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帝国的文化

《超越巴菲特的伯克希尔:股神企业帝国的过去与未来》(Berkeshire beyond Buffett: the enduring value of values),(美)Lawrence A Cunningham著,王冠亚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24年1月出版,388页。

这本书是巴菲特的御用编辑(他负责编辑《巴菲特致股东的信》)写的伯克希尔传,通过简述巴菲特建立的这个商业帝国的并购、投资史,力图找出这家有几百个涉及很多领域的子公司的庞大组织的文化特征,并回答在巴菲特百年之后这家公司的前景问题。

在作者看来,没有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公司仍然可以长期经营,因为其核心文化就是放眼长远,旗下的很多公司也一样。他们重视创业者的企业家精神,放心让创业家族永续经营,每个子公司或板块业务都相对简单、可持续而且有较高的护城河、防火墙,竞争优势明显。

曾经有人说过,巴菲特喜欢投有长远前景的传统企业,赌的是这个世界不会变,而很多投资新兴科技行业的投资人赌的是这个世界会变。当然巴菲特后期实际上也投了很多科技企业,包括苹果,前几年也在比亚迪身上赚了不少。个人感觉巴菲特可能最要感谢的是美国政府,守着世界最大的市场,太平盛世,只管享受繁荣红利就好。

巴菲特和很多旗下公司创始人一样,做生意喜欢精打细算,低买高卖,依靠其保险企业带来的庞大资金在谈判中占据有利位置(不是他去找人买而是等对手联系他来卖,有现金就是好!),交易很少用投资银行,谈判只出一口价不接受讨价还价,而且买进的企业一般都不卖。其管控也相对简单,总部只有几十名员工,多采用放权形式管理。巴菲特亲自挑选任命下属企业负责人,在知人善任方面表现非常亮眼。他说过,如果在牌桌上你不知道哪个玩家是菜鸟,那么你就是了。

伯克希尔的风格也较为注重商场声誉、品牌建设,老爷子的口碑一直很好,所以大家愿意跟他做生意。他对旗下企业也是如此要求。长期来看,诚信必然是很关键的。

作者也认为,巴菲特的儿子霍华德 巴菲特将来有可能接任伯克希尔的董事长职位。巴菲特号称阅读量惊人,每天读书500页,但有人分析,他读的可不是闲书,实际上更多的是各种财务报表及公司年报等财务信息。没有惊人的欲望,他是不可能一直干到90多岁的今天的。据说有一次他儿子病了躺在地上不能动,巴菲特当时着急看一份财务资料,从他儿子身上跨了过去去看材料,而不是照顾他儿子。这样的选择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出的。

某种意义上说这个巴菲特的代言人是在给投资者们吃定心丸。当然,时间是最好的证人,芒格已经离世,巴菲特估计也就几年时间了,伯克希尔的神话能否继续,我们拭目以待。

英文EPUB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FINyxq6UXnOwgv7I-jEfpg?pwd=nzep 提取码: nzep

发表在 图书 | 留下评论

加拿大华人写的癌症科普书

《癌症密码》(The Cancer Code: A revolutionary new understanding of a medical mystery),(加)Jason Fung著,杨诚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3年1月出版,355页。

这本最新的癌症科普书是一名华裔加拿大医生写的,今年51岁,他致力于推广间歇断食(是这方面的专家)、减少肥胖。这书回顾了癌症的历史,指出了人类面对癌症的脆弱,这么多年下来,各种手段都疗效甚微:手术放疗化疗不能根治癌症,反而会带来很大风险,癌症该转移的还是转移,而且一旦转移致死率很高,基因疗法只有格列卫和赫赛汀管用,但这两种药也仅仅对两种癌症有效,作者貌似想说各种营养补充剂、食疗可能事与愿违。各种癌症筛查计划效果一般。

作者指出,想对付癌症,只能从全面了解癌症出发。在作者和一些科研人员看了,癌症是一种代谢病,是进化来的,人吃的越好,身体越胖,得糖尿病、心脏病、癌症的风险就越高,癌症就发展的越快。他的基本结论是,不要吃太多,控制体重,积极运动,自己不作死,死得慢些。

就象中国的阴与阳一样,我们都是必死之人,死亡的密码是生下来就写好的,癌症也是一样。每个人只要活的够长,就有1/3的机会得癌症。活的太绚烂,必然死得更快。

作者行文幽默,道理讲的清楚明白,有很多知识点。他还写过《肥胖密码》、《糖尿病密码》等一系列《密码》医学科普书籍,好评不少,貌似卖的也很好,但看网上,貌似有些科学家说他的书科学依据不足。不管怎么说,加拿大华人的书,咱们得挺!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l2zlH3V4kSUTTfniQI77_w?pwd=3ctj 提取码: 3ctj

发表在 图书 | 留下评论

每一个艰难抉择背后都是多种因素的博弈

《电车难题:该不该把胖子推下桥》(The Trolley Problem or would you through the fat guy off the bridge: a philosophical conundrum),(美)Thomas Cathcart著,朱沉之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出版,164页。

这本书通过一个有名的电车思想实验和之后的审判/辩论,力图说明,看问题可以有很多角度,道德问题究竟可以有多难。

这个电车难题是,急速行驶无法紧急制动的有轨电车在岔路口,一边轨道上有1个人,另外一边有5个人,司机该如何选择?

这书里提到一些哲学、心理学、宗教层面:

边沁的功利主义:5大于1,对社会最终最有利的就是好的。

康德的义务论:我们应将人当成目的,而非手段;我们只能依靠我们希望成为普世法则的规则去行事。5个人的命真的就比1个人的更重要吗?如果杀1个人可以救5个人,杀死一个健康人可以救5个病人,那该把这个健康人大卸八块以救5人之命吗?前者可能是被动的,后面这个就是有意杀人了。

托马斯 阿奎纳的(天主教)双效原则:大善不避小恶:动机必须是善的,不能主动寻求恶,善的达成,不能靠恶来实现;善必须大于恶。这里也发散到了堕胎和安乐死,可以理解美国人对堕胎的复杂情绪。

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要小心对比,比较总是危险的。

心理学(或伦理学):什么是道德?道德是无非是是非判断的标准,而这个标准往往是跟人类群体的生存延续相关的。所以,归根结底还是功利性的。而且,很多时候很多人都是觉得道德只适用于别人而不是自己,人本性上还是自私的。

尼采的无私与自私哪个好:毫无限制的无私是自我否认,是灭绝人性,(你希望别人怎么对你,你就怎么对别人的)黄金定律造就了懦弱文化。强者对于属于自己的没必要谦虚。

马基雅维利的不择手段说:为了达到目的有时候必须行恶。

看完这薄薄的小书中层层演进的分析不禁想,如果同样的事情发生在我国,我们会以什么样的价值观来判断处理?是多数人的冷漠和暴政吗?真理越辩越明,多些辩论总是好的。其实只要开放言论,就如同网上评论一样,中国人的观点也可以非常多样化的。(我有时候就喜欢在网上看各种留言和评论,说实话,有些真的令人震惊。)欢迎就此评论!

线上阅读地址:https://reader-service.fcdn.sk/?source=e6dbf7711d387010466cb30e2549fdea192156aaaaac85233d0087469c474ab0&download_location=https%3A%2F%2Fzh.singlelogin.re%2Fdl%2F11372439%2Fc2392f

发表在 图书 | 留下评论

人工智能先锋们的情妇不得不说的事

《人工智能往事:精英、文化与思维》(This could be important: My life and times with the Artificial Intelligentsia),(美)Pamela McCorduck著,虞晶怡、杨丽凤译,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24年1月出版,409页。

这本书作者是在美国的一名英裔作家,长期跟人工智能早期领袖们呆在一起(她丈夫是相关专家,也跟斯坦福、卡耐基梅隆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的很多专家包括赫伯特 西蒙、马文 明斯基、艾伦 纽厄尔等等有些关系,不少男性貌似还跟她比较暧昧),可以说是从人文角度一开始就接触到跟人工智能起源有着密切关系的第一手材料。

全书共32章,其中不少章节专门介绍了AI的先锋们:赫伯特 西蒙、艾伦 纽厄尔、爱德华 费根鲍姆、拉吉 雷迪、约翰 麦卡锡等等,也有专门的章节介绍人工智能与人文科学的联系,关于人工智能与性别、种族、先发优势与社会管理的思考也很深入。全书对人工智能的理论、技术路线有所涉及,但作者的重点是从人文角度思考人工智能到底会对人类社会造成啥影响,理科会对文科有啥影响。艺术(计算机绘画)。中美人工智能的竞争(提到了李开复的书)。

她是搞文科的,年轻时也写小说,因此比较感性也正常,不过书里的确不少地方暗示她跟不少名人关系不一般,让我忍不住上网去搜搜她的照片,看看她是如何一个人间尤物:

她年轻时:

所谓未知生焉知死,想要搞清楚人工智能可能得先搞清楚我们自己的智能、我们的人的定位才行。定义人工智能先得自我定义好我们自己。

有关人工智能会不会对人类造成毁灭性的威胁,作者当然提到了一些知名的类似书籍和思想,但她倾向于同意Keven Kelly的意见,就是人工智能只是一个平庸的工具,某种意义上说已经在我们的生活里无处不在里,不会有人工智能超越人类的危险的奇点,也不会对人类有致命的威胁。

发表在 图书 | 留下评论

有关物理世界,我们知道什么

《万物原理:关于客观世界的10个答案》(Fundamentals: Ten Keys to Reality), (美)Frank Wilczek著,柏江竹、高苹译,中信出版社2022年出版,243页。

这本书作者是一名物理学家,因关于核物理的研究(他提出过轴子、任意子、时间晶体等概念)得过诺贝尔奖。他在书中力争从物理学的角度解释我们的世界是什么样的,时间、空间、宇宙起源、宏观微观、人的内部及外部,从天体物理学到量子力学,力图看清世间万物的本质,可以说俯仰天地,洞察宇宙。“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无限掌中置,刹那成永恒。”这书难得的地方还在于作者引用了不少文艺作品的句子,看得出作者本人也喜欢诗歌、音乐,对科学还有很多宗教思考。

时间是单向的,仅仅是一种计量方式,是对我们人类感知的世界的一种周期性的回应。时空扭曲是难以察觉的,在个人尺度上可以忽略不计。欧氏几何、标准模型能解决人类差不多所有问题。当然放在天体物理学角度上就不同了。关于世界人类还有很多没搞明白的地方,暗物质、暗能量到底有没有还没搞清楚。超弦理论仅仅是一种猜想。

这书不厚,而且作者也力图把道理说的清楚明白,但核物理还是比较深奥的,越到后面越催眠,倒时差的路上,是一种不错的陪伴。当然,作者对宇宙资源丰富度、我们的自主空间和能力很让人放心,也竭力让我们看问题多角度。这个可能是作者想传递的他的视角的宇宙真谛。

某种意义上说,作者认为人类的智力是有天花板的,每秒最多40个念头,被人工智能超过只是时间问题。作者也提出气候变暖和核战争是令他担忧的两大人类自我毁灭的途径。

EPUB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FQAWbVgckqmmAyRkVDqhEA?pwd=9du1 提取码: 9du1

发表在 图书 |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