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各部分的全球市场供需

《人体交易》(The Red Market: On the Trail of the World’s Organ Brokers, Bone Thieves, Blood Farmers, and Child Traffickers),(美)Scott Carney著,姚怡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22年出版,210页。

这本书是一名美国调查记者深入到印度南部,调查人骨、卵子、代孕、拐卖儿童、肾脏、血液、临床试验、头发等等人体相关黑市交易的报告。

器官移植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儿童领养也是,背后往往有着不可告人的黑幕。

这个世界什么都可以用来买卖,有钱可以买到一切,同性恋夫妇可以买到代孕的含有两人基因的双胞胎。整个流程中当然充满了剥削。

西方的女性如果不孕,也可以通过买卵子和丈夫的精子结合来生孩子。需要给卵子提供的年轻女性打大量的激素,有时激素会给她带来生命危险。

上世纪90年代末,美国曾经爆发过用监狱犯人的血液感染的丑闻,这些被肝炎和艾滋病毒污染的血液被卖到了加拿大,造成了约1000加拿大人由此感染艾滋病毒,另外有两万人感染丙肝。

也有一些专门靠提供身体给各种药物做试验谋生的人。连头发也是很大的生意,可以做成假发,也可以生产各种化学品。

面对人体器官黑市,作者的观点是,干细胞等再生手段任重道远,使用他人的器官或组织时,应该可象二手车市场一样溯源,让医生及使用者知道这些器官、组织的原主人。

书中也提到石黑一雄的《莫失莫忘》一书。貌似之前有位官员也爆出过,我国也(曾经)有巨大的器官市场。

epub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2r-I3TOSGEC4O-HlnpoYig?pwd=pssf 提取码: pssf

发表在 图书 | 留下评论

生而全球

生而全球

《大出海》,林雪萍著,中信出版社2025年2月出版,300页。

这是林雪萍继供应链之战后的另外一本著作。他是研究供应链方面的专家。这本书讲的是多余产能的中国企业面临美国关税战、欧盟卡脖子等地缘政治风险,如何走出去,提高竞争力,创造价值,抢占全球市场。

现在想出海的中国企业不少,心态不一,想法多样,不过国外的钱未必好挣,以为国外遍地是黄金的更是痴人说梦。在我所观察的生物领域,除非极端情况,在欧洲赚到钱的中国企业凤毛麟角。很多多少山南海北转几圈,差旅费花了不少,怎么出海摸不到门路。中国企业出海不容易,先是贸易,接着工厂,最后是供应链。作者认为,从地理上来说,东南亚(越南、印尼、泰国)、印度、非洲、欧洲、墨西哥是几个大方向,关键是认知提升,理解市场需求至关重要,能根据国外的实际需求设计产品,注册认证,通过其形形色色的标准,才能在市场上有立足之地。绝不能把国内版本的产品搬到国外去。人也非常关键,要有深刻理解母公司能力、懂当地文化,能在当地长期扎根安家的管理人员。管理上要适度放权,给当地管理人员“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自由。然后想办法积极融入当地价值链,让当地人得到好处,深度绑定才能做长久。质量、制造能力是起步,品牌更上一层楼,能参与、主导制订标准则是最高境界。政策、商会、海外银行信贷等配套设施也缺一不可。

作者深信,全球化未死,只是进化到了更高阶段,更有竞争力、更灵活布局并能适应各地情况的企业才能生存。他在书中举了日本、德国、国内的大量案例,也有不少跨国收购兼并整合的案例,对很多行业都有深刻认知,并且亲赴东南亚、匈牙利、墨西哥等地实地考察,有大量一手素材,对打算出海的中国企业和政策制订者,可以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EPUB链接:https://pan.baidu.com/s/1_CtwevHB35ero7iLBPWr0w

提取码:7P9c

 

发表在 图书 | 留下评论

人常犯的各种判断错误

《聪明人的心理学》(You are not so smart),(美)大卫 麦克雷尼著,肖聿译,新华出版社2013年出版,287页。

这本书是一名美国心理专家总结的48条人类常犯的认知错误汇总,其中有:

归因谬误(别人的成功全是运气,自己的成功都是努力加天赋;别人的失败是这个人不行,自己失败则是外在因素使然)

第一印象(锚定效应)极其重要,会骗人,而且难以消除

灾难之中大多数人都吓傻了,不知道该怎么办,容易丧失逃生的宝贵时机

老是觉得自己比平常人强

对外物的评价受很多环境因素的影响,包括权威、专家、品牌等,包装非常重要!

人的服从性其实很强

大脑会自动补白很多

人都喜欢给别人贴标签

人是会变的,记忆也不靠谱,经常因需而变

人的精神力量没有那么强大,只能控制一些小的方面

人经常给自己可能的失败提前准备好借口

人的注意力是非常有限的

如果人觉得自己做什么都没有用,更可能躺平,接受现实

很少有人真正注意到你的内心感受,每个人都忙着ta自己的事,哪有时间管你

人在集体中容易偷懒

坏习惯没有那么容易根除,会复发、卷土重来

发泄未必是好事,发泄多了成了瘾会越要越多

人很大程度上是为面子买单

大多数人都靠喜好行动,营造一种好的氛围非常重要

有时候群体决策质量反倒不高,要有能唱反调的才行

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帮派

有一些大致的说法可以概括所有人

社会必须有法律规则约束

这个世界没有公平一说

谨慎根据对某人的印象来判断ta的话和行为

生气时不要评判对方,你的观点很可能是错的

人不懂的时候更容易疑神疑鬼

很多时候我们先做了选择然后拼命自己给自己圆,让自己相信自己的选择是对的

大多数人在面临复杂情况时做的都很一般

旁观者效应:如果旁观的人越多,越不可能有人伸手相助

感性的力量大于理性的力量,说理没用,一个铁的事实和案例能更加感动人心

人都容易拖延,因为对未来和眼下的时间感受不一样,不能理性思考

人都会事后诸葛亮

人都会只看到自己想看的东西

作者汇总了很多美国心理学的理论、案例和实验,佐证自己的观点:人其实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聪明,谦虚谨慎才是王道,小心驶得万年船。看看没有坏处。

PDF链接:https://pan.baidu.com/s/1w7PQB9uRprGdCWLwEdUl-A

提取码:Zn2x

 

发表在 图书 | 留下评论

致地球

《轨道》(Orbital),(英)Samantha Harvey著,林庆新译,中译出版社2025年1月出版,206页。

本书是美女名作家关于太空站中6名宇航员的一天中16次穿越地球的生活、他们所见的太空美景、他们的所想、他们对人类未来、地球、宇宙探索等的思考。当然是虚构,是作家对这些人物的幻想,但不能算是科幻小说,笔触颇为诗意,有人说是作家写给地球的一封情书。去年拿到了布克奖。

epub链接:https://pan.baidu.com/s/1eYIFnIcvin6I2Fv3BFigDA

提取码:eZ58

发表在 图书 | 留下评论

苏格拉底提问术

《苏格拉底的方法》(The Socratic Method),(美)Ward Farnsworth著,周允东、牛雨谣译,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25年3月出版,314页。

这本书作者是美国德州大学法学院教授,讲求逻辑推理的他介绍的是苏格拉底的询问式说服法。

本书共18章,分析了苏格拉底方法的方方面面,包括苏格拉底其人、他的观点和记录人柏拉图之间的关系、他的提问法的工作原理、一致性的根本宗旨、何谓幸福生活、苏格拉底和继承者怀疑论、斯多葛派之间的关系、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策略。对苏格拉底的方法有较全面的概括论述,但如果你的目的是希望得到苏氏方法学的深刻剖析,或许会失望,因为这部分较为简略。

看过《理想国》和苏格拉底对话录的都知道,苏格拉底擅长用提问的形式,提醒对方认识到自己观点中的缺陷、谬误,从而说服对方。我之前有位法国同事也深谙此道,经常用这个方式说服CEO/家族继承人,后者跟我说过,这老兄挺厉害,明明都是那个同事的想法,但他问来问去,让你得出自己的相同结论,结果成了你自己的想法,从而说服了你。其宗旨是说服人不能靠说教,要让他自己得出的智慧才是他的智慧。学会用提问不直接冒犯的形式,先确认对方的观点及基础,提出另外一个角度/案例让对方确认,潜移默化地影响对方,的确是一门很厉害的功夫,需要细细体会,反复练习。

因为是新书,暂未找到中文版。英文EPUB链接:https://pan.baidu.com/s/1SmWIhZ4pJcaEBpl0mx3ihQ

提取码:33p4

发表在 图书 |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