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为何而活

《活出人生的意义》(Man’s search for meaning),(美)维克多 弗兰克尔著,吕娜译,华夏出版社2010年版,204页。

作者弗兰克尔生于1905年,死于1997年,活了92岁,二战期间生而不幸为犹太人的他和家人被送到集中营,九死一生,但最终活着走了出来。他的父母、妻子、兄弟没有那么幸运,都死于集中营。在二战前他就是维也纳一家大医院的心理学主任医师,战后因出版本书,并创立“意义疗法”闻名于世。

这本书在西方名气比中国大,美国很多书单都把他列为必读书目,大概是因为中国人经历了文革等等太多的人间地狱,感受同样的深,如果不是更深。

本书分成两部分,前半部是作者的集中营回忆录,夹杂了一些集中营众生的心理观察和分析,后半部是作者所创的“意义疗法”理论要点。

他的集中营生存之道:活下去!

集中营这样的地方,毫无尊严,生死很随机,想找点活着的意义不容易。恐怕每个经历过集中营的人都会自问,这一切的苦难,究竟是为了什么?Frankl是如何挺住,坚持下来,死里逃生的呢?我总结一下作者在书中的求生经,有以下几点:

对内自律,自我管理:接受苦难,把它看成生命的一部分,命中注定。积极向上的心态,相信一切还有机会,只要活着就有希望。延迟满足感:面包分几次吃而不是一次吃完。要有一点独处的时间。留点时间欣赏自然中的美。精神状态好,有点小幽默。对外:刮胡子,腰板直,干活有力气(至少装的有力气)。要对大人物有用,作者自己就因为曾为囚头儿提供建议而屡次得到照顾。中庸:不要太出人头地,不要太显眼。

作者总结,活下去的目标可以有三种:1、干成某件事(投身事业)2、对某人的爱 3、经历、克服、战胜痛苦。赫拉利说,只有痛苦是最真实的。

意义疗法 (Logotherapy)

赫拉利在《今日简史》中说过,意义是虚构的,是人给自己讲的故事,但并不影响对人的效果。从本质上讲,本书和“意义疗法”都肯定了精神对人的生存的重大作用。想活下来,物质是必要条件但不是全部条件。(“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尼采)人是靠意义活着的动物,一生都在追寻探索自己生存的意义,并自我实现(马斯洛需求理论)。这种追寻带来紧张,打破平衡,带来责任感,但这是好事情。人需要折腾。闲不下来的人,其实是工作和习惯的奴隶,并不一定找到了自己的意义。不必怜悯老人,因为他们都已经历过,他们的意义已经实现。每一次不要想着还有下一次,最好一次成功。改变不了环境时就改变我们自己。(人是可以习惯任何事物的种群。陀思妥耶夫斯基)。人是可以有选择的,可以行善,也可以做恶,环境艰难时,正是看出一个人本色的好时机。这个人字是大写的还是小写的,活成自己追求的样子,人人都可以做主。

有时候太追求什么反倒得不到,分心就好了。(这个地方,像其他同时期的美国心理学家一样,作者举了不少性功能方面的案例,看来大师们都乐于指点女病人迷津)。

“不要只想着成功,你越想成功,就越容易失败。成功就像幸福一样,可遇而不可求。它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产物,是一个人无意识地投身于某一伟大的事业时产生的衍生品,或者是为他人而奉献时的副产品。幸福总会降临的,成功也同样:常常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我希望你们的一切行为服从良心,并用知识去实现它。总有一天你会发现,当然是相当长的时间之后,注意,我说的是很长一段时间后!正是由于这种不关注,成功将降临于你。”

这本书是我在看丘吉尔二战回忆录时间歇看的,洋洋千万言的回忆录,可怜丘吉尔一个字也还没提到集中营。

发表在 图书, 自我成长 | 留下评论

丘吉尔二战回忆录 09/12 领袖的命运

《战胜意大利》(Italy won),丘吉尔二战回忆录09/12,张自谋等译,张自谋校译,译林出版社2013年版,415页。

本书讲的是1943年下半年二战的故事,主要是盟军攻克西西里、登陆意大利、墨索里尼倒台、苏美英三国博弈的丘吉尔视角的经过。

二战中意大利是第二怂,仅次于法国之后,面临英国军队、美国军队不堪一击。丘吉尔对墨索里尼的评价还不错,总结他的时候说,他错在站队太早,局势没明朗前轻易下注。

闲聊时我问过我的意大利同事,对墨索里尼怎么看,他们说,二战以前墨在意大利是极受推崇对,现在对罗马中央车站还是他建的;事后诸葛亮,现在看他在二战时做的决策当然都是错的,但当时在他的位置上,真的很难。

丘吉尔始终强调不能让部队闲着,要用好他们。他也认为,光给将帅授权不够,还要紧紧盯着他们才行,给他们知道和监督。另外,沟通要尽快,不要窝在心里。

发表在 历史, 图书 | 留下评论

丘吉尔二战回忆录 08/12

《挽回非洲局势》(Africa redeemed),丘吉尔二战回忆录08/12,译林出版社2013年版,556页。

这一本写的是1942年下半年到1943上半年的故事,主要覆盖了英美在西北非登陆、非洲扭转战局的故事,穿插讲了些与苏联的交往。

丘吉尔是认为中国没有实力和资格与英美苏平起平坐,始终瞧不上中国,但又希望中国和苏联一样,能在战场上牵制、消耗敌国的力量。实际上,非洲战事,如果没有美国的介入,又恰逢隆美尔被调回国,屡战屡败的英国在非洲打得败德国吗?

二战名将、沙漠之狐隆美尔

书中有关法国的部分也很有意思,看得出英国是处处在利用戴高乐,把他当傀儡,而后者又不心甘情愿;因为英国有假戴高乐手除掉达尔朗的动机和可能,美国也非常不待见他。达尔朗毕竟没能战胜命运,虽然他最后一刻看清了未来。

二战时法国海军部长、维希政府副总理达尔朗 Darlan

丘吉尔非常怕死,远离各种风险,把睡眠看的很重要,每天午休。深谙人性的丘吉尔喜欢场面,去苏联莫斯科访问时因飞机提前到达,还在那里担心“减少了俄罗斯人一个盛大欢迎的机会”。他对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坦克非常看重。以下这一段也很有意思:

 

发表在 历史, 图书 | 留下评论

余生,你打算怎么活?

《今日简史》(21 Lessons for the 21st Century),(以)尤瓦尔 赫拉利著,林俊宏译,中信出版社2018年8月出版,353页。


本书是以色列历史学家、畅销书作家赫拉利的第三本著作,前两本在我朝大获成功的书是《人类简史》、《未来简史》。严格意义上说,本书并不能以简史命名,因为原题意为21世纪的21个教训(不知道是不是为了凑21这个数字,全书也分了21章)。

正如作者所言,本书实际上是他在各地演讲与人问答时的一些感想总结,所以结构并不很严谨,很多地方有重复,前后也没有作者高水平的说理水平说的那么连贯。

全书继续超脱,视角宏大,分别涉及自由主义的破灭、人类未来就业收到人工智能的威胁、数据霸权与平等、社群、文明、宗教等受到的冲击、恐怖主义的现实、战争的可能、人类的无知、信息爆炸让现代人越来越丧失自我、教育的重要性、人生意义的虚无、何以为人等等我们面临的大问题,当然作者力图提出新视角,指出诸多问题其实不是问题。很多观点其实与前两本书有重复,但也有些亮点,比如有关文化差异、移民的论述总结比较有意思;有关人工智能的可互联性、可更新性也让我学到一些。作者也认为,科幻小说可能是最好的面对未来的文学形式。

有关数据霸权,我做的是医学检验生意,天天接触病人的血液尿液标本以及最终检验报告。得数据者得天下,我们这一行,是不是有着得天独厚的生物数据来源?

虽然批判人世间很多概念都是人类虚构的故事,但作者这本书本身就是虚构,提出他的世界观,并且应该靠这三本书赚了大钱,间接证明了书中故事的重要性。实际上,如果他不是那么博览群书,对世界各地文化有比较深刻的了解,又能通过内观去领悟,他根本写不出这书来。所以,大家就当本书是个故事吧。

全书最后与《未来简史》相同,又回到了内观上(我觉得作者的写作思维、引人入胜的讲述道理的过程也得自内观的训练)。与赫拉利同岁的我曾内观10天(前面曾发过很长的台湾六龟内观经历),但与作者不同,我现在根本做不到每天内观两小时,也做不到每年去内观一两个月。因为忙于俗物。不过自从有了孩子后,我深刻怀疑赫拉利这个同性恋是不是错过了很多,抱着孩子、与他肌肤相亲的感觉,实在是内观者难以想象和战胜的。

总的来说,在之前两本书大行其道的前提下,这本书不像是闭关多年的智者悟得的无上真谛、人间指南,更有点像江郎才尽的新瓶装旧酒。不过,作者的一些观点还是值得借鉴的。林俊宏翻译的极佳。

发表在 图书 | 留下评论

丘吉尔二战回忆录 07/12 败不馁

《日本的猛攻》(The onslaught of Japan), 丘吉尔二战回忆录07/12,丘吉尔著,卢继祖、丁岳、冯刚译,许逸凡校译,译林出版社2012年版,419页。

本书回忆的是二战1942年上半年的故事,可以说英国流年不利,丢了马来西亚、新加坡、缅甸,印度独立呼声高涨,在北非的重兵也被隆美尔战败,导致了丘吉尔短短半年就经历两次政治危机,差点被议会扔出来。只有马达加斯加还算成功,另外也涉及了美国中途岛海战胜利。

中途岛战役

中途岛之战是二战中非常有意思的一场大战。在此之前日本偷袭珍珠港,击沉了很多美国军舰;把英国从香港、马来西亚、新加坡、缅甸,把荷兰从印度尼西亚,把美国从菲律宾赶了出去,在东南亚及太平洋无往不利。日本四艘航母船坚炮利,零式战斗机速度快,全军上下士气很高;美国临时拼凑了3艘航母而已。

中途岛位于太平洋正中,日本和美国之间,这场战役是决定谁在太平洋上说了算的大战。然而,最后以尼米兹、弗莱切将军指挥的美国海军以一艘航母的代价,击沉了山本五十六、南云为首的日本4艘航母,让日本海军从此一蹶不振,扭转了太平洋战争。

丘吉尔眼里,日本人败在信息泄露,计划死板,执行没有灵活性,而且日语很复杂而不够精确,不能胜任作战时的通信要求。我总结起来,美国制胜主要靠以下3点:

  1. 知己知彼的情报:破译了日本的电报密码,准确掌握了日本入侵中途岛的计划。美军数学家截获日军电报,但不能确定攻击对象代码AF究竟是不是中途岛,于是想了个妙招:故意在己方的电报中说中途岛的海水处理器已坏,而接下来日本的电报中作战规划里特意提到AF地的淡水处理器已坏,由此确认了AF即是中途岛。日本进攻地点时间都已确定,接下来就比较容易了;
  2. 弗莱切的精妙战术:在最合适的时间出现在了最正确的地方,伏击战术出奇制胜,把日本人打了个措手不及;
  3. 运气:日本舰队5分钟内3艘航母被炸,归根结底是因为之前的轰炸机和弹药都停在甲板上,是一个行走的炸弹。

败不馁

希特勒称丘吉尔是“军人中蹩脚的政客,政客中蹩脚的军人”。失败的滋味谁都不愿意品尝,不过不被这种感觉打倒,不惧怕这种感觉,重整河山从头再来的勇气才是可贵的。实际上,放弃了,就彻底失败了;而继续下去还有机会,实际上敌人也受了伤,也害怕继续打。两强相遇勇者胜。可能也正是这个原因,丘吉尔才不愿意在短短半年内,被两次不信任投票击败下台,第二次不信任投票时,面临他要为一系列战败负责的指责,他连国防大臣的职位都不愿意放弃,坚持军权与政权高度集中。

二战前三年中丘吉尔领导下的英国罕有胜绩,可能也只有这份不怕被打倒、坚持下去的韧劲,让丘吉尔成为一个伟人。

“在政治上,一旦抓住了好办法,就必须坚持下去。”这也是一条战略的原则。

On ne règne sur les ames que par le calme.

发表在 历史, 图书 |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