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写的二战小说

 

Mobi链接:https://pan.baidu.com/s/1JtdBqGL4P2fQgYN3MthFKw 

提取码:8146

 

发表在 历史, 图书 | 留下评论

黑格尔的(西方)哲学史

《哲学史讲演录》,(德)黑格尔著,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出版。第3部427页,第4部464页。
黑格尔把西方哲学史分为3个部分,古希腊哲学,中世纪哲学和近代哲学,中译本分为4部,第3部讲古希腊哲学的后半部(斯多葛主义、伊壁鸠鲁主义,然后讲到中世纪的(基督教)经院哲学、阿拉伯哲学和文艺复兴,第4部讲近代的笛卡尔、斯宾诺莎,洛克、霍布斯、莱布尼茨、休谟一直到康德、费希特和谢林。书后还附了黑格尔有关哲学与谢林等人的16封信。
这套哲学史讲演录提到了古往今来无数哲学家,每一个都先介绍生平,然后他的主要自然哲学、道德哲学等的思想观点,可以说非常详尽了。有很多哲学家,如费洛、柏罗丁、普罗克洛、摩西 迈蒙尼德、卡尔丹、波墨、沃尔夫、耶可比等我之前从未听说过(当然也可能是译名不同?)。
黑格尔对法国的哲学非常欣赏,但认为蒙田、伏尔泰等只是段子手,不能算哲学家,当然也极为推崇德国哲学,如莱布尼茨。对英国哲学家一般,主要谈了洛克和休谟。其实我本人更为认可英国的经验主义和怀疑主义。黑格尔对洛克的思想总结为全部都是从经验得来的,没有先天的东西,相反他竭力从唯心的角度出发,认为还是有些先天的经验的,这点说实话我并不认同,因为不管是他,还是书里提到的笛卡尔、斯宾诺莎、康德,当然包括第三部里花了很大精力总结的经院哲学家,他们都绞尽脑汁在想法设法论证神的存在,但说实话,我个人认为(我当然是个无神主义者),这种有神无神是信仰层面的东西,和科学、哲学没有什么关系,如果想去认为神存在,那是一种愿望,是你的自由,跟你的思维能力和理性没有什么关系。所以说实话虽然不能贬低唯心主义的影响和作用,但个人并不同意近代哲学唯心的倾向。
这些哲学家维护神学强调上帝,是不是跟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系?是不是受到了当时的大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是在向现实屈服呢?
黑格尔在全书对每个人都是在批判,批判的意思就是评价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什么是好的,什么是简单的,可以说在深刻理解原作者的基础上也在发展自己的思想,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不是仅仅总结对方的思想,也在表达自己的看法,这种写法可以说是非常有胆识的。黑格尔号称西方哲学最后一位集大成者,看这部书他气吞山河的魄力,的确有这样的苗头。
一些摘录:
只有当一个民族用自己的语言掌握了一门科学的时候,我们才能说这门科学属于这个民族了。
只要人的自由没有受到尊重,他就不承担任何义务。
那些不要求财富的人,就是富人。
发表在 历史, 哲学, 图书 | 留下评论

黑格尔评价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二本,黑格尔著,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60年出版,416页。这本书里黑格尔主要讲了智者派和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三剑客他们的主要思想,他在引言中所述,在其中也夹杂了很多自己的辩证法,可以说黑格尔的分析和批判是非常深入的,是慧眼识真金的,里面也发展了他自己的一些二元对立的思想,对古希腊各学派主要人物的生平、他们的精神哲学、实践哲学等介绍很全面。可能是后者资料最全(苏格拉底的思想全是通过柏拉图等人的对话录传下来的,柏拉图也着重以生动但失严谨的对话形成自己的思想,而亚里士多德是自己出书并有不少部分仍然传世的)的缘故,黑格尔极为推崇亚里士多德。

看哲学书,有助于思考事物的本质。

书中一些摘录:

人是万物的尺度。(普罗泰戈拉)

黑格尔对苏格拉底的对话术做了精辟的分析,让别人自己悟到自己错了,是非常聪明的说服人的方法:他提出日常的观念来同别人讨论,装出好像自己什么也不知道,引起别人说话—他自己是不知道的;然后做出率真的样子,向别人提出问题,让别人自己说出来,让别人指教他。这就是著名的苏格拉底讽刺。他的这种方法是主观形式的辩证法,是社交的谦虚方式;辩证法是事物的本质,而讽刺是人对人的特殊往来方式。他用这个方法所要起的作用,是让别人暴露自己,并说出他们的原则。而他则从每个一定的命题或引申出来的命题中引申出与此命题所表达的完全相反的东西;那就是说,他并不直接反对那个命题或定义,而是把它接受下来,向人们自己指出他们的命题怎样包含着恰恰相反的东西。有时他鳄鱼从一件具体的事例出发,推演出它的反面来。他让人们从他们所肯定的真理中去寻求结论,而终于认识到这些结论怎样与他们所同样坚持的其他原则相矛盾。这样,苏格拉底便使同他谈论的人们认识到他们一无所知;不仅如此,他自己就说过他一无所知;因此也没有什么可以教人。

哲学应当从困惑开始,困惑是与哲学俱来的;人应当怀疑一切,人应当扬弃一切假定。

当把快乐当成原则时,我们就会为:这种人无论做肉体享乐方面或精神享乐方面,乃是一个有所依赖的人,因为享乐是与自由的原则相对立的。

他对《理想国》的乌托邦本质认识很深刻:排斥主观自由原则的观点,乃是柏拉图的理想国中之主要特征。国家的基本精神在于从各方面使固定了的个性消融于共性之中,把所有的人仅仅当作一般的人。

黑格尔本书中继续贬低中国:中国人是笨拙到不能创造一个历法的,他们自己好像是不能运用概念来思维的;。。。对印度人和中国人的科学知识估计太高乃是错误的。

的确,有了牵挂就没了自由:那个为了自己而不是为了别人的人乃是一个自由的人,同样地也只有哲学才是科学中真正自由的科学,因为只有它才是为了自己。

发表在 哲学, 图书 | 留下评论

事半功倍的秘诀

《轻松主义》(Effortless),(英)格雷格 麦吉沃恩(Greg McKeown)著,范兆明译,湛庐文化2022年3月出版,280页。

这本成功学的书作者之前出版过另外一本卖的比较好的《精要主义》 (Essentialism),其核心观点是做事要动脑子,不能用蛮力,做事前想想自己究竟想达到什么目的,然后如何用最轻松最省力的方式达到目的。成功不一定要艰苦努力,用最节俭的方式,不怕犯错误,养成自然习惯,用复利的形式,一切都会更加简单。
全书分成3部分15章,第一部分讲的是轻松的状态,要以最轻松最简单的心态做事,不要什么英雄主义、牺牲精神,不需要做给别人看。寓教于乐,要享受过程而不是忍受,需要时可以自己设定游戏规则。不要抱怨,学会感恩。好好休息,不要疲劳战术。啥都不做其实也很难,而实际上无目的的忙忙碌碌浪费了我们太多精力。只关注最重要的。该冥想的冥想。第二部分讲的是轻松行动,做事适可而止,不要一口吃个胖子,贪图完成的喜悦而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收获。清晰定义自己的目标,达到后马上停下来。开始第一步,越简单越好。化繁为简,给客户创造最佳体验。允许犯错,不能脸皮太薄。找到节奏,不能累死三军,有所保留。第三部分讲的是轻松的成果,追求复利、杠杆效果,从事物的最基本原理出发考虑问题;授人以渔,把方法教给别人。提高自动化程度,把繁琐的事情自动自发完成。建立高度信任的团队,用好人,也是四两拨千斤的方法。让对方明白自己的期待,分配任务,清晰底线,确立资源,提供奖励,而管理团队时,切不可太顾及自己的形象,使用压力往往是很有效的办法。最后还要防患于未然,斩草除根。
的确,生活未必是要那么艰辛,多找找省力的办法使巧劲更合适。有时候少即是多。懒人往往更加有创意。法国人便是很好的例子,天天休假,工作的时间那么少,自然效率奇高。说实在话,我早就不想奋斗了,傍富婆的想法已经几十年了,可是自然条件所限,始终未能如愿,而且看起来永远不可能了。
当然,有些事,是不能省力和交给别人做的,比如说思考。化繁为简也不是那么容易的,需要有一眼看到问题关键的智慧。但不管怎么说,本书提供了做事的一种新的思考,可以让我们在开始之前,多想一想,对于有勇无谋的人们还是开卷有益的。
书中摘录:
毕竟,下雨的时候,一个人所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让雨落下。(朗费罗)
当你专注于你所缺乏的,你会失去你所拥有的;当你专注于你所拥有的,你会得到你所缺乏的。
我们能给予他人的最佳礼物不是我们的技能、金钱或努力,而是我们的关注。
不犯错误就无法领先。
“如果你没有为你第一次发布的产品感到尴尬,那说明你发布得太晚了。”
不停犯错的人生比碌碌无为的人生更加可贵,而且更加有益。(萧伯纳)
没有高度的信任,就不会有一个高绩效的团队。
提取码:8146
发表在 图书, 自我成长 | 留下评论

弗公解梦

《梦的解析》(Die Traumdeutung),(奥)Sigmund Freud弗洛伊德著,方厚升译,山东文艺出版社2019年出版,656页。
这本书是犹太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成名作,出版于他44岁之际也就是1900年,两年后他受聘维也纳大学教授。本书出版远早于之前介绍过的《精神分析引论》(1917)和《精神分析新论》(1932)。
这本书全面总结了对梦的研究的历史、其当代主要相关理论和作者对梦的深入分析。总而言之,他的核心观点是梦是愿望的实现,是人的压力、欲望、潜意识的释放,是人的日思夜想在白日道德约束放松时的另外一种体现。即使是一些焦虑的梦,也是一种解脱。对作者而言,梦是过去的反应而不是对未来的昭示,梦与精神分析密切相关,可以揭示人的潜意识,对精神病治疗有益,是一种科学,亲人托梦纯属瞎掰。
梦都是以视觉图像来表现的,这充分说明视觉化、图像化有多么重要。
人的童年所感受到的,对终生影响都很大。
1900年MRI扫描还不成熟,对梦的生理研究受到当时科技水平的限制。我自己的观察是,睡的越多越容易做梦。如果天天睡眠不足,很少有什么梦。梦一般发生在起床之前,梦中的时间跟现实时间快很多(书里有提到)。我个人认为,梦是人的神经元网络晚上在后天习得的道德规范等约束放松的时候天马行空自由连接的产物,跟日常生活受到的刺激和欲望有极大关系。
有不少梦是人人都做的,比如考试不过,在人前裸体,亲人死去等等。压力大的人还会有赶不上飞机火车,被人追杀逃不掉等等。弗洛伊德都进行了分析。人人都做梦,人人都尿过床,所以写好这本书不容易。书中案例很多,作者方方面面分析的很透彻,在分析自己的梦时,各种联想实在是有创意,从这些分析中也能看出他非凡的智慧。他还提出了潜意识跟意识有很大关系等一些精神分析的核心理论,此书让他成名不是浪得虚名。这个版本据说是德文直译,水平还不错。
梦的压缩、转移、表现力等角度,可以说在毕加索、达利等艺术家的作品里有充分的展示。弗洛伊德对20世纪的影响是极其巨大的。
一些摘录:
别人在清醒时做的事,自己只在梦中经历,这才是最好的人(柏拉图)。
生活中,哪里可以找到类似的伪装现象?只能是在两人共处的地方,其中,一个拥有一定的权力,另一个碍于对方的权力不得不有所顾忌,这第二个人的精神活动就会出现伪装,或者像我们所说的那样,他会将自己伪装起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礼貌,大部分都是这样的伪装。如果我要向读者解释自己的梦,同样也免不了这种伪装。甚至诗人也会抱怨这种无奈的伪装:“所能贯通的至理,却不能对学生尽言。”(《浮士德》第一部分第四幕。)政治评论家如果把一些当权者不喜欢听的事实说出来,就会处于类似的境地。如果他选择直言不讳,当权者就会压制他的言论。如果他是口头说的,事后会遭当局追究;如想通过出版的途径,则事先就被封堵了。政论家忌惮这样的审查,因此,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他会缓和语气,改变表达方式。根据这类审查的强度和敏感度的不同,他要么严格地只用某些攻击的形式,要么采用影射的办法,不直呼其名,或者披上一层看似无伤大雅的伪装,将自己冒犯当局的观点遮蔽起来。例如,他可以讲一下发生在遥远国度两位官员之间的一些事,矛头所指却是自己祖国的那些官老爷。当局的审查制度越严,政论家的伪装就会越深,手段也越高明,总有办法让读者领会他的本意。
人的天性是利己的:每个梦关涉的都是做梦者本人,从无例外。梦绝对都是利己主义的。
孩子是绝对利己主义者,他会完全顺从自己的需求,毫无顾忌地去实现,尤其会针对和他竞争的人 。
其实,对所有人来说,孩子难道不是完美通往不朽的唯一途径吗?
提取码:8146
祝你天天做好梦,生活中美梦成真!
发表在 图书 |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