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品牌的一切

《战略品牌管理》(Strategic Brand Management),(美)凯文 莱恩 凯勒著,吴水龙、何云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1年出版,​464页。
这本书是一名专门从事品牌营销方面的美国达特茅斯学院教授所写的教科书,包罗万象,可以说涉及了品牌营销品牌管理的方方面面,号称“品牌圣经”,中文版由国内中山大学教授翻译的品牌管理专业书籍。
作者提倡客户为本的品牌资产框架理念,即一切品牌价值来自于客户,一切品牌营销工作也应该着眼于客户。创建一个好的品牌资产的途径:选择品牌元素;设计合适的营销方案和活动;创建品牌次级联想。
做好一个品牌需要花钱,Nike全球营销一年花几十亿,但光有钱不够,也要时间,有步骤,有头脑。书里也谈到了如何评估品牌资产,品牌战略,品牌延伸,品牌组合,品牌层次,品牌的全球化和长期品牌管理等等方面。
对企业管理者而言,第4、5、6章是精华。看的时候如果手头有个品牌,从实操的角度去阅读会好很多。
有很多延伸阅读。也有很多国内案例,接地气,可以引发很多思考。本书翻译编辑的还不错,至少我个人受益不少。
发表在 图书 | 留下评论

美国IT企业史

《浪潮之巅》,吴军著,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年出版,549页。
这本书是在美国留学和在美国Google公司从业多年的IT业内人士吴军写的一本IT商业史,对微软、苹果、Google、IBM、AT&T、摩托罗拉、英特尔、思科、雅虎、诺基亚等IT巨头的成立和发展变迁进行了考察,和诺基亚、GE、3M等非IT公司的创新驱动的美国科技界引领全球的一次次浪潮的周期性,也介绍了硅谷、斯坦福大学、风投基金、华尔街投资银行等外部环境,和美国经济兴衰、云计算、Web 2.0等的历史与技术背景,可以说对美国IT发展史进行了一次较为详尽的全景扫描,并在全书最后一章对各行业(新农业、新能源、生物科技、电子商务、无线互联网等)可能出现的下一个巨头进行了预测。
作者搞过一段时间的投资,视角宏观,对很多行业和企业的战略分析、思考较为深入,可以说不是搞IT业的也可以从中受益,虽然成书较早,但仍有较多知识点和借鉴意义。脑子清楚,道理说的明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商业史著作。
发表在 图书 | 留下评论

柏杨对中国历史和资治通鉴评注的批判

《柏杨曰》,柏杨著,东方出版社2020年出版,1100页。
《柏杨曰》是台湾作家柏杨花了10年功夫把《资治通鉴》翻译成白话文,在翻译过程中对一些片段的点评。某种意义上是和历史上不同评注版本的资治通鉴相比,好像现在已经有10几种注解版,包括王夫之和胡三省。本书总共上中下三本,1100页,厚厚的一套书,对资治通鉴记载的一些事情直抒胸臆,写出他的个人观点,某种意义上不管是司马光、王夫之、司马迁、班固还是胡三省都是就事论事或者从他们自己的立场来评价历史人物和他们的所作所为,基本上都还没有跳出封建制度的圈子,而柏杨本人40年代曾经被蒋家父子打压迫害,坐了大牢,差点成了因言获罪的牺牲品,因此对中国的权力政治深恶痛绝。
他对儒家礼教恨之入骨,认为是中国落后的根源,儒家是为当权者存在的,让当权者舒服,是成功学,是一个工具。柏杨极力提倡权力制衡,认为中国历史上的悲剧一个个都是这样,包括李世民,虽然上台前和之后一段时间励精图治,但之后也逐渐走下坡路了,权力不受制约是最大的恶,包括对当权者本人也是很大的悲剧。人性都是不可靠的,只有靠制度来约束无限权力,有人来跟他制衡才可以。
当权者不怕手下贪而怕他不忠,贪官反倒更容易使唤、好调动,有把柄,更加忠心。“仅仅忠心没有用,要主子相信你忠心才有用,而如何使主子相信你的忠心,那要看官场手段。然而一个人的精力有限,全部投入工作之后,已没有时间揣摩上意和逢迎。”
“中国人的苦难,很少来自外患,几乎全部来自国内的暴君暴官!”
“世界上最可怕的事莫过于思想统一,因为思想统一会使智商衰退、思考能力消失。”
“越是没有身价的人,越是重视外界对他身价的评估。”
“反对人数的多少,不能作为评鉴标杆,而要看友是什么人,敌是什么人。只有伪装的朋友,没有伪装的敌人,所以从一个人的敌人身上,容易反射出正确信息。一个人受抨击是常事,重要的是抨击的内容和谁对他抨击。”
“没有胆量,绝不会成为伟大的统帅。”
“如果用报导别人生活细节的方式,来展示他跟对方关系非常亲昵时,必须要小心翼翼,不可破坏对方形象,否则,灾难自己找上门。”
他书中的部分点评是非常深刻,包括评价一个人不能光听他说什么或写什么,而要看他做什么。人才决定国家的命运,而政府领导人又决定人才的命运。所谓气数已尽,实际上是人才没了。“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短视、贪婪是亡国之道。
书中多处提倡对人权的尊重,其实是老百姓自己的身家性命和他们活的尊严的尊重,视角是贴近平民百姓,是非常进步的。
清华有个教授写过《资治通鉴启示录》,华与华兄弟的华彬貌似也要写,冯唐也生怕别人不知道他看过,急吼吼要把他浅薄的见解公之于众。
中国历史说多了都是泪,都是用血写成的。中国的“人”字,是小写的。《资治通鉴》也是一个宝藏,看过的人,都懂得低调,别让人不舒服,少树敌。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hu-M4-TUa3p61pDwXBk-sQ?pwd=x7q6 提取码: x7q6
发表在 历史, 图书 | 留下评论

福柯与他的全景监狱

《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Surveiller et punir),(法)米歇尔 福柯著,刘北成、王远婴译,三联出版社2011年出版,380页。
这本书也是在法国出差时看完,是我读的福柯的第一本书,大受震撼,叹为观止,欲罢不能,相见恨晚。福柯是法国思想家、社会学家,上世纪人,只活了50多岁就死了,在很多法国大学教过书。其擅长抽象思维,思想深邃,文笔惊人(看看他写的书才叫书!)。
本书考察了法国惩罚制度、监狱、纪律等权力制约人群的形式演变,对现代社会提出了很多独到的观察与思考。任何经历过疫情管控的人恐怕都无法不对书中的观点的前瞻性拍案叫绝。
法国出了很多牛逼的社会学家、哲学家、数学家,是个爱好智慧的了不起的国度。
PDF版本编辑错误少些,下载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qgi-XrLIG24wxhy5OiIODA?pwd=36t6 提取码: 36t6
发表在 图书 | 留下评论

说一说欲望

Le Desir: Une Philosophie, (法)Frederic Lenoir著,Flammarion出版社 2022年10月出版,241页。
这本书是我前几天在法国一家书店买的,是法国一个哲学科普作家Frederic Lenoir(他之前的书有出中文版)的近作,比较畅销,是各书店热门排行榜上比较靠前的一本。貌似还没有中文版。​
这本书讨论的是欲望,总结了古往今来各大哲学家思想家和主要文明的智慧对欲望的认识。
欲望有几个特点:
1、普遍性。人活着就有欲望。是人都有欲望。
2、即时性和无止境性。欲望要求马上得到满足,满足后就不再重视、有更高的欲求(饱暖思淫欲)。人类天生永不满足。从柏拉图、苏格拉底开始,欲望就是西方社会的重点关注点,柏拉图认为他是人对自己本身缺少的人或事物的追求,《会饮篇》里提到爱,说两个人原先是连在一起的,后来神把这两个人分开了,所以人在茫茫人海中寻找自己的另外一半。
萧伯纳说,人有两种悲剧,一种是得不到自己渴求的,另外一种是得到了。
对欲望无止境的追求也造成依赖,是现在的消费主义、消费社会的万恶之源,总是想要更多、更好、更新,“我消费故我在”。以有限的地球资源来满足人类无止境的欲求,这个地球早晚要玩儿完。
这一点包括性,互联网上1/3的视频都是色情相关的,色情片杀了性爱,现代人很少做爱了,人与人之间更加孤独,如果快感马上就能满足,根本不需要线下交友了,不需要冒被拒绝的风险。如果说欲望都是对的,需要马上得到满足,那直接吸毒好了。
3、短视性。人都倾向于满足眼下的欲望,比较难考虑将来。今天的一块钱回报比明天的两块钱更有吸引力。
4、社会性。人类是模仿性动物,人都想要别人要的,而且很喜欢比较。由此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面子、嫉妒、贪恋、愤恨,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对社会认可的无止境的需求也造成了对社交网络的上瘾,为了别人的点赞、评论而沉迷其中,张一鸣、扎克伯格这些人都该下地狱。
作者还提到了斯宾诺莎、荣格、康德、卢梭这些人对欲望的认识,基本上这些西方大哲学家是肯定欲望的,需要支持,引导,转化为创造力,成就事业。创造的人才能成长、与宇宙共振。斯宾诺莎的一生就是一部小说,因为非常聪明所以很小就看出犹太教经典里很多不合逻辑的地方,被赶出犹太教,差点被谋杀,后来的核心观点又与社会主流思想格格不入,可以说他整个一生为自己的主张付出了极高的人生代价,但还是影响了后世几百年。
斯多葛学派和佛教都是否定欲望,认为欲望是坏的,佛教连成家都不允许,但作者指出,实际上他们也不是一点欲望没有的,普度众生、得到涅槃这些其实都是欲望。啥都没有,这个人就不存在了。
中文里说“有求皆苦”“无欲则刚”“人但无求品自高”,形容人品格高尚,不容易被利益打动,但其实这些人也是有欲望的,在销售里有人说就怕客户没有欲望,有欲望就好办,迎合它就好了;在管理上,如果一个人比较佛系,那可能ta就比较难被调动。从领导力上来说你要为别人好,才能更好地领导别人,要为大众有用,他们才会听你的。
我一直都一个观点其实出世与入世、看破红尘,一般人其实是没有资格看破红尘的,是放弃欲望,其实懦弱、没本事,佛祖本人、雍正皇帝这些人都是大富大贵的、厌倦了这种生活而放弃了,他们是达到过顶端的,一般人根本没有奋斗过、没有追求过、没有失败过当然也没有成功过,只不过觉得很难,不想失败、痛苦、挣扎、不去做事所以不会失败。
没有追求、没有欲望的人生在西方人的眼里是非常无味的,不是在活,活到几百岁有什么大意思,只有充分地享受每分钟、每一天,有着非常大胆的追求、去冒险,哪怕会遇到挫折、受伤,也不后悔,因为至少是奋斗过了、追求过了。现代神经学的研究也确认,人活着就会有欲望,要生存就得吃喝,要繁衍就得有性,要活的体面就得社交、有社会地位,这些基本欲望是写在人的基因里的、人脑里最基本的结构决定的,是与生俱来的,是动物都有的,是动物性的,因此,尊重人性、接受欲望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那些要求我们“存天理、灭人欲”的人,往往有着不可告人的目的,他们自己的欲望其实多的很。人都有欲望,都自私,要接受、尊重和顺应这一点,同时要引导自己和别人的欲望朝好的方向发展。
实际上这个世界是被欲望驱动的,培养欲望实际上难的多,尼采说,巨大的渴望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
认清欲望的本质后,对待它要以平常心,不能钻牛角尖,吃喝的东西、住的地方够用就好,不必苛求太多、追求极致、舍本求末。期望低一点更容易幸福。
把精力和欲求引导到追求更高层次的欲望,重质而不重量,比如看书也是这样,看100本烂书也不如看一本好书比更好,如果把内容总结出来,变成自己的智慧,发挥出自己的观点,实现个人的成长,在精神世界上得到拓展,就比原来进步几个层次了。当然最好的是自己写。
作者在书里也提到爱的三个层次三个阶段,第一个是占有性的爱,对方的肉体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性欲,比较动物性、野蛮和疯狂,但来的快去的也快,别的肉体更加吸引人,欲望很大的特点是一旦满足就会厌倦,年轻人的第二个层次是共享的爱,开始欣赏对方、尊重对方,不仅仅为了自己,跟对方分享自己的一切,成熟的伴侣之间的;第三种是无条件的爱,把对方的幸福看的高于一切。更多是父母对子女的。
总的来说,这本书对了解古今中外各种智慧对欲望的理解和应对有帮助,但对人的毁灭欲、破坏欲等比较负面的欲望所写甚少。
发表在 哲学, 图书 |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