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多年前的中国人怎么向欧洲人自我介绍

《中国人的精神》(The Spirit of Chinese People),辜鸿铭著,黄兴涛译,外研社2020年出版,336页。

这本书是一名在西欧多国游学多年、会说多种西欧语言的清末学者写的一系列文章和演讲稿合集,初衷是向外国人介绍中国人,驳斥他认为的一些汉学家的对中国人的观察和记录,比如说铭恩波的《中国人的性格》,还有一些当时在中国的欧洲人对中国人的评价。很有可能是在欧洲时受够了欧洲人的欺负,回来后自我防卫的一些观点。

总的来说,作者书里的观点是,中国人温文尔雅,有君子风度,虽然那个时代贫穷,但文明程度不能以物质水平来衡量;西方人,民主啥的是走错了路,欧洲人天主教是走错了路。某种意义上说他还是很有自豪感的,对中国传统女性三从四德还是非常欣赏、大加褒扬,当然这个观点是绝对男女不平等的,放到今天是会大受批判的。

另外他觉得西方人如果都象中国人这么和善,也就不会有一战等当时的各种战争了。

他英文不错,本书原文版是英文,后来翻译回中文的。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IN9SG–lymLQOdLLq18C_w?pwd=5zhs 提取码: 5zhs

发表在 图书 | 留下评论

新官上任的前100天攻略

The New Leader’s first 100 Day Action Plan 5th edition,(美)George Bradt, Jayme Check, John Lawler著,Wiley出版社2022年出版,272页。

这本书跟广为流传的The First 90 Days一样,讲的都是新人到岗,如何干好开头的前100天。作者是几名专注于新领导入职的美国咨询顾问。全书分为两部分,前面10章按时间顺序告诉你,到什么时间该干什么事,第2部分4章,讲的是到不同的情况下的岗位(内部升迁、空降到收购兼并企业、挽救业绩下滑到企业、危机管理、被私募基金买下的公司),该怎么干。

简单总结一下,作者书中的观点是:

  • 准备工作要从入职前就开始,当然得先做好功课,对方是自己想去的地方吗?对自己合适吗?多做点尽职调查;详细准备面试,拿下职位才有机会继续;
  • 入职前就积极与各方沟通,摸清哪些人比较关键,拟好接手沟通信息等方案,了解老板的期待,和各关键方的期许/沟通偏好,哪些人是投入能干的,哪些是观望的,根据情况确立整改方案,并早发现一些不能碰的人或项目,准备好搬家(如果是异地)和办公设备的设置;
  • 入职第一天要精确规划干什么事,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先后次序很重要;多问,少表态,以为或装作什么都懂是很蠢的;精心营造只有一次机会的第一印象;不要以一个救世主自居,没人喜欢救世主,大家关心的都是变化给自己会带来什么影响;不要说太多自己的个人生活,不要说前老板和前公司;
  • 文化要从一开始就抓起,观察现在的文化如何,确立将来的文化该是怎么样,与团队形成共识文化变革路线图,确立行动方案,用好绩效考核、奖惩升迁、沟通等工具;
  • 全书一直强调,沟通至关重要,新领导要做一个Chief Communication Officer。重要的事要不厌其烦地一直重复。沟通是很难的,但是任何一个领导都最重要的事之一。聚焦于对方感受。不能忘了不在办公室不能经常见的同事。分清各种交流方式的利弊。
  • 入职以后不要象Trump那样一味地贬低前任,无聊没品,当然要确立自己的绝对权威,任何时间都只能有一个人说了算;用好身边人,可以做耳目之用;关键信息早跟相关方私下打招呼,别在会上公开搞突然袭击;不要有先入为主之见;
  • 头一个月,找到团队现在需要马上解决的紧急事项,团队的使命是什么,愿景是什么,价值观如何,目标是什么样的,用什么策略,与团队共同确立事态严重性,如何应对的方案,并确立谁干啥,观察、监督实施;
  • 第45天要开始里程碑管理,确立检查点和相应里程碑事件、关键人和行动方案,关键是跟进,形成闭环,做好项目管理;
  • 头两个月要确立能在6个月内完成的early win项目,和团队一起不惜任何代价拿下,然后一起庆祝并高调宣传,以增强团队和老板信心;
  • 重要的人事变动最好在头70天完成,围绕战略目标制订组织架构挑选合适人选,不合适的坚决请ta下车,该外招的外招,做好培训和人才发展工作,人事调整宁快勿慢;
  • 第100天时,做一个回顾,以终为始,个人和团队哪些地方能做的更好,哪些地方可以继续保持,并确立下一步。做好随时都有意外可能发生的准备,留意社交媒体的强大破坏性力量。

全书每一章后面都有小结。另外值得称赞的是,每一部分都给出了一些现有的清单和工具。对于将入职新岗位的读者,如果能用好书里提到的工具,设立一个时间表,或有借鉴意义。

EPUB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wJ4wGAcqPB-lfcEOxizuHg?pwd=bpaw 提取码: bpaw

 

发表在 图书, 管理 | 留下评论

李录的中国思考

《文明、现代化、价值投资于中国》,李录著,中信出版社2020年出版,480页,是芒格门徒李录写于2019年的一本关于中国的观察思考以及宣扬他价值投资理念的书。

李录1966年生,河北唐山人,文革期间幼年生活不容易,1994年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之后创立了自己的投资公司,现在是喜马拉雅资本的董事长,建议巴菲特芒格购买了一些中国股票(比亚迪等),大赚特赚。今天喜马拉雅管理的资金有200多亿美元,是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

全书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书他在网上发表的16篇文章组成,讲的是文明与现代化,思考讨论人类文明的进程,东西方文明的差别,现代化为什么那么晚才来到中国,近代中国为什么落后了,有意思的部分是他对中国社会未来发展可能性的思考,以及对中美关系的解读。

他把人类文明发展分为3个阶段,狩猎文明、农业文明及科技文明。欧洲因为离美国近,又比较个人主义,所以先发现了美洲,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资源助力。他认为全球化是好事,不可逆,只有加入大市场才能发展,因此中国绝不能被孤立,被甩在一边只能越来越落后。他支持小政府,建立自由市场与诚信体系,尊重个人。

眼下的中美关税战,真是个很大的考验很难解的一个题,作者的建议是不能正面硬刚,可是还有多少选项?李录也是支持贸易、分工、合作与全球化的,但美国硬要与你脱钩,就是不想买你的东西,就是不想带你玩儿,你还能怎么样?

下半部是他的一些演讲、讲课、书评等组成,解释他对价值投资的理解。价值投资4原则:买的不是股票是公司(所以要详细了解这家公司);安全边际(价格要足够便宜);股票市场为你服务(不要被市场左右,要利用市场);能力圈(不懂的东西不能碰)。

他是哥伦比亚大学毕业的,书里提到哥大所有本科生都要读一个100多本的人类文明书单,书后也给出了他的推荐书目,包括社会发展,历史,中国,投资,传记等等,还挺有意思。

李录知识面很广,好读书,喜欢独立思考,看一看他的书,对理解当下的世界有好处。书里提到,宋朝的沈括是个达芬奇式的全才。他认为中国的科举制是伟大创新。

“理性追求机会平等,情感追求结果平等。”

EPUB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o1oq3j8jpLZtDX4lESfCbQ?pwd=5jxg 提取码: 5jxg

发表在 图书 | 留下评论

阳光底下无新事:哪些人性不会变

《一如既往》(Same as Ever),(美)Morgan Housel著,宋红波、符李桃译,中信出版社2024年出版,237页。

这本书是美国投资人Morgan Housel的一些人生思考,之前介绍过他的一本《金钱心理学》。他读了很多历史书籍,较少受现代社交媒体的影响。全书的主题是,世事风云变幻,哪些是永恒不变的?人性里哪些是不会变化、可预测的?他总结的智慧有:

  1. 人更喜欢听故事,会讲故事的人永远都有市场,比只会讲逻辑、摆事实讲道理的人有市场。
  2. 有些事走不了近路,有些功夫不能省,但有时候最简单粗暴的方法也许最有效。有时候该忍的也要忍,对他人和环境要求太高了,也很难成功(有哪些事只是暂时的,你能忍的?)
  3. 经历过大灾难的人会被永远地改变;人亲身经历过的事会改变他
  4. 某些有特殊才干的人就是脾气比较大
  5. 不能只看成功人士的光鲜一面,他们苦苦挣扎奋斗的时候往往不为人知,一切都是营销
  6. 时间会改变一切,哪怕再微小的变化,经过足够长的时间,也会变得面目全非
  7. 做最坏的准备,最好的打算,乐观与悲观并存,乐观地梦想,悲观地计划
  8. 烟花易逝,所有的竞争优势也是,什么都会变化,繁荣不可持续,物极必反,否极泰来,好日子早晚会到头,你能靠的只有自己的未雨绸缪,有时候急流勇退也是一种智慧
  9. 风险永远都是存在而且不可知的,万事都有可能,世事无绝对,因此不管什么时候都要有所保留,留有后手,all in时千万要小心
  10. 降低预期更容易幸福,期望太高了会很痛苦
  11. 谦受益满招损,人最好的状态永远都是警醒、不满足的时刻;只有不停奔跑才能保住原来的位置,这就是进化的真相
  12. 要善于用概率思维思考问题,计算可能。人就是喜欢确定性,虽然确定性很难推算
  13. 很多事情(人性)不可量化
  14. 人总是容易关注悲剧事件,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15. 人往往容易忽视缓慢发展进步的好事,而坏事却可能以排山倒海的力量迅速到来,让人无法忽视
  16. 有时候慢一点,多花点时间天马行空地思考,多一点冗余,也不是坏事
  17. 不要低估未来技术进步、革新的可能
  18. 动机会改变人,人为了一些动机,是什么都干得出来的
  19. 眼光长远很难,因为所有人必须都眼光长远,而且能忍住眼下的不顺利

全书用很多小故事举例组成,也实践了作者书里所说的,讲好故事,把书写好,写的简单易懂,是讲道理的人的第一王道。当然,作者也提到,讲的复杂一点,反而会让人觉得高深莫测。

一些摘录:

驱动世界发展的力量不是贪婪,而是嫉妒。

只有夫妻二人都愿意为对方付出而不求回报,婚姻才会美满。如果两个人都不求回报,双方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每一个市场估值,都是公司的现值乘以公司明天的故事。

稳定本身是不稳定的。

一切皆营销。无论什么岗位,最终都指向营销。

人性之复杂,决策之艰难,只有亲身经历,特别是被生活毒打之后,你才能真正了解。

所谓的成功人士不过是正确把握机会的普通人。

如果想说服他人,不要讲道理,最好投其所好。

大多数事情看起来表面光鲜,实则背后心酸!

Epub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ArEIhMICegg2L8v9mVBF8A?pwd=dkq4 提取码: dkq4

发表在 图书 | 留下评论

戏剧大师教你如何临场发挥

《即兴》(Improvisation and the theatre),(英)Keith Johnstone著,饶昊鹏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20年出版,336页。

这本书原著写于1979年,是一名英国即兴表演权威专家写的有关即兴表演的教学心得。基本上,如何让演员学生快速进入角色、找到创意、并互相配合把戏演下去并让观众有兴趣继续看。

全书分成4部分,“姿态”讲的是表演两个人之间的关系,这部分最有趣也最有用,基本上讲的是,如果想让故事吸引人,最好展现两个人的力量对比和等级,象跷跷板一样,一个高一个低,一个支配一个服从,这样才更象生活,戏更容易演下去,情节也更抓人。作者在这里传授了很多观察和表现不同力量对比的肢体语言技巧(目光接触、口头语、坐姿、头部动作、空间以及所谓的气场),如果人数多,存在很多层次的等级会更有趣,跟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可以说息息相关,“我们(人类)是一种等级分明的动物,这件事影响着我们行为中最微小的细节”,看过之后,你可能象作者所言,会被永远地改变;“自发性”部分批评的是教育对人创造力的抹杀,“他们不再学习如何表达热情、听从本能和投入自我,而是变得充满防御、肤浅、精于算计和自恋”,并传授了通过接受、没有禁忌的天马行空的胡思乱想等技巧来让故事继续的方法;“叙事技巧”部分说的是如何讲一个完整的故事,尽量把所有提到过的要素都涉及到,前后圆满,可以通过问答、列清单、想到啥写到啥、自由幻想、词语接龙、打破常规等手段来实现,关键是不能对内容考虑太多;“面具与催眠”部分讲的是如何入戏,怎么快速进入角色,面具表演教学,通过自我催眠、自我暗示等手段,尽快忘我,进入到角色扮演中。

我在法国读商学院时也上过一门戏剧表演课,一周时间集中上的,当时老师跟我们讲,商场充满各种需要随机应变的场合,学点表演技能没坏处。人生如戏,全凭演技,the show must go on,好好学学反应机智,配合别人快速接上话茬,把戏演下去,也是一种重要的生存技能。说到机智,《为何家会伤人》一书里提到,长时间受外在激励影响塑造的人,时时处处关注别人的反应,很多事发生在自己身上时反应会慢不少,因为考虑的不是自己的感受,而是别人会怎么看自己。

EPUB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DllSPktwS3DiswbsWEoXaQ?pwd=6jdh 提取码: 6jdh

发表在 图书 |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