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的五个要素

《The 5 elements of effective thinking》,(美)Edward Burger、Michael Starbird著,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2012年出版,168页。

这本书是两个美国大学老师写的教学生如何有效思考的薄薄一本。其基本理念是:

  1. 深刻理解问题所在。从最基本的出发,消除所有噪音,去伪存真,看到问题的关键,找到问题的根源。
  2. 不断试错,直到找到正确方法。没有人可以一直成功。不要怕失败。多尝试才能更好的学习和总结教训。世界属于胆子大的人。
  3. 问出更好的问题。找到真正的问题。保持好奇。
  4. 理清问题的来龙去脉。这世界只有变是不变的,问题是不断演化的,昨天决定了今天,今天也影响着未来。不断吸取前人他人的智慧。
  5. 不断实践,提升自己,做一个更有效思考的人

这本书采用了5元素说法,即土、火、气、水加上最后的一个总结,提出了面对问题的基本方法。当然,作者也反复强调,这书至少要看三遍并不断实践才能领会精髓并学以致用、改变自己,成就人生。

这书当然有借鉴意义,现在也出了中文版。我自己的观点是,除了书中提到的方法外,多散步、吃的清淡点,多跟人交流讨论,主动搜索看相关书籍。

英文epub链接:https://pan.baidu.com/s/1YAEQS0_9YRh4i33ZjIDsFQ

提取码:HAv9

发表在 图书, 自我成长 | 留下评论

新中国历史回顾

《筚路维艰:中国社会主义路径的五次选择》,萧冬连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出版,246页。

这本书作者是一名专门研究党史的军人。本书回顾和总结了新中国成立后执政党在社会发展道路上的五次转折,分别是新民主主义道路、模仿苏联之路、赶超之路、whdgm之路、改革开放之路。作者不仅剖析了这些转型决策背后的历史背景和博弈过程,而且还对这些重大变化给出了自己的思考和理论概述。

虽然有些理论性,但跟我们的生活切身相关,让我们知道今天是怎么来的,绝对引人入胜,让人手不释卷。

中国的历史,说多了都是泪。很多运动的背后,实际上都是一号贪权。不管怎么说,这种书让出版讨论,还是不错的。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了得,读起来是一种享受。

一些摘录:

“历史上的人为灾难,并非出自恶的动机,那些抱有崇高目标却带来巨大灾难的社会运动,更具有悲剧意义。”

“逢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

“任何时候都应对人类理性的局限保持一份警惕,谨慎对待按照理想设计出来的社会方案。理想是提升社会的明灯,现实则是一个试错改良的过程,把理想直接拿来进行社会试验,必然带来灾难。理想越崇高、目标越远大、权威越强大,带来的灾难可能就越大。”

“所谓防修反修,不过是一套说辞,mzd的真实意图只是为了打倒lsq,清洗政治对手,夺回失去的权力,并以此来掩盖大跃进犯下的大错,避免斯大林死后被清洗的结局。”

“过去生死与共的战友越来越像君臣。”

“封闭的国度是激进思潮和个人崇拜生长最适宜的土壤。”

“所有的资源都集中到国家手里,使国家权力对社会的控制无远弗届,所有社会成员都被固定在特定区域和单位之内。人们得到了某种安全保障,却以失去自由为代价。”

“whdgm对17年体制的摧毁是相当严重的。但是,wg对改革有一个很好的作用,就是它把所有的利益集团都给打平了。”

epub链接:https://pan.baidu.com/s/10tyHaKsfpOmul5Y4g95iMQ

提取码:6LE5

发表在 图书 | 留下评论

单伟建的第4本书

《拨开浮云看中国》,单伟建著,信报出版2025年6月,386页。

这本书是传奇投资家单伟建的第4本书,之前介绍过他出版的《走出戈壁》、《金钱风云》、《金钱博弈》这3本。

他是山东人,76年上山下乡被发到内蒙古,结束后回到贸大,然后去了美国留学,论文导师是美联储前主席、美国前财政部长耶伦。后加入了TPG投资集团,任其亚太地区负责人,在收购韩国第一银行过程中,以1.5亿美元的投资,换来了24亿美元的退出,一战成名。后在深圳发展银行中同样取得辉煌业绩。(这两个案例在他的两本《金钱》书里有详细介绍)。后自立山头PAG(太盟),据说至今已投资700亿美元之巨。

这本书是他的一些文章、访谈的合集,包括:

对中国经济发展走向的思考和建议(不少文章有详尽数据支撑,教我们做自己找数据自己分析独立思考的方法)

对香港疫情防控、香港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声(他是在香港做生意的,当年极力主张尽快放开)

对中美大国博弈、贸易战的分析(他在亚太、中国做生意,当然支持中国立场,多篇文章驳斥西方的不实报道和片面理解)

对一些历史事件的追溯(南海因其地理位置对中国至关重要;西方的修昔底德陷阱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西方人对新疆问题的由来理解是非常片面和政治的)

对西方媒体迎合读者的一些批判和事实的揭露

通过几个投资案例对他的投资哲学的解释和思考

30多年前他第一次去台湾访问的记录

总的来说,他认为谈判时要多为对方着想,换位思考。投资时他最看重是否有长期发展的空间,以及企业本身是否有不易被取代的护城河。要时刻做好准备,等待时机。我是网上花近200块搞到的繁体原版,老单经历过实战而且颇为成功,多看看他的思考不会有错。

pdf链接:https://pan.baidu.com/s/1IANz6Jc91H1i8uLFxRcAFA

提取码:G2ay

发表在 图书 | 留下评论

养成通过提问进行领导和管理的习惯

The Coaching Habit: Say less, ask more &Change the way you lead forever, Michael Bungay Stanier著,Box of crayons Press 2016年出版,242页。

这本书作者是一名澳大利亚搞企业领导力咨询和培训的顾问,写了几本相关书籍。

全书讲的是如何培养问问题而不是直接给出命令和答案的管理习惯。保持好奇。问对方主要问题是啥,还有没有其他,究竟想要什么,你能如何提供帮助,可以放弃什么,学到了什么最有用的。每一章后还附上了如何就该部分培养新的coaching习惯、以及该部分的理论支撑给出了建议和诠释。

本书也给出了一系列问问题的方法学,包括:

  • 每次只问一个问题(从简单的做起)
  • 开门见山,有问题就问(时间很少,还是尽快进入正题吧)
  • 不要把自己的答案装饰成问题,还是不要推断自己知道答案或做一些假设,而是虚心问问题
  • 不要问为什么,改用“什么”来问问题
  • 有时候不要急于打破沉默,不要补充解释,让对方自己来想和说
  • 问了问题后要认真听对方的答案,而不是对方回答后你根本没听(在思考下一个问题),导致之后还问对方同样的问题

总的来说,这书对如何通过克制住自己直接给答案进行领导作出了一些基本的指引,认真实践一下还是有好处的。

epub链接:https://pan.baidu.com/s/1uo7PbbPyQ3uHkSnG-i1XRA

提取码:W3g5

发表在 图书, 管理 | 留下评论

如何提升创造力

《创造力》,郑毓煌、蒋昆熠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25年8月出版,241页。

这是一本出版社赠我的新书,作者郑毓煌是一位清华大学前营销教授、国内知名营销专家,在美国搞研究多年。本书主要探讨的是哪些因素更有利于创造力、创新。

全书分为10章,用了作者和美国一些知名学者的研究实验案例,从不同侧面阐述了作者的观点。总结来说作者认为,想培养创造力,环境未必要井井有条,有时候乱一点也好(所谓不破不立),不一定非要听话、守规矩(作者引用了一些惊人的研究,骗子往往更有创造力),不要怕孤独,不必穿校服制服,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自由,最好多到不同国家走走(留学、工作),跟不同国家的人谈恋爱,深入他们的价值观,周围尽量蓝色色调,不时把环境搞得幽暗一些(可我到暗的地方只想睡觉),咖啡厅里的环境噪音也有利于创意(多到室外走走),鼓励多样性,多搞点跨界,多接触外界,不必为了外部奖赏而做样子给人看。

这书不厚,行文较为简单易懂,也举了牛顿、居里夫人、爱因斯坦、马斯克、特斯拉、黄仁勋、三毛、达尔文、爱迪生、图灵、乔布斯等知名创新者的案例来佐证他的观点,可以说是作者对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培养不出杰出的科技创新人才)的一些回答和解决方案。

当然,前提得是有创新的动力和保障。东方的体制奖励听话,不喜欢叛逆。

一些摘录:

最伟大的创造力也不过是“永不满足的好奇心”与“持之以恒的探索”共同书写的篇章,而这两者从来都与天赋无关。

有序的环境引导人们走向传统和惯例,而无序的环境鼓励人们打破传统和惯例,即提高创造力。因为,打破惯例正是创造力生成所需要的。

真正的创造力不仅源于天赋,更源于对未知的无限好奇、对真理的执着探索,以及面对质疑时的坚定信念。

混乱不是创造力的敌人,而是它的催化剂。

如果一个中国人希望通过去国外生活提高自己的创造力,那么他一定要融入当地的文化,而不能整天和其中国亲友在一起,仍然按照原有的方式生活。

如果你希望提高创造力,真的不妨考虑找一个外国伴侣。(何不食肉糜?)

发表在 图书 |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