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心商家怎么炼成

《伟大企业的四个关键原则》(Conscious Capitalism),(美)John MacKey、Rajendra Sisodia著,史建明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19年出版,319页。

这本书作者是全食超市Whole Foods的创始人John MacKey。这家公司主营卖给富人的有机食材,加拿大也有,前几年卖给了Amazon,137亿美元,其实规模已经非常大了,当年就收入110亿美元,雇佣6万多人。

这本书里提到了怎么做一个负责任的商家/企业,作者讲到了4个标准或原则,第一是有伟大的使命和目标,第二要对所有利益相关方负责,企业是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而不是仅仅追求商业利润;第三要有有良心的好领导;第四是企业的文化和管理方式要一致向善。

创始人大学是学文史哲的,也比较喜欢冥想,他受的商业教育主要来自于看的书和父亲的教育,而且看书中全食超市也经历了很多波折,在创业过程中逐步确立了至善、至美、至真、至勇的原则。

书里有个核心观点就是就像人的幸福不可能通过纯粹追求幸福而是通过帮助别人来得到,企业的利润也是发展各利益相关者的副产品。

作者提出至善、至美、至真、至勇的目标,为企业寻找目标提供标准,另外怎么处理和各相关方的利益是全书最重要的部分。

首先是客户,作者提出,能理解客户需求、满足客户需求的营销是好的营销,一个满意的客户是最好的销售员。

第二类利益相关者是员工,作者认为员工们的工作分成3个层次:工作、职业和使命感,从招聘、薪酬、福利待遇、平等、协作等方面提出了要求。

股东的确重要,但要从长远考虑,而不能仅仅是短线考虑。华尔街的分析师有巨大的威胁因为他们仅仅是从自己的模型来考虑企业价值。

确保供应商能持续不断提供良好的产品和服务也非常关键,不能杀鸡取卵,把他们榨干。要建立伙伴关系,及时付款,发展他们,创造价值,共享财富,日子难过时抱团取暖。

第五类是社区和慈善,要做该做的慈善,做一个本地公民、全球公民,团结非营利性组织、NGO等,为社会创造价值。

第六类比较独特,地球,作者提到了对环境的影响,写到了全食超市和其他企业的可持续性措施。

最后一类作者提到了竞争对手、维权组织、激进的批评者、工会、媒体、政府,从竞争对手学习,学习他们的优点而不是只看到缺点。工会要妥善处理。媒体喜欢报道有争议的有冲突的变化,防火防盗防记者,要把媒体关系处理好。政府监管其实很多时候都是保护既得利益者,不利于后来者,妥善处理好和政府的关系非常关键。

要把各方关系有机处理好,处理成一个生态系统,股东最后才能得到回报,所以他们应该得到最大的权利。

领导力方面提到了智商以外的情商、系统智能,要做服务型领导,利他,正直,带来正面改变,把事做成,提升手下,不仅仅有个人魅力。自我修炼:追寻内心,发展自己的目标,妥善处理恐惧,恐惧是关于将来的不是当下的,而且都是自己瞎想,要找到榜样、导师和方向,培养情商、系统智能,不断进化到更高阶段、学习和成长。从错误和危机中学习,保持健康:吃的好(他就是卖吃的的)、锻炼、远离麻醉品和容易上瘾的东西、睡眠、压力管理,也提到了内观冥想。

企业文化和管理:他认为要建立信任,有担当,关爱、平等。信任方面,要目标一致,双向透明,培养有良心的领导者。关爱方面要消除恐惧,把员工当人对待,裁员时要妥善处理,鼓励团队相互感激和欣赏。

领导力训练要管理分权,相信集体的智慧,授权,给员工责任感,风雨同舟,创新、协作,组织要不断学习进化。

领导者必须创造对现状不满的状态。

总的来说这本书提出了与传统理念不同的如何做好一个好商家、有良心的商家的非常系统性的原则和实施办法,还是比较全面的,也举了不少例子,作者本身也是成功的创业者、企业家,很有说服力。这样的企业在国内可不可能,我个人认为也是可能的。有大爱的组织才能走的远,不然仅仅是一时的蝇头小利、满地碎银而已。

发表在 图书, 管理 | 留下评论

人工智能如何吃人

《后工作时代:平台资本时代的劳动力》(Work without the worker: Labour in the Age of Platform Capitalism),(英)Phil Jones著,陈广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23年出版,133页。

这本书讲的是在这个人工智能时代,各大科技公司通过众包等形式,利用发达的算法,碎片化各种工作,交给广大发展中国家底层劳动力让他们在电脑上、手机上完成,奴役他们的事。发布任务者与被雇佣者互相根本看不见,连这些劳动者们也互相不认识,只是在手机、电脑上抢各种分派下来的任务,完成了才有微弱的回报,而坐在食物链顶端的Jeff Bezos们一个小时进项1300万美元。

人工智能的训练需要大量的数据,贫困、战乱国家的难民廉价劳动力正好可以提供机器所不能做的数据,而世界银行等机构把这种工作美其名曰“微工作”(与“微金融”等对应),甚至说不是提供援助而是提供工作,但实际上这样的工作是高度不稳定的,是非常碎片化、无意义的,只是把人当作人工智能的食物活活塞给机器而已。

书里提到的众包网站有:

Mechanical Turk

Clickworker

Appen

Scale

Samasource

M2Work

Hive

Mighty AI

也有我国的猪八戒网等等。

全书描绘了无形的人工智能机器把一群群穷困人民吞进肚子里碾碎、连一滴血都不留的较为恐怖的悲惨场面。说实话我之前完全不了解这方面的信息。当然,我们日常生活里,大量的工作其实是交给快递员、送外卖的完成的,他们的命有人管吗?各种算法逼他们开快车,闯红灯,逆行,一路飞奔,他们的命不是命吗?

PDF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aF0Pn1LfdIjo3bf3RMNkug?pwd=yh3s 提取码: yh3s

发表在 图书 | 留下评论

如何打造一个万众崇拜的品牌

《品牌崇拜:打造受人爱戴的商业帝国》(Brand Admiration: Build a Business People Love),(美)C. Whan Park(貌似是韩裔)、Deborah MacInnis、(英)Andreas B. Eisingerich著,周志民、张宁译,华夏出版社2019年出版,230页。

这本书是英美三名从事营销研究和教学的教授写的关于品牌管理的著作。它的核心理念是品牌是可以通过赋能、赋情、赋意来建立、加强、拓展的,最后还给出计算品牌价值资产的方式。具体来说,赋能(Enabling)就是好使、省钱,赋情(Enticing)就是让人心情愉悦,使用体验好,赋意(Enriching)就是给予意义,有面子,有地位,有意义,找到自己的价值。这其中,赋能是基础,赋情是再上层楼,最高级最关键的是赋意。

Branding是营销最重要的环节,做生意的没人不想有块金字招牌,因为牌子响东西就好卖,利润高,员工也更容易招和留。我原来曾在一家全球市占率>40%的公司工作,相比之下他们给员工的工资奖金并不高,因为自己的牌子牛,不需要对员工那么好。品牌好的公司,招纳代理商和客户也比较容易,哪怕有些瑕疵,也更容易得到死忠粉们的谅解,再给一次机会。

好的品牌必须从内到外,先征服自己的员工,让员工信服。从公司的使命宣言开始,到薪资待遇、公司文化,要牢牢抓住这些人的心,他们信,才能让客户信。

在客户那里,同样从这三个角度考虑建立品牌,差异化寻找目标客户,用5W模型仔细分析他们的需求。

品牌设计要抓人,让人闭上眼马上能想起来,要调动视觉、听觉、味觉、触觉、文案等各种感觉来加强自己的品牌形象与差异化,包装也极为重要。

再好的品牌也需要持续投入,不断强化,才不至于在信息爆炸的今天被后浪推到在沙滩上。强化同样可以从3E入手,改进功能,提升体验,创造新的意义,另外也可以通过改变参照物来提升自己产品的品牌。

一个好的品牌可以通过衍生品来创造更多价值,还有可能回馈品牌。品牌的延伸要注意先后次序和策略,当然也要注意与母品牌是否匹配。

品牌架构也有大学问,低端(高端)品牌、子品牌、联名品牌、新品牌乃至不同的型号都要仔细设计。

作者给出的品牌价值计算公式是营销剩余(单价减去营销成本的结果乘以销量)乘以营销效率(1减去总营销成本与总收入的商)。最后作者还给出了一个可量化的品牌崇拜的仪表盘,可以将品牌的各方面一目了然地体现出来。

国产品牌中,貌似蔚来在用户体验和口碑等方面做的不错。

本书的写作方式比较教科书化,不少理论,同时也有很多案例,包括Caterpillar、苹果、耐克、梅奥诊所、西南航空等等。搞Marketing的人可以好好研究研究。

英文EPUB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hu030Mh8vFQzzdDNNvVbhg?pwd=xr86 提取码: xr86

发表在 图书, 营销 | 留下评论

2008年金融危机史

《崩盘:全球金融危机如何重塑世界》(Crashed: How a decade of Financial Crisis changed the world),(英)Adam Tooze著,伍秋玉译,上海三联书店2021年出版,788页。

这本书作者Adam Tooze比较有名,是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研究政治经济史的专家。他出的书不多,但几乎每一本都获奖,引起很多严肃媒体的高度关注,成为现象级书籍。迄今为止他的作品有:《毁灭的代价》、《滔天洪水》、Shutdown等。

本书是一本研究2008年金融危机历史的史诗级专业著作,洋洋近800页,分4部分共25章,以翔实的数据、图表和深入的分析以及不时的幽默,较为全面的介绍分析了此次金融危机爆发的背景、原因、形成,发展以及一直到2017年的影响,包括美国在金融危机中的表现、欧洲的应对、德国在欧盟政治经济的影响、欧盟和希腊的关系、中国的经济放缓、乌克兰危机、英国脱欧、特朗普上台等等,也侧面描写了当年叱咤风云的知名人物如伯南克、盖特纳、DSK、拉加德、德拉吉等等。

金融危机是体制性的,隔段时间就要来一次。跟监管逐渐放松有关系。资本的贪婪把金融变成了击鼓传花的游戏,看谁最后接盘。

总体上来讲,本书作者认可美国及美联储在本次危机中发挥的力挽狂澜的作用,倒是批评欧盟(英国、德国)拖拖拉拉,措施总是不到位。

书里比较全面的一点是实际上对中国在金融危机受的害或者施加的影响并没有占用很大的篇幅(当然不知道中文版是否有删减),当然中国靠出口赚了很多美元,但真正在金融危机中及之后让美国、美联储大伤脑筋、花大力气大输血救助的是欧洲,规模要大的多,人家才是铁哥们。当然我们也发了4万亿,妥善解决了问题。书里也指出2015年的中国经济放缓,每个月上千亿美元的流出,给世界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并没有头脑简单的一味地说中国威胁论。中国在作者的眼中,可能在欧美的眼中,从来不是主角,倒是我们自己太以自己为中心了,反倒把全世界的注意力全引过来不好收场了。

现在欧美的反建制以及英国脱欧底层的逻辑是欧美的老百姓觉得金融危机又被玩了一次,都是这些精英搞的,最后受益的还是他们,生活得到改善的老百姓寥寥无几,所以他们决定把制度推翻,重新来一次,受够了。

G20也诞生于2008的金融危机,当然时过境迁,今天可能已经寿终正寝了。

其实乌克兰危机由来已久,并不仅仅是22年战争爆发才开始,书里写到,其实2000年以后欧盟和北约都在寻求东扩,包括格鲁吉亚也是同样的原因,2008年时就已经爆发过战争,普京受不了北约想把前苏联的这些小国纳入欧美体系,直接开战;俄罗斯2014年吞并了克里米亚半岛。而且乌克兰非常混乱,当时的当权者同意与俄罗斯站到一起,原因比较复杂。欧洲抠抠索索,在金融危机时东欧国家最需要的时候并没有大力支援他们,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欧盟其实在金融危机后对俄罗斯发动了残酷的金融战。

里面有很多专业性数据和概念的,并不是非常简单易懂,但看一看可以增加不少金融知识和对货币方面的了解。作者对时局的深入分析对理解世界宏观走向也有帮助。

Epub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ue-s8qKevHjNEmueu0jBcw?pwd=4ive 提取码: 4ive

发表在 图书 | 留下评论

知识分子在美国

《美国的反智传统》(Anti-Intellectualism in American Life),(美)Richard ofstadter著,陈思贤译,中译出版社2021年出版,500页。

这本书出版于60多年前,探讨的是美国有史以来知识分子的地位。作为一名知识分子(本书曾获普利策奖),作者认为作为社会的良心、时时反思批判时政的知识分子在美国是尤其不受待见的,这种反智传统有着悠久的历史,成因来自宗教、政治、文化、教育等四个方面。

请注意,西方说的知识分子,不是指一般上过学、读过书的人,甚至各行各业的专家也不能算,一般来说,书中及西方的知识分子,指的是思想界、教育家、作家等有大学问并且敢发声、影响世人思想的人。这样的人凤毛麟角。我们的当世大儒可以算知识分子,但那些钻裤裆、做生意的专家和教授只能算商人和小丑。

总的来说,福音派等美国新教传播者诉诸感性、追求传教结果的做法反对了宗教礼仪、为上层垄断的传统;美国这个民主社会憎恶精英及垄断知识者,奉行结果至上的实用主义。农民们憎恨读书人,商业上要求人们积极进取,行就行不行就不行,不能文邹邹的、太书生气了。商场上一度盛行读书无用论,“爷没上过大学,上过大学生”。反贵族、反建制的美国政治也不可能内圣外王,而要求总统候选人有男子汉气概,至少玩过橄榄球,参过军最好(拜登完了)。美国的教育也是追求让孩子融入社会,为民主服务,而不是削尖脑袋往上爬。

知识分子们在各个社会其实都很尴尬,一方面他们的立场决定了他们不能为五斗米折腰,不能为了生计而顺应潮流,另一方面如果他们跟世界保持距离,宿命必然是被疏离甚至唾弃。“知识分子在定义上是否就意味着他必须永远是一个批判者?他是否有可能在遵从社会潮流的同事忠于他的良知与智性?”

我们尊重智慧吗?每次是否都是用完知识分子之后就把他们当臭老九关进牛棚?

作者对美国的反智现象做了非常深入的分析,这本书从哪个角度说都是一本好书,台湾译者翻译的也很棒,书里有很多深刻的思考,一些摘录:

知识分子不是一般的职业人士,那是一群以不偏颇的才智、概括能力、自由推断、一手观察、创新、尖锐的批判为特征的人士。他们为思想而活。从传统上讲,他们秉承了苏格拉底的反省精神;就现代来看,他们最关怀弱势阶层的福祉,并以此为自己的使命。他们深信世界一定会回应自己的理性能力,渴望正义与秩序,对于人类具有独特价值,也因此具有惹是生非的能力。他们视思想游戏为生命中最主要的价值,以追求真理为快乐,不太关心实用。他们由此体现出一种虔敬感,一种兴致盎然的探究玩兴。

社会很难接受知识分子的这些品质。尤其是专家的兴起,让实用独领风骚。人们对专家能力望之兴叹,却因此将对专家的憎恶转移到知识分子身上。如果说他们对自然科学家不得不接受的话,那么对社会科学家便嗤之以鼻。人们自以为不理睬专家的意见,既是保持自己的独立见解、免于被摆布的必须,又是公开透明的民主精神的体现。他们为此嘲笑甚至是仇恨专家。在一种对一无所知不以为耻的氛围中,知识分子便成为让人出气的替罪羊。

要将冲突视为一种重要的、持续的现实,认识到人类社会基于不断妥协才得以存在。凡事不应该追求最终输赢,不追求你死我活的零和游戏,因为它破坏了有益于社会的平衡。要对细微差别保持敏感,看到事物存在各种层次,并不是非黑即白。世界上很多事本是相对的,没有一定标准,这样才符合人应有的谨言慎行态度。

知识分子的首要责任不是启蒙社会,而是反对社会现状—因为他们认为,只要是对社会现状的批判都应该是一种启蒙,而且能够为知识分子重新树立其正直与勇敢的形象。

Epub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umQUmiz2wtMjELkqJYU01Q?pwd=rrmu 提取码: rrmu

发表在 图书 |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