足肉体需求。间歇禁食貌似有用,老鼠身上的测试证明,两餐之间时间延长有助于老鼠寿命的延长。老祖宗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应该也是此意。
biohacking是指的用一切方法变强变聪明,活的更长。
美国人一年吃350亿美元的supplements(营养品,补品),这东西在美国加拿大是个很大的产业。书里提到了NAD+诺加因子。当然作者也认为食补是骗局,没有什么用。
干细胞:多年前有个人跟我说,他之前在乡下挂职时,有个乡镇干部5、60了,看起来非常年轻,头发黑,没有皱纹,牙齿白,问他为什么,他的回答很吓人:他吃过100多个胎盘,因为以前是乡镇产科医生。
干细胞疗法远未成熟,可能致死。
有一种水母可以永生。乌龟一年没有氧气也能活!
数字永生:把一个人的音容笑貌都记录保存下来,然后传到电脑中去。这个应该比较容易实现。把数据从大脑中提取出来还做不到,因为人并不知道大脑实际是如何工作的,现阶段只能学习如何保存大脑。道德也很重要。

纳米技术:古罗马人的酒杯和中东大马士革的剑说明古人早就掌握了一定的纳米技术。2004年就用到了LNP技术。这个技术现在被用在mRNA的新冠疫苗里。

人口老化是很严重的全球问题。老年医学/老年健康在中国也是很大的领域。老年人太多,有年轻人养,社会也 难以持续。寿命延长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和贫富差距、国家治理等很多方面放到一起来看。在美国,如果你穷,老,最好死掉算了。美国富人的平均寿命是88岁,穷人是76岁。在美国长生不老更多的是富人的问题,硅谷大佬们对长生不老的追求,里面没提马斯克把猪脑子和电脑接起来。

前段时间我也告诉了儿子死的概念,他经常伤心,说他不想死,也不想让我死,看来厌恶死亡是人的天性。乔布斯的演讲也说死亡是最好的发明,说这话的时候可能他以为已经逃过胰腺癌,结果没过几年就挂了。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如果没有死亡没有更替,大自然可能就无法完成很好的更新,资源就会被霸占在一小撮人手里,这个对整个人类群体哲学上说不通。当然中国有很多人还是希望永垂不朽的。

我曾有过几次濒死经历,在Annecy湖里差点淹死,在金沙萨开车差点被撞死,每次死里逃生都对死亡和人生有更新的认识。未知生焉知死,先把现在的一生活好更重要。长生不老唯一的方法就是永远向前看,不要回头。

最后,一般人我不会告诉ta,但这里我觉得出于对大家的忠诚,我透露一个秘密,经过多年的研究及个人亲身实验,我已发明长生不老仙丹,现接受网络预订,男士微信转款,女士私下交流。有意者留言。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RbCQB4SLzb9L6dSQMwYV1w
提取码:8146

发表在 图书 |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