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穷?如何改变?

《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Poor Economics: A radical rethinking of the way to fight global poverty), (印度)Abhijit Banerjee(法)Esther Duflo)著,景芳译,中信出版社2018年版,317页。

这本书是由两位专门研究贫困问题的专家写成,探讨的是造成贫困的原因以及摆脱贫困的措施是否有效。

作者从饥饿与食品供应、卫生、教育、保险、积蓄、(小额)信贷、人口控制、创业、政策大环境等角度对贫困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如果大环境不好,穷人最倒霉;从贫民窟里冲出来真的需要很大的勇气、能力与运气。

书里提到,孟加拉从未拿过奥运奖牌。

山东农村的确花了太多钱在人情场面上(婚礼葬礼等来往)。

某种意义上,贫困这个问题可以看出人性:没有希望的前提下,人往往只关心当下,不会为将来打算。另外,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贫穷是很可怕的事。穷人是没有体面的,为了脱贫,也有很多人是什么都干的出来的。

总的来说,两位作者是专业人士,对贫困这个问题有过很多年在印度、非洲、拉美等穷国的实地调查和感受、分析,逻辑清晰,还是对解决贫困问题提出了很深刻的洞察,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各国的情况。

翻译水平有点差,越到后面越难读。

发表在 图书 | 留下评论

职场女性的公平之路在哪里

《事业还是家庭:女性追求平等的百年旅程》(Career and Family: Women’s century-long journey toward equity),(美)Claudia Goldin著,颜进宇、颜超凡译,中信出版社2023年出版,230页。
这本书是今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戈尔丁的21年新书,她的研究方向就是女性在职场上的不平等,其核心观点是贪婪的工作说的是现在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投入越来越多时间,随时待命,为客户随时可以相应,女性因为生孩子带孩子的原因,一直不能全时间投入,造成了男女之间的不平等。
作者本人是哈佛教授,诺奖加身可谓事业有成,没有生孩子,因此对这个话题有深刻的亲身体会。
她用了大量的历史数据,考察了从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后半段,5个时间段的5组美国女性,对比了他们各自的个人生活、家庭生活以及受教育、职场发展的情况,一直到疫情期间。
作者还横向比较了不少行业,比如在公司里干的,搞学术的,做医生的,做律师的,做兽医的,做老师的等等。
她推荐的实现女性职场平等的解决之道是希望将来工作可以更加灵活、可替代性更强,比如说欧美国家的药剂师、兽医等。
John Steuart Mill貌似说过,劳动合同就是现代形式的奴役。的确,为人打工的实质,无非是让富人更富,然后一群打工人互相卷,比谁狠。表忠心的方法似乎是彻底忘我、不要家庭生活,在职场上升到很高的职位,必要的条件是铺入大量的时间,成就都是时间砸出来的。
总的来说作者的智慧是很高的,对这个话题有很高的洞察。看这本书让人明白,我们这个社会对女性是多么的不公平,女性是多么的不容易。
一些摘录:
生命很长,可以包纳很多不同的路径。
(和医生、律师等需要高等教育的女性相比),在从事全职工作并生育孩子方面,MBA的记录最差。
某些工作特征与性别收入差距息息相关,比如工作时间要求的重要程度、工作需要与他人(如客户或顾客)密切接触的程度,以及工作中维持人际关系的重要程度等。
(律所中)成为合伙人与投入的时间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9KfbRpINEFRw7-AjIGbjqg?pwd=wbwz
发表在 图书 | 留下评论

教子书

《我希望父母真的读过这本书》,杜赢编著,四川教育出版社2023年出版,183页。

这是另外一本教育子女的书。我从书中学到的一些主要观点是:

要尊重孩子,站在ta的角度看问题。多听ta说话。

要培养ta的抗压抗打击抗挫折能力。

要培养ta的待人接物的能力。

要培养ta的独立思考、自己动手的能力,不要什么事都替ta干。让ta自己选择。

一些摘录:

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马卡连柯)

对孩子要少下命令,命令只有在其他方式不适用或失败时才用。要象一个善良的立法者一样,不会因为去压迫人而高兴,而要有为用不着压迫而高兴。(斯宾塞)

在任何时候,孩子都更愿意相信父母的表情、动作,而不是父母的话。

果断而又巧妙地拒绝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是引导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课题。

一个人太在乎别人的情绪和看法,长期下去可能会失去自我。

假如什么事父母都帮孩子做,孩子动手动脑能力得不到锻炼,就会限制孩子这些能力的发展。时间长了,孩子过分依赖父母,会成为父母长久的负担。

父母要想使孩子成为有主见、对未来充满信心的人,就要在日常生活中多给孩子提供一些做选择或决定的机会。让孩子自己做决定,这样他们会很高兴,主动性也会变强,最终变得独立自主起来。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妄,损矣。(孔子)

有的父母缺乏耐心,甚至将工作、生活中的焦虑带到与孩子的交流中,让孩子不知不觉地在情感上感受到一种压力,这是不利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流的。

父母若尝试着用请求的语气让孩子帮忙,就会收到不一样的效果。

外界的评价尤其是不客观的评价过多,孩子将会失去自我评价的能力。

总的来说,这书很短,一些培养孩子的地方有想法,还是可以看看的。

发表在 图书, 教子 | 留下评论

快速成长的小公司如何从制度团队组织文化等方面成长为大公司

Scaling People: Tactics for management and company building, (美)Claire Hughes Johnson著,Stripe Press 2023年出版,480页。

作者,一看就是一个女强人

这本书是曾任Stripe公司(一家网上支付公司)COO、在Google管理过Gmail的女高管写的,教快速成长的小公司如何从制度团队组织文化等方面成长为大公司。里面理论很少,都是实战经验和管理的方法,还配有非常多的各种模版。

从这本书你可以学到:

  1. 如何认清你自己,管理自己的精力与职业生涯,向上管理及平级管理,等等;
  2. 如何设立企业愿景、战略、文化、长期目标以及衡量这些目标达成的指标,如何设定公司运行的节奏;
  3. 如何招人(基层员工与领导层),涵盖了需求确定、面试、挑选、offer、入职等环节;
  4. 团队管理:包括团队组建、日常管理、如何开会、办公室外的offsite务虚会、远程团队管理、多样化等;
  5. 反馈与绩效管理:如何及时反馈,如何进行绩效考核与沟通,如何管理不同产出的成员,如何进行绩效提升计划,如何裁员等。

总的来说,作者看过很多管理类的书籍,对领导和管理的方方面面都有很多实战的经验,有宏观有微观,书中所述,都是她的亲身成功经历,也是我在欧美企业里体会过的。虽然这书很厚,目前也只有英文版,但对于成长中的小企业家和广大的企业管理人员,本书可以说提供了非常丰富的战术经验分享和接地气的参照,建议认真阅读借鉴。

发表在 图书, 管理 | 留下评论

中国医生的修炼

在中国,医生的修炼之路

《我能做医生吗?》,廖偌熙编,胡大一、何方方、张凯、马长生、顾晋著,新星出版社得到图书2023年出版,280页。

这本书是《我能做。。。吗?》系列图书中的一本,其他包括律师、建筑师等等,是为希望了解一些行业知识、看看自己是否适合该门职业的人写的,基本讲的是如果想入行,你需要哪些培训、职业素养与心理素质,入了行之后,又如何步步晋升,上升到该行业的顶级地位。

编者在本书里找了几个心血管、妇产、神外等的行业大拿,让他们现身说法,回首来时的路。其中有一些文章是这些功成名就的大主任在自吹自擂。但对在国内,如何当医生,当了医生后的工作是怎么样的,他们又如何被考核,如何上进。这些还是有一些借鉴意义的。

在国内,想当医生要从高中起就选相应的专业,然后要上至少5年医学本科,3年医院住院培训。当然,这个仅仅是开始。时间上来讲,美国可能也差不多。毕竟,你也不希望下次你看医生,被一个靠看视频学会行医的小年轻诊疗。

巧的是,书中提到的一位大主任我认识,10多年前,我所在的公司在ta那里有不小的生意,ta找到我,想让ta侄子到我那里上班,我当时年轻,还没有领会生意就是交换的本质,而且当时的确没有空缺,没有答应,很快生意就去了竞争对手那里。所谓的大专家!

书里的一些摘录:

在中国,医生越老越值钱。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未来人工智能不大可能代替医生,顶多做一些基础性的诊断和辅助工作。毕竟医生是跟人打交道的,人的情况千差万别。

胡大一生在一个医学世家,祖上行医就非常有名了。

发表在 图书 |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