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辛格回忆录之二《动乱年代》

基辛格在美国政府正式供职8年时间,其中从1969年到1973年是尼克松总统的国家安全助理;1973年尼克松连任总统,他升任国务卿,第二年尼克松因水门事件辞职,副总统福特仍将他留任国务卿到1977年。

国务卿是美国政府名副其实的二号人物,是美国不通过选举而是任命能产生的最高的职位。有关在美国权力最高层、主导美国外交的政治回忆录,基辛格总共写过3部,这3部按照时间顺序,分别是《白宫岁月》(Whitehouse Years),写的是他任尼克松政府国家安全助理时期的经历;第二部是《动乱年代》(Years of upheaval),写的是尼克松第二届任期内头两年他接任国务卿一职直至尼克松因水门事件辞职时的阅历;下一部是Years of renewal他在福特总统留任国务卿时期的,最后这一部还没译成中文。

这套书内容非常详尽,细节非常多,可能是他这几年的日记汇总;篇幅也较长,《白宫岁月》1800多页。这一部《动乱年代》1600多页,原书出版于1982年,中文版由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于1983年7月。本书覆盖的时间约一年半,相对较短,集中写了以色列和叙利亚、埃及的赎罪日战争前后及和谈穿梭外交;石油危机;与欧洲的关系;苏美缓和;越南战争合约签署之后;来中国的几次;水门事件等等。可能因为里面涉及到很多他见毛、周的内幕,国内没有再版。

这一部译者较多,有张志明、邱应觉、张幼云、朱振国、戴树乔、沈寿源、黄钟青、刘丽媛、过家鼎、杨静予、刘觉俦、吴继淦、尤勰、张志等但水平很高,几乎看不出来合译的痕迹,估计都是老外交翻译的。

我中了基辛格的毒多年,几乎读过所有他写的书,我觉得阅读基辛格是一种享受。时过境迁,道德与否无从评判,但他的文笔和才华是很让我欣赏的。他的书是任何搞外交的、乃至搞政治的人都应该读的。前不久跟我的犹太老板聊起他,老板说他在纽约的住所离基辛格住处不远,有机会的话引荐一下(老板说他现在95岁高龄,不怎么出来了)。一个巧合是,我是在基辛格1972年住过的一个酒店看完这本书的。

我也曾有过短暂的外交官经历,在22岁时曾以国家最低一级外交官的身份在非洲某国大使馆长驻了两年,期间也客串过外交信使当时以为是公费旅游这样的差事。

外交上,人口头的表示,往往有其他需要,并不一定真正代表其行为方向。一般来说外交辞令就是模棱两可,不给人留下把柄,怎么理解都可以,多给自己留余地、留后路。弱国无外交,外交是以实力为后盾的。美国这样的强国外交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它的外交官选派相对自由,很多美国大使并不是职业外交官,像国务卿这样的职位也不需要在外交系统干一辈子才有资历,基辛格就是从大学教授因为写文章出了名被尼克松直接选任国家安全助理之后又任国务卿的,1973年中东危机时甚至能下令全球美军进入战备状态,这样的机遇和大权,恐怕全世界任何国家的外交官都会羡慕的要命。

在从莫斯科到以色列的飞机上基辛格做了要求军机护航的决定,第六舰队马上派军机前来接应。书中看来,基辛格对当时舰队指挥官的殷勤是很赞赏的。没有人不喜欢被好好对待。接待上司一定要礼数到位。

人人都是会犯错的。1973年阿以战争的爆发预测,美国及以色列都估计错了。像基辛格这么聪明的人都有可能出错,我们当然要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多问些为什么,多问些如果。。。怎么样。 有些人只尊重那些跟ta顶的人。我是这样的人吗?

基辛格的原则之一是,不要欺骗,因为长期来看,名声、信用很重要。

尼克松:水门事件真是墙倒众人推。他那么聪明的人,都没有能够力挽狂澜,留住总统的宝座,最后以历史上唯一辞职的总统留名。

本书对了解很多国际关系的历史背景有好处,比如中东地区阿以冲突(美国一直在为以色列撑腰,而中东始终是苏联和美国交手的舞台前线,直到今天仍然如此),美国和欧洲的关系,又比如美国自己的内政标志事件:水门事件。其实水门是尼克松一个人的悲剧,但却显示了民主的力量有多大:一国总统可以轻松被换,对整个国家没什么影响。

看过这书,再也不信什么电视新闻了,都是假的,真相永远要靠自己去猜测。我到底真正懂得什么?看来非常的少。少的可怜。

本书的一些截屏: 严肃的外交场合,不乏笑料与幽默。本书也多次反省,可以说瑕不掩瑜,让人更觉得基辛格的叙述诚实可信。

人都爱人夸,没人不虚荣

从政技巧、人生智慧也屡有闪现,的确,水门事件差点把基辛格拖下水,但他完美地化解了

本书第三本结束时,对尼克松的性格和作者与尼克松的关系做了精彩的总结

第2本第3本的下载地址

发表在 历史, 图书 | 留下评论

硅谷公司人力资源思维

《奈飞文化手册》(Netflix: building a culture of freedom and responsibility),(美)Patty McCord著,范珂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18年10月版,210页。

美国出的管理书籍甚多,但从人力资源角度的书相对较少,而在成功企业有过实战经验的前人力资源总监写的书更少。本书是个例外。作者Patti McCord曾是Netflix(奈飞公司)Chief Talent Officer,在这家娱乐巨头工作了14年,作为CEO Reed Hastings的左膀右臂,从她的亲身经历及对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及文化塑造等角度写成的实践心得《奈飞文化手册》,值得一读。奈飞这家公司近几年发展迅猛,现已跻身美国4大科技公司(FANG)之列,开始自己制作电影电视剧,屡获殊荣(最近其制作的电影《罗马》获得了今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成为好莱坞的严重威胁。

她的基本观点是:

人力资源及文化都是为战略目标服务的,一切为了公司利益(不要综合考虑,一切以业绩为上),团队建设也围绕业务;

公司必须在人力资源上高度积极主动,做到即使员工离开,仍然觉得这是一家伟大的公司;时刻重新思考生意、流程,取消休假制度、报销制度、年度考核制度、差旅制度(休假制度在养大公司的懒人);

以事实为基础,迅速、坦诚沟通(辩论是一种很好的形式),公司绝对透明;

公司的存在不是为了取悦员工,不必过于重视人员流动率,一切以能盈利的可持续的高速增长为目的(员工不必为一家公司工作一辈子,到其他公司面试不是坏事);

公司招的人应该是各个岗位上最好的人,为此不惜给出业内最高待遇(奈飞曾长期和Google竞争),如果公司做不到,至少对公司最关键的岗位做到这一点(少招人,多办事,高工资);

业务经理是招聘及管理人员的第一责任人;领导者要以身作则,求贤若渴;

公司不是一个家庭,而是一个团队;

如果需要大量招人,直接把专业猎头招聘成公司员工。

奈飞是一家B2C美国硅谷科技公司,其发展阶段、文化背景等因素决定了其观点不一定适用于任何一家企业,但我们要想实现野蛮生长,的确需要围绕核心目标走极端。其实很多颠覆性的中国小公司早就走得很极端了。每一个伟大的企业,都是拼出来的。不自己革命,就被别人革命。任何一家公司,如果想在高度竞争的环境中生存下去,都不应该养哪怕一个按部就班的公务员。 

发表在 图书, 管理 | 留下评论

看《动乱岁月》1随想

《白宫岁月》和《动乱年代》中,基辛格都对他的上司、美国总统尼克松着墨甚多,他对尼克松的评价是,这个美国总统非常有才华,能做出非常聪明而又勇敢的决策,不自信但却急于求得别人的认可,甚至揽功;敏感多疑小心眼,不信任他人,挑拨手下去斗;从来不直来直往,说话下命令都是拐弯抹角。给一个自卑的领导干的确不容易。我见过一些非常聪明的人,他们的自卑是明显的,浪费了他们自己很多精力,也是可能被别人利用的短板。书中提到,尼克松生日是5月27日,和我一样是双子座,我是这样的领导吗?我的下属们信任我吗?

今天学意大利语,其中星座部分,讲到双子座是这么说的:

Gemelli(双子座)

Intelligenti e indipendenti, ma anche irritabili e nervosi. Hanno molti interessi intellettuali, ma vivere con loro non e facile.(聪明,独立,但也易怒、紧张。有很多智力方面的兴趣,但难于相处。)

水门事件:一个小官司带来的烦恼是无限的,能把一个团队拖垮。尼克松的悲剧是谨慎小心可以避免的吗?他当时刚刚大幅度优势再次当选总统,为什么又转眼间被当成毫无道德底线的黑心政客?如果我是尼克松,事件发生时应该怎么做才能避免灾难?

看酷爱哲学的基辛格的著作时,非常享受的一点是,通过理解他对一些复杂问题的阐述,也提高了我分析问题以及表达思想的能力。

这本书国内80年代出版过,现在已经不再版,买不到了,感谢网友gtnnn扫描给我的PDF。下载在这里:

我这本书完全是在电脑上看的。通过看它,我发现电脑看书的好处:可以随时把感想记下来;也可以即时回复电脑上的邮件。

还可以随时截屏:

这个是他新任国务卿时对美国国务院架构的改组:

#metoo:

前不久网上看到一个北朝鲜演奏西洋古典音乐的视频,看基辛格的描述,我们中央乐团当年的表现好不了多少:

发表在 图书 | 留下评论

Mundus Vult Decipi 《魔山》

《魔山》,(德)托马斯 曼(Thomas MANN)著,吴学颖译,新星出版社2014年3月版,762页。

我慕名买了这本书很长时间,不过看了个开头一直没读下去。今年的计划之一是少看垃圾,至少看10本好书,因此终于花几天时间看完了这两本皇皇巨著。

托马斯 曼是德国20世纪最牛的作家之一,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思想进步,因为批判纳粹对德国文化的破坏而逃离德国,加入美国国籍,之后写了一些书攻击纳粹。本书写于1924年。

本书以主人公年轻德国人汉斯 卡斯托普的经历视角为主线,描写了20世纪初一战前夕瑞士达沃斯山上一家结核病疗养院的故事。情节不复杂,也没有什么繁复的叙事结构,但作者高明的一点是在叙事中,通过书中人物,表达了很多哲学观点,涉及了人生的很多方面,如工作的意义、荣誉与羞辱(书中一个观点是羞辱也能给人带来无穷无尽的好处)、疾病的意义、爱与性、时间的意义、战争、物质与精神、人与世界、共济会与耶稣会、二战前的国际形势等等方面,可以说内容非常广泛,恨不得含天盖地、无所不包,某种意义上深不可测,这也是我喜欢这书的原因之一。人除了物质上的生存外,毕竟有着复杂的精神追求。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魔山吗?

由于跟结核紧密相关,因此感觉所有搞结核的人都该读一次本书,看看100年前欧洲是如何对付这种顽疾的:疗养、饮食、手术、诊断、影像等等细节庞多。肺结核,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疾病,当年杀伤力极高,今天差不多已被攻克,没有那么恐怖了。当然,我国的结核分枝杆菌携带者还有好几亿,多重耐药结核情况仍然严重。达沃斯小镇今天的主要功能也由疗养院转移到了包括世界经济论坛的国际会议。

前几年意大利导演索伦提诺拍了部名叫Youth电影,故事也发生在瑞士的疗养院内,虽然没有本书深刻,不过也值得一看。

说到电影,托马斯曼的另外一本小说《Death in Venice》也有电影版,讲的貌似是作曲家马勒的故事(电影一开始的背景音乐就是马勒的交响曲)。

Original Cinema Quad Poster – Movie Film Posters

本书可以说是一种“病态文学”,疗养院里包括主治医师及助手,几乎人人都有病,深刻探讨了疾病这个话题。疾病教给我们什么?我们人人都有病吗?病让我们聪明了吗?(书里的一个观点是笨人健康平凡,而疾病能把人变的高雅聪明,超凡脱俗;当然另一个对立观点是疾病是羞辱,病人是行尸走肉;还有一个说法是疾病是内在情感需求未得到满足的外在表现;甚至说疾病是生命一种放荡而反常的形态,而反过来看生命或许只是物质的一种传染性疾病;肉体上的疾病会连带拖累精神),的确普鲁斯特、尼采这些人都是常年疾病缠身。我个人的观点是,人当然不可能100%健康,(我自己也做不到),不过不时的病痛的确对精神状态有影响,时时提醒人健康的可贵(当然我没生过大病,没有书中的那种体验)。说病态还包括山上的颓废、消沉、堕落的文化,说本书是对刚刚过去的一战的思考,应该是台粗略和简单了一点。

我前天在健身房测的,只有84分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涵盖广泛的巨著,作者的知识面非常惊人(文中很多地方是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等不同语种),值得花时间研读,绝对有资格候选今年10佳。可惜的是,原文文笔应该非常优美,不过这个版本翻译、编辑的一般,不时能看出有错误,有些糟蹋了这本内容广泛的巨著。


本文发于德国的法兰克福,也算是对托马斯曼的纪念。

发表在 图书 | 留下评论

基辛格的哈佛博士论文《重建的世界》

《重建的世界》(A World Restored),(美)基辛格著,冯杰音、唐良铁、毛云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年版,427页。

本书是基辛格的博士论文,是基辛格第一部引人注目的作品。在这本初期作品中,虽然作者略显稚嫩(当然也可能是翻译水平的原因),但他的文笔风格已经开始显现,全书论述不多,甚至厘清局势发展的细节都有难度,大多数是他对人物的分析和事态的解读。

本书讲述的是1812年到1822年10年间的欧洲外交史,以奥地利首相、外交部长梅特涅为核心,另外也涉及到了英国外交部长卡斯尔雷。主要讲的是两个人在拿破仑末年及之后,构建欧洲均势局面的努力。当时欧洲几个大国(俄国、英国、普鲁士、奥地利等)各自心怀鬼胎,在这样复杂的环境中能取得最大利益的,肯定是外交高手,而书中的梅特涅就是这样一个滑不溜手的老狐狸,同样,卡斯尔雷也是根据自己利益可以对自己过去的言行非常健忘的职业外交家。

基辛格在德国出生,所以梅特涅某种意义上也是他的祖先。他对梅特涅的追捧,也有一定的民族主义背景。如果我们来找一个自己历史上的伟大外交家,39年不倒,完全主导外交政策,你会选谁?神话中的卧龙先生?

很少有人知道,那些自以为很精明的人是多么容易被人利用……只有完全诚实的对手才很难对付。 

发表在 图书 |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