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打工妹的生活

《打工女孩》(Factory Girls: From Village to City in a Changing China),(美)张彤禾著,张坤、吴怡瑶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年出版,360页。

这本书作者是Peter Hessler(何伟)的夫人,两人同为写中国的美国记者/作家,明显男人的写作水平要高上一层。

书里作者是《华尔街日报》的记者,在对自己的中国后裔身份反省半天后,来到东莞观察、记录打工妹的生活。她跟踪记录了其中两个姑娘几年时间,跟她们一起吃饭、聊天、回乡过年,了解她们的成长、心理、交友、求学,甚至让人带自己到KTV去了解那些酒吧女孩的日常。她记录的时间段是本世纪初,那个年代变化快的让人炫目和怀念。

作为一个华裔女性,作者在观察别人时,也在找寻自我。这书中的人物,你能看到你自己的影子吗?那个叫伍春明的姑娘,对外界好奇,拼命研究如何成功,到处寻找生活的意义,男朋友换了一个又一个,还对养生书籍上瘾。

epub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k7RVFwGk9vSnHDVI1ZMQ1w?pwd=txxw 提取码: txxw

发表在 图书 | 留下评论

中国知识分子看啥书

发表在 图书 | 留下评论

一碗100多年的美国鸡汤

《世界上最神奇的24堂课大全集》,(美)Charles F Haanel著,福源、黄晓燕译,新世界出版社2010年出版,48万字。

这是一本出版了100多年的自我成长书籍,中文版也有多个版本,作者对美国的新思想运动贡献较多,本书当年即大获成功,大卖几十万本,也按自己的想法创立了几家企业。

全书说教较多,案例很少,不少地方有重复(我看的这个版本实际上是作者3本书的合集,分别是The Master Key System,The New Psychology和Mental Chemistry)。

本书强调精神力量,坚强的意志,强烈的渴望。作者认为这世界本质是意志,我们感受到的只是表象而已。

作者指出,只有多想成功才能成功,只要想要更多的钱才能发财,只有顺应自然,才能更健康,只有更爱人,才能得到更多的爱。光想负面的,只会招来更多负面的。所谓的吸引力法则。

作者强调要对自己无条件自信。绝不要对自己有任何负面想法(“我完整、完美、强大、有力、热爱、和谐而幸福”、“日复一日,方方面面,我正在越来越好”)!多多处、默想,少喝酒,多思考、创造,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作者指出,能思考是我们最大的财富来源。

要专注;要练习把成功具像化、视觉化,越具体越好。要不停积极地自我暗示。

总的来说本书比较唯心,但也有一定道理,不能只唯物,要兼容并包。

一些摘录:

“要想让你的潜意识发挥你所想要的功效,最简单的方法又是什么呢?那就是在内心里关注你所向往的目标。”

“所谓推销术,其实就是对暗示的理解和巧用。用得巧妙,往往能松懈对方的显意识注意力,激活并加速他的欲望,知道他作出赞同的响应。正是因为正视到了这种把暗示推入欲望中心的力量,才诞生了橱窗展示、柜台展示以及图画广告等花样翻新的推销方式,通过这些方式,暗示变得愈发强烈,一旦跟欲望的思想振动相和谐,就会强力促使行动的付诸实施。”

EPUB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9GvUcy8v17DrAweSIzzehQ?pwd=hq3k 提取码: hq3k

 

发表在 图书, 自我成长 | 留下评论

一个美国人在少林寺的青春

《少林很忙》(American Shaolin),(美)Matthew Polly著,陈元飞译,2014年出版,439页。

这本书是一位90年代初到少林寺学了一年多武术的美国年轻人的回忆录,作者是耶鲁大学高材生,文笔很好,极其幽默,还不时自嘲(作者在末尾的声明中说,白酒对他的记忆力损害不少。。。)。

作者今年57岁了,貌似一直以写作为生。迄今为止写了3本有关中国功夫的书,这是第一本,获奖不少,最近的一本是李小龙的传记。

到中国来,写中国的美国作家有不少,最知名的是赛珍珠,她的《大地》获得过诺贝尔奖;到中国山东传教几十年写出《中国人的品格》的铭恩博;最近的有写《老东北游记》、《长乐路》、《再会,老北京》和中国三部曲的何伟这几人;当然,写中国美食的扶霞是英国人。懂中国、看穿了中国的老外,不少。

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不知道,1982年公映的李连杰主演的电影《少林寺》当年是个绝对现象级的事件,引发了无数青少年的武侠梦,也吸引制作了很多少林题材的后期影视作品。片中的主题曲《牧羊曲》当年也红极一时。

这书里写他的家庭和成长,到中国来圆他的少年梦,来到北京、郑州、嵩山少林寺习武、比武的过程,中间穿插了很多他跟师傅、师兄弟和朋友们见到的趣事,和在少林寺遇到的奇奇怪怪的各色老外,还提到他拜后来的方丈释永信为师的过程。

作为结尾,作者2003年10年后故地重游再回少林的那一段很感人。他在那里找不到曾经的少林寺了,也很少遇到熟人。那种孤独感,和仿佛又回到过去的感受,在他看到一段一位普通老者表演武术时终于让他崩溃,在白酒的催化下泪流满面。

“晚宴过后,我们全都跑去看传统武术比赛。参赛者几乎都是年轻的学生,但比赛也设有资深组——在功夫世界里,就是指年龄在四十岁以上的习武者。多数资深习武者都是来自不同学校的功夫教练。他们一上场,就得到了各自学生们由衷的热烈欢呼。然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七十多岁的农民。他花白的头发上只有零星几缕黑丝。他没有穿功夫比赛常用的那种飘逸的丝绸服装,而是穿着平时下地干活时穿的衣服:一件厚厚的蓝色棉背心,灰色棉裤,还有传统的黑色功夫鞋。他的武器是一把朴刀——一头是厚重的大刀,另一头是尖尖的矛头。通常,表演时用的朴刀都是用空心木头制作,刀刃部分以锡为材料,这样更加轻便,可以增加持刀者的灵活性。而老人手中的是一把传统朴刀,木头十分厚重,钢质的刀刃已经生锈,看起来是那种祖辈相传的传家宝。他的武艺并不纯熟——很显然无法跻身三甲——但他的动作却散发出某种从容优雅的魅力。看着他转动刀身,调整朴刀,在垫子上来回踱步、弯腰起身,我突然想到,在过去的六十个春夏秋冬里,他肯定一直都在坚持练习。这意味着他的训练历经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功夫禁令、“文化大革命”以及如今资本爆炸的时代。老人双手粗糙,棕褐色的脸上满是深深的皱纹,可以想到,他这一辈子要么是个农民,要么是个体力劳动者,一生都困苦辛劳、起早贪黑、艰辛疲惫。但不知何故,他竟能抽出时间坚持练习武艺至今。所有这一切出乎意料地汇聚成了一股感情的激流,席卷了我,我发现自己不得不把相机放在脸上来掩盖满面的眼泪,这种感情与再次见到承教练的激动心情交织在一起,在白酒的作用下释放出来,一发不可收拾。我二十一岁时,最崇拜的是武僧们炉火纯青的武艺。我也想练好点什么,达到那种境界,练什么都行。但当我看着这位老者时,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却是他虔诚的专注。就是这种精神让佛教武术文化得以传承延续下去——到现在发扬光大——尽管也伤痕累累。随着老汉舞完了刀,我也坚定了自己的想法,我要热爱某样东西,什么都行,一定要强烈地爱,就像那位老者热爱少林功夫一样爱得轰轰烈烈、天长地久。”

作者在少林时20出头,他其实全书都在祭奠的,是他自己的青春。这种感觉,适合的BGM,是歌剧《采珠人》的那段知名咏唱调《Je crois entendre encore》。几年前,我重回大学校园,夜晚再回到曾经的教室时,心里同样翻腾不已,同样感慨万千。谁的青春不难忘!

我也曾在飞机上遇到过一个在少林寺学过一两年的一个法国小姑娘,并把她带回了家,请她吃了顿饭。后悔当初没多问问她的经历和感受。

epub链接:https://pan.baidu.com/s/1Y22tmoN6MRdWpMH8s-DVYA

提取码:rbAW

 

发表在 回忆, 图书 | 留下评论

创始人写的lululemon传记

《Lululemon方法》(The Story of Lululemon),(加)Chip Wilson著,赵磊译,中信出版社2024年出版,200页。

这本书是知名运动时装品牌lululemon创始人写的自传,讲的是他如何创业(第一个品牌是Westbeach,失败了),之后创立lululemon,主打垂直门店销售,并控股生产厂50%,力求把服装做的尽可能舒适、价格压得尽可能低,造福广大女性的初衷,以及后来把大部分股权卖给私募基金,与被基金控制的董事会斗争并最终出局的故事。

书里总结了他在跟资本家和他们的狗腿子管理层打交道中总结的一些血的教训。创业者可以从中吸取一些经验。从法律上来说资本家并没有错,Chip卖出了股权,他得到了一大笔钱,就不再能左右公司方向了。他只是后悔,认为自己当时太冲动,考虑不周。Chip现在仍然是Lululemon很大的一个股东,身价几十亿美元的富豪。Chip年轻时是很厉害的游泳运动员,不过他32岁时就被诊断出得了脸肩肌肉渐冻症,捐了1亿加元给这个罕见病的科研。

书里也有很多他商业战略、技术服装、经营管理方面的一些心得,如“为了企业增长而投入过多资金会削弱员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资金流受限实际上可以产生一家更强大的公司。”

书里他提出了重视产品研发和质量的关注,Chip实际上是Lululemon的首席产品官、首席创新官、首席品牌官。他一直高度关注产品,认为衣服应该尽量做的穿着舒适,面料要消除汗臭。他欣赏加拿大另外一家户外品牌ArcTeryx,现在已经是这家的股东,因为他认为他们家的东西质量一流。他书中也反对搞鞋子,而现在lululemon已经在卖鞋了。他理想中的lululemon是为30多岁的成功女性打造,今天lululemon也有不少男装了。

在国内lululemon已经有近百家门店了,貌似在国内的销售额超过了Nike。我有个前同事就在lululemon工作(并没见他穿自家衣服)。我第一件lululemon是10多年前买的,喜欢这个牌子是因为除了穿着舒服外,品牌低调标记不是那么明显。我比较过,在国内的价格要高于加拿大和法国,应了前几天说的那个凡勃伦效应,价格越贵,卖的越好,因为至少中国人喜欢用衣服来显示自己穿的起。

这书翻译的一般,不过作者很直率(加拿大人都这样,而且他已经几十亿美元了,没必要讨好任何人),对lululemon感兴趣的,可以看看。

epub链接:https://pan.baidu.com/s/17tMgYS3fo9I_5Ru4lmWNCQ

提取码:dzi6

 

发表在 图书 |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