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爆品

《爆点战略》,金错刀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年出版,296页。

这本书是正和岛总编辑、营销战略专家金错刀所写的如何打造爆品的研究著作。其核心观点是,互联网时代,企业不进则退,市场千变万化,没有爆品企业很难生存;做产品比搞营销重要,产品是1,营销是0;要从挖掘用户痛点入手,性价比超乎用户想象,提升用户体验,让他们积极参与,借用户的口碑来营销。
这本书其实与之前推荐的《字节跳动》、Instagram相得益彰。(中国)市场足够大,现在的技术平台又有足够的爆炸性潜力,只要你有无尽的野心,一定可以迅速飞黄腾达,就看你愿不愿意为成功付出代价、汗水和智慧了。
从我所在的行业来讲,做爆品要有好的切入点,深入研究市场机遇、用户需求;找好影响力大咖,让其为你代言;让渠道尝到甜头,让他积极推你的仪器,收获后面的试剂;做品牌,让渠道的销售更简单;迅速扩张,建立一直有紧迫感、快速行动、以业绩为导向、贴近市场的团队,狠抓执行;激励机制跟装机量、试剂挂钩。
发表在 图书, 管理 | 留下评论

半圣的忏悔

《忏悔录》,(古罗马)圣奥古斯丁著,周士良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出版,350页。
这本书在西方名气非常大,大概跟基督教的影响力不无关系,作者生活于四、五世纪,原生于北非,天资聪颖,信仰摩尼教,后去了意大利,转信基督教,成为基督教核心人物。这是一本自传,讲述作者回忆的幼年、成长、信仰的转变,无时无处不在歌颂天主的伟大和对圣经的理解,同时也渗透着一些作者哲学、更主要是神学的思考。
语言优美,译文水平也极高。
至此,西方三大《忏悔录》已悉数读完,托尔斯泰、卢梭和奥古斯丁。
发表在 图书 | 留下评论

精神鸦片商业机器的打造

《字节跳动:从0到1的秘密》(Attention Factory: The Story of Tiktok and China’s Bytedance),(英)马修 布伦南著,刘勇军译,湖南文艺出版社2021年出版,288页。
这本书是一个在中国生活了很多年、对国内互联网业有较深研究的英国人写的,主要是一些有关字节跳动公司的文章合集,作者自己的分析,当然他也采访过这家公司的一些人。从2012年字节跳动公司成立写起,到今日头条的爆发,然后是抖音的诞生、崛起、征服全球市场,2020前后卷入地缘政治风波。现在公司年收入几百亿了,全球下载量几十亿,在国内和欧美都有很高市场份额。
信息在阅读你
字节跳动这家公司卖的是精神鸦片,让人上瘾,火车上想不听到抖音都难,靠的是核心技术推荐算法,机器在对使用app的人进行非常细致的分析,你喜欢看啥就给你啥,形成正回馈,让你欲罢不能。 不是你在看信息、视频,而是机器在看你。你的关注,他们的生意。不知不觉中耗费你大量的时间,变成手机的奴隶。而且正反馈,让这个社会更分裂。有没有人统计一年多少外卖车手死掉,另外一边王兴们身家几千亿?
字节跳动的商业运作
这本书没有给出很多细节和近距离管理实践观察,但任何企业的成功,都是光有好技术好产品好服务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在商业上准和狠才行。张一鸣的人是在正确的时间抓住机遇(抓住机遇,远比任何战略更重要)推出了推荐算法,用头条打开了技术市场,但同时,也是花钱,甚至花大钱在买流量,通过补贴往低端安卓手机上预装今日头条App,甚至深入到手机店,让买手机的一开始就成为用户。后来请了个京华时报的原来的广告副总张利东,做到了集团二把手,就是他把整个销售和商业化做起来的,整个销售团队占公司36%的总人数,积极卖力地卖广告,拉拢各种客户。
张一鸣也是个喜欢豪赌的人。买Musical.ly花了8亿美元,拿出10亿人民币补贴内容创作者,Tiktok在美国打市场时,拿出几十亿美元到竞争对手Facebook那里投放广告(非常粗暴的发展模式)。Facebook让他们用自己的地盘扩张也很奇怪,拿一时的钱给自己挖了个坟。现在据说美国青少年70%用Tiktok,只有30%用Facebook了。估计Zuckerberg肠子都悔青了。当然,那个时刻Facebook深陷Cambridge Analytics门,而且Libra发行失败,可能低估了Tiktok。
旋转门
我看这本书是因为前段时间在英国和前同事吃饭,她说字节跳动非常狠,很少有人能在字节英国公司呆满一年,压力太大,达不了标就走人。基本上都是商业化、销售团队,卖广告。这个打破了我对员工流转率的传统认知,以往至少在我这个行业,都是恨不得这个Turn over rate越低越好,不要形成一个旋转门。比较字节的成功(2019年年销售额1400亿人民币,市值超过1000亿美元),是不是一般企业家和管理人员都太soft ball了?创始人张一鸣是福建龙岩人,大学学编程的理工男,什么都喜欢理性的方法来解决,买火车票都要自己编个程序,买房子也是一张Excel表搞定,甚至都没去看房就买了。看来他干什么事都先想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有哪几个衡量指标,其他的一概无视。对于销售来说,不行就滚,互联网企业竞争残酷,要么很快成功要么很快死掉,没有纠结的时间。
中国企业的国际化
Tiktok走向海外的经验值得借鉴。一开始招对当地文化行业有了解的中国人/华人,后来都招本地人。在日本这个非常封闭的市场,百度惨败,Tiktok也取得了成功,他们是怎么做到的?书里总结的经验是先找到一个喜欢用Tiktok的明星,然后以此为突破口。在美国也差不多,一开始搞怪博眼球,后来也是找的明星代言,直接借用他们的影响力,同时也自己造星,改变普通孩子的命运。张一鸣总结,他们要做到产品全球化,内容本地化,这个也很发人深思,很多可以学习借鉴的地方。
发表在 图书 | 留下评论

这本书作者认为找到了世界和平的终极解决方案

《洞见:从科学到哲学,打开人类认知的真相》(Why Buddhism is true),(美)罗伯特 赖特(Robert Wright)著,宋伟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0年8月出版,320页。
这本书作者是一位进化心理学家,并不是一名佛教徒。他也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信徒,从心理学的角度解读佛法,全书的核心思想是,人类的自私心让人类陷于纠纷、对抗乃至战争,最终将毁灭地球。只有从自私自利这最根本的一点上下手,看清欲望无常、个人“无我”的实质,才能逃脱基因传播工具的个人宿命,得以解放(摆脱了轮回的我们将最后一次死去),世界也才能真正一劳永逸、实现和平。而看清这一切的最根本方法非常简单,就是冥想。坐在那里啥也不干,只观察自己的呼吸即可。
这本书有一部分是对内观、冥想的心得(我也参加过一次内观,前面也留有记录),还有一部分是他对佛法基本观点的探讨、理解。
作者很喜欢《黑客帝国》这部电影,多处引用里面的逻辑设定,甚至把很大一部分的哲学或者逻辑建立在上面。
作者的逻辑我不能完全接受,自私也是推动世界进步的手段,从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到其实作者也承认的全球灿烂的文明,我在内观时就曾经问过指导老师,佛教是不是反资本主义的;但冥想的好处的确不少,可以让你静下心来更好地思考问题,分析情绪、观察情绪、摆脱其控制,而不是被眼下的各种情绪控制、奴役,更好地认清万事万物的本质。
发表在 图书 | 留下评论

外国人为什么喜欢跑到中国的乡下去?

《东北游记》(In Manchuria),(美)梅英东(Michael Meyer)著,何雨珈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7年出版,384页。
这本书是一位在中国呆过多年(四川教书、北京生活恋爱)的美国作家在混血儿子出生前到他老婆的东北老家体验生活、游历的记录。他在东北的时间大致是2011年到13年左右。他是深入到东北农村(吉林辽源市下的一个叫荒地村的地方),在那里生活了一段时间,同时也去哈尔滨,齐齐哈尔,满洲里,丹东,大连、旅顺等地到处旅游所见的风土人情,和他对这片土地上发生的历史事件的挖掘。东北其实有很多故事,因为不管是清朝的发源地,还是俄罗斯日俄战争的战场,还是二战中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伪满洲国,还有作者亲身经历的当代乡镇企业对农村的改变(微信里现在还有这个乡镇企业的公众号),以及他所见到的东北乡下人的朴实、幽默,都有无尽的东西可写。可以说对他书的结尾要出生的儿子是个很好的寻根之旅,也有不少人类学的影子。
作者和写《江城》中国三部曲的何伟有很多相似之处,两人都在和平队呆过,到四川教过英语,都喜欢跑步,都对中国有很深的兴趣,写了一些中国的书,风格类似。同时梅英东也有很多自己的思考,比如说和平队里很多美国中西部青年,因为生活环境太寂寞了。
作者可以说在乡下的生活非常不容易,卫生条件也好,物质条件也好,冬季寒冷的气候也好,但看得出来他自得其乐,再苦的环境,也总有人能找到乐趣。我的老家就在乡下,我有个很好的法国朋友,一直说要跟我到山东乡下呆一段时间,我一直没有邀请他来,说实话也是觉得乡下条件差,被人瞧不起,也不知道把他安排到什么地方,同时也不明白他为什么想到乡下来看看,说实话只有在这种偏远的地方才能真正了解中国,才能接触到真正的中国人的人性。当然,他们都是小地方长大的人,和中国农民一样对土地有感情。有过这样主动的经历,比被动的经历强。当然这是我非常肤浅的理解。
这本书的译者何雨珈是个四川妹子,翻译了《权力之路:LBJ传》等一些美国作家的作品,翻译质量不错。
我们山东老家也有不少人6、70年代闯关东到了东北,在北京读大学(看书里他和他夫人曾在我那所学校一起吃过饭,时间也和我上学有交集,没准儿当时我就在邻桌)时同班也有满族同学,大学时的女朋友也是吉林人,还带我去看过雾凇。他也以非常详细的史料和图片给全书增色不少,可以说这个美国人可能比我一个中国人更理解东三省。除了上面提到的何伟的书,作者还写过《再会,老北京》,《长乐路》也是类似风格,可以看到美国人是怎么看现代中国、向他们的国人介绍中国的。

 

发表在 图书 |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