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科学家的故事

《当我们不再理解世界》(Un verdor terrible),(智利)Benjamin Labatut著,施杰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22年出版,176页。
这是一本短篇小说集,不长,我在来巴黎的飞机上开始看,很快看完了。作者写的是上世纪初一些犹太人科学家对科学的贡献,包括发明毒气战和如何提取氮的哈伯、发现黑洞的史瓦西、对现代数学有较大影响的格罗滕迪克、量子理论的巨擎德布罗意、薛定谔和海森堡等。由于对象都是犹太人,让我怀疑作者也是犹太人。
这书的精彩之处在于部分是真实的,部分是作者虚构的,故事讲的好,尤其第一个,非常引人入胜。具有凡人没有的聪明智慧的天才的故事从来都是吸引人的,哪怕一般人根本无法领会这些天才理论的高明之处,只要跟着叫好,就能显得比一般人更有见识。
当我们不再理解世界来自书里的一句话,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一是世界变得太复杂了,另外一种可能是我们太笨了。说实话今天的世界,让我常常有不再理解的感觉。跟之前相比,不正常的地方太多了。也许是我老了。
发表在 图书 | 留下评论

那个杰克

他,有个非常能干的老爸,家里有花不尽的钱。
他,年纪轻轻即进入哈佛大学。
他,二战时加入海军,救了11个士兵的命,被授予紫心勋章等各种荣誉。
他,年仅30岁即当选美国国会议员,年仅36岁即当选美国参议员。
他,闲暇之余写了本书,获得了普利策奖。
他,年仅43岁即当选美国第35任总统,成为世界上最有权力的男人,美国迄今为止最年轻的总统,并被视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
他死后,一个纽约的机场、一所大学、一个艺术中心、一艘航母、一座山、哈佛大学政府学院、一个航天中心还有数不清的道路、机场、学校都以他的名字命名。
他是名符其实的天选之子,全世界男人的楷模,女人的梦中情人,后世无数影视书籍作品的主角。
他就是约翰 肯尼迪,全名是John Fitzgerald Kennedy,缩写JFK。昵称杰克,姓名缩写JFK。
他的生平,较为详尽地记录在了《肯尼迪传》(An unfinished life John F. Kennedy)这本书中,(美)罗伯特 达莱克著,曹建海译,中信出版社2016年出版,70万字。
这本《肯尼迪传》是众多肯尼迪传记的一本,分为上下两册,共800多页。它比较详细地叙述了肯尼迪家族、他父亲对他一生强大的影响和积极的支持,他的成长、作为国会议员和参议员,年少就进入了政界,一直立志做总统而且享受做总统的感觉,可以说为权力而生。书里对他任内做总统的1000天一些主要工作,他的态度和举止都做了比较详细的描述,考证很多。
肯尼迪可以说出身豪门,父亲非常有钱,很多选票花钱买的,一辈子都意识到自己可能短命(然后就真的短命),身体不好,有紧迫感,想趁死之前赶紧干点儿事。他年轻时以征服女人为乐,成年后以征服男人为乐。非常喜欢玩女人,当然他本人180,也非常帅,又是世界上最有权力的男人,所以吸引女性也不奇怪。他也可能把性当成排解压力的一种方式,的确,当时美苏争霸,赫鲁晓夫把导弹都安到了美国家门口,全世界的人命取决于他的一个个决策,压力之大可想而知。这本书的特色是查阅了肯尼迪几个医生的记录,可以说对他的住院和用药的情况掌握的特别详细。他终生吃各种药,可以说是个药罐子,身体一直不好,很多时候是靠药撑着,不知道这些药物对他的判断、性冲动有没有影响。书中对他和玛丽莲梦露交往的细节披露的倒不多。
我还有一支万宝龙的肯尼迪限量版的笔,并不是很好用,而且我用了之后并没有变得象JFK一样充满魅力。别人还送我一支万宝龙JFK纪念版的笔,用了以后并没有更多魅力。
这本书中文版豆瓣上评价一般,亚马逊上对原版评价倒很高。
这书很遗憾嘎然而止的感觉,最后结束的太快,对他怎么被杀,包括沃伦委员会的报告都着墨不多,这是这本书让人不能特别满意的地方。总体而言,作者是反对阴谋论的。但肯尼迪之死,如果没有巧合,实在说不过去。堂堂世界上最强大国家的美国,其总统在美国本土出行时被暗杀,打了三枪,最后一枪爆头,特勤人员干啥的?谁安排的敞篷车?狙击手怎么知道敞篷车的安排的?他怎么那么准?
我上大学时看过法国人拍的一个电影,《I comme Icare》,是根据美国电影《JFK》翻拍的,讲的就是他被刺杀之后的调查。的确,杰克的辉煌、短暂、悲剧结尾的一生,象极了追逐太阳、翅膀烧尽的伊卡鲁斯。
美国人为什么那么怀念肯尼迪?肯定跟他个人魅力和家族声望有关,某种意义上说人都希望自己有个皇帝,把他们家看成皇族。特别拿得出手,让他来代表自己特别有面子。
肯尼迪还是理想的化身,象登月计划、黑人平权等很多都是非常大胆、有开创性的举措,他的很多演讲也是传世之作(“不要问亚美利加能为你做什么,要问你能问亚美利加做什么”,“我们选择去月球,不是因为容易,而是因为很难”)激励了很多人。他还始终以全球民众的福祉为怀,做决定慎之又慎,尽量克制自己的情绪,宁可让别人觉得优柔寡断也不枉下草菅人命的命令。个人认为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就是制止了核战争,化解了古巴核导弹危机,可以说如果没有他,可能世界已经毁灭了,我也根本连出生都不可能。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Ga-1J98xqL7LoXrhD9hhcQ?pwd=q3tv 提取码: q3tv
发表在 图书 | 留下评论

人类风险管理史

《文明的逻辑:人类与风险的博弈》,陈志武著,2022年3月出版,886页,86万字。
这本书是香港大学教授陈志武的学术著作,其核心观点是,人类文明史是一部生产力不断发展同时规避各种风险的历史。陈教授在这本共上下两本、12章的著作里,旁征博引国内外各种社会学、经济学、金融学方面的量化分析研究,阐述了人类自从远古到当代,不同国家和制度下,为了抵抗风险,如何进化出农业、家庭、婚姻、礼制、家族、迷信与宗教、金融、市场、股份公司、国家、福利制度等等形式来规避各种天灾人祸,降低暴力,一步步走向文明。
书里有很多我以前不知道的知识,如阿拉伯商人曾经在海上称雄一时,更在泉州等东南城市富甲天下,左右了南宋的命运;大运河对周边城市的影响,扬州、淮安等城市的兴起与衰落;南北欧为何发展程度不同,天主教和新教的发展是其背后的基本根源;金融体制哪怕是高利贷具有怎么样的避免人类走向极端的价值;中国的家族体制,没有一神论的信仰,不利于中国人的四海为家、开疆拓土的冒险精神,其无限责任也比西方人发明的有限责任公司落后,根本上制约了中国的进步;基督教一直打压金融,直到新教崛起才改变;犹太人自古流浪,没有不动产,只能记诵自己的经书,由此造成了其识字率和文化程度高,教育水平得天独厚,而且自古经商、搞金融,导致今天全球只有1400万犹太人但他们几乎垄断了科研、娱乐、金融、商业界等很多领域,牛逼的一塌糊涂,哪个人敢说犹太人不好立马封杀,管你什么侃爷还是谁,分分钟教你做人美国为什么不是福利国家,根本原因是加尔文新教认为自己照顾好自己是天职,发财致富是对的,穷人都是自找的。。。等等。
这本书视角非常宏大,自古以来大灾以后必有大乱,暴力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但凡谋生有术,谁愿为贼?贸易促进和平。总的来说讲的是人类怎么活下来的,人类的进步是如何更好地提升生存几率的历史,为了活下去,第一要保本多生产,第二要止损,消除各种生存威胁。不论是个人还是团体,为了生存繁衍,最好的方式是与人相处、与人合作,包容,眼光放长远,同时分散风险,多留后手。虽然是学术著作,但写的非常通俗易懂,道理讲的明白,而且不像一些西方作品经过翻译后变成二手材料,陈教授的母语著作让人一目了然,极力推荐。
作者在书中提到,读书人口的增长必然使社会普遍的怜悯心上升。你同意吗?
发表在 图书 | 留下评论

现代企业管理的诞生

《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The visible hands: the managerial revolution in American business),(美)Alfred D. Chandler Jr. 著,重武译,王铁生校,商务印书馆1987年出版,53.4万字,700页。

这本书是一名专门从事管理研究的学者的一本著作,洋洋万言,可以说非常厚、资料非常翔实的一本学术作品。从宏观的角度考察了1840年到二战前美国各主要工商行业的变迁情况,描述了美国现代企业管理(企业雇佣的管理人员即为作者所谓“看得见的手”,与市场自发调节的“看不见的手”对应)的诞生、崛起、成熟。

总的来说在1840年前美国企业都是小作坊式的,企业家创建然后治理公司,规模很小,但自从铁路及电报电话的发展,可以说一系列的新兴技术带动了整个美国广阔市场的开放,很多大的工业企业由此崛起,因为美国市场的需求突然变得非常庞大(技术带来规模,规模需要管理)。

铁路企业一开始的扩张是防御性的,为了控制市场,合并的比较多,抢占路线资源以防被竞争对手抢到,因为铁路业务的复杂,积累了很多管理的经验,为后来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后来很多不同制造业、工业(肉类加工、机械制造)纷纷由纯制造转为垂直性的体系,建立自己的营销、分销系统,直接管理,分支公司办事处,把触角伸向全世界,同时采用科学的现代管理,包括使用成本会计等一系列财务工具,确保成本的核算、监控,各种回报率的计算,都能达到最佳。

在20世纪以后,家族式的管理越来越少,更多是由职业经理人来掌舵。作者有个有意思的观点,就是股东们都恨不得马上得到利润的回报,而经理人眼光更长远一些,宁愿把分红变成企业的投资,有利于长远的发展,这个跟后来的主流观点不太一致。

很多大的企业崛起时对革命性新技术的拥抱是其成功的关键性原因。

总的来说这本书有很多有意思的地方,包括拉长、拉大视角,从宏观角度考察一些行业和企业的变迁,不聚焦于某个人的作用,而更多是从长期的角度思考,可以带来很多战略和管理上的启迪。

本书扒出了很多现代仍然很知名的企业的老底,比如Sears、通用电气、通用汽车、IBM、宝洁、Macy、摩根、卡内基、杜邦、范德比尔特、Duke、McComick等等,其实书里讲到的很多富豪家族到现在在全世界仍然很有影响力。这是一部美国近代工商业史,搞企业管理的极力推荐阅读。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rQNwXC8svUE7no3kX4WCUg?pwd=87j5 提取码: 87j5

发表在 图书, 管理 | 留下评论

苹果公司CEO传记

《蒂姆 库克传》(Tim Cook: the genius who took Apple to the next level),(美)Leander Kahney著,李世凡、梁德馨译,中信出版社2019年出版,376页。
这本书是给苹果公司现任CEO Tim Cook立传。库克自幼聪明安静,学习成绩好,与人相处的也不错,大学学的是工业工程,之后在IBM、康柏等公司负责供应链与运营,1998年被乔布斯挖到苹果,2011年接任CEO。
是乔布斯招募到最好的人才,可以说与乔布斯的产品战略、营销口才形成很好的互补,可谓知人善任。把公司传给他,也是看准了他持家的本领。现在苹果公司市值大涨,iPhone大卖,他自己还搞了个Apple Watch。可以说达到了乔布斯死前的布局目的,但日常运营最求极致效率,但战略上没怎么看到新东西,自动驾驶汽车远远被特斯拉落在了后面。
库克是个完美打工人,打工皇帝,工作狂,每天花大量的时间在工作上,回复邮件极快。因为是同性恋,没有结婚没有孩子没有家庭的羁绊,所以时间也更多些。喜欢用提问的方式管理。擅长处理错综复杂的局面和问题。
他在做苹果CEO时出柜了,向世界宣布他是同性恋。对平等、环保、保护隐私等方面着力很多。
总的来说,因为传记对象仍在苹果任职,故事还没完,貌似作者也只是从媒体上找了些库克的新闻,实地调查不多,这本书写的非常表面,并不能对库克有很深入的了解。

 

发表在 图书 |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