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数字化全书

《一本书读懂数字化转型》,陈雪频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22年5月出版,349页。

这本书是一个专门研究企业转型的作家写的,关于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著作,里面先是说了下各种行业的企业为什么要数字化转型,数字化对商业模式对影响,对企业产品服务营销人才组织管理文化领导力的改变,然后什么是企业化数字化转型,怎么实现。总共分为10章。里面详尽介绍了数字化很多知识。贯穿了很多企业战略、管理(管理是一门知行合一的学问)的知识,可以说作者很用功,看了很多书,并且做了很好的总结,很有料。是一本管理大全,不仅仅是数字化。当然数字化内容很多,也举了很多案例,有些案例有意义些,有些类似于推广。

书里提到,2003年非典推动了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这两年疫情让人际关系疏离,对数字化也有很大的推动,居家办公、视频会议等等比以前大幅度提升了,也让很多数字厂家如微软、字节跳动等等大大赚了一笔。

作者认为,对于我所在的医疗等传统行业,数字化的意义不大,更多的是在于前端提升客户体验,后端提升运营效率。

我是全国最早接触电子商务的人之一,也是电子商务让我2001年从非洲回了国,那时候马云还是我们部里下属事业单位的职员,到我们处长办公室端茶倒水的,现在他已经浮沉了一波,我们很多东西也是在手机上就买了。

这两年数字化被说的有些滥了,不管怎么说人类对于数字化是一个大趋势,整个人类的数字化已经成为一种现实,不管喜欢也罢,不喜欢也罢,它已经来了,已经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好好想一想怎么去面对,是我们每个人每个企业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发表在 图书, 管理 | 留下评论

中国传奇餐饮的盛与衰

《海底捞你学不会》,黄铁鹰著,中信出版社2015年出版,281页。
这本书是北大管理学院一位教授和他的学生写的关于海底捞的文章汇编,分成6个部分,分别介绍了海底捞的历史、创始人、管理哲学、发展及外界的评价等。
作者是东北人,全书非常口语化,简单易懂,跟一般的管理书籍有很大差别,全书只有一篇文章是纯讨论管理的《海底捞你学不会》(论证管理是一门跟人打交道的艺术而不是科学,很难模仿),但仍然非常口语化,没有一点理论。
这本书很畅销,作者也深谙中国流行之道,首先起了个很好记很上口的书名,而且文中很多摆惨煽情之处。除版权外,作者很可能也收获了帮海底捞推广宣传的赞助费用,可谓一举多得。
这本书容易给人感觉是讲服务业的,但实际上是讲的如何做好一家公司。
服务行业,要靠服务留住客户,这时候只有对直接跟客户接触的人好,这些人心里舒服了,才能让客户真正满意,海底捞张勇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欧美很多店,销售、收银员权限大的很,直接跟你换/退,二话不说,而且如果店里东西没有,他们知道其他店里有(不是一个老板的店),他们照样会告诉你,哪里可以买到,即使他们没有任何好处。
对人尊重是最廉价的。餐厅服务员大多来自农村,对他们小小的一点好,他们就容易被感动,张勇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巨大的机遇,要求所有管理人员必须从服务员干起。自幼爱看书的他号召员工努力勤奋,用的也是“双手改变命运”这样的口号。
出身草根的张勇原来是一名焊工,爱思考,爱当头儿,最成功之处就是对人性的揣摩、拿捏和利用。他放权给员工这一点,是极其成功的收买人心之举。张勇曾一度是新加坡首富(现在第六)。海底捞的在顾客等位期间赠送小吃的做法,现在几乎是全国餐馆的标配了。
海底捞应该受疫情打击不轻。现在的高管、董事中没有一个是书中提到的人物了。
海底捞你学不会 ….mobi等2个文件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tkmgK3VKX8DEdNjc6SUmzQ
提取码:8146
发表在 图书, 管理 | 留下评论

教你怎么谈生意

《绝对成交》(Secrets of Power Negotiating for Salespeople),(美)罗杰 道森著,刘祥亚译,重庆出版社2009年出版,254页。
这本书是《优势谈判》作者专门写给生意人的谈判书籍,前面至少一半内容是几乎完全相同的,后面加了些专门针对生意场的内容。
感觉本书适合那些做一般小生意的,大单、大客户、长期客户未必适用。
谈判就是演戏。做生意就是要善于表演、享受表演和过程、八面玲珑,琢磨对方的需求和性格,该舍弃的舍弃,该交换的交换,而不可顽固不化。该厚颜无耻的要厚颜无耻,该火冒三丈的要火冒三丈,该给出假信息的不能犹豫,商业的逻辑是唯利是图。
别忘了,加点蜜!
书里强调一个观点,就是谈判结束后一定要让对方感觉好,让他感觉赢了,要做到赢钱也赢人。的确,生活中也要尽可能处处做到这一点。最廉价的方式是多对人笑。高冷的人没啥好下场。
练习谈判最好的方式不是看书,而是去做生意。其实我觉得做个销售对于新入职场的人是很好的磨练。
本书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FyBr1eu9pdvXFhGfNQ1BNA?pwd=3dmm 提取码: 3dmm
道森合集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Z7TucTn91sShP0aUo-0UPQ?pwd=g4qk 提取码: g4qk
发表在 图书, 教子 | 留下评论

如何追责

《关键冲突》(Crucial accountability),(美)科里 帕特森等著,毕崇毅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年出版,260页。
这本书书名翻译的不好,其实说的是工作和生活中如何让人信守承诺、确保交付,尤其是对方在背信弃义后如何让对方改正,因此不是无谓的冲突,而是有目的的冲突和解决。同一批作者写了《关键对话》一书。
这个目的非常关键,作者们花了很大篇幅说明,首先你要搞清楚,你究竟想达到什么目的,搞清楚对方那么做的原因是什么,然后要克制自己的情绪,冷静处事而不是一时冲动,对方什么态度你也什么态度,火上浇油,越发不可收拾。不能自我想象,把对方妖魔化。
分析对方行为性质有一个CPR的方法,对方第一次犯类似错误要针对内容,第二次犯针对对方的模式(Pattern,为什么有这样的习惯),第三次就是要质疑对方与你的关系了。屡教不改的性质变了。
所有这一切建立在对人性的深刻理解上。人的行为很多是环境影响的结果,并非他本人天性如何。要想不带偏见、公正地解决问题,必须认清事情的本来面目,换位思考。理解万岁!
说服对方不是靠个人魅力/权威,也是要从对方的利益出发,说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对对方有什么好处。很多说服工作需要细致的准备,没有什么掷地有声的硬话。
处理情绪激动的私事时,最好找时机私下对话,避免公开批评。如果对方暴怒,切忌被带节奏一起情绪激动。建立和维护对方的安全感非常重要。
在为对方举动找原因时,可以从动机和能力、内在和外在几个方面综合考虑。
开展对话后要制订后续方案,明确何时何事何人和检查方法、频率。
积极面对那些棘手麻烦的难题吧,因为其中蕴含着人生最重大的机遇。
发表在 图书, 管理 | 留下评论

如何在推特治国、微信垄断的时代不分心地工作

《深度工作》(Deep Work Rules),(美)Cal Newport著,宋伟译,后浪2017年出版,296页。
这本书是一位美国教授写的网络时代如何不分心工作的心得,头一部分讲的是深度工作的意义,后一部分讲的是如何实现深度工作。也许是因为人人都痛恨网络,感觉被网络利用,成为各种社交媒体的受害者原因,这本书很受好评。
作者先是从生理、心理、哲学等几个方面说明了人一心不可二用,multi tasking产出是很低的(我做不到,但我的确见过很聪明的人可以做到同时干几件事)。深度工作不仅可以完成更战略更有长远意义的事项,也能让个人在这个AI人工智能逐步取代人力的趋势下更有不可替代的价值。的确,如果每天忙于应付各种电话、微信,回复各种报价,可能无心思考一些战略项目,眼光放的长远。
有关深度工作,作者给出了一些方法,他把深度工作分为四类:1、作家之类的案头工作者;2、可以在忙碌和深度两种状态之间切换的工作(如搞研究又有教学任务的教授,作者本人即是);3、节奏型,按小时来分配精力;4、记者模式,可以时时切换。他认为要营造一个个人空间,确保不会被打扰的地方;时间上高度关注质量而不是数量,干事情要高度聚精会神,不要分心;完工了就彻底放下;该离线的彻底离线,该断网的断网。
如果说我们生存的意义是抗衡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减)、建立工作生活中的秩序,那么能长期聚精会神、专注于目标前进的能力非常重要。这是一个习得的后天习惯,可以培养。看看孩子就知道,人小时精力极其容易分散,很快被其他东西吸引,忘记本来的目标和方向。以下是个人的一些工作习惯,也许说不上深度工作:
  • 清晰确立自己的目标,根据自己的目标选择工具。不能为目标服务的,哪怕免费也不要。免费的东西往往很贵。每天很忙,但达不到自己想要的目标,就只能算是白忙。我的手机上没有抖音、头条、拼多多之类的APP。
  • 每天做个任务清单,做完打勾。但不要追求肤浅的完成感和数量,而要关注质量。把自己发出的每一封邮件、每一条信息都看成自己的创作,自己的签名。
  • 不打无准备之仗,万事要准备才会有质量。很多时候手机不离手,时时去看,归根结底是为了证明自己很忙,随时待命,马上回复,让老板觉得你不是在偷懒,信息时代,大家都没安全感。其实结果比看起来如何更重要。
  • 少用电子产品,一个本子一支笔比什么pad都强。
  • 利用电子工具而不是被它们利用:固定检查电子邮箱和微信的时间,不要有事没事就打开。可以给自己立个规矩,重要的电子邮件至少24小时必回,这样同事知道你的节奏,有心理准备。朋友圈也有它的好处,可以知道其他人的动态(有些人就是把这个作为了解他人动态的重要渠道,但自己从来不发朋友圈的),也可以施展影响力,或者做广告。但切不可放任何个人的信息,因为放了你就会看有多少人点赞,多少人关注。网络不是直播个人生活的地方,没有隐私。而且,注意力被碎片化后,大脑就废了。
  • 早点来办公室,在别人来之前就把邮件/信息回掉,这样白天工作时间有更多精力处理突发事件、各种没有规划的会议、需求。事实证明,没有突发事件、意外需求的工作日几乎没有。忙是好事。
  • 冥想:每天分几次坐在那里冥想而不仅仅是被各种繁忙带节奏,思考会深入些,也能静下心来关注重要的事情。我现在争取每天冥想15分钟,分早中晚三次。冥想也会让你在有突发事情时处于100%的神清志明的战备状态。
  • 放权:把琐碎的事放给信任的同事去做,教给他/她你关注的指标,不时抽查就好了。
  • 散步:散步是很好的思考工具。跑步时因为运动太剧烈,不太容易思考。康德的生活极其规律,邻居根据他散步的时间来对表。另外,很多好的想法也可以在洗热水澡时冒出来。
  • 时时记录:Apple Watch手表的录音是个好工具,有想法时,可能来不及记下来,Apple Watch抬手就可以记录。
  • 适度锻炼,劳逸结合。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人可以一直高水平的输出,适当关机休息,地球也照样转。
  • 飞机上思考效率高,没有手机互联网打扰,但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天天飞的。
  • 跟人打交道的人如何深度工作?其实深度工作不一定就是要一个人闷着读书,苦思冥想。跟人交流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有很多信息,可能跟明白人聊几句就非常清楚了,但看书需要几个小时才能领会。何况要做乘法、做到指数级的影响,必须要跟人打交道、描绘梦想才能实现。
发表在 图书, 自我成长 |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