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普通人看的钱经

《金钱心理学:财富、人性和幸福的永恒真相》(The Psychology of Money: Timeless lessons on Wealth, Greed and Happiness),(美)Morgan Housel著,李青宗译,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23年出版,323页。

这本书在国内外都颇受好评,翻译的也很棒。作者是美国知名财经作家,以前是给人泊车的小弟,父母出身也非常不容易,靠投资让一家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所谓的幸福生活,按作者的说法,并不是暴富,而是有知足的心态,节俭支出,将自己的收入适度储蓄,给自己留下安全空间。谨慎节制是作者贯穿全书的智慧。

你不理财,财不理你。你不爱钱,钱也绝不会自己贴上来。对钱还是要足够严肃、认真、尊重。

作者分20章,讲了很多故事,通过故事让你明白他想说的道理。不是非常深奥难懂的道理,作者用的都是非常短的段落,基本上一句话就是一段,非常清楚明白。如果每个作家写作都像他一样就好了!

他讲的道理有:

1、适度乐观,知道不可能一帆风顺但总体理性乐观

2、节俭,不要大手大脚花钱

3、不必炫富,真正有钱人的钱是你看不见的

4、每个人的经历决定了ta对金钱的态度

5、存钱!一定要给自己留能生存半年到一年的钱。随时能取出来的钱。不要因为缺钱而做出让你将来后悔的决定

6、活下来最重要,因为如果出局,你就无法享受复利

7、投资有风险,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适度交学费

8、有时候运气的作用很重要,不要学习成功人士做什么,学他们不做什么更有意义

9、有钱最大的好处是可以自己支配自己的时间和命运,想不干随时可以撂挑子

10、人是会变的,你自己也会变,所以不要以为现在的看法会决定一辈子,给将来的自己留点余地

全书最后回顾了二战后当代美国消费社会的形成以及作者自己的投资组合。这段历史还是很有借鉴意义的。美国二战后为消除复员军人带来的社会问题,极力推动家庭高负债的消费社会,低利率带来低价格,低价格促进了消费,同时带动了借贷的盛行,那时候所有美国人收入和生活水平也在一个水平上。73年的经济危机是重大转机,到2008年金融危机前后美国已经高度不平等了,普通人玩命花未来的钱,美国经济越来越难了。

书中金句:

在判断自己或别人的成功时,记住这一点非常重要:“任何事都没有表面看来那样美好或糟糕。”

不要太关注具体的个人或案例研究,而要看到具有普适性的模式。

以自己拥有和需要的东西为赌注冒险,希望活得自己没有也不需要的东西,这种行为毫无道理。

最难的理财技能事让逐利适可而止。

幸福是你拥有的减去你期待的。

致富需要的是冒险精神、乐观心态,以及放手一搏的勇气。但守富需要做的却与冒险完全相反。守富需要谦逊和敬畏之心,需要清楚财富来得有多快,去的就有多容易。守富需要节俭,并要承认你获得的财富中一部分源自运气,所以不要指望无限复制过去的成功。

巴菲特没有做的:

他没有让自己债务缠身。

在他经历的14次经济衰退中,他始终没有惊慌失措地抛售自己的金融资产。

他没有做过让自己的商业声誉受损的事。

他不会依赖单一的策略、单一的世界观或某一种已经过时的风潮。

他不会依赖别人的资金(通过上市公司来管理投资意味着投资者是不能撤资的)。

他没有拼到精疲力尽,然后放弃或退休。

与我们考虑过的任何客观生活条件相比,对自己的生活拥有强烈的掌控感是预测幸福这种积极感受的一项更可靠的指标。

当你不再关心别人怎么看你,你的欲望自然就会减少。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jCT-BQ-Rq6DD_wy2F9Ow-Q?pwd=5i2t

发表在 图书 | 留下评论

最新的西方哲学史

《认识你自己:近代哲学400年》,(德)Richard David Precht著,贺腾、孙纯、王匡嵘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23年出版,620页。

这本书作者是一名德国教授、哲学家。他写了一套共4本世界(西方)哲学史,这是其中第二本,点出这一阶段的哲学从认识世界转变到认识自我的主要方向(下一本主题是成为你自己,最后一本是创造世界),讲的是文艺复兴、巴洛克时代、启蒙时代、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各名家的主要思想及著作,总结精辟到位,尤其是德国诸名家,如康德(光他这部分就不下60页)、黑格尔等,对费希特和谢林也琢磨颇多。除了名家外也会提到很多不是那么有名的哲学家如库萨、鲁尔、阿尔伯蒂、费奇诺、彭波那齐、孔蒂亚克、孔多塞等。穿插着作者的点评与今日的比较,也会介绍哲学家们所处的时代和社会背景,尤其难得的是,降到了很多名家的宗教和政治哲学思想(洛克、休谟、黑格尔)。美学方面的回顾和比较也较为全面深刻。

书中一些摘抄和观点:

相对于感性,理性是无力的。

历史上的大人物,往往是说一套做一套的典范。

说服人要从对方的利益而不是从自己的需求出发。

“亚里士多德认为君主制是一切国家政体中最危险的,因为它导致了最严重的权力滥用。”

前两卷下载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HY0XKwkKZBrZIA86jYTMLQ?pwd=vuc6

发表在 图书 | 留下评论

福柯与他的圆形监狱

《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Dits et Ecrits),(法)Michel Foucault著,严锋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出版,223页。

这本书是法国思想家福柯的访谈录,共收录17篇,外加两篇讲座。关于福柯,比较博眼球的点是他是同性恋,而且是法国最早死于艾滋病的名人,这本书的介绍和译后记也不能免俗,但其实福柯是个非常牛的思想家,思想深邃。

大多数人对这本书感兴趣的地方可能是作者关于权力方面的观点和论述。本书有好几篇访谈是围绕权力的。在《规训与惩罚》(法文原名是《监视与惩罚》,Surveiller et punir)里,也包括在这本书中,福柯提到了“哥伦布之蛋”,就是边沁说的那个“圆形监狱”,一个对每个人无所不知随时都在监视的天网,对社会大众进行管制,人人自危因为人人都受到监视,同时人人又都在监视敌人。

其实这样的天网或圆形监狱,中国早就有了,自孔子以来各种礼制就在约束着我们每一个人,人人都互相盯着。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一次新的历史性超越。现在社交媒体吐出来的大数据那是更不用说了,权力的最爱。最美妙的是,终端都得老百姓自己花钱买,一代代代智能手机一个比一个贵!哦耶,又一次找到了文化的自信!

书里有关圆形监狱的一些摘录:

“阳光和看守者的目光比起黑暗来,可以对囚禁者进行更有效的捕获,黑暗倒是具有某种保护的作用。”

“权力并不完全属于某个单独可以对他人实施控制的个人。这是一台巨大的机器,每一个人,无论他是施展权力的,还是被权力控制的,都被套在里面。”

“人们宛如面对一个地狱模式,监视者与被监视者都无法从中逃脱。”

“主要的监视者对他手下的其他监视者并不信任。他甚至对他们公然表示蔑视,尽管他们被认为是他的助手。”

“这种普遍的注视一旦松懈下来,国家的垮台也就迫在眉睫了。”(福柯说这话是1976年,联想到东德的Stasi和德国统一,他是不是神预言了?“)

当然,福柯的书不容易读,我自己的体会是,法文原版其实比中文容易懂的多,虽然中文翻译也没什么大问题,但很多时候看原版就是比译文带感。下面这个pdf是法文版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TL7ynu05fLBx_zpWZ4pbHw?pwd=8mtq

这里是同一个译者1997年版的中文版PDF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pr7TGNbGdohuSe1EOOLGsA?pwd=5s7j

发表在 图书 | 留下评论

许知远的梁启超传第二本

《梁启超:亡命 1898-1903》,许知远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年8月出版,520页。

这本书是知名学者许知远写的梁启超传记的第二本,据说他要写5本,全书是采用了大量的梁和相关人物的日记和报道,力图重现他的生活。分22章,讲述了他从戊戌变法失败,和康有为逃亡,流落到日本、檀香山、澳大利亚、加拿大和美国等多国,这段时间他20多岁30出头,也算是游历世界,接触到了很多新的思想,逐渐成熟。在这期间也写了不少知名著作,包括后世著名的《少年中国说》、《饮冰室文集》、《李鸿章传》等。我个人极为推崇他的李鸿章传,文字水平极高。

梁启超当年指望借助外力救中国的路走不通,外国包括日本、英国、美国想的都是他们自己的利益。另外,他希望通过保皇、保光绪帝这条路也是走不通的。

书里有不少对墨尔本、旧金山、日本一些城市的发展历史的简要介绍,也有对当地华人的到来及早期发展的历史回顾,也是一些不错的知识点。

许知远对梁启超在这几年发表的文章和书籍进行了总结。

这书有点记流水账,少有出彩的地方。

梁启超epub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jgivkgKVC8opEwFnvxfeiw 

提取码:Ss23 

发表在 历史, 图书 | 留下评论

世界各国政要都会看的书 – ​大杀器是怎么做出来的

《横空出世:核物理与原子弹的诞生》(The Making of the Atomic Bomb),(美)Richard Rhodes著,江向东/廖湘彧译,方在庆译校,中信出版社2023年11月出版,1184页。

这本书原著出版于1986年,次年一举夺得普利策奖、美国国家图书奖、美国书评人协会奖几项大奖,是核历史权威书籍,世界各国政要都会看的书。

接近1200页的本书,其实中文译名并不贴切,因为原子弹的诞生,正如本书揭示的一样,其实是50多年科研的结晶,绝非一日之功。犹太科学家们出于对纳粹德国的仇恨和对德国先研发出原子弹的担忧,帮助美国搞出了这个大杀器。全书以美国在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造成的惨状而告终。这是人类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实际应用核弹这种终极武器。

二战中世界各国都在想造原子弹,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都有想法,相比英国,美国造出来是因为美国有钱,工业能力强,执行力一流(Groves将军居功至伟),另外得到了犹太人的协助。法国人早早被德国打败。希特勒倒从来不希望统治一个核弹毁灭过的地球。日本人也是资源不够。苏联人被希特勒打到列宁格勒时无心搞科研了,放慢了相关研发工作。

书里也有各种各样的细节,非常详尽,配有大量珍贵历史照片,与之前介绍的《奥本海默传》重复的地方很少。

我很高兴在假期末尾看完了这本厚厚的巨著。著各位龙年开工顺利!

英文原版epub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3Ukef0fQ-70HuQq_cPn-Ww?pwd=6eix

中文版epub链接https://pan.baidu.com/s/18YTWFOYaCXc_SSsts7thzA?pwd=24j8

发表在 历史, 图书 |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