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译注》儒家经典的智慧

《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国民阅读经典系列,2012年版,294页。
这本中华民族的圣经是这套国民阅读经典里的第一本书(这套里的确有不少书不错)。


现在汉语中很多耳熟能详的说法来自《论语》,比如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说法有点消极)、“成人之美”、“一以贯之”“杀身成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祸起萧墙”。实际上,所谓成语,就是因为说的多了,大家习惯用了,就成了成语。《论语》是影响了两千多年的儒家经典,被无数文人政治家采用,我们对它的说法熟悉也是常理之中。这里面也有很多生僻词,现在已经解释不清了。


《论语》中不少比喻非常精彩,有稍微短一点的故事也堪称一绝。还有个有意思的地方,里面几处提到孔子遇到点醒他、智慧不比他低的隐者,而这些内容也被记录了下来。说明孔子和他的门人是谦虚的。


孔子很多思考的出发点是自我修养、社会管理、治理,也有不少人性的观察。“仁义礼知(通智)信”占了很大篇幅。很多地方要多想想才能领略其中的智慧,这本书时不时翻翻也对我们会有很大好处。


《论语》我几年前全读过一次,今年我42岁,重读这个版本,印象深刻的有以下部分:
“不患仁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话教我在观察了解别人上更加努力)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对待手下一定要礼貌。)

“朝闻道,夕死可矣。”(争分夺秒,把事情搞清楚。)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受好的影响,而不要受坏的影响。)

“临事而惧,好谋而成”(遇到任务不要傻傻的胸一挺就迎上去。真正的勇敢是能谨慎思考后,能把事情负责任的做成。)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愚民!)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的确,物理欲望比精神欲望更强大、基本。)

“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没脑子的勇敢是自寻死路)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放下过去,放眼未来!)

发表在 图书, 自我成长 | 留下评论

如何活下去并活的更好 《反脆弱》

《反脆弱 – 从不确定性中获益》(Antifragile – things that gain from disorder),是黎巴嫩裔美籍金融家、畅销书作家塔勒布(Taleb)2012年出版的书,他之前凭《黑天鹅》以及预测到2008/09年金融危机而声名鹊起。他其他出版的书还有《随机致富的傻瓜》、《随机生存的智慧》以及今年最新出版的《Skin in the game》。这5部书组成他的Incerto(不确定性)五部曲。本书由雨珂翻译,中信出版社2014年出版,370页。

本书继续了Taleb的写作风格,杂乱无章,头绪很乱,但不时有真知灼见,看得出是他自己的思考。研究的是,哪些事物喜欢随机、混乱,能在时间的考验下活下来并且活的更好。本书基本上是一种力求与众不同的生存哲学,一种逆势而行的生活态度。为机会主义正名。基本上他痛恨金融机构、银行家、政府管制与干预、美联储、中央集权、不负责任的预测、一切不断出新的电子产品、个体、平庸、商学院、大企业、不切实际的空想与理论;

崇尚无为、同样有着黎巴嫩血统的乔布斯、积蓄并拿很少比例来冒大险、古老的智慧和艺术品、整体、走极端、斯多葛主义、街头智慧、不时打破常规、挑战现有秩序。

其实他的观点几乎每一个可以用我们熟知的中国智慧来非常简单的概括。“人无压力轻飘飘”、“以不变应万变”、“塞翁失马焉知祸福”、“不折腾”、“行胜于言”、“知行合一”、“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富贵险中求”、“教育无用论”、“事后诸葛亮”、“化繁为简”、“一招鲜吃遍天”等等。

书里的一些其他观点:

集体必然牺牲个体利益。

常生小病比久不生病好。(我很少生病,完了)

反脆弱性意味着旧的胜过新的。

没有过去的人就没有未来。

大多数时间医疗都是在扼杀生命。

平均值毫无意义。

将恐惧转化为谨慎,将痛苦转化为信息,将错误转化为启示,将欲望转化为事业。

财富是聪明人的奴仆,是笨蛋的主人。

时间有撕碎一切的锋利牙齿。

语言是无力的,说不明白的,有时候不代表心里不明白。

如果所有人都自私与冷酷,反倒有利于整个群体。上海是个例子吧?

这人会说法语,现在法国教书他的观点有着浓浓的法国味儿。 

你的生活和工作足够脆弱吗?失去什么或发生什么将彻底击溃你?你为避免这些情况的出现做了些什么?

发表在 图书, 管理, 自我成长 | 留下评论

丘吉尔二战回忆录 12/12《铁幕》全集完

《铁幕》,丘吉尔二战回忆录12/12,张师竹等译,许崇信、林纪焘、陈加洛郭舜平校译,译林出版社2013年9月版,429页。

本书是丘吉尔近400万字、总近5000页、中文版共12本的二战回忆录的最后一部分,至此,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这部战争回忆录全部看完,总共耗费1个半月时间(我从7月6号开始看的)。讲的是1945年上半年的二战战事,包括德国被占领,意大利的胜利,原子弹爆炸与日本被击败,以及丘吉尔参与或见证的历史大事,有划分战后势力范围的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罗斯福的逝世,与苏联的斗争,丘吉尔在二战后的落选等等。

铁幕 – The Iron Curtain

丘吉尔在书中引用的由他所撰写的电文中曾经几次提到“铁幕”这个词,最早一次是1945年3月16日,远远早于传说中的他在某次公开演说的时间。丘吉尔说到铁幕时,更多是担心无法抑制苏联对欧洲的侵占、导致第三次世界大战,而不是后来上实际发生的冷战。

有自己的消息来源

英国二战名将蒙哥马利

丘吉尔在视察蒙哥马利的战场时发现,他在每个前线都有自己的青年军官作为观察员,这些人直接向蒙哥马利汇报,在前线可以随便看任何地方、向前线任何人提出任何问题,每天向蒙汇报。这样,蒙哥马利有了可以验证下级报告的消息来源。丘吉尔对此大为赞赏。

个人的悲剧,制度的胜利

本卷扉页上的一句话

本册和上一册组成英文原著第六卷《胜利与悲剧》。胜利当然是指二战胜利;悲剧,一方面指苏联在欧洲势力的扩大和逐渐不受控制;另一方面也暗指丘吉尔的个人悲剧,德国刚刚投降(5月初),7月丘吉尔就被选了下去,失去了首相的职位。

书中可以看出丘吉尔很喜欢左右亿万人命运的国家权力,热衷在苏联、法国受到欢迎时的大场面和奢华宴请、阿拉伯王室的令人瞠目的宝物礼品。虽然英国仍是民主制度,但他的权力已经很大:他指定的继承人是他女婿、外交大臣艾登,女儿经常随行出访;他任首相兼任国防大臣;虽然重要决定需要战时内阁批准但他也经常说他的命令几乎从来没有被否决;藐视王权:诺曼底登陆时,他甚至差点不顾英王的三番五次的劝阻,致意要去前线观战。他虽然厌恶意大利,但对墨索里尼评价还不错,甚至对枪毙“领袖”的人也要求当时占领意大利的英军“整饬”一下。

书里几处提到他的黯然,前面的发文里有提到。本书里没有详细说明原因,只是说,他战争期间公务繁忙,没有太顾得上选战,不像竞争对手那样认真卖力地拉选票;这里面恐怕也有他的大意,他自以为带领国家打赢了战争,就可以连任。这个结局,是他个人的悲剧,也可以说是民主制度的优点。当然,他后来又被选为首相。

Les absents ont toujours tort (缺席的人总是理亏)

实力代表一切。丘吉尔素来藐视中国,1944年8月23号丘吉尔在给外交大臣的电报中说,“把中国当做世界四强之一完全是个笑话”。本书中丘吉尔记录道,雅尔塔会议上,为了引诱苏联在击败德国后迅速对日本宣战,美国、英国在没有中国参与的情况下,就同意让“大连商港国际化,苏联在该港的优越权益须予以保证,苏联之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的权益须予以恢复。”另外,“对承担通往大连的出路之责的中东铁路及南满铁路,应设立一苏中合办的公司以共同经营”。中国就是这样被出卖的。可悲的是,丘吉尔后来也有陈述,苏联向日本宣战,仅仅在日本投降前一周,对日本的崩溃未做日本贡献,但这并不影响后来苏联对中国东北的难看吃相。

有个法国人导演制作的叫Apocalypse War World II的电视剧非常赞,可以配合本书看看。Youtube上可以看到。

发表在 历史 | 留下评论

邱胖的小心机

《胜利的浪潮》,丘吉尔二战回忆录11/12,张师竹等译,许崇信、林纪焘、陈加洛、郭舜平校译,译林出版社2013年版,344页。


本书写的是1944年下半年的二战战事,盟军逐步走出泥潭,登陆诺曼底,在西欧反击德军并把他们赶回德国;东部战线苏联也步步大捷,把东部的敌军击溃,随时准备攻进德国本土;意大利主力是英国,所以进展缓慢;太平洋战场美军荡气回肠,把日本鬼子的海军在莱特湾彻底打垮。穿插叙述了丘吉尔去莫斯科、波兰、希腊、法国等国家在历史关键时刻的一些政局变化。


第15章中,丘吉尔在莫斯科时,斯大林跟他聊了聊下一届英国大选。斯大林说他深信大选的结果是保守党得胜(丘吉尔连任首相)。事实是,二战一结束,丘吉尔就被英国人民抛弃了。书中丘吉尔感慨道,“在政治舞台上,真是知己不易,知人更难。”这套回忆录,是选败后丘吉尔某种意义上的辩解词,也是他展示自己曾做出巨大贡献的证明,因此不难理解他的视角。这部回忆录在前言里即提到,不存在事后诸葛亮,用的素材全是当时的电报、备忘录等事实材料。当然,即使真实史料,在高明的谎言家手里,有无选择性的展示,可能带来完全不同的效果。


丘吉尔眼里,实力就是一切。如果攻打巴尔干,就有可能先于苏联抢占维也纳的胜利果实;划分势力范围时厚颜无耻;在希腊硬要伸手干预政局走向,结果偷鸡不成蚀把米。

发表在 历史, 图书 | 留下评论

夫妻关系

发表在 图书, 电影 |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