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冲突背景下的治病救人

《要命还是要灵魂:医疗冲突中的跨文化误解》(The Spirit Catches You and You Fall Down: A Hmong Child, Her American Doctors, and the Collision of Two Cultures),(美)Anne Fadiman著,汤丽明、刘建台、杨佳蓉译,上海三联书店2022年出版,386页。

这本书是一位美国记者(作者曾是美国纽约客杂志的撰稿人,可以说是个专业作家)写的上世纪80年代,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个苗族家庭患儿到当地医院接受治疗时发生的跨文化冲突。

此书也是一本人类学著作,作者花费了大量时间去搜集材料。原来苗族还有那么多的故事,苗族人来到美国,实际上是因为美国在越南战争中欠下了不少债。

这样的书能够出版,某种意义上也说明美国对多元文化的包容,作者在书中也提到,美国医疗体系对外来文化的包容程度越来越高,他们也在不断地改进。本书已经变成美国很多医学院的必读书目。该书也多次获奖。

作者写作的时候怀着对苗族文化的崇敬和谦虚来写的,以非常高的价值观的高度来看待和思考问题的。的确,是什么给你信心,让你以为你能一以贯之,代表一切,接受万朝来仪?

跨文化管理也是管理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我曾经在非洲欧洲亚洲北美洲澳洲工作过,直接管过意大利人、澳大利亚人、加拿大人、美国人、印度人、俄罗斯人、当然也有中国人,也被欧洲人、美国人、以色列人、中国人管过,管理多文化团队达到高业绩同时又不触犯文化红线让对方心理崩盘,的确需要很多时间去了解对方、探索最佳实践。

另外作者讲故事的水平也非常高。故事的铺开层层叠叠,呼应着现实,现实永远是复杂的,不是一眼看上去那么简单。

这本书原版的再版后记是2012年写的,距今过去已经有12年了,书中人物命运应该也有变化。

台湾译者翻译水平很高,整本书可以说非常精彩,充满了很多细节。很多地方非常有趣,很幽默。

发表在 图书 | 留下评论

如何做出更好的判断和预测

《不确定状况下的判断:启发式和偏差》,(美)Daniel Kahneman/Paul Slavic/Amos Tversky著,方文/吴新利/张擎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598页。

这本书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卡尼曼和他的合作者/学生们的有关判断的学术论文集,其中包括了人如何从过去的经验中学习,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预测未来,这些方式是否合理/有无效果,如何矫正判断上的偏差等等。其中第一篇是很好的概括。

因为是学术论文,所以书中有很多数学内容(概率/统计/排列组合等等)以及较为艰深晦涩的表达方式,其实大多数文章说的道理,基本上用普通人一句俗话就可以说明白。所谓学术研究,往往是用高深的语言、公式和设计的实验说出早已为人熟知的世俗智慧。

但这仍然是一本非常好的书,值得仔细研读,学术论文看起来其实也很有意思,不少地方有象牙塔式的幽默,有些表述非常高明,而且,相比其他学问的学术论文,这个领域的可能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更容易懂一些。里面甚至有篇论文专门探讨了医学检验中的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的概念,也有篇论文专门探讨了历史研究的风险,还有个学者提出了检测婚姻是否幸福的非常规线性模型(夫妻两人做爱的次数减去吵架的次数!)。

最后,这些人是研究人类思维判断的专家,他们观察到了很多理性和不理性的判断行为,也许他们最大的贡献就是人绝非理性动物,人的判断精彩不靠谱,大多数人并不习惯用概率来思考,我们做预测和判断时,最好不要冲动,不要迷信权威,不要被一些容易看到的表面现象迷惑,不能以偏概全,不要盲目自信,不要轻易被锚定,要三思后行,寻求大样本,正确归因,小心自己的直觉和情绪,警惕未经审查的数字,批判性思考,根据新的信息不断更新自己的预测。人,可以做出更好的判断和预测,哪怕我们不是做精算的。反过来,如果你想忽悠人、操纵人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反其道而行之即可。

PDF下载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60k46eUq7B0yB87Gz2he1g?pwd=pkbn

发表在 图书 | 留下评论

陈行甲的精彩人生

《别离歌》,陈行甲著,中信出版社2024年1月出版,285页。

这本书作者陈行甲之前是一名县委书记,得过抑郁症,16年辞职搞慈善。现在貌似是个网红了。本书写的是他做慈善过程中的所见人间苦难,以及他个人的一些经历。

有人对我说过一句话,左手做好事,不应该让右手知道。他为什么要出书?为什么要成为网红?当然,这个对他的慈善是有帮助的。

这个人不想被定义,想活得精彩,活得跟别人不一样。可能那一次出世,也是因为不齿于卷。书里也写到了​疫情几年他自己和他人的不容易,​也能引起与读者的共鸣。​

陈行甲还是一个非常重情的人,这书上来第一章就讲了个很煽情的悲情故事。书里也写了很多他对父亲,对妻子,对儿子的感情,看得出他也很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他做公益,行善,很多时候也是调动了社会资源。

不管怎么说,善良的人多一些挺好。

发表在 图书 | 留下评论

王立铭生物医药年度扫描第三本

《巡山报告3:现代中国人从哪里来》,王立铭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23年1月出版,185页。

这本书是生物医药学家、科普作家王立铭的年度巡山报告第3本,跟前面两本一样,先就前一年发生的重要生物医药事件进行回顾和延伸探讨,之后罗列了当年业界的主要大事记。

这第三本比前两本稍微有些变化,主题文章有两篇,但都比较短。其中Alphafold2蛋白模型预测部分比较有意思,看起来前景无限;RNA药物和新的RNA递送载体的发现貌似也很有潜力;作者不相信朋友圈传播的长寿药NMN,因为没有经过临床验证;山中因子部分也比较有意思。FDA为什么批阿尔茨海默症的新药,作者给出了自己的解释。这个病迄今没治。

作者也给自己的基金做了宣传,原来他和我的一个熟人合伙。

总的来说,作者延续了过去的风格,直接阅读原文学术论文,对前沿新知进行了很好的扫描和解读,对生物医药感兴趣的可以一读。

发表在 图书 | 留下评论

如何聊出一个好孩子

《与孩子深度交谈》(The Art of Talking with Children),(美)Rebecca Rolland著,谭新木、王蕾译,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年出版,328页。

这本书作者是美国哈佛大学的一名语言病理学家,也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她的研究和工作就是通过交谈来提升孩子,包括幼儿儿童和青少年。

这本书结合她的家庭与工作,探讨了与孩子深度交流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交流,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同理心、自信心、社交能力、创造力、开放包容以及塑造他们的性情。全书针对每一个方面各分一章具体讲了一些理论和建议。

当然,所有这一切,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是基本保障,归根结底,孩子要的最基本的是关注,而关注是要花时间和精力的。

总的来说这书是一名专业人士给出的建议,里面一些理念和见解还是很有用的,当然,教育别人先要提高自己的修养。

Epub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mbO4JCWjG4d36d7cA8p3YA?pwd=uj9i

发表在 图书 |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