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什么》,王立铭著,人民邮电出版社2018年出版,262页。
科普作家王立铭的另外一本书,探索地球生命的起源。他逻辑清晰地从生物体的能量制造与保存、繁殖、细胞膜形成个体、分工、感知、学习与记忆、社交、自我意识、自由意志等9个方面,介绍了生命的种种层面。
知识点很多。语言口语化,简单易懂。很多彩色图片。
生命是什么.epub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wWKZFgUDIOpj6lJ-2eqVFg
提取码:NZkf
《档案:一部个人史》(The File: A personal history),(英)Timothy Garton Ash著,汪仲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出版,245页。
这本书作者是一名英国犹太记者、历史学家、作家,年轻时曾经在东西德呆过一段时间,被东德的国安局留下了记录(档案)。柏林墙倒塌后,德国人将所有的这些记录公开示众,作者又回头调阅了自己的档案,并追踪、采访了当年监视过举报过自己的人和前国安局的官员。
东德的国安局曾经是非常庞大的一个组织,当年号称每50个东德人就有国安局密探或线人监控他们。这个比例极高,可谓名副其实的警察国家。2006年有一部非常有名的电影《窃听风暴》(The Life of Others)。前后15年的时间发生了很多事,作者也发现国安局的记录和作者自己当年的笔记描述的有很多差异,记忆未必牢靠,但这不是重点。作者直面那些当年曾经监视过自己的线人他们的反应(有的内疚反悔,有的认为自己无辜只是干一点小事,有的是为了得到自己的利益、出国的便利等,有的是对别人的隐私感兴趣,也有死硬派拒不认为自己做的有任何错误的),是对人性的很好的观察;这些档案公开后,对线人、被监控的人、社会都造成了一定的冲击,有的人发现,自己的家人曾经举报过自己,正如文革中各种家庭悲剧;作者也对英国的情报机构与东德的国安局进行了对比,技术进步带来的监控效率提升让个人隐私更加无处可藏。
让我最感兴趣的是作者对背叛的思考。
当权时别人对你有多热情多殷勤,下台后ta就可能对你有多冷漠甚至诋毁,吐几口唾沫踩几脚。一切都是为了权力,为了利益。背叛是人性。人多是为了当下的利益而背叛。都是环境使然。放下、忘记(遗忘本身也是背叛?)、原谅、宽容、释然是解脱之道。活在对当年出卖、背叛自己的人的仇恨中,只会让自己的人生更加悲惨,让对方达到摧毁自己的目的。如果想避免背叛、出卖,只有一条路:就是避免让自己陷入可能被背叛的情形之内。
美国职场极其讲忠诚Loyalty,大概是企业中无处不见的军事文化的遗迹。我有过几次被背叛的经历。也有过职场上前老板离开后就迅速投入到适应新老板的节奏中的经历。被背叛这事,第一次很疼,以后就习惯了,一笑而过,见得多了。没有更好地处理曾经帮助过我的人、管过我的老板,事后我会瞧不起自己,就象有的时候跟朋友相处,把钱看得太重而后悔。所以,一条人生智慧是,当面临利益和道德的抉择时,千万要三思后行,好好想想,不要做自己将来会内疚的事,不要太快做决定。
本书是理想国译丛丛书(m系列)的一本,这套书的主编是梁文道、刘瑜、熊培云、许知远,都是很有名的自由派知识分子。作者的思考深度和写作水平很高,这本书是对人性的一次深入观察和反思,值得一读。
epub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mDQAaqCA7w9L69WL_1_IfA?pwd=gt16
《DK医学史:从巫术、针灸到基因编辑》(Kill or Cure:An Illustrated History of Medicine),(英)史蒂夫 帕克著,李虎译,中信出版社2019年出版,396页。
《腾讯:一个科技帝国的兴起》(Influence Empire: The Story of Tencent & China’s Tech Ambition),(美)陈伊伦著,王文蒲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23年10月出版,296页。
这本书是一名供职于美国媒体的华裔记者写的腾讯公司传。
腾讯的腾来自于马化腾的最后一个字,讯来自于马化腾创业前的公司润迅。
QQ是抄来的,微信也是。不过腾讯公司把这些东西不断优化变得更好。
马化腾、张小龙都是极其低调的做产品的人。内敛,不张扬,没有那么强的进攻性。有很强的危机感。相比锋芒毕露、到处大嘴巴的马云,马化腾在中国的长久成功更加接近中国文化。有俩钱别忘了你姓啥!也别忘了你只是个老百姓!
但他们其实非常有雄心:致力于打造一个生态链和数码王国,用科技改变人类生活。滴滴打车对于微信支付的兴起非常关键。腾讯公司早期投资了特斯拉,占股5%。腾讯也是一个游戏帝国,控股了几家巨大的游戏公司。美团曾经反水阿里巴巴,投奔了腾讯。
马云曾经在雅虎占40%的时候没有经过董事会同意就把支付宝分拆出来。
全书写到22年9月,我没看过英文版。介绍了不少内幕,当然不可能很深入,毕竟这家公司不喜欢声张。腾讯的故事还没完,我们拭目以待。
《民主的细节》,刘瑜著,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出版,293页。
本书是学者刘瑜在21世纪初美国留学时,就美国的一些政治现象写的一些随笔和文章,当时主要发表在南方周末上。多是政论文章。针对美国的现象,和中国的比较。写了方方面面,包括美国的权力制衡、自由与民主的关系、宪法、行政机关权力周围的种种笼子,强大的工会,对美国历史上政治丑闻的念念不忘和笑话、讽刺、嘲弄,对其他国家的关心关注,美国大选。书里多次写到了迈克尔摩尔拍的一些电影,美国的基层教育,如何吸取教训改正错误,税收,民主和效率,法律诉讼,选举,美国的左派与右派,包括奥巴马、麦凯恩。
前言部分是对托克维尔美国民主观察的回应或反思。
总体上讲她比较崇尚美国民主,偏向共和党(在美国的很多华人都偏向共和党),认为在美国啥都好。
我在法国呆过两年,在加拿大呆过4年,虽然每次去美国都感觉很先进很发达,加拿大只是个二流国家,但从社会制度上来讲,说实话心里并不觉得美国是最顶级的。虽然书里也就医疗保险制度跟法国加拿大其他发达国家做了比较,个人觉得一个反例就能证明,那就是控枪。千好万好不能给老百姓安全感,有什么用呢?我也问过一些人这个问题,说美国是小政府,什么事最好靠自己,有枪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但不管怎么说这不能解释校园枪击事件,动不动就死几十个小孩。我是绝不会愿意看到自己小孩所在的学校发生这样的事。
刘瑜前两年刚刚出版了另外一本书《可能性的艺术》(之前介绍过),看得出文笔还是挺厉害的。当时好像笔名Drunken Piano醉钢琴,博客文章很受欢迎。
书里讲到了民主和效率的关系,个人觉得写的很好,摘录在这里
越民主,越低效?
民主与效率集权制度的拥护者比较常见的一个论点是:权力集中可以提高效率,”集中力量办大事”,没有那么多叽叽喳喳的辩论和不同团体之间的牵制。这个观点不无道理,最直观的例子莫过于中国大跃进期间的”大炼钢铁”,短短几个月,上亿人给动员起来轰轰烈烈地炼钢。那个”效率”,令人瞠目结舌。
然而,长远来看,集权制度真的促进效率吗?”高效”的炼钢运动生产出无数废铜烂铁导致资源的低效利用。”高效”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带来的是20年低效的农业生产。如果我们把非理性决策所带来的人力财力和资源浪费、机会成本、民众和政府之间的信任损失计算进来,集权制度还真的是最有效率的制度吗?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当权者都是非理性的,也并不是所有的民众都是理性的,但是,民主的意义恰恰在于:通过不同团体间的观念碰撞,使理性有更多的机会发出声音。
最近厦门PX化工项目引发抗议、神华集团煤变油项目将要停工这两个新闻,都再次说明了决策的”高效”未必是社会的福祉。不民主、不理性的”高效”决策,不过是通过把问题置后或者外部化来掩盖其社会成本而已,而社会成本在那里,”迟早都是要还的”。厦门政府未经与民众充分讨论就引进了环境风险较高的PX项目,导致厦门人风起云涌的抗议,致使厦门政府不得不同意缓建该项目;而神华集团的煤变油项目,在投了100多亿之后,政府突然”顿悟”该项目耗水量太大,使许多人不禁感到奇怪,鄂尔多斯地区又不是今年才开始缺水,为什么在100多亿砸进去之后才想到这个问题?
其实,公民参与决策过程并不见得会降低”效率”。它可能会降低”政策制定”的效率,但是它往往会因为切合民意而提高”政策执行”的效率,而且它可以通过提高决策的合理性来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一个聪明的政府,应当欢迎民意。
欢迎民意的方法之一,就是就公共事务举行公众听证会。不是花瓶式的听证会,而是要通过辩论去粗取精地提炼民意。在这一点上,美国的经验可以作为一个参考。我们不妨以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美国小县城――马里兰州的蒙特哥莫利县――的县议会为例子,从一个小县城的听证会程序来看美国地方政府如何”吸收”民意。
根据该县法律,县议会所有的重大决策都必须有公众听证。这个程序是这样展开的:首先,县议会要通过地方报纸以及网络提前将听证会的广告发布出去,任何想在听证会上发言的公民都可以打电话去预约发言。由于一次听证会能容纳的发言人有限,不能保证每个人都能获得发言时间,但是在具有重大争议性的问题上,必须保留所有发言申请人的名单。
听证会上,工作人员为了保证不同意见都能得到发表,事先会询问发言者的”立场”。然后根据其立场,把他们分成五到六人的小组,依次到前台发言。无论普通公民,还是政府或非政府组织的代表,每人讲话3分钟。发言者可以带自己的支持者来做听众,还可以要求他们在自己发言结束时站起来以显示他们的”声势”。当然,人数不应该是立法委员决策的唯一依据。
众人发言完毕,立法委员开始提问,确保他们理解了民意。会后,所有听证会资料要备案保留,并允许公众查询。
这些听证会都是什么议题呢?我随手查询了一下该县本周的听证会记录,一共六项:两项关于土地规划,两项关于拨款,一项关于租房的规范,一项关于供水和排水系统。下周一共五项:两项关于拨款,一项关于经济增长的政策,一项关于交通安全,一项关于某项政府收费条款。
除了听证会,不愿口头发言的人也可以提交书面声明,立法委员对这些书面材料需要一视同仁地重视。为了检验议会是否”听进去了”民意,议会的决策会议、专门委员会会议也必须公开。每一天的工作日程都需提前公示;电视转播会议现场;公民可以电话收听会议;如果错过现场,可以去网上查询录像资料。此外,政府有每周的工作报告供公众免费电邮订阅。总而言之,力图确保公民对决策全过程的知情权。
如果去查询美国大大小小各级议会的工作程序,会发现它们大同小异,大多遵循这种信息公开化、程序透明化、参与开放化的原则。我不知道这些保证公民知情权和参与权的程序在多大程度上降低了决策效率,但是我相信这些程序会使”人群密集区附近建化工厂”、”先砸100亿再考虑项目划不划算”之类现象出现的概率大大降低。”叽叽喳喳的辩论和团体之间的牵制”
或许不是一幅优美的画面,但它也许是在用”短痛”去避免”长痛”。如果当初厦门人可以拿起电话说:”喂,我想参加下周二的PX项目听证会――”,也许后来就不会出现市民与市政府之间的对立僵持。
中国由于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并非常设机构,主要政府决策落在行政部门,所以听证会主要也应由行政部门召开。目前政府的决策越来越重视公众参与,许多政府部门开始在公共决策中加入听证程序。但是它还不够普及,而且许多听证会形式重于实质。某些地方听证会拒绝记者采访、发言代表的产生方式不透明、其联系方式也不能公开等等,甚至有些地方听证还要“彩排“。显然,这种神秘主义和形式主义的作风与听证会的基本精神背道而驰。据说民主的实施需要民众具有“民主素质“,我不知道有什么比公开透明理性的参与本身更能训练民众的“民主素质“,就象我不能想象除了跳到水里学习游泳,还有什么别的学会游泳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