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人如何把商业文案写的清晰易懂,没有其他书比这本更好了

《金字塔原理:思考、表达和解决问题的逻辑》,(美)芭芭拉 明托著,汪洱、高愉译,南海出版公司2019年出版,333页。

这本书原著出版于1970年,作者是咨询公司麦肯锡的咨询顾问。咨询这个行业靠个人才能生存,讲的全是待人接物、理解情况及问题以及给出解决方案的能力。交付是他们工作的重要部分如果不是最重要的部分,因此演讲、PPT介绍和文案的水平决定他们收入的高低。这本书就是作者想新进麦肯锡员工培训如何写商业文案的书。

作者的经验就是搞清楚读者的兴趣在哪里,按金字塔原理,简单易懂,条理清晰,吸引人读下去。一开始就把结论摆出来,逐层推进,逐层分解、分析,按相应的逻辑,在每段每部分结尾,作者也提到要总结和写结论,承上启下。采用提问/回答的方式,按照大脑理解事物的原理来把文章呈现出来,而不是一团浆糊。

全书分为4部分:写作的逻辑、分析问题的逻辑、解决问题的逻辑和演示的逻辑。书里也提到有关PPT怎么做,非常有经验和真知灼见。包括对分析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方法,用什么逻辑,怎么概括,怎么抽象,有很多借鉴的方法。

好的书都是这样的,让人读起来舒服简单,而不是晦涩书面的抽象语言。

我们在职场上经常遇到总结、概括能力很强的人,看完这书你就明白,这些人往往是咨询顾问出身,他们是怎么训练出来的。

发表在 图书 | 留下评论

肥胖、心血管病和糖尿病的药物研发思路与历史

《吃货的生物学修养》,王立铭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年出版,243页。
这本书是科普作家王立铭16年出的一本书,是由他当时的一些文章合集而成,讲的是脂肪、糖和代谢病的科学发现和药物的研制。
书里讲到了减肥药(瘦素的发现。。。)、血脂和心血管类药物、糖尿病药物包括胰岛素的发现与改良等的研发思路。
罕见病的研究也有很大益处,因为很多遗传性罕见病的研究可以让科学家彻底搞清楚这类疾病的基因原理,从而让更多同类疾病病人获益。
作者是专业从事生物学的大学教授,在相关方面懂的很多。我本来以为这书会和他的其他书籍有重合,惊喜的是没有什么重复,而且一如既往地简单易懂。书里插图和照片也不少。
epub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Romw8qFssiY5VR3XKMtB9A?pwd=bjva
发表在 图书 | 留下评论

都是为了家族利益

《东晋门阀政治》,田余庆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5版,348页。
这本书作者是北大历史系教授、著名历史学家田余庆,他解放前曾在西南联大读过。本书是他最有名的一本书,曾获93年第一届国家图书奖。
这书是他的几篇学术论文的合集,主题是东晋时期的豪门望族与政治。东晋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司马家族代替曹操后人后,经历了八王之乱,一支流落到长江以南,跟随而来的北方其他家族支撑着司马的东晋皇权。
这个时期比较有势力的家族有琅琊王氏(对,就是王羲之那家子)、陈郡谢氏(淝水之战闻名的谢安那一家)、颍川庾氏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讲的就是这个时候的豪族变迁。
一般来说相较于繁荣盛世,乱世容易发生有意思的事,比较容易显示出人性。南北朝时代是非常典型的各民族大融合、各种文化的交汇、各种势力博弈的重要时期,又是在隋唐之前,这段时间的历史非常有意思,吸引了很多历史学家的注意。
象之前介绍的《秦制两千年》一样,中国一直都是封建皇权,都是家天下、家族统治,除了皇权以外也还有很多大的家族,家庭是中国社会的最小组成部分,一切都是为了家族的利益壮大而壮大,直到后代的曾国藩,也是一切为了家族更加繁荣、更加长久的生存下去,扩大它的影响力。常见的模式都是家里有人做大官,培养后人、让自己的兄弟后代做到有影响力的职位,让自己的家族更兴旺发达。象之前介绍的陈寅恪也是大家族后代(跟曾国藩有一定关系),门第很高。某种程度上中国历史是《自私的基因》这书的注脚。
作者一辈子的史学功底,考证扎实,资料翔实,细节非常多,而且在陈述史实时还有很多思考、总结和理论升华,这书的确是难得的好书,当然学术文章很多文言,可读性有待商榷,如果附上地图就更好了。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Gd8XeZfP-6v8w0uzeFweOA?pwd=mwa7
发表在 历史, 图书 | 留下评论

一本惊世骇俗、不可多得的神经科学家传记

《追寻记忆的痕迹:新心智科学的开创历程》(In Search for Memory),(美)埃里克 坎德尔著,喻柏雅译,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9年出版,550页。

这本书作者是诺贝尔奖获得者,二战时从维也纳逃出来的犹太人,现在还活着(90多岁了),搞了一辈子的神经科学。是一个妥妥的人生赢家,92岁了还在发论文,是全球学界泰斗;子孙成群;各个国家周游;诺奖得奖;敢硬怼奥地利这样的政要。。。他的经历充分说明了,只要选对了平台和赛道,智商足够,绝对可以实现人生辉煌。

这是一本非凡的书,总共30章,后面的每一章都涉及一个核心问题,如在生物学角度,记忆是怎么形成和保存的?老年痴呆症的生物学基础是什么样的?抑郁症可逆吗?精神分裂症能从生物的角度来解释和治疗吗?创业的科学家如何处理商业与科研的关系?从生物学上来说,意识究竟是怎么回事?

这书写的很特别,不光有作者的生活经历和当时的生活大背景,还描述了各个时代神经科学的发展、各个主要科学家的贡献,很多地方理论性很强,但作者图解极多(所以值得买纸质版),讲解深入浅出,从精神分析到细胞学、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不少高深研究都讲的无比透彻(这也说明作者是真的弄明白了),而且还极为幽默,很多地方令人忍俊不禁。既是他个人的历史自传,也是近一个世纪以来的心智科学发展史。

值得一提的是翻译的也极好(据说花了5年时间译成),译者是一名追踪前沿新知的科普作家,经常在注释里更新作者文中的观点。

记忆也是靠不住的,译者也在好几个地方指出了作者的记忆不准确的地方。这本书可以和之前介绍的《追寻逝去的自我》一起来看。

对近百年来神经、心理、认知等科学感兴趣的推荐必看。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PS37eqwuTAnwNRCepQ-d2Q

提取码:16h2

发表在 图书 | 留下评论

网上心理咨询实践

《5%的改变》,李松蔚著,四川文艺出版社2022年出版,280页。
这本书是一位心理咨询师试图通过在网上提供咨询,给人反馈,远程咨询帮助别人,然后总结经验的44个案例总和。每个案例包括请求咨询的人的原文,他的反馈,之后的跟进和作者的总结。书的最后还有一个访谈。
书里按照和自我的关系,和家人的关系,工作,亲密关系和与其他人的关系,把44个案例分成5大类。
他的路子比较简单,首先鼓励对方,要求对方观察自己的情绪,分析原因,作出一个小小的行动改变,慢慢地寻求治愈。
其实来找他的人都是意识到了问题,并愿意去寻求帮助,这本来就是积极的,成功的起点。另外,看书,学习本身就是不躺平,不甘心。
书中也可以看到,穷人家的孩子和女性是弱势群体,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我个人的看法是,作者比较年轻(85年生),对一些较为复杂的夫妻关系的问题可能欠缺经验,给出的反馈不无冒失。其他的都还好。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71p5jAtnwrdloSg8NSMJYw?pwd=5ntz

发表在 图书 |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