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关系

发表在 图书, 电影 | 留下评论

胜利前夜

《从德黑兰到罗马》(Teheran to Rome),丘吉尔二战回忆录10/12,张自谋译,张自谋校,译林出版社2013年版,397页。


本书讲的是1944年上半年,丘吉尔眼中发生的二战大事,主要覆盖了苏美英中四国首脑在开罗、德黑兰的商讨二战战略及战后势力范围走向的会议、盟军在意大利的攻势及最终拿下罗马、希腊、南斯拉夫、希腊的政局动荡、美国在太平洋战场的进展、诺曼底登陆的准备等等内容。其中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部分比较有意思。

不能示弱,一次也不行

Sir Winston Churchill – 1942 British Prime Minister with Stalin in Moscow… smoking Cigar © Daily Mirror

虽然丘吉尔在别处说过,“能自治其心的人,胜于攻城掠地之人”,丘吉尔在德黑兰恰逢69岁生日,给他祝寿时斯大林讽刺他不重视苏联红军;这时候丘吉尔想:“当时我已对斯大林有了相当的了解,知道如果我忍气吞声坐下来,那么,他可能对我有过的任何尊敬就会丧失殆尽,而且以后还会对我继续攻击。”就是这种寸土不失、针锋相对的想法让丘吉尔在接下来的发言中把斯大林怼了回去。的确,同级别或下级侵犯我们权威和尊严的行为,一次也不能允许。

国家利益至上

之前已经说过,丘吉尔可以说是个非常好的经理人,一切以英国利益至上。派兵遣将时,时时都想让让别国军队(美国、南非、新西兰、澳大利亚、加拿大、波兰、法国等等)打头阵,当炮灰,在这一点上,他远不如罗斯福光明正大。

看不上中国

丘吉尔在美国与宋美龄擦肩而过,在开罗见了蒋介石一面,虽然对他印象不错,但打心底瞧不上中国。这也难怪。一切斤斤计较的丘吉尔是以实力至上的,他从来都坦承中国二战后不可能成为强国。当然英国军队在二战中鲜有战绩,事实上,英国自二战起,大批殖民地独立,日不落帝国彻底衰败了。

发表在 历史, 图书 | 留下评论

究竟为何而活

《活出人生的意义》(Man’s search for meaning),(美)维克多 弗兰克尔著,吕娜译,华夏出版社2010年版,204页。

作者弗兰克尔生于1905年,死于1997年,活了92岁,二战期间生而不幸为犹太人的他和家人被送到集中营,九死一生,但最终活着走了出来。他的父母、妻子、兄弟没有那么幸运,都死于集中营。在二战前他就是维也纳一家大医院的心理学主任医师,战后因出版本书,并创立“意义疗法”闻名于世。

这本书在西方名气比中国大,美国很多书单都把他列为必读书目,大概是因为中国人经历了文革等等太多的人间地狱,感受同样的深,如果不是更深。

本书分成两部分,前半部是作者的集中营回忆录,夹杂了一些集中营众生的心理观察和分析,后半部是作者所创的“意义疗法”理论要点。

他的集中营生存之道:活下去!

集中营这样的地方,毫无尊严,生死很随机,想找点活着的意义不容易。恐怕每个经历过集中营的人都会自问,这一切的苦难,究竟是为了什么?Frankl是如何挺住,坚持下来,死里逃生的呢?我总结一下作者在书中的求生经,有以下几点:

对内自律,自我管理:接受苦难,把它看成生命的一部分,命中注定。积极向上的心态,相信一切还有机会,只要活着就有希望。延迟满足感:面包分几次吃而不是一次吃完。要有一点独处的时间。留点时间欣赏自然中的美。精神状态好,有点小幽默。对外:刮胡子,腰板直,干活有力气(至少装的有力气)。要对大人物有用,作者自己就因为曾为囚头儿提供建议而屡次得到照顾。中庸:不要太出人头地,不要太显眼。

作者总结,活下去的目标可以有三种:1、干成某件事(投身事业)2、对某人的爱 3、经历、克服、战胜痛苦。赫拉利说,只有痛苦是最真实的。

意义疗法 (Logotherapy)

赫拉利在《今日简史》中说过,意义是虚构的,是人给自己讲的故事,但并不影响对人的效果。从本质上讲,本书和“意义疗法”都肯定了精神对人的生存的重大作用。想活下来,物质是必要条件但不是全部条件。(“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尼采)人是靠意义活着的动物,一生都在追寻探索自己生存的意义,并自我实现(马斯洛需求理论)。这种追寻带来紧张,打破平衡,带来责任感,但这是好事情。人需要折腾。闲不下来的人,其实是工作和习惯的奴隶,并不一定找到了自己的意义。不必怜悯老人,因为他们都已经历过,他们的意义已经实现。每一次不要想着还有下一次,最好一次成功。改变不了环境时就改变我们自己。(人是可以习惯任何事物的种群。陀思妥耶夫斯基)。人是可以有选择的,可以行善,也可以做恶,环境艰难时,正是看出一个人本色的好时机。这个人字是大写的还是小写的,活成自己追求的样子,人人都可以做主。

有时候太追求什么反倒得不到,分心就好了。(这个地方,像其他同时期的美国心理学家一样,作者举了不少性功能方面的案例,看来大师们都乐于指点女病人迷津)。

“不要只想着成功,你越想成功,就越容易失败。成功就像幸福一样,可遇而不可求。它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产物,是一个人无意识地投身于某一伟大的事业时产生的衍生品,或者是为他人而奉献时的副产品。幸福总会降临的,成功也同样:常常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我希望你们的一切行为服从良心,并用知识去实现它。总有一天你会发现,当然是相当长的时间之后,注意,我说的是很长一段时间后!正是由于这种不关注,成功将降临于你。”

这本书是我在看丘吉尔二战回忆录时间歇看的,洋洋千万言的回忆录,可怜丘吉尔一个字也还没提到集中营。

发表在 图书, 自我成长 | 留下评论

丘吉尔二战回忆录 09/12 领袖的命运

《战胜意大利》(Italy won),丘吉尔二战回忆录09/12,张自谋等译,张自谋校译,译林出版社2013年版,415页。

本书讲的是1943年下半年二战的故事,主要是盟军攻克西西里、登陆意大利、墨索里尼倒台、苏美英三国博弈的丘吉尔视角的经过。

二战中意大利是第二怂,仅次于法国之后,面临英国军队、美国军队不堪一击。丘吉尔对墨索里尼的评价还不错,总结他的时候说,他错在站队太早,局势没明朗前轻易下注。

闲聊时我问过我的意大利同事,对墨索里尼怎么看,他们说,二战以前墨在意大利是极受推崇对,现在对罗马中央车站还是他建的;事后诸葛亮,现在看他在二战时做的决策当然都是错的,但当时在他的位置上,真的很难。

丘吉尔始终强调不能让部队闲着,要用好他们。他也认为,光给将帅授权不够,还要紧紧盯着他们才行,给他们知道和监督。另外,沟通要尽快,不要窝在心里。

发表在 历史, 图书 | 留下评论

丘吉尔二战回忆录 08/12

《挽回非洲局势》(Africa redeemed),丘吉尔二战回忆录08/12,译林出版社2013年版,556页。

这一本写的是1942年下半年到1943上半年的故事,主要覆盖了英美在西北非登陆、非洲扭转战局的故事,穿插讲了些与苏联的交往。

丘吉尔是认为中国没有实力和资格与英美苏平起平坐,始终瞧不上中国,但又希望中国和苏联一样,能在战场上牵制、消耗敌国的力量。实际上,非洲战事,如果没有美国的介入,又恰逢隆美尔被调回国,屡战屡败的英国在非洲打得败德国吗?

二战名将、沙漠之狐隆美尔

书中有关法国的部分也很有意思,看得出英国是处处在利用戴高乐,把他当傀儡,而后者又不心甘情愿;因为英国有假戴高乐手除掉达尔朗的动机和可能,美国也非常不待见他。达尔朗毕竟没能战胜命运,虽然他最后一刻看清了未来。

二战时法国海军部长、维希政府副总理达尔朗 Darlan

丘吉尔非常怕死,远离各种风险,把睡眠看的很重要,每天午休。深谙人性的丘吉尔喜欢场面,去苏联莫斯科访问时因飞机提前到达,还在那里担心“减少了俄罗斯人一个盛大欢迎的机会”。他对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坦克非常看重。以下这一段也很有意思:

 

发表在 历史, 图书 |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