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攻击性从何而来

Berlin, Germany: April 20, 1939. Adolf Hitler, standing in a car, watches a parade in celebration of his 50th birthday, on the Wilhelmplatz square of the Leibstandarte. SS (Personal Bodyguard Regiment). In front of the car stands, wearing his uniform, Reichsfuehrer-SS Heinrich Himmler. ?Scherl / Sueddeutsche Zeitung Photo / The Image Works NOTE: The copyright notice must include “The Image Works” DO NOT SHORTEN THE NAME OF THE COMPANY

《人类的破坏性剖析》,(美)弗洛姆著,孟禅林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41万字。
这本书是之前介绍过的美国心理学家弗洛姆的又一本力作,他其他较为知名的作品有《爱的艺术》、《逃避自由》、《论不服从》等。本书的主要出发点是反战,反思人类的攻击性、侵略性、破坏性从何而来,并提出作者的一些避免未来战争的建议。
同为犹太人的弗洛姆对弗洛伊德、马克思的思想较为推崇,而且博览群书,对各大家的相关观点都有介绍。他从生理学、进化论、人类学、动物观察、环境论、行为心理学等等方面,论述了人的大规模灭绝同类的恶行不是天生的,而是文明发展、科技进步的结果,无非是为了扩大生存空间,对各种学说、攻击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全面详尽的解析。本书用了很大篇幅分析希特勒和希姆莱的心理发展、性格成长,试图理解他们怎么会变成盖世魔头。
越自卑和越自恋的人越容易有攻击性,不太愿意接受别人的批评。对自己充满信心的人不太容易感到被冒犯从而去攻击别人。攻击性和私心也有极大关系。
我个人不完全赞同弗洛姆侵犯非本能的说法,人是天生有攻击性的,总会从比自己弱小的生物那里找优越感,看看很多小孩怎么折磨小动物、昆虫就知道了。在我看来生存与毁灭、阴与阳、破与立都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生生不息。
攻击性也有好坏之分,恶性的是本书重点,良性的主要用来自我防卫,有些职业如销售没有侵略性就干脆不要干了。
你的攻击性强吗?你是一条鲨鱼吗?还是你觉得你配不上(好的结果,好的事物)?
作者很多入木三分的剖析会让人拍案叫绝,看本书也可以加深对人性的理解。唯一不好的地方是本书编辑较差,很多错别字。
发表在 哲学, 图书 | 留下评论

奥巴马回忆录(上)

A promised land, (美)Barack OBAMA著,Crown出版社2020年出版,768页。
这是美国第一个黑人总统奥巴马的回忆录,共7部分27章,从他的幼年、上学、从政、当参议员、竞选总统写到当总统前两年的一些大事(金融危机、Obamacare法案、Climate Change法案、墨西哥湾漏油、中期选举、一些外交事件、击毙本拉登等)。
美国人之所以选他上台,也是想做出一些改变,看中他能吸引激励社会底层。
总的来说感觉奥巴马看问题有些理想化、浮于表面,没有深度,很多时候都是迫于当下压力和选民态度而应付,少有深谋远虑、影响深远的大动作。他处处想证明自己,这可能是草根出身的一个先天缺陷,另外跟他坐火箭升官、没有很深的沉淀也有关系。在外交方面他明显经验不足,一些国际大事处理的不能说好。看看他竞选时承诺撤出阿富汗、后来反而增兵、再到后来拜登如何撤出就知道他是如何没有远见了。
他对中国有很强的意识形态偏见,对中国的围堵,应该是从他就开始了,Trump不过更加大张旗鼓而已,而最终刀刀见血的,是奥巴马的副总统,现在的总统拜登。
这本书很厚,还只是上半部,写到第一个任期还没结束,因此下半部也非常有可能极厚。
与我看过的几个美国总统的回忆录比较:克林顿除了幼年成长,很多都是从政流水账,当然拉链门丑闻的忏悔也算深刻;小布什的篇幅最短,可能不需要靠卖书发财,当然可能笔头的确不行(虽然这本也极有可能是枪手代笔);奥巴马的文笔最好,全书写的也引人入胜,他毕竟是靠语言能力上台的(他2004年在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演讲有点燃全场的力量,值得一看,直接把他从一个无名小卒送上了总统宝座),他的语言水平和Trump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想提高英语的,建议看原版。他自己朗诵的有声书版本要29个小时多。
我是在新买的Scribe上看完了这本书,还花18刀买了Kindle版。
我还记得他宣誓就职时央视实况转播,但突然掐断了。他宣誓时较为紧张,因为涉及到前朝领导,这本书不会出中文版的,台湾翻译的版本在这里:
发表在 图书 | 留下评论

Kindle Scribe上手

因为在来美国的飞机上把原来的Kindle落在了座位上,没有带纸质书,这几天看书只能用Macbook Air来看,阅读体验很差。问美联航有没有发现我的Kindle同时,Amazon上订购了一个99美元(含税不到109刀)的22年新版入门级Kindle,这个最新版的好评如潮,便宜又有300ppi的6寸显示,和16G的存储。
Kindle是全世界电子阅读第一品牌。原来的那个Kindle是我这辈子用过的最划算的电子产品,忘了是买的、别人送的还是偷的,反正在上面花了很多时间,看了无数本书,大部分都是没有花钱的书,也有部分是在amazon中国上买的。做工皮实,价格低廉(应该几百块钱),屏幕上有个坏点了,但不是很影响使用。
又过了一天,看看amazon上有个限时降价的deal,忍不住又像个单身男一样放纵了一把,下单买了一个Scribe,64G的,带Premium笔,含税392刀左右,按当天的汇率是2700多人民币。
为了快点收到我还花8美元开通了Amazon Prime服务。
今天同时收到了两个。Kindle非常小和轻,便于携带,单手可握,可以塞在裤兜里,而且看起来一如既往皮实,小孩也不容易弄坏。
重点当然是Scribe。第一时间连上网,自动更新了软件(几分钟)。
400多克,还行,保重,当然最好双手拿(这点跟Kindle没法比)。
屏幕还不错,可以根据环境自动调节背光,有35个灯。
看PDF极爽。10寸的300ppi显示,与6、7寸的不可同日而语。PDF因为格式问题不像其他电子书可以调节字体大小,大一点的屏幕看PDF是很合适的,不会因为字小而费眼。当然PDF翻页反应稍微慢了一点。
大一点的PDF也可以发到Scribe里,通过amazon.com/gp/sendtokindle,然后就可以在上面做笔记、标记了。
笔的书写体验还不错。有一点在纸上写字的感觉,反应也很快。可以在PDF上写写画画,也可以在mobi、azw上做笔记(手写和打字都行),那个笔可以用来操作(翻页,打开菜单栏等)。暂时还没有把笔记跟电脑同步。
可以打开蓝牙连耳机听有声书。
连着看了一下午PDF,也没用多少电,看起来续航不错。
我在JP Morgan的会场这两天看见不少商界人士拿着Remarkable 2,看起来真的非常轻薄(比Scribe还要薄),也看了不少Scribe和Remarkable的比较,一致认为R2的书写体验极佳,笔记本管理很赞,但最终还是没有选R2,因为它1、不支持中文(有解决办法,Scribe支持中文,虽然Kindle要退出中国了);2、没有背光,不适合用来阅读;3、它的那个Connect服务、存储貌似都是收费的,应该价格不菲。网上的意见是,R2适合用来做笔记,Scribe的阅读更佳。我不能同意更多了。
好了,现在可以看更多书了。
发表在 娱乐 | 留下评论

金本位的终结

《戴维营三天》(Three Days at Camp David),(美)杰弗里 加藤著,潘雨晨、刘震、杨延龙、孙志强、董虹蔚、张宁宁译,中译出版社2022年11月出版,31万字。
这本书是曾在美国政府内任职、也曾经在大企业做过管理的一名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写的1971年8月中的一个周末,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召集美联储主席、财政部长及一干顾问到戴维营开会的背景和经过,及他们在会上作出的决策对世界的影响和后续的发展。
具体来说,美国在那个周末单方面决定美元与黄金脱钩,开始捍卫本国利益、要求日本、欧洲列强承担更大的责任,这个决定影响深远,因为之前几十年美元与黄金及世界主要货币汇率固定,自此之后,各国走上了各扫门前雪的不归路。
本书作者并没有亲历这次周末会议,但采访了很多当事人,也查了很多回忆录、日记和资料,对当时的几个主要政客如尼克松、康纳利、舒尔茨、沃尔克、伯恩斯等的立场和个性刻画的很生动。
对那段货币史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发表在 图书 | 留下评论

我对周雪光的批判

《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一个组织学研究》,周雪光著,三联书店2017年出版,467页。
这本书是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教社会学的周雪光教授写的一本对中国政治治理方式的一本组织学研究著作,是三联 哈佛燕京学术丛书中的一本。书里提到了作者对中国顶层与基层组织的关系、运动型治理(运动了!运动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县官不如现管、“瞒上不瞒下”的基层单位、农村选举等等,试图对中国社会进行抽象思考与总结,学术性很强,理论基础扎实,对很多现象有深刻的洞察。
我看这本书,是因为它的盛名,在《置身事内》这本书里看到过对本书的推荐,豆瓣上评价甚高(9.3/10),而且朋友圈里也看到有人说好书。结果匆匆看完,感觉稍有失望。
我出身农村,父辈祖辈皆是农民,每年都回老家一两次,对中国的基层社会有比较直观的了解和观察,也曾在中央国家机关做公务员,当年一起出差的领导有的已经是部长副部长了,跟我一起做公务员的,也不少司局级干部了。因此虽然不像周教授那样学富五车、又深入基层做过田野调查,但好歹也有些第一手材料,感觉有资格评价一下这本书。
作者在村村通部分讲到镇领导只顾眼下升迁导致村庄长久负债,然而对于取消几千年来的农业税给农村带来的重大利好只是一笔带过,感觉有些片面。
作者认为中国的各级政府博弈以牺牲效率为代价,就好像民主体制很有效率一样。
运动是国家治理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比较独到的见解。
村里的选举倒是有意思的话题,不过现在至少在山东、天津等地的村里竞争都非常激烈了,贿选现象普遍,当然没有美国总统选举那么高级。
总体来说,这本书过誉了。在我看来是不知道油盐贵的秀才的纸上谈兵。
周教授的官方网站上有这本书PDF:https://web.stanford.edu/~xgzhou/zhou_book2017.pdf
发表在 图书 |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