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新书

《优雅的守卫者:人类免疫系统的故事》(An Elegant Defense The Extraordinary NEw Science of Immune System, A Tale of Four Lives),(美)马特 里克特著,秦琪凯、林之译,中信出版社2020年6月出版,395页。

本书从四个美国人的故事出发,科普了人类免疫系统的知识,从抗体抗原,说到T细胞B细胞(我对免疫的了解基本到此为止),疫苗、器官移植,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然后又说到白介素、干扰素、细胞因子,Toll受体、肠道微生物菌群,PD-1、皮质醇、单克隆抗体,抗生素、压力、睡眠对免疫的影响,阿尔兹海默症等。简单说,几十亿年间人类进化出了一套非常完备的生理系统,识别外来侵害并能积极应对,但人也要善待这个免疫系统,因为它太强太弱都不是好事,需要保持一个适度平衡;另外人如果把它的传统敌人全部消灭光了,受害的很可能是人类自己。有点中国文化里的“阴阳”“茅尖还是盾厚”的关系。

这4个美国人中,一个是作者好友,因癌症而与免疫系统、免疫疗法深深结缘,作者据此也对癌症的发生和演变给出了免疫学角度的认知;一个是艾滋病毒携带者但从未发病,因为他的免疫系统特别;另外两个深受自身免疫疾病之苦。

这本书的作者Matt Richtel得过普利策奖,是《纽约时报》的记者,文字功底很好,因此本书故事性强,医学专业知识也深入浅出,很多思考很有哲理,阅读体验很棒。原著好评很多,盖茨的夏季推荐书之一。翻译的也不错。

有关免疫学、过敏方面的知识,之前介绍过《免疫》、《过敏大流行》两书,可参照阅读。

发表在 图书 | 留下评论

古罗马皇帝哈德良传记

《哈德良传:罗马的荣光》(Hadrian: and the triumph of Rome),(英)安东尼 埃弗里特著,林振华 姜玉雪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4月出版,416页。
这是英国作家写的古罗马帝国哈德良的传记。这位作家曾为另外两位古罗马帝国名人(西塞罗、奥古斯都)立传。
哈德良自幼被皇帝图拉真收养,从小就生活在权力中心,并在军旅中颇有历练;他是个贤帝,在他治下罗马基本是个太平盛世,主动放弃了之前打下的一些领土,修建了传世的哈德良长城,同时加强军队操练纪律,保持其战斗力(当然也对叛乱的犹太人挫骨扬灰);对老百姓较为宽容,喜欢希腊文化,罗马迄今仍保存完好的万神殿乃是他所重建,他的坟墓即是今天的天使堡;不在舒服的罗马别墅呆着,而是全帝国各处视察,诸事喜欢亲力亲为,关注细节;深谙说一套做一套的执政秘诀,对政敌毫不手软;他中年喜欢上一个美少年,晚年收养了安东尼 庇护和康茂徳,并最终传位给他们。基本上是个非常成功、留名后世的政治家。
本书翻译尚可,遗憾的是原著史料太少,前半部分基本都是在讲他即位前的历史、几个皇帝(尼录、苇斯帕芗、图密善、图拉真)等的事,就象李世民一样,太平盛世的确也很少有料可写,很难写的精彩。
发表在 历史, 图书 | 留下评论

女性职场指南

《深度思考》(Beyond the label: Women, leadership and success on our own terms),(美)莫琳 希凯著,孔锐才译,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8年出版,240页。
这本书是Chanel前CEO、美国女性Maureen Chiquet的自传性书籍,我觉得想取一个比《深度思考》离原著内容距离更远的中文书名很难。回忆的是犹太女孩的她在圣路易斯的幼年,在法国巴黎早年的交流经历,耶鲁上学时学的法国新浪潮电影,在欧莱雅的短期工作,在Gap的打拼,嫁给法国人,在Chanel担任全球CEO的过程。
所有想做女高管的都该看看
书里写到了作者作为一个女性高管在职场上遇到的问题:性别歧视、性骚扰、工作与家庭平衡、个人定位等常见困扰,提出了她自己的答案。
这本书翻译的还行,不过中文书名和作者原意差的实在不能再远了。每一章都以个人亲身经历开始,值得所有想在职场奋斗、爬Corporate ladder做高管的女性(尤其是文科女性)阅读。
下载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HIjvhw0d3k-B2micfYZVhw 提取码: u5uv
发表在 图书 | 留下评论

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

《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马克思恩格斯著,中央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2018年出版,238页。
这是纪念马克思诞辰两百周年的一套系列丛书中的一本,是中央编译局穷尽全局之力,搜索了两个人毕生著作中所有跟中国有关的文字,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马克思在《纽约论坛报》伦敦评论员时写的社论文章,大概有75%左右。
当时作者因为时间关系,极度关注英国的政局、对中国的两次鸦片战争、及其他两人著作(《资本论》等)中提到中国的部分。后面提到中国的篇幅很少。
政论文章都有尖锐酸辣的特点,不然可能卖不出去,要和报纸上其他文章竞争,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下次还想看。可能也是这个原因练成了作者的文风(鲁迅、熊培云都有这个特点)。但说实话,他对时局的预测(这当然也是很难的),很多时候是错误的。
另外,马恩一辈子写了那么多东西,除了这段时间马为了谋生写的这些社论文章,其他写到中国的地方不是很多。作为世界革命者当然要把革命输出到全世界,因为这就是他的使命,但说实话我们也要批判地看。
发表在 哲学, 图书 | 留下评论

摇滚巨星的一生

《生为奔跑》(Born to run),(美)布鲁斯 斯普林斯汀 (Bruce Springsteen)著,樊维娜、吴文忠译,湖南人民出版社2021年6月出版,617页。
这本书是美国摇滚歌手Bruce Springsteen的自传,分3部79章,讲述了作者的幼年、成长、走上演艺之路、成名以及各主要专辑创作、巡演的历程,揭示了他的人生观、艺术观、创作灵感源泉及对他影响大的艺人,包括他自己的乐队成员。Bruce今年71岁了,书里比较详细地写到他自己的弱点,他深爱却有很大缺点(包括抑郁症,Bruce也继承了,经常泪流满面)的爸爸,他对三个孩子的热爱,他的贪婪、危机感、迷失与救赎。
如何成为一个摇滚巨星
之前我也看过滚石乐队吉他手Keith Richards的自传(Life)(中文名《滚吧,生活》),滚石比Bruce老一点,这些人赶上了摇滚的黄金时代。摇滚会不会死去我不太确定,我偏向于认为摇滚是年轻人的鸦片,只要有青春,有激情,就有摇滚。
摇滚巨星有什么好处?花不完的钱。名声。排着队等着临幸的年轻姑娘。几万人在你面前随着你的音乐若痴若狂。可以说是男人的终极梦想。Keith Richards也提到,因为吸毒,他把全身的血全换过一遍了。
成为一个摇滚巨星要具备什么基本条件?要会玩乐器,而且玩的极好,花大量的时间练习,练习,练习。美国艺人大多重视营销,要让自己的音乐大卖才行。最重要的一点是要非常重视独创性、与众不同,他知道自己的先天嗓音条件(所谓“烟嗓”)不行,因此特别努力在创作、表演、与观众互动方面弥补,真的非常努力。我个人认为比起Beatles、Bob Dylan,他没有太多杰作,但他找到了为蓝领代言这样一个定位,写的歌极多都是有社会目的(反战、反对华尔街等等)。在这一点上,刘欢的《从头再来》也有类似风范,但这歌不是他自己写的。另外,领导一个乐队也需要成为一个好的经理人,为追求卓越,不惜将团队逼到极限和悬崖边上。
原著写于2016年,本书翻译的还行,对这个歌星感兴趣的可以看看。
发表在 图书 |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