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沟通大全

《工作中的沟通艺术(第11版)》(Communicating at Work), [美] 罗纳德·B.阿德勒 / [美] 扬尼·马奎尔特·埃尔姆斯特 / [美] 克里斯坦·卢卡斯著,蒋媛译,九州出版社2022年3月出版,568页。
这本书是上个月刚出版的新书,是一本大学教材,出到第11版说明比较畅销(英文原版已出到第12版,2018年出版)。第一作者另外一本比较有名的书是《沟通的艺术》。
这本书分成4大部分,第一部分讲工作中的一些基本沟通原则与原理(“任何人都是可以沟通的”,但“沟通也不是万能的”),第二部分个人技能(倾听、传递与领会语言信息和非语言信息、处理人际关系、面试),第三部分是团队协作(开会),第四部分是精华,讲高效演讲。美国人在演讲方面颇有研究,注重实践,强调演讲即是自我推销,要求绝对自信,过程中出错也不要慌不要道歉。仅这一部分就写了近200页,可以说非常全面了。书里对商务活动中的多文化因素和新的技术手段也有考虑。
个人看来,沟通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快速、完整、准确地弄懂别人什么意思,一个是把自己的意图高效、清楚地传递出去。沟通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听,要对别人的意图有预判、推测,说,要知道对方想听什么,对你的信息会有什么样的反应。任何沟通,都要有目标。所有语言、非语言信息、支持手段都要为这个目标服务。
这是一本大学教材,因此每一章都从提纲开始(能从下文学到什么),正文后会有总结,最后是一些练习。这是美国人比较实际的又一例证,大学教学生如何更好地在职场沟通,适应环境。案例很多,也有不少tips,比较适合大学刚毕业的职场新人。网上出现了比较多的推广文,现在卖书的也挺拼的。
发表在 图书 | 留下评论

纳粹独裁的覆灭

《战时的第三帝国》(The Third Reich at War), (英)Richard J Evans著,陈壮、赵丁译,九州出版社2020年出版,1200页。
这本书是作者第三帝国三部曲的最后一本,写的是1939年德国发动二战后到1945年第三帝国覆灭之间的德国历史。战争占了全书很重要的一部分,但书里也写到了这期间的德国经济、宗教、文化、教育、科研、种族等方方面面,对占领区犹太人受到的迫害着墨颇多,让人怀疑作者本人是否是犹太人,毕竟,犹太人死了600万,但全世界死了5、6000万,折的不仅有犹太人。当然即使本书很厚,也无法面面俱到,对于法国和其他一些国家战中与德国人配合的叛徒没有完全没涉及。
德国二战开局辉煌,连下比利时北欧法国等几国,但玩的都是出其不意的快战,自进攻苏联开始,久攻斯大林格勒不下,战争转入消耗战后,逐渐被苏联耗干了人,被英、美耗干了军备、物资,终于不支。但德国军队战斗力奇强,即使颓势明显,仍然让盟国部队屡屡吃大亏。二战中丘吉尔领导下的英国没投降也很关键,止住了德国的连胜势头。相比之下意大利好怂。战争是一桩危险事业,需要时时刻刻如履薄冰,小心谨慎。
书里提到很多名人,卡拉扬1933年就加入了纳粹党。卡尔 波姆每次指挥音乐会前都会行纳粹礼。天主教会也曾和纳粹一起驱逐犹太人。
希特勒时时在想他在历史上的地位,自比超越拿破仑、与成吉思汗一般伟大,坚持到最后自杀也不投降,的确是意志坚强的一个人。当然,“神明想摧毁谁,首先就会将其蒙蔽”,他为了自己的历史地位,豪赌上了全球几千万人的性命,包括德国本土到最后也人命如蝼蚁,这个举国皆醉于其魅力的独夫和只有一个人说了算、希的话就是法律的纳粹体制,可以说罪大恶极。我们这个世界会被普京或某大帝带进第三次世界大战吗?如果说二战德国输在产能上,今天的战争是否会以全面核战争结束?我们需要开始深挖洞广积粮吗?疯子如果自己不想活了,象希特勒那样让全世界一起陪葬怎么办?歌舞升平的和平年代结束了吗?我们该及时行乐吗?
发表在 历史, 图书 | 留下评论

纳粹的统治

《当权的第三帝国》(The Third Reich in Power), (英)Richard J Evans著,哲理庐译,九州出版社2020年出版,1008页。
这本书是研究希特勒治下的德意志第三帝国的第二本。写的是1933年到39年期间,纳粹当权后到发动二战前的统治,从社会治理与种族制度、文化、宗教、经济与战备、对外政策与扩张等方面,对这7年时间纳粹统治做了一个很好的梳理,资料翔实,配以历史图片和大量地图,而且穿插了不少德国人的亲身经历和日记,增加了可信性。
有一点很讽刺,纳粹政权建立在雅利安人的种族优越信仰之上,认为纯种雅利安人的国家无坚不摧,必将统治全球,然而最终被什么精英都收的移民杂种国家美国打败,而且被德国拼命排斥的犹太科学家起了关键作用。反过来看,人数那么少的犹太人(全球只有1400万)现在在全球占据了那么重要的位置,我们能得出犹太人种族优越的结论吗?个人认为不能。环境使然。
这本书继续对很多从纳粹制度获益的人和组织进行了清点。理查德 施特劳斯、海德格尔都曾大力协助纳粹,克虏伯公司、蔡司公司、德意志银行都从纳粹的雅利安化运动中获益。
希特勒的1936年柏林奥运会,从始至终、彻头彻尾地是一个政治事件。
苏联某种意义上毁了共产主义,斯大林对国内的打压,让欧洲的资本主义及保守派非常害怕本国会发生同样的事情,非常抵触共产主义,千方百计寻找替代品,极力右倾,德国纳粹其实也是一个副产品。
关于走向战争,虽然说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老百姓在平时也沐浴在纳粹吞并奥地利、不费一枪一弹征服捷克的荣光中,但作者认为,即使纳粹高层、军方很多人都抵触军事侵略波兰,希特勒是彻头彻尾的疯子,一心想打仗,并且一开始就做好了战败了就自杀的心理准备。

希特勒和伴侣爱娃

希特勒,斯大林,墨索里尼。。。那是一个强人时代。今天也如此吗?这么看特朗普24年必将重新当选。今天的乌克兰是昔日的捷克吗?看历史书的好处是,可以对比不同国家不同制度,可以发现历史的许多异同。奥威尔其实并没有发明什么。将来也会有人研究、书写今天的历史吧?
作者虽是英国人,不过对二战前的首相张伯伦可是真不客气。
这三部曲一本比一本厚,这本1000页,下一本还要厚上两百多页,可以说是不折不扣的书砖。每本书都是这样,越看到后面速度越快,这本亦然,不过这本最后一章讲希特勒吞并奥地利捷克的史实性叙事多,故事性较强。当然翻译和编辑的水平都不错。
与第一部相同,书里最后一部分对全书作了很好的总结。作者对当时的国际环境和德国实行的政策(包括反犹)与周边不少国家进行了比较,对纳粹的批判还是比较克制和理性的。也是从本书中,我们可以知道上海当时接纳了8、9000犹太难民。
最后以书中牧师尼莫拉的一段很有名的话结尾:
一开始他们杀共产党员的时候,我没说话,因为我不是共产党员。
随后他们杀社会民主党员的时候,我没说话,因为我不是社会民主党员。
接着他们杀工会成员的时候,我没说话,因为我不是工会成员。
然后他们杀犹太人的时候,我没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
最后他们要杀我时,已经没有人能为我说话了。
Epub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O81C9vDdd7ML0X6RznSulQ?pwd=e6ni
Mobi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A43lHb-cfIMOcblb0LiObg?pwd=5vmz
发表在 历史, 图书 | 留下评论

希特勒如何夺权

《第三帝国的到来》(The coming of the Third Reich),(英)Richard J. Evens著,赖丽薇译,九州出版社2020年出版,728页。
这本书是作者第三帝国三部曲的第一本,想回答一个问题,以希特勒为首的德国纳粹,是怎么在德国上台的?他分析了整件事的历史、社会、经济、文化、宗教、思想、种族、政治等背景,以翔实的史料,以时间为顺序,详细剖析了希特勒夺权的步骤和手法。
总的来说德国1918年战败然后巴黎和约让绝大多数德国人感到受委屈,一心想重新来过,恢复查理曼帝国和俾斯麦帝国的荣光,需要使命感,另外大多数人也对共产主义感到害怕,也需要制造一个共同的敌人犹太人,传播仇恨,使用暴力,塑造一种充满力量、整齐划一的执行力形象,以便大众从众,打压异己毫不留情,希特勒本人又是非常有魅力的演说家,善于煽动,创造简单有力但又很模糊怎么理解都可以的口号,网络了戈培尔、戈林、希姆莱这些非常能干又对他死心塌地的人,在全党掀起个人崇拜,当时经济危机让很多人非常苦闷找不到出路,所有这些都是促成希特勒上台的因素。
书里其实最后对整个上台做了很好的结论性分析。基本上,德国人在一战中没被打服,民族性始终是个大麻烦,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年轻学生永远是危险的,有个德国电影《浪潮》也是讲的中学生是多快就可以被纳粹化的一个实验。
这本书也对和纳粹合作过的名人进行了起底:瓦格纳反犹,海德格尔拜服在纳粹脚下。
这本书很厚,翻译的笔触,很值得看。
发表在 历史, 图书 | 留下评论

印尼:一个被上天恩宠的国家

这本书作者Elizabeth Pisani之前是路透社派往印尼的记者,后来又作为流行病学家等不同身份在印尼长时间工作过,因此对印尼不陌生,会说印尼语,而且专业作家,文笔很棒,故事讲的很吸引人,阅读体验一流。
作者为写此书,花了一年多时间,游历了印尼主要省份的一些大岛,餐风宿露,与当地人同吃同住,可以说有非常好的体验。很多时候她的眼光和方法,近似于人类学调查。
我去过几次印尼,两次是出差(巴厘岛/雅加达),一次度假(一个忘了名字的岛)。如书中所说,这是个非常美丽的地方,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懒惰(印尼有1/3的年轻人全然不事生产,80%的成年人没有银行账户)和腐败:300年的荷兰殖民并没有带来文明,1945年才诞生的国家,还有太多地方(Etc)待完善(印尼只有规避责任的司法制度以及反复无常、朝令夕改的规定和限制)。
国父苏加诺
印尼人口2亿4,由1万多个小岛组成,在二战日本被击溃后匆匆成立,第一个总统是苏加诺,1965年发生过一次大规模反华,疑似操纵者是继任总统苏哈托,后者把持政权30年,家族无比腐败,而且整个国家都靠腐败和利益输送分摊,虽实行民主制度但因为基础不好,仍然非常初级。《美国陷阱》里的那个前法国阿尔斯通高管,就是因为在印尼涉嫌贿赂,被美国长臂管辖,在美国蹲了一两年的班房。《郭鹤年自传》里,也提到了他如何与印尼苏哈托家族等高层做生意。
印尼是全球最大的穆斯林国家,各个岛屿种族、宗教、语言、饮食错综复杂,夹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澳洲之间,作者能用自己独到的观察和切身的经历写成此书委实不易。治国者当然更难,当然希望在Jokowi的带领下越来越好。
印尼华人吃苦耐劳,勤劳致富,在印尼掌握了大量的经济命脉,但往往被视为外来者、富人而妒忌。华人一般也远离政治。我之前观察印尼本地人往往语速较慢,与亚洲其他国家的人才素质不在一个水平之上。
这本书知识丰富,又有很多有趣的作者亲身经历的故事,作者笔触老练,对印尼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抽空看看。
发表在 图书 |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