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血泪史

《清算:华尔街的日常生活》(Liquidated: an Ethnography of Wall Street),(美)何柔宛著,翟宇航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出版,583页。
这本书作者美籍华人Karen HO是一名大学教授、人类学家,普林斯顿毕业后到了一家华尔街投行工作顺带田野调查,研究华尔街金融民工的工作与人生百态。全书分7章,讲了华尔街投行去名校招聘、把分析师往死里使、给他们低底薪高奖金同时象对待妓女一样用完即扔、美其名曰全球化实际上毫无任何战略、说是创造股东价值实际上是在短视地创造自己的佣金和奖金的价值观与实践。
美国华尔街是全球金融的金字塔顶端,是一个短视、要求马上兑现、贪婪、残暴的丛林社会。华尔街做生意也靠关系。我之前所在的部委领导儿子就在高盛,后来中美谈判中被人抖出来到网上,删帖好忙。股票市场是金融人士用来骗老百姓钱的地方,上市其实是很多投资人的退出策略,所以从一开始,股市就是并不创造价值的食利者们割韭菜的地方。散户慎入!
关于华尔街砍人的快刀及次贷危机的爆发,有一部很精彩的电影Margin call。
实际上作者关于华尔街的股东价值导向占了至少两章。作者在这个地方回顾了华尔街从理论到实践的历史,从亚当斯密讲到新古典主义,可以说对资本主义的本质都有深刻剖析,是全书精华。
之前介绍过在北京夜店研究人类学,这里延伸到了华尔街银行家。人类学家的触角越来越长了。性别及经历所限,作者对投行人士的日常生活涉及不多,没写夜总会也没写那些高管人员的日常。
英文原著出版于2009年。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本书那么有批判性,理论上人类学是不允许评判对象的。
有一些翻译和编辑错误。
发表在 图书 | 留下评论

《瓦尔登湖》姊妹篇

《种子的信仰》(Faith in a seed),(美)亨利 大卫 梭罗著,赵静译,重庆出版社2013年出版,254页。

这本书作者梭罗很有名,是美国自然主义者,他更出名的另外一本书是《瓦尔登湖》。分成两部分,种子的传播和野果,基本上按照不同植物的种子传播路径,记录了自己对周围自然环境多年的认真观察。作者呼吁人类敬畏生命的力量,热爱自然,保护动物植物,谴责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某些地方,惊叹于各种植物不折不挠的精神,梭罗也在感慨大自然破坏性创新的能力,从自然观察中吸取力量。

我从小在农村长大,小时候经常在山上走,书里提到的树(松、杨、柳)和果(棠、山楂、板栗)等都很熟悉,我还因为爬到树上摘栗子掉下来过,结果智商大降到如今。大自然的确有很多乐趣,我看看今天在城市里长大的孩子比如我儿子,他们可能少有我当年那样的奢侈了。

梭罗只活了45岁,是法国裔。我也有一个法国朋友非常喜欢自然、喜欢农业,在河北怀来种葡萄,代理农业机械,熟知几十种不同的土豆品种,可讽刺的是,他大部分时间都被困在北京的钢筋混凝土大楼里。

2007、08年我们一度每个周末去北京周边爬山,足迹几乎遍及了所有山头。如同书里所写,我非常喜欢苹果,在北京黑龙潭山上吃到了我这辈子吃过最好吃的一个野苹果。北京的这一点还是很令人怀念。

本书逻辑性不强,不知道原著如此还是翻译水平所限。总的说来我觉得这书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Epub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Vu8ovpQk3qD3RHGXEFpWZg?pwd=hvtj

Mobi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93nfSvMAMJXCpVLUxtfr1w?pwd=rrta

发表在 图书 | 留下评论

让人上瘾的心理学理论巨作

《精神分析新论》,(奥)弗洛伊德著,洪天富译,译林出版社2018年出版,167页。
这本书是作者1917年出版的《精神分析引论》的续作,出版于1932年,是作者对之前精神分析的补充和新观点。总共7讲。前两讲说的是释梦新解(实际上新东西不多)和梦与神秘主义、心电感应,第三讲是精神人格分析,之后是焦虑与内驱力生活,第5讲是女性气质,第6讲是维护精神分析、作为开山鼻祖为它辩解,最后一讲提出精神分析是科学世界观,反对宗教和马克思主义。
人人都做过梦,在我看来,睡的多了就容易做梦,睡眠不足的人梦少。日有所思夜有所想,受的刺激强烈了,欲望强烈了,自然会在梦中梦到。我看《引论》关于梦的解析部分当晚就做了很多梦。梦的解析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基础,但如果梦的内容本身稍纵即逝,非常容易记错,那这门研究梦的科学和理论,基础有多牢固?有多可信?
“(在睡觉时)似乎世界并不拥有完美这些成年人的全部,而只拥有我们的三分之二,三分之一还没有诞生。每天早晨的醒来就像是重新诞生。”
有部电影《盗墓空间》,也是讲梦的幻想片。
在第三讲精神人格里面,弗洛伊德提出了著名的本我(欲望)、自我与超我(道德约束)的概念并进行了精彩细致的论述。
虽然我觉得弗洛伊德关于性对人的精神分析部分片段属于一派胡言(多讲性也可以跟女病人有更多亲近机会),但他是非常高明的思考者,思想深邃,关于宗教和马克思主义的分析非常独到深入,读他的书,一如既往,让人获益良多。看他如何说理,也是一种享受。部分章节值得反复阅读体会。时时注意自己的话对听众的影响,经常总结并反问。他能影响那么多人是有原因的。让你思考和想象是弗洛伊德的力量。看他的书,相见恨晚。这个版本局说是德文直译,水平不错。
发表在 哲学, 图书 | 留下评论

上海不响

《繁花》,金宇澄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13年出版,444页。
这是一本上海人写的发生在上海的小说,写的是三个小伙伴从60年代到90年代的生活经历。60年代的文革,90年代的改革开放,书里都有写,主人公们随着时代的命运变迁和家庭、个人经历,让人唏嘘。
全书用了很多上海方言写成,行文口语化,外地人初一读不太容易上手,但实际上故事性很强,穿插了各种饮食男女之事,用心的,也可以学一些上海话常用语。
章回单数繁体,双数简体,不知道为什么。
书中女人几位(繁花),大多没有好下场,花总有谢的时候,书里不少故事,充满面对大时代的小人物的无力感,尤其是遭受文革中打击的那些。人生本来寂寞。虽然很多弄堂故事、两性片段,但有种佛眼低垂看世间的感觉。
书中对话很多,但完全不用引号只用逗号句号。作者通过书中人物,也发表了一些对时局和人生的感悟,话语平白,但道理是深刻的。从书中可以看出,上海人一直是追求自由、较为反叛的。平铺直叙在大段大段的叙事中,很多时候都用到“不响”这个词。有人统计过全书出现过1500多次“不响”。这个沉默,意义很多,代表惆怅,忧伤,更多的是代表抗议,不赞同,不高兴,不接受。其实这次上海疫情,网上还是很响的,朋友圈里各种转各种10万+,很多愤怒情绪;不响的那些,也许做好了管控一放开就移民的准备。
作者也手绘了不少地图和当年景物,本书算是对自己青春、对上海的致敬。
我1999年第一次到上海,2005年开始在上海工作,中间离开4年到北京和加拿大,现已成为新上海人。刚从北京到上海时不喜欢,冬天冷到骨头里,跟人打交道老觉得对方太势利,坐电梯只要自己上了,就恨不得赶紧把电梯门关上,不管后面多少急着上电梯的人。跟北京比起来也觉得上海没有历史积淀,150年前是个县城而已。这么多年下来,觉得上海人的确实际,讲求经济性。有钱就光鲜,就吃得开。但上海效率高。言出必行,有契约精神。不象北方,喝起酒来啥都行,酒醒了就六亲不认了。不过上海也有很多很不错的人,我有不少上海同学/同事,大多待人热情,不能因人而异。很多在上海受到的遭遇,其实未必是上海本地人。在上海的外地人中也有很多精英。书中小人物也有情。小毛的故事其实很精彩。当然陶陶的小琴仙人跳也反映出了在上海的外地人的不容易,人心可畏。上海也比较洋气(上海一开始就是外国人比较多的地方),多元化,开放,在上海能吃到比较正宗的各国菜。
衷心祝愿上海疫情早日得到控制,国泰民安,繁华依旧!
发表在 图书 | 留下评论

心理学经典

《精神分析引论》,(奥)弗洛伊德著,洪天富译,译林出版社2018年出版,398页。
它是弗洛伊德的课堂讲座,因此几乎都是以授课的讲解、答疑口气,层层分析,把道理讲清楚。说实话,不一定非要同意他的理论,但光看他分析说理的过程,就是一种享受。他的方法学,可能也是他出名的原因之一。它从梦的解析开始,逐步讲到性,讲到他的精神分析法(力比多),分析了几种常见的神经症。
弗洛伊德影响了全球很多领域(心理学、哲学—有本书叫从弗洛伊德到互联网,前面介绍过,文化、艺术等等)、很多人他的研究方向涉及每个人,人人都做过梦,人人都有性需求,人人可能都有点精神不正常(强迫症,自恋等等),人人也可能都会找点无意识的借口,而他偏偏把这一切说的很有道理,而且认识都很深刻,因此,他的影响力大是可以理解的。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大家多读好书,多读经典,少读垃圾。
关于疫情
现在的政策,貌似是以短期最大的代价,切断人流物流,尽快结束疫情,早日解封。其他一切,都是噪音,可以忽略,可以牺牲。集体主义社会,为保大集体,可以牺牲个体。这是大方向大环境,我们改变不了。
改变的了的,是你应对的态度,可以多看书,当然书读太多了也不好,人会变得清高,反动,愤世嫉俗,难以与人相处,因为总会从历史的角度思考现实;最好的当然是多看抖音等,各种贩卖焦虑恐慌的让你老老实实。另外,我个人始终认为,如果你想以行动来改变,最容易的,是做志愿者,帮助别人。我身边不少人做志愿者帮助社区的,从来没见他们发过什么怨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发表在 图书 |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