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日历
分类
新评
- zhengpengxin 发表在《如何知行合一》
- SherryZhu 发表在《老当益壮》
- El_Contusion 发表在《一本真正的加拿大小说集》
- Joe 发表在《About》
- xiaojun76 发表在《《人性论》》
旧帖
- 2025 年 10 月 (5)
- 2025 年 9 月 (6)
- 2025 年 8 月 (12)
- 2025 年 7 月 (6)
- 2025 年 6 月 (5)
- 2025 年 5 月 (8)
- 2025 年 4 月 (6)
- 2025 年 3 月 (11)
- 2025 年 2 月 (11)
- 2025 年 1 月 (15)
- 2024 年 12 月 (11)
- 2024 年 11 月 (12)
- 2024 年 10 月 (13)
- 2024 年 9 月 (10)
- 2024 年 8 月 (8)
- 2024 年 7 月 (14)
- 2024 年 6 月 (14)
- 2024 年 5 月 (13)
- 2024 年 4 月 (13)
- 2024 年 3 月 (14)
- 2024 年 2 月 (13)
- 2024 年 1 月 (12)
- 2023 年 12 月 (15)
- 2023 年 11 月 (13)
- 2023 年 10 月 (14)
- 2023 年 9 月 (11)
- 2023 年 8 月 (13)
- 2023 年 7 月 (11)
- 2023 年 6 月 (16)
- 2023 年 5 月 (11)
- 2023 年 4 月 (9)
- 2023 年 3 月 (6)
- 2023 年 2 月 (5)
- 2023 年 1 月 (13)
- 2022 年 12 月 (11)
- 2022 年 11 月 (14)
- 2022 年 10 月 (14)
- 2022 年 9 月 (12)
- 2022 年 8 月 (14)
- 2022 年 7 月 (6)
- 2022 年 6 月 (10)
- 2022 年 5 月 (9)
- 2022 年 4 月 (15)
- 2022 年 3 月 (14)
- 2022 年 2 月 (7)
- 2022 年 1 月 (10)
- 2021 年 12 月 (12)
- 2021 年 11 月 (13)
- 2021 年 10 月 (30)
- 2021 年 9 月 (13)
- 2021 年 8 月 (9)
- 2021 年 7 月 (5)
- 2021 年 6 月 (3)
- 2021 年 5 月 (4)
- 2021 年 4 月 (3)
- 2021 年 3 月 (4)
- 2021 年 2 月 (5)
- 2021 年 1 月 (9)
- 2020 年 12 月 (4)
- 2020 年 11 月 (6)
- 2020 年 10 月 (3)
- 2020 年 9 月 (8)
- 2020 年 8 月 (8)
- 2020 年 7 月 (4)
- 2020 年 6 月 (5)
- 2020 年 5 月 (7)
- 2020 年 4 月 (12)
- 2020 年 3 月 (4)
- 2020 年 2 月 (4)
- 2020 年 1 月 (6)
- 2019 年 12 月 (9)
- 2019 年 11 月 (3)
- 2019 年 10 月 (3)
- 2019 年 9 月 (4)
- 2019 年 8 月 (9)
- 2019 年 7 月 (3)
- 2019 年 6 月 (3)
- 2019 年 5 月 (3)
- 2019 年 4 月 (3)
- 2019 年 3 月 (3)
- 2019 年 2 月 (5)
- 2019 年 1 月 (3)
- 2018 年 12 月 (4)
- 2018 年 11 月 (6)
- 2018 年 10 月 (7)
- 2018 年 9 月 (5)
- 2018 年 8 月 (8)
- 2018 年 7 月 (10)
- 2018 年 6 月 (1)
- 2018 年 5 月 (1)
- 2018 年 4 月 (4)
- 2018 年 3 月 (4)
- 2018 年 2 月 (6)
- 2018 年 1 月 (7)
- 2017 年 12 月 (8)
- 2017 年 11 月 (6)
- 2017 年 10 月 (8)
- 2017 年 9 月 (5)
- 2017 年 8 月 (5)
- 2017 年 7 月 (8)
- 2017 年 6 月 (1)
- 2017 年 5 月 (5)
- 2017 年 4 月 (5)
- 2017 年 3 月 (2)
- 2017 年 2 月 (2)
- 2017 年 1 月 (4)
- 2016 年 12 月 (3)
- 2016 年 11 月 (6)
- 2016 年 10 月 (3)
- 2016 年 9 月 (5)
- 2016 年 8 月 (9)
- 2016 年 7 月 (6)
- 2016 年 6 月 (5)
- 2016 年 5 月 (4)
- 2016 年 4 月 (5)
- 2016 年 3 月 (7)
- 2016 年 2 月 (3)
- 2016 年 1 月 (5)
- 2015 年 12 月 (6)
- 2015 年 11 月 (5)
- 2015 年 10 月 (3)
- 2015 年 9 月 (6)
- 2015 年 8 月 (10)
- 2015 年 7 月 (4)
- 2015 年 6 月 (12)
- 2015 年 5 月 (14)
- 2015 年 4 月 (8)
- 2015 年 3 月 (18)
- 2015 年 2 月 (6)
- 2015 年 1 月 (9)
- 2014 年 12 月 (5)
- 2014 年 11 月 (4)
- 2014 年 10 月 (7)
- 2014 年 8 月 (3)
- 2014 年 6 月 (1)
- 2014 年 5 月 (7)
- 2014 年 4 月 (1)
- 2014 年 3 月 (4)
- 2014 年 2 月 (10)
- 2014 年 1 月 (12)
- 2013 年 12 月 (12)
- 2013 年 11 月 (19)
- 2013 年 10 月 (5)
- 2013 年 8 月 (3)
- 2013 年 6 月 (3)
- 2013 年 5 月 (2)
- 2013 年 4 月 (13)
- 2013 年 3 月 (2)
- 2013 年 2 月 (12)
- 2013 年 1 月 (1)
- 2012 年 12 月 (1)
- 2012 年 9 月 (1)
- 2012 年 8 月 (3)
- 2012 年 7 月 (3)
- 2012 年 5 月 (2)
- 2012 年 4 月 (3)
- 2012 年 3 月 (1)
- 2012 年 1 月 (1)
- 2011 年 12 月 (2)
- 2011 年 11 月 (2)
- 2011 年 10 月 (4)
- 2011 年 9 月 (5)
- 2011 年 7 月 (3)
- 2011 年 6 月 (3)
- 2011 年 5 月 (8)
- 2011 年 4 月 (7)
- 2011 年 3 月 (20)
- 2011 年 2 月 (10)
- 2011 年 1 月 (4)
- 2010 年 12 月 (13)
- 2010 年 11 月 (8)
- 2010 年 10 月 (7)
- 2010 年 9 月 (10)
- 2010 年 8 月 (4)
- 2010 年 5 月 (1)
- 2010 年 4 月 (1)
- 2009 年 11 月 (1)
- 2009 年 6 月 (1)
- 2009 年 1 月 (1)
- 2008 年 12 月 (3)
- 2008 年 11 月 (7)
- 2008 年 10 月 (6)
- 2008 年 8 月 (1)
- 2008 年 7 月 (2)
- 2008 年 6 月 (1)
- 2008 年 4 月 (2)
- 2008 年 3 月 (5)
- 2008 年 2 月 (9)
- 2007 年 3 月 (1)
- 2006 年 9 月 (4)
- 2006 年 8 月 (1)
- 2006 年 5 月 (1)
- 2006 年 2 月 (2)
- 2005 年 12 月 (2)
- 2005 年 11 月 (9)
- 2005 年 10 月 (2)
- 2005 年 9 月 (6)
- 2005 年 7 月 (2)
- 2005 年 6 月 (1)
- 2005 年 5 月 (15)
在北京夜店里进行的人类学研究
Waves and Forms:Electronic Music Devices and Computer Encodings in China,(瑞士)Basile Zimmermann(金亦然)著,The MIT Press 2015年出版,277页。中文版将于2022年出版。
这本书是瑞士日内瓦孔子学院院长、知名汉学家金亦然先生写的有关他亲身见证的中国文化的一本人类学著作,也是他的博士答辩论文。他的考察对象较为新颖,是21世纪初活跃在北京的电子音乐家和他们使用的音乐器材,另外也涉及到了他对当时一个比较时兴的网站开心网和电脑汉字输入的的观察。
汉学是人文学科/人类学的一个分支,是兴起于16世纪的一门西学,源于当时的传教士对中国的观察记录。19世纪得到较大发展,主要在欧洲。20世纪后在美国得到长足进步。金亦然认为,汉学不应该紧紧局限于研究死去的杰出的人和物,也应该针对时下的中国社会现象进行探讨;不能仅仅限于人,也要针对一些文化现象和作者所用的器材;不应该仅仅停留在人文领域,也要涉及科技领域。事实上,金亦然阅读了大量的人类学、汉学等文化理论论述,对这几个二元对立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把波
(wave)作为文化传播的基本最小单位;把形(form)作为作为更高一级单位,还提出了这些单位或器材可变不可变,对于最终文化成品的影响的定律,可以说非常有自己思考的独到之处,也举了很多例子,论述的较为有力。
金亦然的几个案例研究颇有意思。一个是活跃在当年北京Vogue夜总会的乐队,两个是DJ/音乐人,最后是抄袭Facebook的一个网站。对这几个对象,金亦然进行了长达几年的近距离观察和跟踪(田野。金亦然本人受过专业的电子音乐教育,书里也详解了DJ的工作细节。当时的电子乐处于半地下状态,受众中老外较多;不多的商业用途包括夜店DJ、广告、定制音乐等。他和几个对象是朋友关系。其中一个,爱好钻研各种合成器、采样器、音箱、耳机,可以说代表了中国器材党;另外一个,凭乐感而不重视器材,经常搞得他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实际上我对这个很好奇,因为金亦然说他的音乐好听,但书里没有附上下载链接)。关于电脑上的中文输入,如果用拼音,可能会让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忘记书写,实际上中国人的手写体越来越难看了,基本原因是近代科技基本源于西方,偏重于英语使用者的习惯。书中材料翔实,网站上的音乐示例,仍然能够下载倾听,不过需要VPN。
我于上个世纪94年或95年结识Basile。当时他在我所在的大学学习中文。他的中文很不错,人也非常聪明。我记得第一次碰到他时,他笑着对我说,“包子好吃”。他自己用电脑创作音乐。有一次我去他宿舍,他把我的声音用采样器偷偷录了下来,制作进了一首音乐。那是我第一次听到自己的声音作为一种艺术品出现。
后来他经常带我混迹于北京各大夜店,当时我还对他的博士论文题目感到好笑(我不是唯一一个),因为大多数去夜店的人都会被认为目的不纯,在大长腿上肯定能有些关于人生真谛的深刻思考,尤其是他这样的帅哥。不过他每次去,都会戴着睡觉用的耳塞,保护耳朵,也认识不少知名DJ和音乐人(有一些是崔健、窦唯、二手玫瑰、超载乐队成员)。实际上他的研究是非常严肃的,本书即是力证。
这本书和里面的案例也让我想起作为“音乐爱好者”的过去。我年轻时学过二胡与钢琴,一个人在国外孤独时到VeryCD.com这样的网站和各大论坛下载了无数CD,全部加起来500多G,也熟悉各种盗版软件和论坛。当然我的音乐造诣远远比不上金亦然。
他非常慷慨,赠给我一本,还在书前的致谢里提到了我(这可是在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出版的书里!),虽然我对他的帮助为0. 他倒是在法国瑞士边境的Annecy湖里把我救了出来,要没他,我早已长眠湖底了。我们当时租了个脚踏船在湖中游泳,湖水清澈见底,我以为很浅,游了很远,结果很深。。。
看看那个时代,再看看今天的中国,你会发现中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也是这个研究的意义之一。
乌克兰:一个失败国家的历史
《欧洲之门:乌克兰2000年史》(The Gates of Europe: a History of Ukraine),(美)普洛基著,曾毅译,中信出版社2019年出版,544页。
这本书是一个俄罗斯/乌克兰裔学者在哈佛的研究。原著出版于2015年,属于比较新的乌克兰史书。
像它国歌里第一句唱的那样,乌克兰还没有灭亡,不过它从来都是一个失败的国家,落后就要挨打,软弱就会被欺负。虽然强人辈出,但从来不能建设一个持久的国家。最近的一个政府,也非常腐败。
乌克兰和俄罗斯冲突非常复杂,有很多历史渊源,也掺杂了很多宗教、种族、政治和经济、语言文化等因素。
乌克兰从来都是多种族,虽然乌克兰人乌克兰语占多半,但也有很多俄罗斯人、犹太人、波兰人等等。
历史上乌克兰对于俄罗斯帝国一直都很重要。苏联时期1/3的核武器都在乌克兰,乌克兰人口也占整个苏联的20%。
这个国家/民族的悲剧在于,它位于列强交界处,夹在强国之间,从前的东罗马帝国、蒙古帝国、奥斯曼帝国、奥匈帝国、立陶宛-波兰帝国、俄罗斯帝国,到普鲁士、德国、苏联和今天的俄罗斯。偏偏它又很富饶,土地肥沃,号称“欧洲面包篮”。它历史上多次依靠外援寻求独立,但结果往往都是请神容易送神难,外援成了主子。雇佣兵是靠不住的。不是自己打下来的天下终究不稳,它从来都不能得到和守住自己想要的自由、独立。
乌克兰放弃核武器是个巨大的错误。如果它手握核武,普京绝不敢吞并克里米亚,也不敢像今天一样入侵。
相反,war is a dirty business. 战争中各种肮脏的事往往都发生在乌克兰身上。
普京和之前的苏联没有不同,与沙俄帝国也没什么两样。这个民族就是扩张成性。西方反对俄罗斯,一方面是担心这次冲突变成三战起源,另一方面也是反感普京这个不倒翁。
中国历史上的麻烦几乎都是从北方来的,蒙古、金、满、日本、俄国。俄罗斯衰落,不是坏事。
看历史的乐趣在于,看出当时当事人面临的问题,以及他们是如何解决的。这种比较乱的国家历史往往很有意思,就像中国的春秋战国、民国时期,有很多有意思的人和事发生,不过一本书不可能全部囊括。中文版据说有删减。因为我不懂俄语,很多人名,较为难记。
东北往事
《张医生与王医生》,伊险峰/杨樱著,文汇出版社2021年11月出版,544页。
这本书用人类学的方法,深度记录了沈阳两个城市家庭的家史,时间跨度远不止30年,实际上写了三、四代人以及他们生存的时代变迁。某种意义上,这本书写的是中国:中国人的挣扎、生存、竭力向上。
两个作者都来自东北,本书可以说是他们对逝去时光的祭奠,也是对沈阳的怀旧。伊是书中两位医生的初中同学,联合创办过《第一财经周刊》、《好奇心日报》,杨樱也是记者,创办过《小鸟周刊》,两人读书很多。有理论深度,而且中外对比,虽然口语化语言不少,接地气,但该升华的地方都很深刻。我读的纪实文学不多,这本我认为是中国类似书籍中的上乘之作。奇怪的是,两个作者没出版过什么其他知名书籍,可能本书是十年磨一剑之作。
探讨了很多社会现象,涉及到无数细节,写了非常多的东西;可以说,任何一个细节,都能发散成一门学问,写出很多书。
以技术、专业出头的苦孩子,如何在不可量化又非常功利的中国社会里成功?
两位医生是沈阳知名医院中国医大一的副主任级别外科医生,一个是甲状腺,一个是神经外科,业界都很有影响力。不过从书中主人公角度,中国的医生主要靠密而不传的经验,有一个拼命做手术给女儿攒钱铺路(“学医越老越值钱”),让人对中国的医疗水平不是那么有信心(其中一位说,“很多专家共识本身也是错误的。咱们有的时候看那个《专家共识》,记得他妈的这玩意不咋样,后来改版,但改也没改全。就近几年。它叫指南的少,叫共识的多。)。
这本书让我想起同样是写东北的电影《钢的琴》。中国牛人挺多的。也让我想到一部法国电影Les Uns et Les Autres,写的是法国德国四个家庭几十年的故事。片尾有一段非常惊艳的舞蹈和咏叹。
当拉威尔的名曲响起时,你想起岁月长河中的什么?
书里一个家庭成员2008年移民到了加拿大魁北克,书里看起来她的经历也不容易。
如果大家在隔离,这本书可以说是让你回想过去、思考人生的不错工具。
Epub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Ark4T3x6GdRAysTgEwp8gg?pwd=exuk 提取码: exuk
Mobi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j3vMAYV7roXzzyT2Fbo58g?pwd=wwua 提取码: wwua
书里一些摘录:
有恒产者有恒心
办公室的人都是活动心眼、琢磨别人的人。
在这个社会里最强势的国家机器对个体的人所采取的态度,决定了这些人对他人的态度。
失业被看作是道德上的污点,而且失业者中有很大一部分也接受了对于他们的这种定义。
知识分子体系注重平等和人格独立,并没有这一层缓冲,因而更强调利益交换体系。
文化资本、政治资本和财富资本。
人即是他阅读的总和。
“不说话”或者“不大会说话”不是什么缺点,而且很多时候它还会让人获得额外的安全感,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或者让人产生信任感。
置身事内
这本书作者是上海复旦大学发展经济学副教授,1980年出生(厉害!),游学过美国,读书破万卷。该书是作者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观察、解析和思考。他涉及的方面有中央与地方税制改革,房地产业发展的由来,各地对产业的支持(举了京东方和光伏产业的例子),各种城投与产业基金,城市化,债务危机,供给侧与双循环等等。
作者的角度很宏观,颇有为国解忧的味道,名气随着本书的热议也炙手可热,某日追随同样出自复旦的常委升到中央也未可知。
本书很多道理解释的深入浅出,语言精炼,读起来不费力,是了解很多社会经济现象的好的读本。
Epub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ghdnoB3aWzfyonXicUOmiQ?pwd=fd9h 提取码: fd9h
Mobi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FvEreTzjTacu2aAAxv0Xmw?pwd=j39m 提取码: j39m
企业考核新思路:OKR
《绩效使能:超越OKR》,况阳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19年出版,308页。
OKR的O指的是Objectives,KR是Key Results,它推行的是把目标的设定和关键的业绩、最后的考核分解开来,希望调动人的内在动力,认为认可知识分子、科学家、需要创新的人中由下至上、全程透明的目标制定和考核过程,创新需要发自内心,希望想去做一些事情,让他自己来制定目标,远大而有野心的目标,团队制定一个大目标,然后每个人根据大目标制定一个小目标,不一定要100%达成,达成率不超过100%,达成一半也没有关系,关键看你的贡献有多少,然后把目标设定为关键的Key Results关键成就,然后再把这些关键成就再分解为一些动作、行动,这是公司相比于KPI、传统的年度考核,不排名,不搞相互竞争,而更多的是让员工设定一些指标,大家互相评价,过程透明,实际上也是让大家互相攀比。基本核心理念是人的内发驱动力有三个方面:有足够的能力达到,能胜任;要和别人发生关系,不能闷头就干;能自主,不能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这本书让我对绩效考核新方式有了些启发。我现在所在的企业实行的考核方式与之前有很大不同,年终述职,大家互相打分,老板确定每个人该拿多少。而之前整个过程完全是老板一个人主导。
OKR源于美国硅谷,据说在Google、华为等公司比较盛行,它适合初创企业、业绩不确定性强、动态评价的组织、对创造力有很高要求的团队,是不是能适合销售团队,能否让销售们自下而上制定目标,也未必不能尝试,关键是你是否认可其理念。
讲OKR的书不少,这本比较不错,推荐阅读。
Epub下载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yHMqNtDUaGhMa_kBmjTghg?pwd=vp5e 提取码: vp5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