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Counselling for Toads: a psychological advanture), (英)Robert de Board著,陈赢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20年出版(原著出版于1998年)。
这本书作者是英国心理咨询从业多年的专家,写过一些普及心理分析的畅销书,在这里他借用《柳林风声》的故事背景,讲述了沉沦的蛤蟆如何在10次与心理医生的交流中逐步成长并慢慢好转最终治愈的故事。
成长这个词是全书的核心,蛤蟆生于一个优越的家庭,自小的压力让它依赖的同时反叛,最终陷入抑郁困境。心理医生所做的,就是让它能够不带感情地冷静观察、分析自己的情绪和所作所为,认识到自己还没长大,要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负责,理解自己愤怒、恐惧的根本出处(“孩子是成年人的父亲”),并想法以不具伤害性的方式将他人的方式发泄出来,适度反抗占自己便宜的人而不仅仅是顺从和取悦,同时也看到自己的优点和成绩,爱自己也爱他人,更好地倾听、理解别人,只有这样才能拥抱生活、应对各种外界挑战。
我们对外界的愤怒,有多少是来自于我们对自己的不自信?同时,面对自我批判很重要,因为内疚是很强大的,不要无谓惩罚自己,对自己好一点很关键。如果自己都瞧不起自己,进入自毁模式,那这世界上没有人可以救我们了。只有自己才能帮自己。
自我认知和治愈需要决心和努力,并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成功的。要勇敢面对自我,挑战自我,最终通过面对(比自己自信心强的人、欺凌自己的人)来实现超越,一点点地增长自己的力量。
这本书篇幅很短(10万字),对英式心理分析的哲学基础(人的经历造就了他的性格)和过程有不错的介绍,而且有一些关于成长的心理学知识,有抑郁倾向的朋友闲来无事可以读一读。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SkC2SNvO5Kx43pkRSnopmg
提取码:8146
发表在 图书, 自我成长 | 留下评论

清华学者观天下

《可能性的艺术:比较政治学30讲》,刘瑜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4月出版,384页。
这本书是学者刘瑜的最新著作,讲的是她的本行比较政治学。语言非常口语化,因此简单易懂容易读,流畅的不行,而且内容发人深思,给人另外的角度看问题,强烈推荐。
这本书全书基本上讲的是民主和自由体制的好,作者曾在英美学习和工作过,视野宽广,深入比较分析了法国大革命、埃及、南非、印度、伊拉克、阿富汗、泰国、智利、委内瑞拉、韩国、美国建国等等国家政治局面的形成和发展演进,对很多电视上我们看到的新闻做了非常浅显的解读,论据充足。
Politics is the art of the possible, the attainable – the art of the next best,这话是俾斯麦说的,说的是要折衷,忍让,接受别人的不同,委屈求全才能发展。一个国家、社会想发展成功不易,切不可意气用事,非此即彼,置对方于死地,象泰国、委内瑞拉一样无所适从。“活,也让别人活!”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生在和平年代太平盛世,不必象叙利亚、阿富汗难民那样颠簸流离就已经很幸运了,要珍惜这一切。
可以说,观点不新颖,但发出声音来难能可贵。向所有为本书出版做出贡献的人致敬!
一些片段:
民主最主要的功能,就是通过给民众制度化的发言权,来解决统治者任意妄为的问题。或者用现在的常见说法,是“把权力关进笼子里。”
威权政体的特点则是快,它的好处和坏处都立竿见影,因为它靠自上而下的动员来实现目标,只要统治集团下定了决心,整个社会就会破釜沉舟、”All in”了。所有的力量投入到一个方向,所有的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它的结果往往要么是大治,要么是大乱。
我在清华大学工作,如果我问我的学生怎么看待“港独”、“台独”,我相信绝大部分学生都会义愤填膺、拍案而起,但是我记得在英国工作的时候,我也问过N个我的英国学生,如果苏格兰独立,你怎么看?结果他们大部分都表示,他们想独立就独立呗,慢走不送。(英国曾经让苏格兰人自己公投是否独立,加拿大也曾允许过魁北克省自己公投决定是留在联邦内还是自己成立国家)。
发表在 图书 | 留下评论

粉衣美女已开房入住,大家还是想想怎么发财吧

《思考致富》(Think and Grow Rich),(美)拿破仑 希尔著,洪友译,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出版,206页。
这本原著出版于1937年的书是美国成功学经典之作,作者叫拿破仑 希尔,据说他在采访钢铁大王卡耐基之后,卡耐基问他能否花20几年时间采访当时的几百个知名人士,总结一下他们是如何成功的,然后希尔真的就把这个作为他的毕生事业写出了这本书(这个故事据说是假的,卡耐基传记作者说两人没有见过面)。已经卖出了1500万本,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的一番努力已经很有收获了,已经给他和他的后代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你看,至少,写成功学书的人已经成功了。
它的核心思想是,人生一世,离不开钱,有钱就有幸福,没钱只有烦恼,尤其是在美国这样的国家,而钱是要通过强烈的赚钱欲望才能赚来的,所谓“思考致富”,这本书强调欲望很重要,得想发财才可能发财,不可能误打误撞,得有正确的心态才能致富,你不爱财财不爱你,财富就象美女一样,得去追求她才有机会把她拉到怀中。给出了一些方案和步骤,强化欲望,潜移默化。每天都要想我要赚多少钱,想象、视觉化有了那么多后可以过上什么样的生活(吃包子、穿棉袄),把这些愿望写下来大声读出来,自我催眠,然后制定明确的计划,持之以恒地实施。这本书非常强调主观作用,意志的力量很重要,有一些人是机会主义者,总是想象自己弄不好,真正的结果出来时希望打击小一点,实际我们要挺起胸膛,勇敢面对生活,做个真正的男人,把失败和打击当成改进的机会。
作者在书中提到性欲非常重要,世界上的成功之士都是性欲很强的人,人一旦去势就完了(司马迁表示不服)。如何把性欲转换成其他的欲望,找到其他的机会发现,销售长的好看非常重要,性欲是最强的欲望,如果正确引导的话可以带来巨大的动力。
全书总的来说写的还不错,这么多年如此畅销,有它好的地方。写作方法也跟其他美国成功学书籍差不多,提出了很多案例、方法学包括领导力、如何端正心态,有些具体步骤和行动方案,也给出了很多checklist。
我是在上一本《下沉年代》里看到其中的一个人物被这书不断励志(但他最后没有成功)才来看这书的。我博览各种成功学著作,但到现在还没有成功。因此大家看这些书需谨慎。他们都说,快了。妖婆已经落地入住,大家还是使劲想怎么发财吧。
发表在 图书 | 留下评论

是谁把美国带到这里

《下沉年代》(The Unwinding: An Inner Story of the New America),(美)乔治 帕克著,刘冉译,文化出版社2021年出版,520页。
最近几度在美国出差:旧金山、波士顿、芝加哥。美国是个有钱啥都能买的到、可以生活的象皇帝的人间天堂,也是枪支横行、芝加哥商场里都写着禁止携带枪支进入的危险国度;既有全球最先进的科技,也有郊区各种穷人们的锥形身材。美国一直是多种族和非常多元的文化,各种问题都非常复杂。
美国社会是走向今天的?我坐在芝加哥郊区一个小破酒店里,无法回答这个问题。我甚至没有感受,因为这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不是一日之功;我对之前美国的也没有概念。乔治 帕克的这本书可以让我们更了解美国。
这本书象是一个人物素描合集,写到了几个主要人物,一个下层黑人,一个努力打进华盛顿为拜登服务后来良心发现的律师,还有一个拼命打拼的商人,他们所在的城市,他们生涯的变迁。他选的人有代表性,这三个人可以说代表了美国社会的底层、中层和上层,很好地描述了美国社会几十年来发生的变化。在这些人物之间穿插了一些名人或知名地点,如奥普拉 温弗瑞、蒂尔、金里奇、Jay-Z、鲍威尔、山姆 沃尔顿、Alice Waters、Robert Rubin、Elizabeth Warren、硅谷、坦帕等。可以说,作者力图对美国社会进行全景扫描,既有上流社会日进斗金、酒池肉林的概述,也有底层百姓遭受毒品、暴力、失业、疾病、贫穷等折磨的描写。
在作者George Packer看来,美国这几十年一步步走向分裂、解体、两极分化,华尔街的贪婪和美国政府的放松管制不作为要为美国两极分化负主要责任;“贪婪远比嫉妒更可取:它的破坏性较小(我宁愿生活在一个人们不肯分享的社会中,也不愿生活中一个让人都想拿走他人的东西的社会里),而且更诚实。”(这是硅谷科技投资资本家彼得 蒂尔的逻辑)。实际上,人人都贪婪,山姆 沃尔顿正是看准了人人都爱占便宜才靠沃尔玛大吸老百姓的血,美国老百姓知道自己住不起那么大的房子,仍然借贷去买去炒,他们不需要负任何责任吗?当然,美联储、财政部等机构在所谓花旗、高盛、科赫集团等自由贸易自由企业的利诱下,催生了一大堆大而不能倒的机构和干出什么坏事都不会受惩罚的高管,也难辞其咎。作者对奥巴马的评价一般,认为雷声大雨点小,做出的改变极其少。
关于枪支管制,我在巴黎遇到过一个美国亚裔退伍军人,他说绝不允许民主党把他的枪拿走。我第一次见到一个美国老百姓那么反对gun control。对我来说,允许人买卖、携带枪支是难以想象和理解的,毕竟美国现在几乎每个月甚至每周都有mass shooting(芝加哥本月独立日庆祝活动就有一次)。但这就是美国,我不懂的事还有很多。
美国之前团结吗?越战、种族歧视。。。也许大一统只有在二战时实现过。在我眼里,有3亿多人口、移民占大多数的美国,是一个少数精英愚弄绝大多数人的一个国家,一直是这样,而且恐怕永远都会是这样。
原著出版于2013年。不少事情今天已时过境迁,作者笔下那个貌似没有什么出息但积极努力与任何一个陌生人都建立联系、施展魅力的拜登,今天已经是美国总统。今天的特朗普上台后,美国两极分化应该更加严重了。
作者是专业作家,出版了不少书籍,为《纽约客》等知名刊物撰稿。本书充满了各种细节,文笔一流,在西方也很受好评,得过美国国家图书奖,上榜多个书单,翻译的也很不错。
发表在 图书 | 留下评论

珍爱生命,放下手机

《解密Instagram》(No filter: How Instagram Shaped Our Culture, Rededined Celebrity, and Saved Facebook),(美)Sarah Frier著,张静仪译,中信出版社2020年出版,424页。
这本书全面介绍了美国社交APP Instagram创立、发展和被Facebook并购后的历史,直写到2020年本书出版。是《金融时报》和麦肯锡年度商业书籍。作者Sarah Frier是Bloomberg的一名记者。
Instagram这款APP一开始是为了匿名分享有品味的生活照片。加入社交功能后很快火起来,现已有超过10亿用户,2012年被Facebook以10亿美元收购,2019年给Facebook贡献的广告收入为190亿美元之多。
看本书对社交媒体如何被设计并竭力让人在上面花更多时间的种种算法、操作会有更深的体会。Instagram催生了网红经济。实际上那些精心拍摄并PS加工出来、带了各种美颜滤镜的完美生活会让我们感觉自己的生活是那么平庸,而即使这些网红也有着要持续创作维持地位的压力,就象创造了Facebook帝国的扎克伯格,他的愿望就是消灭一切竞争对手,让Facebook帝国永远统治人类的数字世界,“千秋万代一统江湖”。2016年特朗普上台一事,可以看出Facebook有着操纵真实世界的巨大影响力。人到了山顶只有一种可能就是下山,Facebook已经到了最风光的巅峰,而人们总会喜新厌旧,硅谷的力量就在于不断推陈出新。扎克伯格的Meta雄心,希望把旗下所有平台包括Instagram统一起来,把Instagram两个创始人排挤走。但现在看起来这个战略并不成功,数字货币Libra失败了,最近Meta收入不行、股价下跌,地位被抖音挑战的厉害。的确,正如无数书籍、影视作品所讲的,多有点线下的真实生活不好吗?非要把眼睛在那个小小屏幕上累瞎干嘛?毕竟,不管哪款APP,其背后都是谋利的企业,他们为了吸引你,自然会想法操纵你、追踪你、统治你,用红包、挑拨情绪的内容来让你欲罢不能,“当你不知道什么是产品的时候,你就是产品”,你在刷手机,别人在用你赚钱,你得到的只有近视、肩周炎、脊椎问题。
发表在 图书 |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