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新帅在2017年时的回顾与展望

《刷新:重新发现商业与未来》(Hit Refresh),微软CEO纳德拉著,陈召强/杨洋译,中信出版社2018年出版,328页。
这本书是微软第三任CEO刚上任时的自我介绍与愿景展示。
他接班不容易,前两个CEO一个是创始人盖茨,一个是创始人找来的互补伙伴销售牛人Steve Palmer。2014年他上岗时,公司吃老本(Windows+Office)已经吃了很多年,在新兴Tech领域已经远远被崛起的后起之辈Facebook、Google等甩了下去,连云服务也被卖电子书出身的Amazon遥遥领先。可以说,Palmer卖现有的东西是把好手,但对未来的走向理解不深,也没有能够制定相应的战略,诺基亚的收购也差强人意。另外,微软的大公司文化、山头文化也广为人知。当然,老板们最看重的股票价格也跌跌不休。
受命于危难的印度IT工程师决心改变着一切,带微软走上复兴之路。这书里介绍了他的家庭、求学和文化背景,他对IT界的理解,以及他的应对方案。改变文化是他的重中之重,文化先从上面开始,他大刀阔斧换掉了很多高层,拍板收购了几家新公司(Minecraft、领英),与一贯的竞争对手苹果等开放合作,并开始押宝增强现实、人工智能与量子计算机。
这本书前半部分比较有意思,后面的基本是他对未来的预判,对产品的推销。
受益于疫情,微软大卖,股票也蹭蹭涨;ChatGPT也算上押对了AI。虽然量子计算机和增强现实都没有实现,但总的来说,他运气不错,也很会讲(我去晚上找过他的演讲视频)。他有关文化的阐述,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反证为什么在美国的大公司里印度CEO比华人多。
一些摘录:
“文化把战略当早餐吃。”(德鲁克)
我天性如此,在获知某个缺点时,我会感到兴奋,而指出这一缺点的人给我的是一种洞见。
我们往往高估在短期内可以实现的目标,却会低估在长期内能够取得的成就。
你至少要懂两门语言,才能真正理解一门语言。不懂外语的人也无法理解自己的母语。
发表在 图书, 管理 | 留下评论

从各门科学说明人如何活的更好

《开窍》,所长林超著,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23 年出版,420页。
这本书是今年出版的又一本成功学书籍。作者是学数学的出身,貌似在 B 站上很火。
作者读书很多,也有创业经历,从15 个不同学科的角度,讲了他的成功原则。
他讲到的这 15 个不同学科和主要传递的道理有:
热力学(热力学第二定律,什么东西不管只会走向混乱,只有不断去抗争)
工程学(人生就是不停地解题,靠的是量化与取舍)
系统论(要升维思考;适当积蓄)
函数(万事都有规律,函数指明了其中不少规律,之后就是选择)
脑科学(人的大脑有些东西是能从底层影响的,理性干不过荷尔蒙;想学东西最好多涉及几个不同的脑区)
认知心理学(即时重复可以增进记忆,多聊天多写作)
社会网络学(要学会经营人脉,帮到你的往往是弱联系)
信息论(练好基本功,只关注增量即可;冗余有它存在的价值)
人类学(人要跟人合作,善于用人才能做更大的事;文化也可以传承)
概率统计(贝叶斯公式:选择比努力重要)
营销学(人要会销售自己)
历史学(不能冲动)
会计学(要学会钱生钱、写作、图形设计、学习新知)
生理学(吃好睡好很重要)
自我管理学(精力管理、身价管理、运动休息)
最后作者还总结了人如何实现阶层跨越、年轻人如何选择城市、避免买房落入陷阱,买些靠谱理财产品)
总的来说虽然有些道理牵强了点儿,作者还是很用心的,书里也有不少插图,解释的比较清楚。年轻人可以看看。
发表在 图书, 自我成长 | 留下评论

吴军:如何提升认知水平?

《富足》,吴军著,中信出版社 2023 年出版,331 页。
认知决定人的水平,决定人的高度,决定人的财富。这本书是畅销书作家吴军对于提高认知方面提出的一些建议。吴军也是之前介绍过的《浪潮之巅》的作者,他还写了不少其他的书。
作者分 6 章,介绍了数学思维、成本思维、经验、思维还是实践、创新与垄断、表象与实质等几个不同角度来提升认知水平的方法。
作者的语言非常口语化,简单易懂,有些地方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比较隐晦,但总体阅读体验很好。
发表在 图书 | 留下评论

乐观与悲观

有个说法,叫幸福=实际结果-期望,期望越低,幸福感越高。
期望能否等同于乐观不好说。
上小学的时候我培养了一个习惯,就是对考试成绩从来都不抱太高期望。这样成绩下来后,哪怕不是很好,也不会感觉很失望。实际上内心里,还是很期望自己考到好成绩的。
所以实际上有的悲观主义者是假的悲观,只是一种掩饰。
以前有足球队去客场踢球,上来先说,我们是来学习的,然后在赛场上给对手一个出其不意。
欲望多的人,比较容易乐观,总是希望事情向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有些人借助于酒精、毒品,更容易想入非非。但这不是理性乐观。
理性乐观是不怨天尤人,也不无畏的自卑和精神内耗,而是看瓶子有一半满,看到已有的好处,看到事情的光明面。
悲观是对前景充满暗淡的预测,往往同时对自己有着深深的不自信。
还有个说法,叫悲观者往往是对的,但乐观者才能成功。
也有另外一句话,叫乐观的犹太人都去了奥斯维辛,悲观的去了美国。
成功的必然是乐观的人,但乐观的未必全成功;如果结果不好,悲观的人至少不会特别失落,自我的心理防卫成功。
可以说,乐观者不仅仅是结果导向;悲观者可能更看重成败。
很多事情其实完全不在我们的掌控之中,悲观有什么用呢?做好自己的事,对自己的表现满意,感恩所有,谨慎理性乐观,自己少折腾自己。
乐观至少有一个好处,就是过程中至少不会自己很难受,享受了过程,不论结果如何。

何况,乐观者能更好地感染周围的人,谁不喜欢正能量呢?悲观者老是给人感觉很丧,没有一个伟大领袖是悲观的。有时候即使不是那么乐观,也要把坏消息坏心情藏得严严的,表现的很乐观。

总而言之,既不要自毁长城黯然神伤无谓悲观,也不要盲目乐观发白日梦,脚踏实地,审慎乐观​,过好每一天就好。

发表在 教子, 自我成长 | 留下评论

怎样用较少的资源干成事

《延展:释放有限资源的无限潜能》(Stretch: Unlock the power of less and achieve more than you ever imagined),(美)Scott Sonenshein著,㒰琳译,中信出版社2018年出版,294页。
这本书讲的是如何过苦日子,一分钱掰成两半儿花,用较少的资源做成大事。少即是多,do more with less。
作者认为,当代社会对资源的无尽需求源自于攀比(“收入差距较大都会促使我们追逐地位性商品,因为不太富裕的人总是试图跟上比较富裕的人”)、消费主义、贪婪、对事物功能的思维固化,当然还有富足本身。以前中国穷的时候,父辈们对各种资源利用的想象力是我们这一代人和下一代人汗颜的。
Stretch这个词在运动中是拉伸的意思,作者用很多例子说明我们最好有什么用什么,什么都要用到极致(“我们用当前拥有的东西就可以实现不凡的成就”),要更有创意地利用现有资源,把限制看成机遇,用局外人心态,拥抱多样性,走出既往知识、经验带来的固化思维,换个角度看事物,换个思路解决问题;给人赋能,让ta把事情当成自己的来干;预言可以自我证实,利用精神的力量可以完成很多事情;积极思考,拒绝内耗;马上动手而不是花太多时间规划;哪怕是对立面也有合作的可能;坚持不懈,逼自己到新环境、接触新人、新事物,有新体验,把自我和周围到万事万物极限拉伸。
极端的匮乏会催生贪婪吗?
贪婪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吗?
贪婪和吝啬在一个人身上可以并存吗?
我大学的时候,我们常常嘲笑韩国同学们即使打篮球、踢足球水平一般,也先要置办一身一流的名牌运动装备。聚焦于目标本身而不是周边,可能更能得到乐趣。
我个人一直都不是很喜欢买衣服,不少衣服是量身定做的,一件衬衫200以内搞定,西装1000块左右,一般衣服都是穿旧了再带回到老家去。我也不喜欢助理,觉得大部分的事都可以自己搞定(不太喜欢使唤人,从这一点看得出我没啥大出息),而且觉得让助理大部分时间闲着实在太浪费。
现在经济大环境进入下行期,各种消费降级,可能真的要学会怎么一鸡三吃了。从这书里可以提取一些有益的想法让我们学会如何用更少的资源过日子、干好工作。
发表在 图书, 自我成长 |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