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的故事

《小夜曲》(Nocturne: five stories of music and nightfall),(英)石黑一雄著,张晓意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版,246页。

与其他很多当代知名的作家喜欢音乐一样(如村上春树、大卫米切尔),曾立志从事音乐业的石黑一雄甚至曾经往各大唱片公司寄过自己录制的小样,但最后都石沉大海,直到28岁自己的处女作《远山淡影》让他一举成名,他才最终确立了文学的人生方向,并于去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这本《小夜曲》写了5个独立的跟音乐人相关的故事,篇幅不长,但传递的情绪不一样。结构很巧妙:第一篇的女配角是第四篇的女主角;第五篇的故事发生地点跟第一篇也相同。

音乐这种时间艺术毕竟是精神性的,我一直以为艺术从来都喂不饱艺术家;这5个故事里的人大多活在他们自己的内心世界里。音乐让这几个故事的主人公为它奉献很多:爱情、夫妻关系、友谊、时间乃至天生的相貌,但也让他们相信自己的天分,相信自己与众不同,的确,没有自己坚持的东西,人何以为人呢?

如同柏拉图指出的那样,音乐是跟人的情绪紧密相关的,精通音乐的人,能异常敏锐地感知别人情绪的变化。当然音乐也有操纵情绪的功能。我那只有高小文化水平、识字不多的农民父亲会拉二胡、京胡,记忆中母亲最高兴的时候就是父亲闲暇之余给他拉一曲欢快的赛马。我脑海里常常出现一个煤油灯下,母亲抱着我兴奋地看着父亲拉着胡琴的画面。音乐能给最普通的家庭带来欢乐。

我也跟中央音乐学院的老师学过二胡,在蒙特利尔和多伦多都学过钢琴,大概是由于不喜欢欠别人的,基本上所学都还给了老师。现在的我唯一听音乐的时间是看书时,听的大多是不打扰自己的音乐。

这本短篇小说集不长,文字平白,很快就能看完。但石黑一雄的厉害之处就是用简单的文字和空白给人留下烙印,发人思考,让人久久都在想着书中的故事和人物。这几个小故事可以说是余音绕梁。喜欢音乐闲暇时可以读读。

发表在 图书 | 留下评论

论圣人的自我修养 -《道德情操论》

《道德情操论》(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英)亚当 斯密 Adam Smith著,蒋自强、钦北愚、朱钟棣、沈凯璋译,胡企林校,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462页。
亚当 斯密这位生活在18世纪的英国大哲学家一生只写了两本书,一本是《国富论》(前面有介绍),另外一本是《道德情操论》。前者是迄今为止全球所有想强国的领导人们的必读功课;后一本也极受哲学界、伦理学界的推崇,前总理就曾推荐过。值得一提的是,斯密虽然产量不高,但这两本书他都是终生在修改:《国富论》改了三个版本,《道德情操论》最后出到第六版。要想做专,必须一辈子竭尽全力找准方向一条路上走到底、不断精进。
斯密严格来说是苏格兰人,一生未娶,朋友圈里有大卫 休谟、伏尔泰、狄德罗等迄今仍声名显赫的大思想家。
如果说《国富论》是教育政客们治国平天下的屠龙术,《道德情操论》在我看来,是一碗提升个人自我修养以及教人如何处世的18世纪鸡汤。这本书试图回答的问题很多,比如人为什么需要别人?虚荣心的力量有多大?教育事业该如何利用年轻人的虚荣心?该如何自我控制、谨慎行事?我们该不该发火?什么是判断的标准?谦虚好,还是骄傲好?情绪与思考,哪一个更耗费我们的精力?靠慷慨,能交到真心朋友吗?
这本书虽然逻辑结构有些混乱,个人认为斯密的每人心中的公正的旁观者说法也很有问题(毕竟,如果一个人脑子糊涂,或者自私至极,那个完全依赖他自己主观才能生存的良心是什么样的良心、以什么标准判断是绝不可能中立的),或者我对斯密的思路理解不能,因为只粗粗看了一遍,但斯密的行文非常优美,很多段落或句子是经典的智慧之作,透视着大哲学家对人性的深刻认识。第七卷对古往今来各伦理学派的总结和批判精彩绝伦。翻译的水平也很高。
书中金句:
人类生活的不幸和混乱,其主要原因似乎在于对一种长期处境和另一种长期处境之间的差别估计过高。贪婪过高估计贫穷和富裕之间的差别;野心过高估计个人地位和公众地位之间的差别;虚荣过高估计湮没无闻和闻名遐迩之间的差别。
锻炼和实践始终是必需的;缺少它们决不能较好地养成任何一种习性。
往往是从那个旁观者那里,即从那个我们能够预期得到最少的同情和宽容的人那里,我们才有可能学好最完善的自我控制这一课。
发表在 哲学, 图书, 教子, 自我成长 | 留下评论

传奇跑者的故事

《跑》(Courir),(法)Jean Echenoz著,孙圣英译,湖南文艺出版社2017年11月出版,132页。

这本人物传记法文原版出版于2008年,写的是捷克斯洛伐克历史上的传奇长跑运动员Emil Zapotek的故事。

今天可能甚至大多数跑步的人不熟悉这个名字,但当年他叱诧风云,震惊世界。他曾18次刷新各种距离长跑的世界纪录,也是人类万米进29分钟、20公里进1小时的第一人;他是奥运会历史上最伟大的长跑运动员,曾在1952年赫尔辛基奥运会上接连打破5000米、1万米和马拉松比赛的奥运会纪录并夺得金牌,而那也是他的首马。

这个Zatopek跑姿奇怪,但出身贫寒的他训练非常刻苦。我2018年到今天跑了228公里。而这个Zatopek,一个训练就跑100个400米变速跑,相当于一个马拉松。一个人只要努力,有什么不可能做到的呢?

他 2000年78岁去世时,捷克斯洛伐克给他举行了国葬。

这本传记写的方式有些不同寻常:没有介绍主人公的家庭、幼年、他去世的经历,只记录了他人生的最光辉时代,全书也几乎不见任何年份标志。但Echenoz的故事讲的很好,孙圣英的翻译也上乘。书很短,推荐阅读。

发表在 图书 | 留下评论

《无尽的探索》

《无尽的探索-卡尔 波普尔自传》(Unended Quest: An Intellectual Autobiography),(英)波普尔著,邱仁宗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出版,259页。
最近由于在学习意大利语,看书时间少起来。这本自传其英文原名揭示了并非一般的传记,而是作者的智力、思想发展史,因此书中涉及个人生活的内容非常少,大多数都是作者游学、与学术名流交往及自己个人思想发展的经历。从内容和结构上说,非常象之前介绍过的JS Miller的自传。
波普尔是上世纪学术界很知名的一个犹太人(1902-1994),生于奥匈帝国,后在英国留学,二战期间去新西兰教学,最后回到英国以大哲学家的身份终老。跟JS Mill一样,他也在家里藏书无数的环境里长大,深受博学的父亲的熏陶。
波普尔涉猎甚多,这本书里覆盖的学术内容的确不少:数学、生物学、语言学、物理学、量子力学、热力学、音乐、心理学、遗传学、哲学、政治学。。。他也曾与鲁道夫 塞尔金、爱因斯坦、薛定谔、哈耶克、贡布里希、罗素、维特根斯坦等大腕直接交流过。对很多理论学术上的思考,说实话我看不懂,不知道他是在装还是真懂,不过他很多哲学上的观点,看起来还是很有想法的。他认为理论必须经得住批判和检验。语言是不精确的。价值是相对于问题存在的。主张理性、客观,反对主观、归纳、条件反射、达尔文进化论。他也是个乐观主义者,认为自己是他认识的最幸福的哲学家。
波普尔写过一本非常有名的书:《开放的社会极其敌人》。在前面介绍过的《索罗斯传》里,曾提到索罗斯(也是犹太人)在英国求学时遇到过波普尔,深受他影响。成为巨富之后的索罗斯成立了一个Open Society fund(开放社会基金),致力于东欧国家社会改造,不时被一些国家政府视为公敌。
这本书现在已经买不到了,看网上的评论,也几乎到2013年终止,原因跟书里一些政治观点不无关系。
发表在 图书 | 留下评论

人类的故事

The Hero with one thousand faces,(美)Joseph Campbell著,黄珏苹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年2月版,403页。

这是一本神话学著作,作者研究欧美神话多年,最终在大萧条期间失业,直到写出本书来才一鸣惊人。原著成书于1949年,据宣传,影响了美国不少人尤其是娱乐界人士。

本书通过欧美、亚非、太平洋等世界各地的神话、宗教、传说、史诗等,总结了人类神话、创世纪和英雄故事的一般规律,试图从作者当时的心理学角度来分析所有神话共同点。在作者看来,几乎所有的神话都是一样的:幼年成长、历险(得到意外帮助)、解决问题、拯救世界、胜利归来造福于民。神话是人类共同的梦。

Soft power: I’m soft, but powerful. 我软,但是我有力。

作者曾游学欧洲各国,与心理学泰斗弗洛伊德、容格、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马斯曼等人交往,读了很多书,全书引经据典,圣经、莎士比亚及各种神话传说很多,很多段落充满哲理(神话本来就是人类最原始本真的智慧总结,人性的体现,长期研究这个的人不可能是傻子),但美中不足的是,中文翻译的一般(当然也可能原著很难翻译),译者自己也承认这一点;配图、编辑也不是很合拍。

我看这书是因为《原则》一书中提到,Ray Dalio和王73都是爱书之人,Dalio送了本书给王,王则回送了一本《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后一本书前面有介绍过。细想想,两人互赠这两本书有意思。Dalio是对冲基金经理,信仰与众不同才能赚钱;王则回复他,时势造英雄,你这个资本家个人能力再强,没有好的大环境,也只是逆水行舟、飞蛾扑火。

下面是书中一些片段:

过去是回不去的,不能回头。我们要面向未来。只有普通人才喜欢呆在局限以内并引以为傲。要成为英雄,必须先走向内心,实现自我征服。

发表在 图书 |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