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瑜的美国观察

《民主的细节》,刘瑜著,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出版,293页。

本书是学者刘瑜在21世纪初美国留学时,就美国的一些政治现象写的一些随笔和文章,当时主要发表在南方周末上。多是政论文章。针对美国的现象,和中国的比较。写了方方面面,包括美国的权力制衡、自由与民主的关系、宪法、行政机关权力周围的种种笼子,强大的工会,对美国历史上政治丑闻的念念不忘和笑话、讽刺、嘲弄,对其他国家的关心关注,美国大选。书里多次写到了迈克尔摩尔拍的一些电影,美国的基层教育,如何吸取教训改正错误,税收,民主和效率,法律诉讼,选举,美国的左派与右派,包括奥巴马、麦凯恩。

 

前言部分是对托克维尔美国民主观察的回应或反思。

总体上讲她比较崇尚美国民主,偏向共和党(在美国的很多华人都偏向共和党),认为在美国啥都好。

我在法国呆过两年,在加拿大呆过4年,虽然每次去美国都感觉很先进很发达,加拿大只是个二流国家,但从社会制度上来讲,说实话心里并不觉得美国是最顶级的。虽然书里也就医疗保险制度跟法国加拿大其他发达国家做了比较,个人觉得一个反例就能证明,那就是控枪。千好万好不能给老百姓安全感,有什么用呢?我也问过一些人这个问题,说美国是小政府,什么事最好靠自己,有枪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但不管怎么说这不能解释校园枪击事件,动不动就死几十个小孩。我是绝不会愿意看到自己小孩所在的学校发生这样的事。

刘瑜前两年刚刚出版了另外一本书《可能性的艺术》(之前介绍过),看得出文笔还是挺厉害的。当时好像笔名Drunken Piano醉钢琴,博客文章很受欢迎。

书里讲到了民主和效率的关系,个人觉得写的很好,摘录在这里

越民主,越低效?

民主与效率集权制度的拥护者比较常见的一个论点是:权力集中可以提高效率,”集中力量办大事”,没有那么多叽叽喳喳的辩论和不同团体之间的牵制。这个观点不无道理,最直观的例子莫过于中国大跃进期间的”大炼钢铁”,短短几个月,上亿人给动员起来轰轰烈烈地炼钢。那个”效率”,令人瞠目结舌。

然而,长远来看,集权制度真的促进效率吗?”高效”的炼钢运动生产出无数废铜烂铁导致资源的低效利用。”高效”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带来的是20年低效的农业生产。如果我们把非理性决策所带来的人力财力和资源浪费、机会成本、民众和政府之间的信任损失计算进来,集权制度还真的是最有效率的制度吗?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当权者都是非理性的,也并不是所有的民众都是理性的,但是,民主的意义恰恰在于:通过不同团体间的观念碰撞,使理性有更多的机会发出声音。

最近厦门PX化工项目引发抗议、神华集团煤变油项目将要停工这两个新闻,都再次说明了决策的”高效”未必是社会的福祉。不民主、不理性的”高效”决策,不过是通过把问题置后或者外部化来掩盖其社会成本而已,而社会成本在那里,”迟早都是要还的”。厦门政府未经与民众充分讨论就引进了环境风险较高的PX项目,导致厦门人风起云涌的抗议,致使厦门政府不得不同意缓建该项目;而神华集团的煤变油项目,在投了100多亿之后,政府突然”顿悟”该项目耗水量太大,使许多人不禁感到奇怪,鄂尔多斯地区又不是今年才开始缺水,为什么在100多亿砸进去之后才想到这个问题?

其实,公民参与决策过程并不见得会降低”效率”。它可能会降低”政策制定”的效率,但是它往往会因为切合民意而提高”政策执行”的效率,而且它可以通过提高决策的合理性来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一个聪明的政府,应当欢迎民意。

欢迎民意的方法之一,就是就公共事务举行公众听证会。不是花瓶式的听证会,而是要通过辩论去粗取精地提炼民意。在这一点上,美国的经验可以作为一个参考。我们不妨以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美国小县城――马里兰州的蒙特哥莫利县――的县议会为例子,从一个小县城的听证会程序来看美国地方政府如何”吸收”民意。

根据该县法律,县议会所有的重大决策都必须有公众听证。这个程序是这样展开的:首先,县议会要通过地方报纸以及网络提前将听证会的广告发布出去,任何想在听证会上发言的公民都可以打电话去预约发言。由于一次听证会能容纳的发言人有限,不能保证每个人都能获得发言时间,但是在具有重大争议性的问题上,必须保留所有发言申请人的名单。

听证会上,工作人员为了保证不同意见都能得到发表,事先会询问发言者的”立场”。然后根据其立场,把他们分成五到六人的小组,依次到前台发言。无论普通公民,还是政府或非政府组织的代表,每人讲话3分钟。发言者可以带自己的支持者来做听众,还可以要求他们在自己发言结束时站起来以显示他们的”声势”。当然,人数不应该是立法委员决策的唯一依据。

众人发言完毕,立法委员开始提问,确保他们理解了民意。会后,所有听证会资料要备案保留,并允许公众查询。

这些听证会都是什么议题呢?我随手查询了一下该县本周的听证会记录,一共六项:两项关于土地规划,两项关于拨款,一项关于租房的规范,一项关于供水和排水系统。下周一共五项:两项关于拨款,一项关于经济增长的政策,一项关于交通安全,一项关于某项政府收费条款。

除了听证会,不愿口头发言的人也可以提交书面声明,立法委员对这些书面材料需要一视同仁地重视。为了检验议会是否”听进去了”民意,议会的决策会议、专门委员会会议也必须公开。每一天的工作日程都需提前公示;电视转播会议现场;公民可以电话收听会议;如果错过现场,可以去网上查询录像资料。此外,政府有每周的工作报告供公众免费电邮订阅。总而言之,力图确保公民对决策全过程的知情权。

如果去查询美国大大小小各级议会的工作程序,会发现它们大同小异,大多遵循这种信息公开化、程序透明化、参与开放化的原则。我不知道这些保证公民知情权和参与权的程序在多大程度上降低了决策效率,但是我相信这些程序会使”人群密集区附近建化工厂”、”先砸100亿再考虑项目划不划算”之类现象出现的概率大大降低。”叽叽喳喳的辩论和团体之间的牵制”

或许不是一幅优美的画面,但它也许是在用”短痛”去避免”长痛”。如果当初厦门人可以拿起电话说:”喂,我想参加下周二的PX项目听证会――”,也许后来就不会出现市民与市政府之间的对立僵持。

中国由于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并非常设机构,主要政府决策落在行政部门,所以听证会主要也应由行政部门召开。目前政府的决策越来越重视公众参与,许多政府部门开始在公共决策中加入听证程序。但是它还不够普及,而且许多听证会形式重于实质。某些地方听证会拒绝记者采访、发言代表的产生方式不透明、其联系方式也不能公开等等,甚至有些地方听证还要彩排。显然,这种神秘主义和形式主义的作风与听证会的基本精神背道而驰。据说民主的实施需要民众具有民主素质,我不知道有什么比公开透明理性的参与本身更能训练民众的民主素质,就象我不能想象除了跳到水里学习游泳,还有什么别的学会游泳的方式。

发表在 图书 | 留下评论

激素决定你的一切

《激素小史》(Aroused: The History of Hormones and How They Control Just About Everything),(美)Randi Hunter Epstein著,杨惠东译,中信出版社2020年出版,290页。

这本书作者是美国一位专门写医学方面的作家,写过生育、医学女性等一些书籍。本书关注的激素(荷尔蒙)的发现史,讲述了唾液腺、松果体、性激素、孕激素、性别控制与变性(对,现在的医学不动手术光吃药就能变性)、生长激素、甲状腺素、激素与感染、雌雄激素(雌激素摄入过多有导致乳腺癌风险;雄激素睾酮并不能让人金枪不倒)、催产素、瘦素等的认知与功效。

本书也介绍了一些对激素发现有重大贡献的科学家,如发明RIA(放射免疫法)的罗莎琳 雅洛和对激素进行开拓性研究的库欣。也有些名人,如弗洛伊德、诗人叶芝,为了更有活力,在当时内分泌学的影响(误导)下,进行了结扎手术。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弗洛伊德本人极有可能是个性欲狂,跟后世那些给女香客开光的大和尚没啥两样,当然写文章实在太牛了。

人体真奇妙。一些非常微量的元素,可以交叉平衡相互作用,控制我们的生长、代谢、血压、情绪、欲望、肥瘦、睡眠、压力免疫、攻击性等等,几乎影响我们的方方面面。已知的人体有几个部位可以分泌激素,如下丘脑、松果体、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胰岛、脂肪、睾丸、卵巢、肾上腺乃至我们的肠道菌群等。关于激素的认知,恐怕人类还没有完全掌握,不难预测将来不断会有新的发现。

因为激素非常微量,所以靠吃原材料很难达到效果:吃各种鞭很难壮阳,除非你有条件吃成千上万个、上吨的鞭。食疗法亲测无效。

我原先的公司有一些激素检测方面的产品(甲状腺、醛固酮、直接肾素、皮质醇等),现在看看这书,对那些激素有了更好的了解。

故事性较强,附有图片,不少地方还写的非常幽默,总的来说是一本能给人带来乐趣与知识的医学科普书籍。

发表在 图书 | 留下评论

现代医学小史

《现代医学小史》(A Short History of Medicine),(墨西哥)弗兰克 冈萨雷斯-克鲁希著,王宸译,中信出版社2020年出版,340页。

这本书是一位在美国教学的墨西哥籍病理学家、科普作家写的医学简史,从古到今,从解剖学、外科、生育与产科、生命起源、瘟疫、诊断与影像一直写到人与疾病的关系、各种其他疗法,最后作者对医学的未来展开了一些哲学思考。

书里有很多有意思的知识点,行文和翻译也都较为简朴,也附有一些图片,看起来不累:

在古代解剖身体是禁止的;

从前外科也是最底层的医生,由理发师兼任,跟今天外科医生的地位天壤之别;

麻醉、出血、感染一直是外科的大敌;

(观点)疼痛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如果什么疼痛没有,什么都随手可得,这样的天堂般的生活,其实和死了没啥两样;

显微镜、微生物学的起源、产褥热的发现、IVF与克隆是怎么回事;

鼠疫是Yersinia菌造成的,肺结核也有卡介苗疫苗,两个都有有效的药物治疗。

看看这书对我们的医疗发展还是有好处的。作者在最后感慨,现在的医学跟商业走的太近,完全流水线作业了。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RPqF-K4ogIDFGGpm7V1hFA 

提取码:7Jkp 

发表在 图书 | 留下评论

(美国)投资宝典

《更富有,更睿智,更快乐》(Richer, wiser, happier: How the World’s Greatest Investors Win in Markets and Life),(英)William Green著,马林梅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22年出版,285页。

这本书是一个专门写金融方面的作家总结的几十个全球大师的投资、生活之道。书里大部分人可以追踪到巴菲特,巴菲特又是格雷厄姆的徒弟,因此可以说这本书里写到的人都是格雷厄姆的徒子徒孙。

总结一下,书里的人成功靠的是:

鲁安:不要借钱炒股

要注意势头,看市场疯狂时要早点撤

忽略对市场的预测

把钱放到你懂的地方,否则就是扔钱

格雷厄姆:

  1. 无论何时购买股票,你购买的是持续经营、具有潜在价值的企业,而不仅仅是供投机者交易的纸片;
  2. 将市场视为“投票机”,而不是“称重机”,这意味着股价往往无法反映这些企业的真实价值。
  3. 只有在股票的售价远低于对其价值的保守估计时才应该买入。

巴菲特:

  1. 只投资于自己能力范围内的公司,理解其业务;
  2. 交易价格大幅低于其基本价值,这样才能提供可观的安全边际;
  3. 企业由诚实、能力非凡的CEO管理;
  4. 公司的财务报表应当简单明了。

邓普顿:

  1. 要避免情绪化:“大多数人在投资时会被情绪误导。他们在获利丰厚时过于粗心乐观,在损失惨重时变得过于悲观和谨慎。”
  2. 意识到自己的无知,这“可能是比情绪误导更大的问题。。。有如此多的人得到一点消息就贸然买入,他们真不了解自己买的是什么。”
  3. 为避免受自身弱点的影响,投资组合应该多样化。
  4. 成功的投资需要耐心。
  5. 寻找便宜货的最佳方法是研究过去5年中表现最糟糕的资产,如何评估造成这些困境的原因是暂时性的还是永久性的。
  6. 最重要的是不能盲目跟风。

马克斯:作为一名投资者,如果他想增加价值,他就应该避开效率最高的市场,只关注效率较低的市场。

范登伯格:设定明确的目标,想象自己完美的表现,重复积极的论断,排除所有怀疑和恐惧,直到变得自信。

永不放弃信仰,永不满足于现状,永不放弃。

把生活当成一系列的磨练,每一次磨练都会让你变得更好,这是一种非常非常好的理念。当困难降临时,坦然面对它们。带上祝福,尽你所能,从磨练中获得乐趣吧!

帕伯莱:将生活视为一场游戏而不是生存竞赛或者你死我活的战斗。

做真实的自己,不做自己不想做或者自己认为不适合的事情。

按自己内心的评判标准生活,不要在意其他人的看法,不要被外部条件所束缚。

这些搞投资的,大多都是喜欢赌博的。自律。不喜欢花钱。玩的都是低买高卖的游戏。考虑风险。不要冲动。不要轻易死掉。逆周期操作。

书里的一些金句:

所有的生命都是以微弱优势获胜的一方。

在我的整个童年时期,完不记得父母曾对我说“做这个”或“不要做那个”,他们认为,我必须自己做每一件事,这有助于我变得自立和自信。这是很棒的教育方法,是他们给我的最好礼物。人必须依靠自己。

你必须在别人拼命想卖出时买入。

当你要说服别人时,诉诸利益而非理性。

书里提到非常多的书籍。中国的投资,都是泪。都是短线操作,内幕交易,谁长线谁吃亏,因此书里的这些秘籍行不通。但是,作为自我提升,看看这些成功人士怎么自律,也是好的。

Epub下载:https://zh.singlelogin.re/book/21887215/0ae900/%E6%9B%B4%E5%AF%8C%E6%9C%89%E6%9B%B4%E7%9D%BF%E6%99%BA%E6%9B%B4%E5%BF%AB%E4%B9%90%E4%B8%96%E7%95%8C%E9%A1%B6%E5%B0%96%E6%8A%95%E8%B5%84%E8%80%85%E6%98%AF%E5%A6%82%E4%BD%95%E5%9C%A8%E5%B8%82%E5%9C%BA%E5%92%8C%E7%94%9F%E6%B4%BB%E4%B8%AD%E5%AE%9E%E7%8E%B0%E5%8F%8C%E8%B5%A2%E7%9A%84.html

发表在 图书, 自我成长 | 留下评论

这本书起底Ray Dalio和桥水基金的一切

The Fund: Ray Dale, Bridgewater Associates, and the Unraveling of a Wall Street Legend, (美)Rob Copeland著,St Martin’s Press2023年11月出版,352页。
本书作者是美国纽约时报专门报道金融和硅谷的一位年轻但势头很猛的记者,跟踪桥水基金多年,之前在华尔街日报供职。本书是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单书籍。原文文笔很好,目前只有英文版。鉴于书中提到他和国内高层的关系,貌似不删减没有出中文版的可能。
书里按照时间顺序对桥水基金的成立、Ray Dalio的早年、桥水的发达、它的运作和管理、Ray Dalio其人、他如何在近两年成功退出获利220亿美金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
Ray Dalio出身贫寒,早年给高尔夫球场做球童,接触到一些大人物(Leib家族),得以进入上层社会。后来娶了个有钱老婆,对老钱有了深刻认识,从此融资变得简单。

他的那本《原则》前几年好火,我还买过一本,2018年初在这里介绍过。本书里写的是,面世的这本《原则》与其公司里真正推行的有不小的出入,看书里,犯了错的人经常被公开审问羞辱,整个公司要实时对各级同事进行评价,批评与自我批评。其实这套系统放到国内根本不是什么事儿!
不管书里如何从白左的角度褒贬这家全球最大的对冲基金的保密及严苛的“原则”管理,有几条貌似是确定的:
Ray Dalio本人非常精通业务,也非常努力,包括打造个人形象,而且在说谎方面是大师中的大师;
他设计的管理体系也很巧妙,想尽一切办法剥夺人的自尊、把ta榨干,要么成为我的听话并且不撒谎的奴隶,要么走人;
并且他运用这些原则的时候其实也并不教条主义,对真正重要的左右手是不下狠手的,尽量控制知情范围;
桥水不是庞氏骗局,是真有投资的,书里提到几个人都对此有过疑问并举报SEC,展开过调查,其中一个就是整垮过Madoff的专业打假人士。
他的逻辑是,如果你那么聪明,为什么你还没有发财,成为亿万富豪?但是,光看本书,学不到任何Dalio的投资技巧,按照书中说法,即使桥水基金里也没几个人知道,所有的投资决策几乎都是Dalio一个人拍板的。
本书后面2/3故事性强,较为吸引人,写的是各种宫斗,八卦,男女乱搞。这本书告诉我们,看问题要一分为二,不要轻信,所谓盛名之下。
Epub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rx82KkWtzSaUo0UFYlausA?pwd=nanf
发表在 图书 |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