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大卫

《大卫 休谟传》(The Life of David Hume),(美)欧内斯特 莫斯纳著,周保巍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年10月版(英文原再版于1980年),750页。
这本80万字的皇皇巨著是苏格兰哲学家休谟一生经历及思想发展的详细记录,全书以时间为顺序,分5部分、40章,叙述了他的家庭、成长、求学、著作、短暂的经商与从军、外交、从政、成名、在爱丁堡、伦敦、巴黎的交往、与教会的关系、在法国的受宠、与富兰克林、卢梭、亚当斯密、约翰逊、Boswell等名儒的交往、亡故。
休谟是我最喜欢的哲学家之一,前面有介绍过他的《人性论》,21岁的他的经验主义、对时间空间、自我的看法都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他的观点是极其超前的,开创了怀疑主义的先河(保持清醒,并切记要对一切保持怀疑 Keep sober, and remember to be sceptical),前不久推荐的《黑天鹅》作者塔勒布经常提到他;否定神迹,质疑教会,在今天看起来稀松平常,但在他那个年代,教会势力无孔不入,贯穿社会方方面面,发表那样的观点,从书中可以看到,是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的。
虽然终生不娶,但象富兰克林一样,休谟也绝非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他承认自己也虚荣,他与出版商的交往可以看出他是一名精明的商人,一生处处注意自己的财务状况,行事实用至上,他也是为数不多的在世即取得了巨大成功的哲人;成名后,也开始喜欢美酒美食(他最后也是因为肠胃问题丧命),在巴黎和爱丁堡不乏风流韵事,他自己在自传(书后有附)里也说“我因为与谦抑的女子相处,觉得特别快乐,所以她们待我也很好,使我没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
“理性是,并且也应该是激情的奴隶,除了服务和服从激情之外,再不能有任何其他的职务”。
“我们生性脆弱,而且这种脆弱遍及我们所使用的万事万物。没有任何人类建制能臻至完美。”
值得一提的是,休谟也是了不起的历史学家,他的《英国史》在世时为他获得了比《人性论》更大的名声。“历史是智慧的伟大情人,为我们提供了各式各样的范例。”历史是为了未来而加以诠释的过去。
休谟临死极其超然,颇有苏格拉底风范。
自传里三次提到天性乐观,遇事不会被负面情绪纠缠不休。“就天性而言,在看待事物的时候,我总爱看积极的一面,而不爱看消极的一面。我想,一个人如若有了这种心向,远比生在年入万镑的豪富之家还要幸福。”
“。。。我的为人。。。和平而能自制,坦白而又和蔼,愉快而善与人亲昵,最不易发生仇恨,而且一切感情都是十分中和的。我虽是最爱文名,可是这种主情也并不曾使我心酸,虽然我也几度遭遇挫折。青年人和不自检束的人也乐与我相处,正如勤恳的人和致力文艺的人乐与我相处似的。”
书中也提到了他对自己性格的总结:
“1. 一个大好人,毕生追求的不变目标就是恶作剧。
  1. 对各种虚幻之物不感兴趣,因为虚荣已取代了其他的各种激情。
  2. 非常勤勉,但既不为自己也不为他人效劳。
  3. 下笔放肆,但出言谨慎,行动尤其如此。
  4. 如若他不曾逢迎,他本没有敌人。看起来似乎渴望被公众憎恨,但最后只落得骂名。
  5. 从未被敌人所伤,因为他从未恨过敌人。
  6. 免于世俗偏见,但充满了自己的偏见。
  7. 非常害羞,有点谦恭,但绝不卑微。
  8. 一个能做事的傻瓜,其所做之事就是智者也鲜能完成。
  9. 一个经常犯浑的智者,这种浑事就是大傻瓜都不会犯的。
  10. 热衷社交,但喜欢独居。
  11. 尽管只有一点小机智和小幽默,但性格欢快。
  12. 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狂热分子,一个根本就不职位获知真理的哲学家。
  13. 一个推崇本能而非推崇理性的道德主义者。
  14. 一个既不曾冒犯丈夫也不曾冒犯妈妈的花花公子。
  15. 一个不自炫渊博的学者。”
中文翻译的极好。但本书有点过于平铺直叙,除了铺陈事实外,鲜有神来之笔。
发表在 哲学, 图书 | 留下评论

无常命运及应对 《随机漫步的傻瓜》

《随机漫步的傻瓜》(Fooled by randomness),(美)塔勒布著,盛逢时译,中信出版社2012年出版,202页。

《随机漫步的傻瓜》是投资人、作家、哲学家塔勒布的第一本书,讲的是他对投资界世俗成功的怀疑以及对不确定性的探索,目的只有一个,如何更久的生存下去。同一个作者不久后出版了名闻全球的《黑天鹅》,这第二本畅销书更凌乱更难懂,智慧散落,但谁说的好书一定要有条理,简单易懂?智慧如果唾手可得,也就不叫智慧了。不付出千辛万苦,怎么会珍惜自己悟出的智慧?

这本书虚构了几个人物,可以当故事读。不少地方笔锋辛辣幽默,很像华尔街文学其他两本有名的书:《说谎者的扑克牌》(Liars’r pokers)和《客户的游艇在哪里》(Where are the customers’ yachts).

塔勒布对索罗斯和索罗斯推崇的哲学家波普尔都很推崇。

我的人生观

全书最后作者在回顾了古希腊斯多葛派哲学的观点后,对如何应对无常的命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有关斯多葛派,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最后部分做了很好的综述并与其他经典人生观做了对比。)面对命运的羞辱,我们至少可以做一个人,宠辱不惊,保持自己的本色,面带微笑走过地狱。不必妄自菲薄,也不要妄自尊大。完全接受自己。我存在自然有存在的意义,这世界因我而不同。活出自己。采取主动,多想想为什么,事情可以有什么不同更好的做法。怀疑一切,但仍然控制情绪、尊重理性。从过去中学习,但不要被过去束缚。不要怕出尔反尔。虽然听起来有点马基雅维利,但毕竟真正重要的是真理,不是面子。

总的来说,本书不厚,故事性很强,翻译的也不错,读起来很轻松。

发表在 哲学, 图书 | 留下评论

一本关于未来的智慧书

《黑天鹅 – 如何应对不可预知的未来》(The black swan: the impact of the highly impossible),(美)塔勒布(Nassim Nicholas Taleb)著,万丹、刘宁译,中信出版社2011年10月版(英文原著出版于2007年),2017年10月重印,375页。

作者是谁

Taleb生于黎巴嫩,祖父曾是政府部长级高官,亲眼目睹了自己的国家如何在半年内从和平走向战争,自己的家园一夜之间被毁,因此饱尝无常命运的苦果,后到法国、美国求学,从沃顿商学院毕业后成了交易员,后来成立了自己的基金。现在的职业是大学教授和基金顾问。他自己称自己是个“闲人,职业冥想者,懒洋洋地坐在咖啡馆,远离办公桌和各种组织,睡到自然醒,贪婪地阅读”。非常喜欢长时间散步。饱读诗书,乐于反思。勇于戳破诺贝尔经济学奖、高斯分布(钟形曲线)、美联储等权威的肥皂泡。他曾预测了2001年9 11事件(当然,在书中他谦虚地提到他没有准确地预测,只是觉得什么事都有可能发生)和2008年的金融危机。

无常

所谓黑天鹅指的是发生可能性小但有其合理性而且影响巨大的事件。是那种“为什么我没想到这种事会发生?”的事情。塔勒布认为,历史是由这些事件决定的。

作者是金融界人士,一开始做交易员,后来成立了自己的基金,预测和管理风险是他的本职工作,投机、赌博就是他的饭碗。根据他的思考和研究,他把人类对于较大的风险视而不见的现象在本书里进行了披露。从这个意义上说,本书并不仅仅适用于金融业、企业管理,同样适用于我们每一个人如何管理自己的一生。的确,人生无常,本书最后,作者回到出生的黎巴嫩村庄,找到父亲和叔叔的坟墓,指着旁边的一块空地,说,那是我的Plan B(退路)。应对工作、生活中的难以预料的、颠覆性的剧变,你有什么退路?

本书的第一个评论是王石的:7年前,万科集团销售金额不足92亿元。今天万科一个月的销售金额就能超过100亿 – 这是个缩影。在过去30年里,我们经历了一个又一个的“想不到”。未来30年,我们还会经历一个又一个的“不确定”。

联系去年发生到王石本人身上的事情,人生的确充满未知。

发生在我自己身边的例子是,我的前任在中国工作时顺风顺水,呆的很舒服,有一次一起去意大利出差,他感慨说,他最担心的事是公司被收购(然后他有被换掉的风险)。几个月后,公司没有被收购,他被我换了,又过了5个月,他离开了公司。

有多少次我们以为找到了幸福终点站,一劳永逸,结果却发现那只是短暂停留的月台,我们来不及看看周围的风景,又匆匆被命运带向下一个未知?

预言与创造

本书有一种未来不可预测、人生无常的佛系消极倾向,我们都说,预测未来的最好方式是去创造它;往深里想,他发表9 11预测是在事件发生不久前,作为一个阿拉伯人,他对这个阴谋知道多少?2008年金融危机也是有导火索的(有一部电影叫Margin Call),他所在或所知的基金跟导火索有没有关系?

阅读

“我坚持认为博览群书对我而言非常重要,它表明一个人在思想上是真正具有好奇心的,说明你具有开放的思维并且可谓探寻他人的思想。最重要的是,一个博览群书的人对自己的知识是不满意的,这种不满意是避免柏拉图化,避免成为5分钟经理或者过度专业化的无聊学者的绝佳防护墙。实际上,不读书的学术会造成灾难。”

看看别人对自己的专业如此细致深入的思考,让我对我现在的工作上花的精力感到羞愧和肤浅。

珍爱生命,远离手机

作者极度排斥报纸和社交媒体。他在书中说“关掉电视机,尽可能少读报纸,不看博客,训练推理能力以控制决策,对重要决策注意避免使用系统1(即启发性或实验性系统),训练自己辨别情感与经验事实之间的区别)”。的确,我们花在手机上的时间太多了。大多数时间根本不是在动脑子,而是被动被各种垃圾信息轰炸。信息越多,我们看的越忙,思考的越少。不要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了。开动脑筋,想象!

绝不从众

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

世界越来越不公平。富的越富,穷的越穷。

作者推崇卡尼曼,书里也引用了很多行为经济学的实验。

在现在的世界里,重要的东西往往乏味而无情。

书呆子无用,跳出框框思考最重要。要从现实到书本,而不是书本到现实。

如果你确立了自己的标准,你对自己的生活会有大得多的控制。你在一个自己设计的游戏里更难以失败。

一种思想要获得传播,就必须与我们的本性相符。

所以你对辱骂要变得麻木,尤其在你学会想象那个辱骂你的人是某种缺乏自制力的吵闹的猴子的变种的时候。只要保持镇定和微笑,专心致志地分析那个说话者而不是他的话,你就会赢得这次争论。

我们活着就很幸运。不消失就已经很伟大了。避免了失败就是成功。

如何理财

应该极端保守或极端冒险,中庸是最危险的。把85%到90%的钱头到最安全的地方,比如国债;剩下的10-15%投到非常投机的赌博中,并尽量使用各种杠杆来最大化。在损失非常有限的时候,必须尽可能主动出击,大胆投机,甚至“失去理智”。

我们之外

小的时候我似乎是一个哲学家。我趴在地上观察蚂蚁或蚂蚱时,经常想到,我轻轻一个动作就能让它改变方向,反过身来,甚至把它碾死;作为一个小生灵,它会不会觉察到,在它之外,有一个更高级的智慧生命在观察它,以它不能理解的力量改变着它的生命乃至命运?在我们人类之外,是不是也有同样的我们无法感受的智慧在观察我们,嘲笑我们,以我们完全无法理解的方式与力量,左右我们的命运呢?

这本书远不止这个概念这样简单,充满了很多对工作、生活的思考。很多地方让人放下书本,陷入深思。也有很多好笑的笑话。我很后悔现在才看这本书,看完后买了他其他所有的书籍。

发表在 哲学, 图书, 自我成长 | 留下评论

世界末日的一年 《无夏之年》

《无夏之年》(The Year Without Summer: 1816 ), 克林格曼著,李矫、杨占译,化学工业出版社2017年版,260页。

这本书讲的是1815年印度尼西亚坦博拉火山大爆发,火山灰进入大气层,引起了次年全球气温降低、粮食减产、欧美主要国家饥荒、政局不稳的故事。加拿大和美国东部、南部几乎全年暴雪、暴雨、干旱成灾,农业歉收,致使大批人口饿死、迁移到西部和南部去,这一年麦迪逊总统执政最后一年,门罗被选为新总统;英国面临着同样的困境;贫穷的爱尔兰受灾最深;欧洲大陆各国也饥寒交迫。然而这一年因为天气很差,文人们不能游山玩水,所以有很多时间创作,拜伦、雪莱、透纳、玛丽 雪莱都留下了他们的杰作,可见万事皆有好的一面。

1816年中国是道光年间,云南大干旱,台湾12月也降下大雪。印度暴发霍乱,并外传到各国。

时至21世纪,今天的人类物产丰富,科技大大发展,抵御这样的天灾的能力应该有所提高,至少不必因为一年农业歉收导致饿死几十万人吧?倒是人搞人的水平也日新月异,原子弹足以毁灭人类。

天灾人祸,这是不平凡的一年。本书作者是美国大学教授,从搞气象的同事那里搞到了不少史料,资料翔实,叙述各国形势有条理,本书翻译和编辑的都很赞,读起来是一种享受。

发表在 图书 | 留下评论

好奇者永生 《压榨式提问》

《压榨式提问》(A Curious Mind: The secret to a bigger life),(美)Brian Grazer著,白玮琪译,文汇出版社2017年版,225页。

英文原版封面,画这幅图的是个有名的艺术家Jeff Koons

这本书的中文译名和英文原名的差异,以及中文图书的包装、策划,除了让人怀疑中文策划有没有读过本书,而且充分说明了中美两国文化的差异。中国人好像喜欢说压榨、碾压等突出人与人差别的字眼;貌似我们的文化就是竞争。而本书的英文原名和全部内容,没有一点是关于压榨的,更多的是围绕好奇心这一主题。顺便吐槽一句,现在出版的好多中文书喜欢硬壳外面包软壳,软壳外头再套上一圈毫无用途、只做宣传的纸质宽带子。这是纯粹的过度包装,而书籍这种文化产品,是以内容取胜、最不需要包装的。

本书作者Brian Grazer

作者是个成功的电影制片人,共同创立了Imagine制片公司,拍了不少知名片子,如《美丽心灵》、《阿波罗13号》、《达芬奇密码》等,熟谙引人入胜的技巧,因此这本不厚的书充满了作者的个人经历、与名人见面的故事,读起来很轻松。

什么是好奇心?好奇心就是想知道个究竟,想以另外的方式看这个世界。好奇才能发现,有发现才能创新。吸引人最首要的任务就是激发好奇。但好奇心要和毅力结合才能有结果。作者靠好奇心找到了工作,制作了上百亿美元票房的电影,结了四次婚。这本书,说教很少,基本上是作者的自传。你对生活、他人、这个世界有足够的好奇吗?作者认为,领导的一个比发号施令更好的方式是问问题,真正的问题,并仔细倾听。你能做的到吗?(我以前和一个姑娘交往时,曾想除了行动和问问题,不说任何其他的,结果把她激怒了,跟我说了拜拜。)

祝您永远如初生的婴儿般好奇!

发表在 图书 |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