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年前关于民主的思考

《论美国的民主》下,(法)托克维尔著,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2017年版,500页。

本书写于上册出版5年之后,比起上册是作者刚刚访美归来,满腔著作等身、平步青云的热血,下册在仕途不得意的背景下更多了对美国政治、社会的回顾和分析,对美国方方面面的特点和民主的关系进行了详尽的思考,提出来自己对民主集权走向的担忧,以及跟欧洲当时政治走向的比较。书中很多洞见和预测至今仍然有效,非常惊人。

看一看拉斯基酸酸的对背景的介绍和评论,可以理解,托克维尔书中所写的,部分是他自己头脑中的乌托邦;的确,人非圣贤,怎么可能能在短短9个月内就完全摸透一个国家呢?即使敏锐如托克维尔,但他当时毕竟只有25岁啊!

很多评论家说托克维尔是孟德斯鸠的继承人,的确,本书中可以看到很多《波斯人信札》类的比较。

托克维尔还著有一本非常有名的书,《旧制度与大革命》,前面也有过介绍。

科学方面,美国人重使用轻理论:“在这种熙熙攘攘、利害冲突频仍、人们不断追求财富的环境下,哪里有必要的安静供人们进行深刻构思呢?当你周围的一切都在活动,而你本身已被裹进席卷万物的激流,并且每天都漂浮在这个激流之上的时候,你怎么能停下来思考高级科学呢?”

对美国的文学也有深刻的预见,直到今天,美国的畅销书仍然是满足消费者感官刺激需求的消费品。

妇女工作的重要性:

在法国我听到过一句话:tous les metiers sont nobles. 没想到这话来自Tocqueville。所谓自食其力者值得尊重

宗教与政治的关系—-中国现在是不是需要宗教来约束一下我们的道德底线?

近200年前的中国已经躺枪。200年后的现在的中国,还在抄,抄的起劲,抄的上瘾。

下面这一段,不是我们今天社会的真实写照吗?振聋发聩!

集权的下一步是战争

一些对人性的观察:

发表在 图书 | 留下评论

民主颂歌《论美国的民主》(上册)

首先抱歉,这篇书评有点长。不过好的东西,没有不需要付出的;花的时间和精力越多,就越珍惜。

有些事跟我们其实关系很大,我们都坐在这辆公共汽车上,如果不关心,漠然处之,以为只是别人的事、神仙打架,也许哪天一瞬间就长瞑江底了。

今天看完了无数书单上出现的、19世纪30年代写成的名著《论美国的民主》(上册),法国人托克维尔著,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2017年版,561页。

托克维尔是个奇才,去美国总共9个月时间,30几岁就写成此书,名声大振,随即入选为法兰西院士。这是法国文人的最高荣誉。

本书对当时美国对政治体系做了全面介绍。那时候美国还是处在青少年时期的国家,从英国独立出来不久,宪法和三权分立确立才几十年的历史。

这本书可以说是一曲嘹亮的民主颂歌。作者认为,人类社会就像浩瀚大海,纵有风浪,归根结底整个海面还是大部分时间是归于平息的;亿万众生也应该平等共处才对。作者眼中,民主虽然修修补补,小变不断,但其核心方向是繁荣富强,人民生活幸福,民主是真正能使国家强大的制度。

作者这一段说的极好:

你要求社会及其政府做些什么呢?对此,是需要加以说明的。

你想使人的头脑达到一定的高度,让它以宽宏大量的眼光去观察这个世界上的各种事物吗?你想让人们对物质财富产生一种鄙视感吗?

你要养成和保持坚强的信念吗?

你要使风尚高雅、举止文明和艺术大放异彩吗?你向往诗歌、音乐和荣誉吗?

你试图组织一个民族对其他一切民族采取强力行动吗?你打算创办伟大的事业,而且不管成败,使其名留青史吗?

假如你认为人生在世的主要目的就是如此,你就别要民主政府,民主政府肯定不会把你带到这个目的地。

但是,假如你认为把人的智力活动和道德活动用于满足物质生活的需要和创造福利是有益的;假如你觉得理性的判断比天才更对人们有利;假如你的目的不是创造英勇的美德,而是建立温良的习惯;假如你喜欢看到弊端少造成一些罪孽,而且只要没有重大犯罪,你宁愿少见到一些高尚行为;假如你以在一个繁荣的社会里生活为满足,而不以在一个富丽堂皇的社会里活动为得意;最后,假如在你看来政府的主要目的不在于使整个国家拥有尽量大的力量或尽量高的荣誉,而在于使国内的每一个人享有更多的福利和免遭涂炭;那末,你就得使人们的身份平等和建立民主政府。

紧接着的这一段更触目惊心:

美国总统其实权力处处受到制约:他可以制定法令、签订条约,但必须经过参议院批准才能生效;他可以提名官员,但也必须经过批准(即使到今天,特朗普提名的官员也要经过参议院批准)。美国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互相制约的设计真是高明。参众两院互相制衡的设计也非常聪明。特朗普的一些政令,法官也能否决。

作者眼中,人的素质(书中三番五次提到的moeurs,翻译成民情,我理解用素质更合适)、法制、自然条件是实现民主的三个主要条件。教育是极其重要的;不断提高民众认知水平才能保证他们做出好的选择,独立思考,而不是人云亦云。辩论也极端重要,真理越辩越明。言论自由是民主的基石。

民主是以平等为基础的,人民是真正的主人,穷人说了算,领导人不能太拿自己当事儿,只是个几年就被选下去的管理者,权力有限。中国讲了几千年的孔夫子,尊卑、等级,恐怕这个平等的概念不容易实现。看完了此书,心中暗自叹息,如果书中观点正确,中国永远超越不了美国。

美国的民主也是以底层(乡镇)自治为基础的,核心理念是每个人是自己利益的最佳裁判、保护者,不需要别人来管;而公共事务则需要群策群力干好。作者不认为任何中央政府能全知全能到照顾好一切方面和细节。 

当然,作者指出,即使是近乎完美的美国民主也是很多缺点和巨大隐患的,法律太朝令夕改,黑人奴隶制也是个大炸弹。有关多数的暴政:要切实注意保护少数人的权益。

托克维尔的政治哲学里,力量是至关重要的,国家只有联合起来(在美国是联邦,欧盟后来也是借鉴了这个才联合在一起的吧?),才能生存。

美国各州之间相互独立,各自的事各自说了算,不内斗,大概也跟美国是个年轻国家,历史很短,各州之间没有什么积怨有关系吧?

有意思的是,21世纪的今天,黑人在美国的下场比印第安人好,上一个总统是黑人,而印第安人已经近乎绝迹,被更高的文明淘汰殆尽;所谓顺我者昌啊。

加拿大也是联邦,也地广人稀,为什么不如美国?托克维尔虽然是法国人,不过对法国是很批判的;他认为跟英裔美国人比起来,法国人不够上进,不够坚定,喜欢享受,不讲平等,在美洲失去了大片殖民地,而且没有前途(包括加拿大)。当然他对英裔美国人的认识也是清醒的,他犀利地指出,这是地球上最贪婪的一群人,为了把印第安原住民赶尽杀绝无所不用其极。我之前在加拿大的女朋友说过,蒙特利尔是堕落的一座城市(她很聪明,后来去了多伦多)。

书中一个有意思的观点是,及时、温和的反馈、提醒与修正,比等很久再给很严厉的惩罚要好的多。

作者的文笔极棒,条理清楚,可以说字字珠玑,妙笔生花,虽然是纯说理性的大部头,但读起来让人很享受,对人性的深刻分析和对未来的准确洞见让人受益匪浅,董果良翻译的这个版本也很赞。我很遗憾现在才看这本书。 下周看下册。

发表在 图书 | 留下评论

《七夏娃》

前不久看过一本书,提到一个观点,科幻小说是值得关注的书籍类别,因为其作者对未来的预测能催人思考。这是近两年很火的一本科幻小说,比尔盖茨推荐过,最近出了中文版,翻译的是台湾人,行文中很多台湾中文词汇。故事创意不错,想象力也可以,不过相比《沙丘》、《海伯利安》等科幻巨著,本书人物刻画的较为模糊,行文也不是那么流畅和优美。

本书的英文书名,seveneves,反过来也是一样。据说同名电影2019年推出,当中肯定有些令人难忘的场面,希望会更吸引人。

这本书共3本,800多页,喜欢科幻小说的朋友可以用来杀时间。除此之外,我实在没什么可说的。

发表在 图书 | 留下评论

成王败寇 《钢铁帝国》

《钢铁帝国》(Iron Kingdom – The rise and downfall of Prussia),(澳)克拉克(Christopher Clark)著,王丛琪译,中信出版集团2018年1月版,674页。

这本厚厚的历史书试图以全景的方式按照时间线索来探讨普鲁士这个今天不存在的王国来龙去脉。作者的写作手法比较独特,风格有点像凭《罗马帝国衰亡史》闻名于世的爱德华 吉本,史实中掺杂着评论,而且对人物着墨不多,罕有让人热血奔涌的英雄事迹,哪怕连腓特烈大帝、克劳塞维茨(战争论作者)、铁血宰相俾斯麦、黑格尔、马克思这些人物都是很轻描淡写地带过,很多时候是在叙述一个主题时顺便说起。

普鲁士是个完全虚构的名词,是现在德国一小块地方,逐渐通过对外扩张而成为德国最大的封建王国。霍亨索伦家族统治了500年,直到1918年才退位给魏玛共和国。普鲁士的历史因此跟历任霍亨索伦家族的统治者有很大的关系,比较知名的人物,除了腓特烈大帝,还有威廉皇帝、威廉二世等。这个尚武王国的历史也左右了17世纪到20世纪的欧洲,反拿破仑战争、普法战争、一战、二战,军国主义主导的这个国家靠战争兴起,因二战的失败而灭亡于希特勒手上。

这本书对了解普鲁士乃至德国、欧洲的历史、宗教、文化、政治、科技发展等等有帮助,看看本书就知道希特勒二战中对待犹太人不是他的发明,甚至希特勒也不是偶然。这本书的翻译也不像网上说的那么差,不影响阅读。

看这本书,只有一个体会:成王败寇。 

发表在 历史, 图书 | 留下评论

被讨厌的勇气

《被讨厌的勇气》,(日)岸见一郎、古贺史健著,渠海霞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年版,194页。

这是一本以对话形式介绍阿德勒心理学的书籍。之所以采用对话的形式,是因为作者比较崇尚苏格拉底、佛经等的典籍的形式。

简单来说,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认为,接受自己、信任他人、做出贡献的人,就能得到幸福。幸福是自己寻找的,不是别人能给予的。过去的只能接受,我们能改变的只有自己的态度和认识,过好眼下每一天。不要怨天尤人,动不动找借口。不成功,不幸福,只能怪自己。人的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追求他人的认可是一个很大的误区,评价别人,不管是批评还是表扬,都是在操纵别人。一旦开始争论谁对谁错,基本上就是进行权力之争。要把人看成伙伴而不是敌人。人人不同但平等。人的自负源于自卑。真正的自由,是活出自己,别人喜欢与讨厌是他们的事。走自己的路可能迷路,但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幸福。要在一个大集体里找到自己,对别人有用才有价值。每个人的人生意义不同,意义是自己给的。

我是不是太喜欢讨别人欢心?喜欢讨好别人的人,贱。让别人评价自己,就是认为自己低人一等。很多中国人一生都在寻求别人的认可。

所谓的面子,其实也是权力关系。很多人说我难接近,工作把我变的势利、功利,还是我本人就是如此?劳动合同本质上确定了现代奴役关系。生意中一切都是计算、交易。平等待人很难。

总的说来本书中介绍的阿德勒的观点,跟有些佛教观点很像。一视同仁地待人,就是内观所说的平等心。活在当下也很佛系。

这本书的名字有些哗众取宠,让人想起一部日本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

本书较为浅显,对阿德勒的思想做了比较直白的分析,对我们一些人生问题给出了指南。这是积极正面的一种说教,当然在当前年轻人迷茫之际有很大的市场。翻译的还可以。

发表在 图书, 自我成长 |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