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成功的博士论文?

jcjj
《江村经济》,343页,商务印书馆2014年再版,作者费孝通,官至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因此也是国家领导人了。
该书原是一篇博士论文,写于1936年作者从上海去威尼斯的轮船上,是建立在作者对其家乡江苏吴江一个名叫开弦弓的小村两个月的调研基础上写成的。原名叫Peasant Life in China,中国农民的生活,大概为了便于传播,国内名字叫《江村经济》。论文发表了,伦敦经济学院的人类学博士学位费拿到了,变成了书出版,获得了很大的成功,1981年该书活得了英国皇家人类学会的赫胥黎奖。按发行量来说,不知道这本书能不能算上中国最成功的博士论文。
值得一提的是,这书和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一样,原版是用英文写成的,我们看到的中文版是从英文版由他人翻译过来的,中国的事实,中国人的思想,迎合西方读者用外语写出,再翻译回中文,因此很多表达方式一看就是英文式的,这整个一套流程未免有些banana。而且因为原意是学术性的,因此把本来很简单的话变成学术语言,更为晦涩难懂。
全书分成几个部分:前250页是正文,分别从地理、人口、社会组织、习俗、农业、副业、渔业、消费、传承、贸易、金融等等方面对江村的社会进行了全扫描。之后两篇是作者1957年再回江村后写的感想,头一篇是中了“百花争鸣”的奸计,指出合作社比较教条化,虽然粮食产量上去了,但农民收入因为副业受了管制反而下降了;后一篇估计受了批评,马上文锋一转,提倡勤俭节约了。浓浓的政治气氛;不过费孝通活了95岁,2005年才死,因此可见其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接下去是作者1981年三回江村的观察,同时也是作者赫胥黎奖得奖感言,一针见血指出了中国的人口过剩问题,以大力提倡发展乡镇企业。最后一篇文章是作者论述人类学该朝文明社会、“学以致用”发展的重要性。
时至今日,农村人口仍然占中国50%左右,因此三农问题是中国绝不能忽视的问题。毛泽东其实毕生都忠于农村,轻视城市。我在农村生活到10几岁,因此对农村生活不能说一无所知。农民的生活水平是在不断提高的,我出生的那个村子不能算富有的村庄,现在一般家用电器都有,几乎人人都有手机,汽车也是较为常见的家庭财产。很多和我一同上小学、一同玩耍长大的小伙伴早已娶妻生子,甚至孩子都上高中大学了。每次我去,都有种鲁迅笔下的“闰土”的感受:他们的日子仍然很苦。有人因为愚蠢的农业机械失去了一只手,有人的妻子贩卖儿童被判入狱12年。大部分都在外打工卖苦力赚钱,健康被过度的体力劳动摧残的不轻。很多《大卫 科波菲尔》或《群山回响》这样的小说题材,只是我没有狄更斯或胡赛尼的文笔。看完这书,我都想去趟江村了,看地理位置应该在上海不远的地方,现苏州市吴江市,上网查了下,这个因此书出名、后来引来无数人类学家考察的村子,还没有被房地产毁掉。

看的事后我老是心理阴暗地想,这书是为了满足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西方人对中国农村生活的好奇而写的吗?其中蚕丝经济一章应该能引起英国人乃至欧洲人很高的兴趣,因为他们对丝绸的好奇。

生丝生产改革这一章非常有意思。即使改革者出发点是好的,但没有把市场大趋势、农民的短视性格及机器的高生产率带来的劳工解放等社会问题考虑进去,是失败的主要原因;长远的眼光多么重要!(从这一点上来说,我考虑问题够全面吗?很多时候是不是太一厢情愿了?)当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也是很伟大的,因为没有人可以永远成功。
此条目发表在图书分类目录。将固定链接加入收藏夹。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