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的科幻小说

《海伯利安的陨落》(The Fall of Hyperion),(美)丹 西蒙斯著,潘振华、李懿译,读客文化2014年出版,678页。

这本科幻小说是得过雨果奖和星云奖的《海伯利安》续集,系列四本之二,故事比第一部更宏大、复杂,线索较多,但没有第一部惊艳:6个故事,6种风格,探讨的内容也很深刻。

当然这一本仍然很棒。与刘慈欣的《三体》比,Dan Simmons的文笔可以说强很多,海伯利安原来是约翰 济慈的一部长诗,本书的主人公干脆就是济慈再世,多处大段引用这些英国著名诗人的名篇。

貌似在改编成电影,无限期待。打发时间的时候可以读一读。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PhpP7YEn3g_kmLPU2WquIA?pwd=9n47 提取码: 9n47

发表在 图书 | 留下评论

如何看世界

《思考的框架》(The great mental models: General Thinking Concepts),(加)Shane Parirish著,尚书译,中信出版社2023年出版,176页。

这本书总结了一些投资家(Munger / Taleb等人)常用的9个看问题基本的思维模式,包括:

1、尽信书不如无书(地图都是人画的,书也是人写的,必然有缺陷,不是100%的现实)

2、第一性原理(要善于刨根问底,打破沙锅问到底)

3、能力边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为智也”,勇敢承认自己不知道的东西,超越自己能力圈的要好学好问,向懂的人打听,多回顾、总结、思考)

4、思想实验(多思考,多预测)

5、概率思维(量化思考而不仅仅是定性、感情用事,这个对于理性思考尤其有用)

6、奥卡姆剃刀(事情的原因往往简单,不要太复杂,追求最极致的看法,和第一性原理有共同的地方)

7、二阶思维(考虑行为的后果要全面、长远,但也不能因此裹足不前,畏首畏尾,综合概率各种可能,一方面要谨慎,另一方面也要大胆做事

8、汉隆剃刀定律(人往往是蠢的而不是坏的)

9、逆向思维(想象一个梦想成真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如何塑造它;不是要实现什么,而是要避免什么)等等。

作者提到,人之所以有视角盲区或者不撞南墙不回头,很多时候是因为不愿意承认自己错了,面子重于真理,最后要靠现实来矫正。其实回首我们一生做出的那么多的决定,有多少是错误的!我们是何其蠢啊!

人不愿意修正自己观点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做出决定的人往往不是承担后果的人。这一点,从系统上来说,指出了保证决策与结果一致性的重要性。如果搞营销的人把业务当成自己的生意,他们会更努力吗?搞生产研发的人,把他们手中的仪器试剂当成自己孩子救命的诊疗产品,他们会更负责、做出精品吗?另外,设计大体系的人,也应该躲在无知之幕的后面,让自己设计的体系跟自己未来的福祉完全无关,才能确保体系的公平性。

只要我们以特定的角度呈现证据,大脑就会失灵,没办法以理性的方式衡量变量。销售也是要尽可能近距离、迅速成单,所谓忽悠的力量。

书里总结了苏格拉底式提问法:

  1. 澄清想法并解释想法的来源 (我到底是怎么想的?为什么我会这么想?)
  2. 对假设提出挑战(我怎么知道这是真的?如果正好相反呢?)
  3. 寻找论据(我该如何支撑自己的观点?论据源于哪里?)
  4. 思考其他可能的视角(别人可能有什么想法?我怎么知道自己是对的?)
  5. 探究后果和影响(如果是我错了,该怎么办?如果我错了,会有什么后果?)
  6. 质疑最初的问题(我为什么会那样想?我的想法对吗?从推理过程中,我能得出什么结论?)

也提到了逆向思维解决问题的方法:

  1. 定义问题
  2. 想象问题解决后的世界
  3. 罗列为了实现这样的世界必须具备的条件
  4. 罗列这样的世界必须避免的事情
  5. 努力增加3,减少4,这就是解决方案

这书很多地方有启发,但需要认真实践,反复体会,才能缩短知道和做到的距离,为我所用。

有很多伟大的想法,我们不去实现,必将有其他人将它实现。如何实现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很多悲观者之所以悲观是因为无能,怯懦,为自己干不成事找借口,他们注定是失败者,loser。

作者有个blog,地址是fs.blog,上面有他的一些最新鸡汤,这书也出了续集。

麦肯锡如何做事

很多人认为大学刚毕业,搞咨询是很好的第一份工作,因为能接触很多行业和企业,并且学会销售自己。我那天问一个麦肯锡的合伙人,作为顾问接触行业和企业众多,每一个都有自己的特点和诀窍、奥秘,如何快速进入角色,掌握业内诀窍,让自己看起来很懂、入门很快,是顾问生存的基本技能之一。麦肯锡的顾问们是怎么做到的?

她说,任何知识都有元知识,就是所谓的方法学,从方法学入手,学习如何学习知识:知名的麦肯锡七步法分析解决问题;

  1. 定义问题(最为重要也最容易被轻视)
  2. 分解问题(利用MECE等逻辑框架罗列可能因素)
  3. 优先级排序(优先可改变的关键性因素)
  4. 计划分析(资源分配以及时间框架设定)
  5. 执行分析(保持探索性和怀疑性)
  6. 整理分析结果(编织有逻辑又不失亮点的Storyline)
  7. 提出解决方案(得出分析结果还远没有结束!)

80/20原则,抓重点而不是不相干的细节;

从MBA们(他们叫“小朋友”)刚加入麦肯锡就开始培养、灌输这些方法学。

她说另外一个方法是内部高效运作,时间以半小时为单位,会议从不超过1小时。

很多事是有共性的,如任何企业都是逐利、求增长的。企业看多了,自然也能总结出很多相通的东西来。把握一些共性不会有错,比如人都爱钱(财富带来的自由),权(社会地位、影响力),色(交配权)。

发表在 图书 | 留下评论

如何用PPT大卖

《重新定义推销:好Pitch让客户和投资人主动找你》(Pitch Anything: An innovative method for presenting, persuading, and winning the deal),(美)Oren Klaff著,李卉、张魏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年出版,226页。
这本书是一个专以推销各种项目卫生的美国人写的一本如何做PPT演示的书籍。
Oren Klaff专门为各种项目吸引投资,书里最后详细讲了他是如何争取到一个为一个小机场融资10亿美元(他个人如果成功将入账750万美元)的机会的。所以他做的不是一般的销售,而是靠讲PPT,打动人的项目销售。
他的方法学基本上就是把握主动,用感性而不是理性打动人心(所谓痛点兴趣点利益点),简短有效,善于讲故事、制造悬疑(的确,我见过的好的销售都特会讲故事),吸引人的兴趣,让投资人感觉是他在给他们机会,他们更需要他,而不是他在苦苦哀求他们买他的项目。最后坚定、清晰地给出总结,你要他们做什么,时间节点如何,欲擒故纵,时间到了他们不来的话只能给其他人了。
在争取主动权时作者提到一些小技巧,比如否定对方,把某物从对方手里拿走,当然这一切都要幽默得体,不能生硬。作者的观点是,绝不能给对方任何低看你的机会,绝不能做任何增强对方权威的事,气势是关键,充满自信,享受你在做的事,对别人自然会有吸引力。在中国,出身低的人往往倾向于给人一个好印象、做一个好人,但好人往往得不到最大的利益。强悍一点,进攻性强一点,欺负你的人才会少。
我想到很久以前一个领导跟我们讲过的一个笑话,说江core曾到广东巡游,当地一个官员敬酒时跟他说,你干了,我随意!大家都哈哈大笑,可能他也因此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就是书中所说挑战性行为的一个案例。
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准备的越充分,讲的时候就越不慌、越有信心。
书里还提到人的神经认知学方面的知识,比如,我们的大脑对静的东西关注不如动的东西关注多,因此我们要以动制静,讲趋势,动态,变化,而不是陈述状态。
总的来说,书里有不少挑战传统认知的地方,但想与众不同,就必须叛逆、推陈出新,不是吗?作者说,他非常享受PPT演讲成功后的感觉。的确,用三寸不烂之舌获得认可、投资、销售额,那应该是多么爽啊!大家好好练习,都象美国人那样能讲能卖吧!
发表在 图书, 营销 | 留下评论

一本不可多得的代理商管理培训书

《经销商管理动作分解培训:升级版》,魏庆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1年出版,316页。
这本书是一本培训销售如何管理代理商的培训教材,属于营销类专业书籍。作者从事食品消费品类销售多年,又搞了多年的销售和代理商管理培训,因此有实战经验,可信度高。
本书讲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代理商和厂家之间的关系
  2. 新代理商如何选择
  3. 如何激励代理商、给他安全感(而又不必给独家代理权)
  4. 如何砍掉不合适的代理商
  5. 如何处理飘货
  6. 代理商的日常拜访
  7. 大代理商的管理
  8. 如何扶植代理商,提升他的管理水平,给他创造价值
这本书我个人觉得比较好的地方是:
  1. 口语写成,因为毕竟是培训教材,可能很多时候是老师口述来的;
  1. 比较接地气,这也是本书一个卖点,上午看了下午就能用,很多方法学比如说只有对市场有充分的了解才能更好地管好用好代理商,这点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很多方法总结的比较全面。
  2. 他书后写了很多销售(或各行各业从业人员)不要轻易换行业,积累是最大的财富,对行业而不是对企业忠诚,我觉得非常有道理。
这是一本给食品、消费品做销售的人培训的工具,但万变不离其宗,很多其他行业也可以引发很多思考,作为销售,尤其是新的管B2B、代理商生意的销售,本书值得阅读。淘宝上有影印版卖。
发表在 图书, 营销 | 留下评论

如何让品牌占领客户心智

《文化战略:以创新的意识形态构建独特的文化品牌》(Cultural Strategy: Using Innovative Ideologies to build Breakthrough Brands),(美)道格拉斯 霍尔特/道格拉斯 卡梅隆著,汪凯译,商务印书馆2013年出版,398页。
这本书讲的是从精神层面做广告让产品大卖的道理和案例。作者认为,太多营销着重于强调产品的性能、体验,太关注一时的心理定位与感知,而没能上升到更高的文化层面,没有抓住人的时代的意识形态需求,格局太低。作者举了耐克、可口可乐、麦当劳、Levis在英国、Jack Daniel威士忌、Ben&Jerry冰淇淋、Fat Tire啤酒、星巴克、Patagonia、万宝路、维他命水、ESPN等品牌是如何抓住时代脉搏执行文化品牌战略崛起的,举了很多生动的案例,而且作者两人也以身试法,有让品牌壮大的实战经验,比较有说服力。
其实打国货牌也是从意识形态出发,这一点很多民企做的很好。
翻译的一般,搞广告的人可以看看。
发表在 图书 |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