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第四日 Day4

早上沿Saint Martin运河边跑了7公里。天亮的晚,6点还是黑的。12度,温度适宜,有风,不戴手套手略微有点冷。今年国内的马拉松赛季肯定错过了,在国外也不敢跑,毕竟戴口罩跑马拉松不现实。最近吃了太多面包,的确需要把碳水发泄出去。

法国的烤面包可说世界第一,刚出炉的长棍面包(Baguette)神仙也不换。配料简单:精面(55号面粉)、水、发酵粉、精盐,准备需要70分钟,烤25分钟。非常便宜,只要1欧元1根,属于国民基本供应,估计有政府补贴。在上海,我知道的,外滩18号的Salon du the Robuchon有比较好的法棍面包。当然很少有刚出炉的。

全天参展,展会地点在凡尔赛门,与我们现在住的地方对角,我对负责订房的小姑娘说,我们和凡尔赛之间只隔着一个巴黎。巴黎的交通非常差,高峰时刻打车要1个多小时,后来干脆坐地铁。7号线到市中心时人山人海,我在上海好多年都没坐过这么挤的地铁。后来朋友告诉我,公交、地铁其实挺危险的,容易感染新冠,想想都后怕,虽然说全程戴着N95,但人挤人,当然容易传染。后来打车回去了。昨日法国新发感染5500多例。团队有人说,早已放弃了,9个字:早感染,早诊断,早治疗。年轻真好。

一名年轻同事的护照和身份证在地铁上被偷了。同时被偷的有300欧元现金。巴黎的小偷非常厉害。我之前告诫过他们,出门不要带包,少带现金。

看完了Get anyone to do anything这本书。

发表在 见闻 | 留下评论

出国第三日 Day 3

昨天开始干活,很忙,所以没怎么有时间写,不过看了些书《Get anyone to do anything》。

晚上和生意伙伴见面,虽然我跟他解释了很多,但我只喝了一杯香槟,没跟他一起吃饭,而且几乎全程都带着口罩,他应该很不爽。我跟他讲,看着他们吃美食,巴黎流光溢彩的生活我不能享受,以前的朋友也不行,对我来说更是煎熬。

他说法国总体认为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因为之前的放开lockdown后,没有爆发大的灾难,学生开学后也没有新增陡升。

结束后,从协和广场看到闪闪发光的铁塔,可惜手机拍不出效果。

在这里怎么吃饭?我一般到街对过的一家餐厅,点了东西自己拿回房间来吃。店主貌似是黎巴嫩人,一个很机灵的小伙子,每次都给我10%的折扣。有时候还问我,送我一杯咖啡怎么样。Pizza做的很好。

街上不时遇到乞讨的。刚才我把昨天的饭盒拿到酒店大堂准备扔掉,大堂里有两个衣衫褴褛、衣服上有些地方有血迹的流浪汉看见了,说,不要扔,我们吃掉。我不确定里面还有没有剩饭了,不过酒店保安很高兴,那个饭盒把他们打发走了。

跟这些人相比,我们已经很幸运了。

跟儿子视频,他说爸爸,你先回来一会儿好吗?

发表在 心情, 见闻 | 留下评论

疫情后的世界何处去?/出国第二日 Day 2

《后疫情时代:大重构》(COVID-19: the Great Reset),(德)施瓦布、(法)马勒雷著,世界经济论坛北京代表处译,中信2020年11月出版,272页。

这本书原著出版于去年6月,是世界经济论坛创办者和一名合伙人写的有关世界疫情后走势的预测之书。施瓦布是一名经济学和社会/政治科学方面的大学教授。这书从宏观(经济就业与财税政策、社会公平与政治治理、全球化与地缘政治、环境与气候、科技进步与大政府监管)、中观(行业)、微观(个人 – 道德、心理健康、回归自然)三个方面,探讨了疫情之后,这个世界发展的可能。总的来说,作者认为这次覆盖全球的疫情是一次大重启,世界将永远回不到从前;这次疫情暴露的很多问题以前就存在,不过被疫情加速了;但疫情后的世界,取决于我们现在的表现。科技、医药将有较大发展。

正如我以为睿智的法国朋友所说,Il n’y a pas de mauvaises crises (没有坏的危机 – 就看你能否从中获利)。这世界上,只有变是不变的。

作者预测此次疫情后各国税率将提高(中国已经在共同富裕了)。也举出了中美之争的几种可能,其中提到中国不能胜出的三个原因是:第一,随着人口快速老龄化和劳动适龄人口在2015年达到峰值,中国将面临人口结构劣势;第二,中国与文莱、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马来西亚、菲律宾和越南等国存在领土争端,这限制了中国在亚洲发挥影响力;第三,中国经济高度依赖能源。

预测未来是艰难而且有风险的,因为非常容易被证伪,尤其是白纸黑字预判大局;但总体来说,距离原著出版已经1年多时间,作者们干的还不赖,除了以下几点:1. 作者没有肯定地预测到第二波、第三波;2. 作者没有预测到去年年底就有疫苗上市,书里说至少要到今年上半年;3. 有些行业如航空运输仍然低迷,但科技和生物技术不再那么风光。

站在今天,我们可以预测什么样的疫情后时代?1. 哪怕是有特效药(MSD的临床实验的标本量实在太小了吧?),这个病毒也将长期存在,我们需要的是理性看待它以及管理它;2. 全球化谨慎重启,但必须更加理性,人类不能再象过去一样无节制地浪费能源(拉闸限电只是第一步)3. 全球的国与国之间、文化与文化分化将短期内加深,可能恢复到之前的融合需要5-10年时间,本地化仍然在2-3年内是主流趋势;4. 经此一役,世界各国对公共卫生疾病防控生物安全都会有较大的投入;5. 中国将在冬奥会会逐步放开国门。

也许我这次出差后对这些预测会有些新的认识。当然了,最好的预测未来的方式,是自己去创造它。

翻译的还不错。对世界走向感兴趣的可以一读。

出国第二日

早上2:30醒了,看了几个小时的书,又睡了。

8:40又醒了,起来到旁边的面包店买了些Croissant /Pain au Chocolat/Baguettes带回酒店,吃不了,给小伙伴们分了些。

上午下雨。下午带他们出去走了走。

图片

圣母院不能进了,看正面修的差不多了。

埃菲尔铁塔下面和凯旋门都围起来了,买票并且有Pass sanitaire健康码才能进。

图片卢森堡公园有场免费音乐会,很多人坐那里听。

图片

荣军院人不多。

药店有做新冠抗原并能导入二维码的测试,15分钟出结果,外国人25欧元。

香街上还是人很多,中国人几乎看不到了。

回来的时候天气很好,出地铁漫天红霞

今天电视上的新闻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法国前总统萨科齐被判入狱一年,迄今貌似法国第五共和国的7个国家元首4个都有麻烦了,另外一个是法国政界、商界名人Bernard Tapie今早死于癌症,享年78岁。

跟儿子视频时,他一听说我要很久才回去,马上挂掉了。

发表在 图书 | 留下评论

出国第二日 Day 2

浦东机场T1非常空,不管是在边检、安检还是贵宾厅、候机厅,貌似只有我们这一架MU553起飞。

图片

办登机牌时问我除了签证有没有一封豁免信,问了半天,当然没有,后来他们打了电话,让过了。

凌晨12点半左右起飞。整个飞机目测大概有200人左右,只有很少的几个人(貌似是一个团队)穿了全套隔离衣,为了体验一下我也穿了,上了飞机发现实在太热了,尤其是脚和腿,就脱掉了。飞机上有人吃饭完全不戴口罩。我始终戴口罩,除了喝了半瓶矿泉水,以极快的速度吃掉了一个巧克力棒,没有吃飞机餐。去了3、4次洗手间。回来的时候要少喝水。戴口罩睡觉也没有什么,感觉睡的还行。

飞机上看了半本《大重构》这书。作者是世界经济论坛的创办者,看问题很宏观,这本书是预测后新冠时代世界走向的,正应景,我学到不少东西。

手机上看到默沙东有个新冠特效药试验成功了,股票涨了10%,Moderna BioNtech等股票暴跌。

快降落时颠簸非常厉害,可能是因为下面在下雨,天气不好的原因。

图片

当地时间早上到了巴黎戴高乐机场。机场入境没有体温检测,也没有要求出示任何核酸报告,当然在上海上飞机前是看了报告的。还有个地方是专门给亚的斯亚贝巴来的没有打疫苗的非洲兄弟走的。机场里99%的人没有穿隔离衣或防护服,但所有人都戴口罩,当然有些人鼻子比较大,鼻子裸露在外面。疫情防控的不能再松散了,简直没有什么疫情防控。我因为穿的少,为了保暖(外面气温11度),下飞机前穿上了防护服。

儿子视频时看到我穿防护服、戴面罩,一时反应不过来。说让我早点回去。

打车到了酒店,酒店前台姑娘一口马赛口音,办好手续后对我说,bon courage (加油!)酒店的wifi密码是ILOVEMUSIC,各个会议室也都是些摇滚明星的名字,走廊弄的象剧院后台,有特色。

图片

到旁边的商店里买了杀菌的喷雾,房间里一顿狂喷,包括床上和通风口。争取把我自己毒死算。

图片

然后下楼去吃了酒店早餐:两个croissant,三个酸奶,两个鸡蛋,一杯橙汁,一根香蕉。

图片

酒店在19区La Vilellette,不是凡尔赛,在街上走时看见两个跑步的。后来还是去跑了5公里,沿着一条运河,有些地方风景还不错。只要想跑步,总能找到好路线。

在酒店电梯上我用房卡按楼层按钮,引来旁边一个年轻人难以觉察的轻笑。没关系。要假定在法国遇到的每一个人都感染了新冠。要假定手碰到所有的地方都被感染过。要严格控制自己不要用手去摸脸、鼻子,改掉习惯。我的生活不在这里。我要回去,安全回去。

从东往西飞有个好处,就是天变长了6个小时,可以多干点事。

发表在 见闻 | 留下评论

出国日记:倒数第一天

明天凌晨即将乘飞机出差欧洲,预计至少呆个多月回来,加上在那边和回国的隔离,疫情发展和各种防控措施的不确定,不知道元旦前能否放出来。

这次是托朋友办的法国签证,本来法国和中国对等,因为疫情期间中国不对法国公民开放签证,法国也不随便给中国人的,但朋友非常给力,很快就搞定了。

其实本来9月底就要走,只不过因为其他国家未定的一些事,拖延到了明天。事实上直到昨天晚上其他国家的事还在游移。

我把这次不同寻常的出国记录下来,希望每天都能记点日记。

昨天做了核酸,当然阴性,IgG、IgM都小于一。上一次做的是8月25号,G和M都是在六左右。我最后一针,北京的灭活疫苗是在8月4号,看起来这个疫苗的效果下降的非常快,今天一直在琢磨要不要打一针加强针,当然即使能打可能有也是在十几天之后生效,到时候是否会给回国造成IgM高回不来是个很大的问号,另一方面,不打,是不是要冒更高的风险,两个之间如何选择,这是个问题;如果打,是在国内打,还是在国外打那个mRNA的疫苗,又是另外一个问题。不管怎么说,下午先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了看,结果发现都放假,打不了了。打电话问浦东机场也不能打。看来只能到法国再说了。

今天也去理了发,要求理发的小哥帮我剪成至少两个半月到三个月不用再剪、不能再短。他说这活儿他会干。也去洗了牙。

之前和一位朋友聊天,她问我为什么要出国?我说富贵险中求。她说有多大的富贵?我无言以对了,事实上我即使再有钱估计生活质量也不会比现在高多少。

当然我也跟她说,我想换一个生活方式、换一个环境、换一个体验。我有些好奇,要看一看国界的另外一边到底是什么样子。法国不是最差的出差目的地,巴黎也不是全球最烂的城市。我曾经在巴黎学习生活过两年。从这一点上来说我是幸运的。也有一个以前的同事说他疫情后感觉最艰难的就是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出差了,快憋死了。他以前负责国际业务,老是全球转。

我跟另外一个朋友讲到,她说他还挺羡慕我呢,没有这个机会。

从工作的层面上说,我很多同事,去年今年疫情期间都出去过。人家干的也都挺好,都顺利回来了,我如果不出国话怎么能够有信心继续和他们共事?怎么让人心服口服?另外从我个人的角度,今年我的生活被这个病毒严重的扰乱,我要向病毒复仇,我觉得要跟病毒作斗争,要直面病毒,帮助别人战胜它。我自己虽然不敢说有这个勇气能面带微笑走过地狱,但我绝不怕是贪生怕死之辈,因为以前有过几次濒死经历。说实话现在人到中年,一切都看淡了,遗嘱都立好了,只要这个有所值得。我要看看究竟为何疫情作斗争,我能做哪些事情?

隔离我也不怕。我曾经内观10天,几乎没说一句话。我其实还挺喜欢独处,看书,写点东西,少被打扰。那天跟一个法国朋友聊天,他说了一句话,La quarantaine a son charme (隔离自有其魅力). 他经历过两次隔离了。

出国,我最大的负担、最难以面对的,就是儿子。我平时连去外地工作,他都不愿意,恨不得跟我一起去出差。很多时候跟我视频就说“我好想你啊,你快回来吧,不要工作了”,我跟他讲我不工作怎么有钱给你买玩具车呢,他说“我不要车了”,这个时候我常常问自己,工作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工作和家庭到底哪个更重要?我这次这么离开,回国时间没有确定,是不是自私,是不是对他的一种背叛?他在成长,我是不是在逃避,不能花更多时间陪在他身边。这个对于他的成长,真的是好事情吗?所有这些让我真的心情很沉重,非常想喝点酒。当然,同时也更加坚定了我的信心,这次出去要有所成就,干点事情来,不是出去混日子。

这次应该是儿子出生以后我离开他最长的一次。下午儿子临走前摇下车窗,他还不怎么会摇,但是也是找到了办法,然后望着我说爸爸你会来找我的吗?我说会,然后他说那好再见。他刚过4岁,还不太明白我这次的意义,但我对他做了承诺,一定要尽快安全回来见到他,再多抱抱他。

他长大后会看到这段文字吗?会接受我的忏悔吗?会原谅我吗?

10天前也回家见了父母。80多岁的母亲之前刚刚发生过一次脑梗,好在现在恢复得还可以。下午给妈妈打电话时她对我仍出国也有点吃惊,说不是不出国了吗?你出国不会想小孩吗?

下面是今天看完的一本书的读后感

《贪婪的多巴胺》(The Molecule of More: How a Single Chemical in Your Brain Drives Love, Sex, and Creativity – And Will Determine the Fate of the Human Race),(美)丹尼尔 利伯曼(Daniel Lieberman)、迈克尔 E 朗(Michael E. Long)著,郑李垚译,中信出版集团2021年9月出版,257页。

这是我出国前看完的最后一本书,是两名美国学者就我们大脑中的多巴胺的机制写的一本著作,原著出版于2018年。全书共7章,大意是多巴胺分成两种,一种是欲望型的,有一种是控制型的,这个欲望型的是驱动我们永不满足去寻找各种各样的未来的计划,永远是活在未来,和现在的当下的这个分子是相对的;控制型的,是适时的让他这个适可而止嗯。书里举了很多名人的例子,也举了很多这个多巴胺对整个人类的发展的影响,包括移民,包括古人类怎么走出这个全世界去各地探险,这个甚至影响到了美国的政治,科技发展、慈善业。很有意思,当然了,是不是合适用这个简单的一个多巴胺,来分析人类的所有的行为值得探讨,毕竟人实在是太复杂了。另外,书里也提到很多很有意思的一些实验、一些论点,嗯嗯,读起来反正发人深思。两名作者还是很有深度的,翻译的还行,非常推荐阅读。

如何利用好这个多巴胺、让它和当下分子(内啡肽)达成一种很好的平衡,作者认为,需要深入地沉浸到做某件事的乐趣当中,关注当下,深入的大自然中体验大自然的奇妙,不要一心多用。

书中一些精彩片段:

魅力不能有太多信息,要保持神秘感。魅力就是一个谎言。操纵,也意味着制造惊喜。

毒品和烟草电子游戏都容易让人上瘾,电子游戏对青少年的损伤还是很大的。

当人们伸展自己的肢体占据大量空间,他们就被认为占据了主导地位,或者说具有控制力,相反,当他们收紧肢体,占用尽可能少的空间,他们就被认为是顺从了。

控制触发了顺从,顺从触发了控制。

他可以通过微笑,而不是盯着别人看来达到目的,他开始早上问候他的同事,不是因为关心他们,而是因为这能让他们更容易按时完成任务,他会在团队不得不加班时为他们点比萨饼,还会称赞同事们的外表。他成了一个老道的操纵者。

礼貌最初是贵族行为。

相关性并不意味着因果关系。

多巴胺永不知足。

情绪总是会干扰计算行为成为一种不利因素,实际上一种常见的控制策略是刺激对手情绪反应。干扰他执行计划的能力在体育运动中,经常表现为球场上或争球线附近的口水战或肢体冲突。

意志力是一种有限的资源。

叔本华:梦是短暂的疯狂,而疯狂是一个漫长的梦。

科学家这个精英群体中充满了艺术灵魂。

爱因斯坦和很多其他大人物说过我爱人类,但是我讨厌(具体的)人。

在性关系中,人们在信任的条件下更容易放开控制权,而这是高潮发生的必要条件。

杜鲁门:如果你想在华盛顿交个朋友,就买条狗吧。

发表在 图书, 教子 |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