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医疗与我们医疗体系的未来

《数字医疗》(The Digital Pill: What Everyone Should Know About The Future of Our Healthcare System),(瑞士)Andreas Hermann、Elgar Fleisch、Christoph Franz著,吴士宝译,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23年出版,336页。

这本书还是老板发的书,由瑞士几名专门研究医疗未来方向的大学教授写成,探讨了数字化对于我们医疗体系的重要性,以及将来数字化医疗的发展方向。

医疗是大事:从世界范围来看,医疗保健总支出占了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10%左右。发展中国家的医疗问题以传染性疾病为主,而发达国家医疗支出80%是花在了非传染性疾病上。人类战胜传染性疾病的最有效武器主要有两个:抗生素和疫苗。医学进步了,人类寿命延长了,但生活质量未必有提升,仍然饱受各种老年疾病折磨。本书主要关注的是非传染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呼吸道疾病和心理疾病。2030年全球将在非传染性疾病上花掉13万亿美元。糖尿病正成为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威胁。今天,中国有一半人口的血糖水平有所增高。

在作者看来,数字技术可以用来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预防疾病管理人类健康,控制非传染性疾病的蔓延,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促进医学进步。

这本书涉及的数字医疗领域有:

网络咨询:很多人身体不舒服了第一时间上网查询,这也会带来问题,因为晚上的信息毕竟不专业,百度等搜索引擎是竞价排名的,有明显的谋利性质;

健康数据:很多可穿戴设备(手表等)也是收集健康大数据的工具。健康数据的隐私、安全及伦理问题需要关注但元数据对科研、药物开发等价值极大,包括电子病历、组学(基因组学、微生物组学等)和自我监测数据三个层次;

互联网问诊和分诊;

患者互助平台;

可携带式实时病情监测、量化数据记录;

居家自检:自助检测(Self testing)在新冠中得到了极大的助力,未来检验个人化是一个明显的趋势;

网络评价、预约、咨询医院和医生;

数字医生助理;

网上药店;

无人微型诊所;

人工智能阅片、解读影像、诊断结果;

虚拟病患伴侣和教练;

数字药丸;

选择更便宜的医院和药店;

App提供健康生活方式(锻炼等)的奖励、按治疗效果付费;

人工智能研发药物。智能招募患者/志愿者;

精准医疗、个性化医疗等等。

作者对医疗体系的未来做了以下的展望:

患者将有更大的权力和责任。

健康数据和数字基础设施将成为医疗系统的命脉。

数字化将推动精准医疗。

数智化将推动医疗按疗效付费。

数字化将推动预防保健,提高大众健康素养,治未病。

作者逻辑清晰,语言简洁,可以说力图囊括了所有数字化对医疗影响的方方面面,举了美国欧洲中国印度等几十个公司的例子,提到很多中国公司:好大夫、春雨医生、万里云、碳云智能等。对数字医疗感兴趣的可以看看。

 

发表在 图书 | 留下评论

如何做好(非公)消费医疗

《消费医疗:入局与破局》,林掌柜著,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23年出版,332页。

这本是老板发的书,专业性较强,很多干货,作者对眼科、医美、口腔等社会办医有很深的了解,对很多医疗创业的认知一针见血,直戳本质。学到不少。

什么是消费医疗?指的是民营资本办的消费型的医疗服务,比基础医疗上升一个档次,到提升消费体验和生活品质的水平,而且支付不依赖于医保。涵盖了皮肤与整形医美、抗衰老、齿科、眼科、妇产科、辅助生殖、减肥、营养、心理、新中医、体检、康复、儿科、日间手术、医生集团等领域。不少与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结合。

消费医疗发展了几十年,在资本的助力下,已经催生了一大批上市企业,如爱尔眼科、中信湘雅、美年大健康、平安好医生等等,各个领域变化多而快,关门倒台的门诊部也有不少。如何运营好,招纳来足够的病人(客户),控制好成本,活下去活得好是关键。

作者认为,民营消费型医疗要做的小而美(之后再连锁“八爪鱼”),不要轻易大规模硬件投入,深耕而不是广撒网,要找好合伙人,大牌医生与专业运营经理人合作,不要太感性,早点谈钱,合伙人都要出钱,不要找知名大公司的人合伙,医生入伙也要有商业思维不能只讲情怀,要找好长期投入的钱,门店要选好址(“金角银边”,靠近大医院):看这书才知道,连选址都有那么多学问,真是隔行如隔山!

书里的一些金句:

人均GDP只要超过8000美元,服务业就将进入全面跃升的重要阶段。

真正有生命力的公益,往往更需要专业的商业化运作。对于消费医疗而言,“左手私利,右手公益”,两者之间并非存在着天然矛盾。只要将公益项目落到实处,就不怕被人诟病或说三道四。当然,通过公益入口获客也有前提—不能以公益名义来欺骗患者,不能在公益本身上谋取私利。

谈感情要纯粹,谈钱更要纯粹。凡是故意将二者混为一谈的人,大概率属于“非奸即坏”。

发表在 图书, 自我成长 | 留下评论

《我的名字叫红》里的细密画啥样儿

《我的名字叫红》,(土)奥尔罕 帕慕克著,沈志兴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出版,567页。

这本书很有名,作者得过诺贝尔奖。写的是16世纪一群伊斯坦布尔的几个细密画家面临西方绘画风格的冲击做出的一些反应的悬疑故事。

其实,绘画这种艺术,如同任何一种其他艺术,都是极其主观化、个人化的,尤其在那个时代的奥斯曼帝国。事实上,正如书后的大事记所述,不管他们愿意如何,下一任苏丹不再喜爱细密画了,细密画也不再那么吃香了。说穿了,都是看一个人的口味、喜好。

http://www.metmuseum.org/art/collection/search/452037

百闻不如一见,书中的一些细密画。由图可见,这是一种安拉(上帝)视角的绘画方法,不同于西方从人眼角度透视技巧,跟中国画法有类似之处。

作者每一章以一个人物的视角为第一人称,讲故事的方式很新颖。全书故事性强,文笔生动,很引人入胜。

这本书属于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之一。不一样的时代,不一样的文明,不一样的人生,不一样的角度,多看看也挺好。

发表在 图书 | 留下评论

2024,Hold住!

《行为设计学:让创意更有黏性》(Made to Stick),(美)丹 希思/奇普 希思著,姜奕晖译,中信出版社2018年出版,368页。

这本书是希思兄弟最有名的书之一,当年Made to stick的书封面是遍布美加各书店的,讲的是如何让你的理念深入人心,某种意义上是如何更有说服力。如何让自己的创意更持久,简单/意外/故事性/具体/有感情/可信是作者认为的6大关键。

一些摘录:

不确定性(即使是毫不相干的不确定性)会让人决策瘫痪。

选择过多也可能导致决策瘫痪。

愤怒的次生效应就是让我们对自己的判断更加坚信不疑。愤怒的时候,我们会知道自己是对的,但凡生过气的人都可以证明这一点。

惊讶可以唤醒我们的注意力。

要让我们的沟通更为有效,我们应该把思考逻辑从“我想传达什么信息”转换为“我希望听众提什么问题”。

要让他人关心,最可靠的途径就是唤起其对自身利益的热情。

是否能够引起别人关心,关键不是效益程度的高低,而是效益的确切度。

如何让别人关心我们的观点?我们应该让对方跳出分析性的角色;我们应该创造对特定个人的同理心;我们应该证明自己的观念与对方原先已经关心的事情有所关联;我们应该诉诸自身利益,也应该诉诸身份认同—不仅是他们现在的身份,还包括他们梦想获得的身份。再者,虽然我们应该时常思考这件事对听众“有什么好处”,我们也应该记得跳出马斯洛的“地下室”(即诉诸更高一层的愿望)。

要让创意产生黏性,有效而持久,你必须得让观众:

1、集中注意力听

2、听懂并记住

3、同意或相信

4、关心、在乎

5、能付诸行动

当然,有时候光把别人当傻瓜也不行,他们自己得出来的结论他们自己才会信,所以要会讲故事,让他们自己推断。有时候不是那么简单易懂,烧脑一点也有好处。

还有,要想说服人,光靠理念不行,还得靠行动和结果。

这本书的部分理念,其实可以结合《弱传播》里讲的内容,更切合中国实际。

要想有黏性,先hold住再说,你2024年能hold住吗?

Epub版本编辑的很好,不影响阅读: https://pan.baidu.com/s/1aQCCx8KN_RDXP7GdlP3FJw?pwd=s3tw 提取码: s3tw

发表在 图书, 自我成长 | 留下评论

善待你的快递员,因为你有一天可能被他写进书里

《我在北京送快递》,胡安焉著,湖南文艺出版社2023年出版,296页。

这本书是曾经漂泊北上广和云南等地,干过各种底层工作的作家胡安焉写的一份自传。

除了在广东做物流,在北京送快递,这个人还在上海做过便利店售货员和自行车店店员,在广州干过酒店餐饮服务员,在南宁开过实体女装店,在云南干过商场保安、开过熟食店和饮品店,搞过动漫,办过杂志。。。几乎每一份工作都不超过一年,有的是几周就结束了。作者在书的后面写了自己的文学之路,原来他读过那么多书(尤利西斯我到现在都没看过),模仿过很多作家的风格,因此,他的素养远远高出一般人。某种意义上讲,这书如果没有后面部分,是不是会更好?

作者在书中思考、探讨工作的方方面面,客户的各种嘴脸,老板/经理人与同事,工作与自我,顺从与反抗,工作与自由的关系。他的部分思考很有深度,毕竟是用自己的汗水换来的真知。

这本书我曾经买过两次,第一次是在今年8月份,快送到的时候丢了,可能送货的快递员看见了题目,自己留下了。挺好。

快递员可能是我们人人都接触过的人物。奥威尔也干过不少体力活。这本书让我们另一个角度看生活。哪怕再卑微的工作后面,也可能有一个伟大的灵魂。下次跟这些为你服务的人打交道时,记得对他们好点儿。

这书的语言非常平实,简单易懂。被豆瓣评为中国文学2023年排名第一。某种意义上这是真正的文学,值得一看。支持他的最好方式是买他的实体书,因此我不打算在这里放出本书的电子书链接了。

2024年,时刻准备着,从最底层的工作干起。你准备好了吗?

发表在 图书 |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