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日历
2025 年 7 月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分类
新评
- zhengpengxin 发表在《如何知行合一》
- SherryZhu 发表在《老当益壮》
- El_Contusion 发表在《一本真正的加拿大小说集》
- Joe 发表在《About》
- xiaojun76 发表在《《人性论》》
旧帖
- 2025 年 6 月 (5)
- 2025 年 5 月 (8)
- 2025 年 4 月 (6)
- 2025 年 3 月 (11)
- 2025 年 2 月 (11)
- 2025 年 1 月 (15)
- 2024 年 12 月 (11)
- 2024 年 11 月 (12)
- 2024 年 10 月 (13)
- 2024 年 9 月 (10)
- 2024 年 8 月 (8)
- 2024 年 7 月 (14)
- 2024 年 6 月 (14)
- 2024 年 5 月 (13)
- 2024 年 4 月 (13)
- 2024 年 3 月 (14)
- 2024 年 2 月 (13)
- 2024 年 1 月 (12)
- 2023 年 12 月 (15)
- 2023 年 11 月 (13)
- 2023 年 10 月 (14)
- 2023 年 9 月 (11)
- 2023 年 8 月 (13)
- 2023 年 7 月 (11)
- 2023 年 6 月 (16)
- 2023 年 5 月 (11)
- 2023 年 4 月 (9)
- 2023 年 3 月 (6)
- 2023 年 2 月 (5)
- 2023 年 1 月 (13)
- 2022 年 12 月 (11)
- 2022 年 11 月 (14)
- 2022 年 10 月 (14)
- 2022 年 9 月 (12)
- 2022 年 8 月 (14)
- 2022 年 7 月 (6)
- 2022 年 6 月 (10)
- 2022 年 5 月 (9)
- 2022 年 4 月 (15)
- 2022 年 3 月 (14)
- 2022 年 2 月 (7)
- 2022 年 1 月 (10)
- 2021 年 12 月 (12)
- 2021 年 11 月 (13)
- 2021 年 10 月 (30)
- 2021 年 9 月 (13)
- 2021 年 8 月 (9)
- 2021 年 7 月 (5)
- 2021 年 6 月 (3)
- 2021 年 5 月 (4)
- 2021 年 4 月 (3)
- 2021 年 3 月 (4)
- 2021 年 2 月 (5)
- 2021 年 1 月 (9)
- 2020 年 12 月 (4)
- 2020 年 11 月 (6)
- 2020 年 10 月 (3)
- 2020 年 9 月 (8)
- 2020 年 8 月 (8)
- 2020 年 7 月 (4)
- 2020 年 6 月 (5)
- 2020 年 5 月 (7)
- 2020 年 4 月 (12)
- 2020 年 3 月 (4)
- 2020 年 2 月 (4)
- 2020 年 1 月 (6)
- 2019 年 12 月 (9)
- 2019 年 11 月 (3)
- 2019 年 10 月 (3)
- 2019 年 9 月 (4)
- 2019 年 8 月 (9)
- 2019 年 7 月 (3)
- 2019 年 6 月 (3)
- 2019 年 5 月 (3)
- 2019 年 4 月 (3)
- 2019 年 3 月 (3)
- 2019 年 2 月 (5)
- 2019 年 1 月 (3)
- 2018 年 12 月 (4)
- 2018 年 11 月 (6)
- 2018 年 10 月 (7)
- 2018 年 9 月 (5)
- 2018 年 8 月 (8)
- 2018 年 7 月 (10)
- 2018 年 6 月 (1)
- 2018 年 5 月 (1)
- 2018 年 4 月 (4)
- 2018 年 3 月 (4)
- 2018 年 2 月 (6)
- 2018 年 1 月 (7)
- 2017 年 12 月 (8)
- 2017 年 11 月 (6)
- 2017 年 10 月 (8)
- 2017 年 9 月 (5)
- 2017 年 8 月 (5)
- 2017 年 7 月 (8)
- 2017 年 6 月 (1)
- 2017 年 5 月 (5)
- 2017 年 4 月 (5)
- 2017 年 3 月 (2)
- 2017 年 2 月 (2)
- 2017 年 1 月 (4)
- 2016 年 12 月 (3)
- 2016 年 11 月 (6)
- 2016 年 10 月 (3)
- 2016 年 9 月 (5)
- 2016 年 8 月 (9)
- 2016 年 7 月 (6)
- 2016 年 6 月 (5)
- 2016 年 5 月 (4)
- 2016 年 4 月 (5)
- 2016 年 3 月 (7)
- 2016 年 2 月 (3)
- 2016 年 1 月 (5)
- 2015 年 12 月 (6)
- 2015 年 11 月 (5)
- 2015 年 10 月 (3)
- 2015 年 9 月 (6)
- 2015 年 8 月 (10)
- 2015 年 7 月 (4)
- 2015 年 6 月 (12)
- 2015 年 5 月 (14)
- 2015 年 4 月 (8)
- 2015 年 3 月 (18)
- 2015 年 2 月 (6)
- 2015 年 1 月 (9)
- 2014 年 12 月 (5)
- 2014 年 11 月 (4)
- 2014 年 10 月 (7)
- 2014 年 8 月 (3)
- 2014 年 6 月 (1)
- 2014 年 5 月 (7)
- 2014 年 4 月 (1)
- 2014 年 3 月 (4)
- 2014 年 2 月 (10)
- 2014 年 1 月 (12)
- 2013 年 12 月 (12)
- 2013 年 11 月 (19)
- 2013 年 10 月 (5)
- 2013 年 8 月 (3)
- 2013 年 6 月 (3)
- 2013 年 5 月 (2)
- 2013 年 4 月 (13)
- 2013 年 3 月 (2)
- 2013 年 2 月 (12)
- 2013 年 1 月 (1)
- 2012 年 12 月 (1)
- 2012 年 9 月 (1)
- 2012 年 8 月 (3)
- 2012 年 7 月 (3)
- 2012 年 5 月 (2)
- 2012 年 4 月 (3)
- 2012 年 3 月 (1)
- 2012 年 1 月 (1)
- 2011 年 12 月 (2)
- 2011 年 11 月 (2)
- 2011 年 10 月 (4)
- 2011 年 9 月 (5)
- 2011 年 7 月 (3)
- 2011 年 6 月 (3)
- 2011 年 5 月 (8)
- 2011 年 4 月 (7)
- 2011 年 3 月 (20)
- 2011 年 2 月 (10)
- 2011 年 1 月 (4)
- 2010 年 12 月 (13)
- 2010 年 11 月 (8)
- 2010 年 10 月 (7)
- 2010 年 9 月 (10)
- 2010 年 8 月 (4)
- 2010 年 5 月 (1)
- 2010 年 4 月 (1)
- 2009 年 11 月 (1)
- 2009 年 6 月 (1)
- 2009 年 1 月 (1)
- 2008 年 12 月 (3)
- 2008 年 11 月 (7)
- 2008 年 10 月 (6)
- 2008 年 8 月 (1)
- 2008 年 7 月 (2)
- 2008 年 6 月 (1)
- 2008 年 4 月 (2)
- 2008 年 3 月 (5)
- 2008 年 2 月 (9)
- 2007 年 3 月 (1)
- 2006 年 9 月 (4)
- 2006 年 8 月 (1)
- 2006 年 5 月 (1)
- 2006 年 2 月 (2)
- 2005 年 12 月 (2)
- 2005 年 11 月 (9)
- 2005 年 10 月 (2)
- 2005 年 9 月 (6)
- 2005 年 7 月 (2)
- 2005 年 6 月 (1)
- 2005 年 5 月 (15)
《被掩埋的巨人》
《被掩埋的巨人》(The buried giant),(英)石黑一雄著,周小进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6年版,328页。
我最近几天被《资本论》的枯燥折磨的不行,适逢假期,想找点故事消遣一下。最近好像没什么好看的电影,于是从书架上抽下了这本买了很久但一直没看的新晋诺贝尔奖获得者石黑一雄的小说。
前面介绍过同一作者的其他两本书:《小夜曲》和《远山淡影》。本书与那两本的故事背景大相径庭,发生在6世纪的英格兰,讲的是一对老夫妇离家旅行途中所见所闻,把沉重血腥的种族战争回忆与老夫妇两人的个人情感生活巧妙地联系在一起。这本书写了很多,现实,毕竟是复杂的。
和作者的其他书籍一样,本书也是有关回忆的。选择性的、被掩埋的回忆可以唤醒,但随之而来的代价,我们承担的起吗?
全书以老夫妇两人开始,也以他们两人乘船登岛结束。那个船夫,很像是冥府摆渡人。人,说到底,终究是孤独的。
石黑一雄的书永远都不把话说透,一直都需要读者自己脑补。繁复的细节,难以猜测的故事发展,充满隐喻的各种处理,让人思考,这是这位大师的魅力所在和高明之处。
我们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吗?还是大多数时候都在被每时每刻涌现的各种欲望左右?
The Armada
《无敌舰队》(The Armada),(美)加勒特 马丁利(Garret Mattingly)著,杨盛祥译,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7年12月版,409页。
是一本由在海军服过役、在欧洲呆过多年的美国历史学家写成的海军史著作,资料翔实,说理透彻,行文流畅优美,更难得的是翻译精良,毫无译文的牵强感觉,读起来是种享受。原著获得过普利策奖。
本书讲的是1588年西班牙派出无敌舰队远征英格兰的故事,一个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的海上强国,打着铲除新教、替天(主教)行道的旗号,意图打压新生力量,控制欧洲乃至世界;一个在都铎王朝的伊丽莎白一世治下多年,海外贸易兴起,民心归顺,独居欧洲一隅,海军逐步强大,并成为了欧洲的宗教运动的人心所向。故事从代表天主教的苏格兰女王被英格兰处以极刑开始,逐步展开到西班牙对法国内政的干涉、对荷兰的侵略,罗马教廷的作用,揭示了这场海战后深厚的历史背景。全书过半后开始讲短短10多天内两军交锋的过程,写的很精彩。
作为一本写400多年前故事的历史书籍,难能可贵的是作者的人物刻画非常用心,对他们的心理分析入微,一个个历史人物在马丁利的生花妙笔下跃然纸上。作者着墨的人物不止于伊丽莎白一世、腓力,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德雷克、门多萨、帕尔马公爵、法王亨利三世、吉斯公爵、西多尼亚公爵等等。
作者也不拘泥于成见,对战争的胜败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分析,并且全书处处都可见作者不同寻常的思考角度,智慧片段较多,值得一读。书籍的插图、包装也值得一提,非常精美。
总的来说,战争都是愚蠢的,很难预测谁胜谁败,但一旦开战,精心的准备是取胜的关键;两强相遇勇者胜。
顶级枪手的传记
《中共中央第一支笔:胡乔木在毛泽东邓小平身边的日子》,丁晓平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年版,571页。
本书是中共笔杆子胡乔木的传记,此前作家叶永烈也写过胡的传记,本书作者年轻很多,是个军旅作家,为一些中共元老立过传。
胡乔木出生在江苏盐城一个世家,当了毛泽东25年的政治秘书,起草了无数毛的重要文章、讲话(有说法有些诗词也出自他手),毛死后文革期间挨整,邓复出后重新启用他,胡又继续为邓执笔写出了很多影响了无数人的文章、讲话。曾官拜新闻总署署长、中宣部副部长、社科院院长、新华社社长、人民日报社社长、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委员、中顾委常委等等。他写的很多东西不能署名,但数量非常之多(毛自己跟别人比划过说乔木写过至少3、4尺高的文章;邓也称他是中共第一支笔),因此某种意义上说他很多时候都是枪手。当然绝对才华横溢,基本上领导说完,稿子在肚子里就打的差不多了,而且还能写的比领导想的更全面、更有高度。书里提到的他整理和编写的文章有:毛《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毛《为人民服务》、毛《论十大关系》、《宪法》、《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周恩来选集》、《刘少奇选集》、《朱德选集》、《陈云文选》、《鲁迅全集》、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等等,这还仅仅是能公开的。前面推过的《毛泽东文选》,看起来果然很多是集体智慧。
书中提到,他任中宣部副部长时,曾提议江青任中宣部文艺处处长,毛批复问合适吗?他于是把江的职务改成了副处长。江因此记恨在心,文革中把胡一顿好整,差点没送命。他于1985年在邓处失宠,原因是邓觉得他支持胡耀邦,不坚定。从历史中我们能学到很多!
虽是一介书生,但因为他为核心领袖工作多年,亲历了国共重庆谈判、起草宪法、大跃进、反右、庐山会议、中苏谈判、邓小平复出华国锋下台等等近代中国影响巨大的事件,本书肯定经过无数次审查因此绝对政治准确,但资料翔实,还是有很不错的参考价值,对这些事件、毛邓当年的风范感兴趣的可以一看。
《玫瑰的名字》
《玫瑰的名字》(Il Nome della Rosa),(意)翁贝托 埃科(Umberto Eco)著,沈萼梅 刘锡荣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年版,558页。
这是一本很奇特的推理小说,是意大利学者、作家、符号学家、史学家、哲学家艾科的第一本小说,写于1980年,全球销量超过5000万本,被翻译成近40种文字、改编成电影。在法国世界报评的20世纪最伟大的书的排行榜上,本书名列第14。
Eco据说有私人藏书3万册,西方社会有名的博学之士。2016年去世,享年84岁。
《玫瑰的名字》这本书说了什么?一言难尽。它讲的内容绝远胜于一个侦破故事。这本书的主题,如同书名一样难以琢磨。天主教各派的纷争、世俗皇权与教会的斗争、修道院里教士之间的同性乱搞、见习僧的初尝禁果、不同国籍之间教士的权力争夺、理性与盲从、知识与狂热、严肃与欢笑、真理与教条、权力与大众。。。这本书的奇妙之处还在于,以主人公威廉的敏锐英明,仍然未能正确破案,最后的结果出乎所料。人的理智也有所不逮!
书中名句:
知识的获得要通过语言的掌握。
学习吧!但不要失去灵魂。
我们不拥有任何财物。我们只是使用。
亨利福特自传
《我的生活和工作》(My life and work),(美)亨利福特(Henry Ford)著,梓浪、莫丽芸译,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235页。
本书是美国汽车大王、福特汽车创始人1922年出版的著述。他白手起家,凭一己之力于1903年创立了福特企业公司,开创了汽车低成本流水线产业化生产的先河,是美国商界中不多的有着改变世界美誉的领袖人物。福特公司迄今仍然存在,是美国当代最大的汽车制造商之一,我在加拿大时还开过一年多Ford Escape(那时候电视里的福特广告口号是Drive One)。
福特在这本书里说了什么
虽说题目叫我的生活和工作,但本书几乎没有涉及作者的任何生活,叙事内容极少,完全是汽车大亨的创业及守业自述。福特自幼喜欢琢磨机械,动手能力强,爱思考,做事有种不成功绝不罢休的坚强意志,前瞻性地看到量产汽车有市场于是设立福特公司,后逐步扩大产能与市场,T型车取得了巨大成功,一战中又得到机会大大发展。
福特的企业观
他认为企业必须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而不是竞争对手那里,应该靠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取胜,而不是纯粹追求利润;只有劳动才能创造价值,从来没有不劳而获;金钱应该为产业服务,产业绝不能沦为金融的奴隶,制造企业去搞投资是自杀行为;做任何事前先确立原则,然后坚持原则行事;福特也是最早有社会责任意识的企业家之一,给工人高工资和福利,人尽其用,给各种残疾人合适的工种,把工人当做自己的合作伙伴而不仅仅是雇员,但强调工作就是工作,工作从来都是艰苦的(在那些你失去自由的地方成为一个自由人,在你失败的地方赢得你的战斗),公司也不是建立友谊和娘炮关系的地方;他的慈善观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最好的慈善不是给,而是教和制造各种让人自食其力的机会(他设立了福特技术学院,另外捐款给一家医院,后来建设不能按期完工,福特一怒之下自掏腰包把其他人的捐款退回去,自己承包建设管理医院)。
此外书中也提到福特看待战争、贫穷、工会、教育的观点。他认为战争是极端的疯狂,是少数人为了自己的私利而制造的让无辜者流血的悲剧;工会和雇主谁的权力都不能过大,企业完蛋了,谁也活不下去;教育最重要的是教会人思考。他认为大城市是一种灾难。
福特是个极爱思考、对很多方面都有见解的人,本书智慧不少,有关汽车行业的见解,不亚于另外一本知名的商业教材《我在通用汽车的岁月》(斯隆著)。遗憾的是,翻译和编辑水平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