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岁时的马克思脑子里想什么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著,中央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2018年出版,325页。
这本书是马克思26岁时写的一些手稿,他生前未出版,死后好多年才被苏联人挖出来面世。分成3个笔记本:第一部分是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的工资、资本利润和地租部分的读后感和批判;第二个是有关私有财产的论述;第三个最难懂,是对私有财产和劳动、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的论述,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各种对象、异化、扬弃,保准培养睡意),有关分工和货币的片段(货币部分写的最生动精彩)。
“什么是资本?一定量的积蓄的和储存的劳动”。的确,资本就是奴役,让尽可能多的人为自己干活。
有人说如果没有《资本论》,资本主义早灭亡了。的确,资本主义也会学习,马克思如此批判它,反倒成就了它,有利于它的成长。
他在书中有关资本主义劳动的论述精华是,人被迫工作,成为大工业的一部分,成为一台需要产出的机器,这份工作把人变的不象人,失去了人的一切本质,只是为了保住工作,养家糊口。工作让人失去了自己。(“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劳动的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他的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迫的强制劳动。因此,这种劳动不是满足一种需要,而只是满足劳动以外的那些需要的一种手段。”)
你有这样的感觉吗?
可能我即将上学又极不想上学的儿子也是这种感觉。
马克思对现代社会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体会很深:”一切肉体的和精神的感觉都被这一切感觉的单纯异化即拥有的感觉所代替。人的本质只能被归结为这种绝对的贫困,这样它才能够从自身产生出它的内在丰富性。”
“(资本家)把从你的生命和人性中夺去的一切,全用货币和财富补偿给你。”
“这种财富直接和径直提供给他的那种权力无非是购买的权力,这是对一切他人劳动或者说对当时市场上存在着的他人劳动的一切产品的控制权。”
“为了使人的生命成为商品,就必须容许奴隶制。”
“它造就了工人,却贬低了人。”
“一无所有者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卖淫。”
现代职场岂不正是如此?员工越少为自己存在,花在工作上的时间越多,老板越是开心。而且,对老板们更妙的是,员工们互相竞争,各种求生之道可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货币)是一切事物的普遍的混淆和替换,从而是颠倒的世界,是一切自然的品质和人的品质的混淆和替换。”
对商业的深刻理解:“每一种产品都是人们想用来诱骗他人的本质、他人的货币的诱饵。”
商业社会是把人物化了吗?
哲学家都是看本质的,马克思如炬的目光,看到的非常多。很难想象他26岁时就想到这些。当然,他的哲学,根本上是人的哲学,是政治哲学。
当然,你我凡夫俗子,思想后进,只能拾人牙慧,人云亦云,不时跟着别人发出一两声哀嚎。
发表在 哲学, 图书 | 留下评论

20世纪思想史

《西方现代思想讲义》,刘擎著,新星出版社2021年1月出版,374页。
刘擎其人
63年生,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教授,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读的博士。
这本书之前一直听说但没有第一时间跟读,因为不是很喜欢赶时髦。最近买来看看,发现还是盛名之下其实也有副的。基本上作者按照时间和主题为线索,介绍了19位20世纪以来影响较大的思想家,有韦伯、尼采、弗洛伊德、萨特、波普尔、阿伦特、哈耶克、柏林、马尔库塞、福山、亨廷顿、桑德尔,也有我之前从未听说过的鲍曼、罗尔斯、诺齐克、德沃金、沃尔泽、泰勒、哈贝马斯,以及他们关于现代性对人的影响、尼采的破与立、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萨特的虚无与存在主义、对二战中犹太人大屠杀的反思和乌托邦的批判、现代社会的利弊、变革的可能性、社会正义与平等、人生的意义进行了介绍与探讨。
这个名单中绝大部分是说英语的,有三个用德语写作(韦伯 尼采 弗洛伊德),一个用法语(萨特)。犹太人很多(至少有哈耶克、阿伦特、波普尔貌似也是、柏林、马尔库塞),有人研究过犹太人对世界思想的影响吗?马克思也是犹太人。
作者力图模仿书中提到的《从弗洛伊德到互联网》、《人类简史》等作者,用讲故事、简单说理的方式把大思想家们最核心的理念说出来。因为是自媒体讲课内容,所以比较浅显易懂,很多口头语,例子也很多,省了读者们看晦涩难懂的哲学著作的时间。
我在飞机上看这书,旁边一位蒙面美女告诉我,B站上有这视频。我平时不大用bilibili等app,但后来一想,这个比看书也有它的优势,吸取智慧不能愚蠢地固步自封于书籍。
书后有一个13本书的推荐书单,我只看过第一本《从弗洛伊德到互联网》。另外书里也提到了马克思的1844这本书,买了正准备读。
虽然说不是原汁原味,但仍然推荐阅读。万一看着看着就被人搭讪了呢。这是看畅销书的福利。
发表在 哲学, 图书 | 留下评论

马克思著作二种

《路易 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德意志意识形态》,(德)马克思著,中央编译局2018年出版,分别为165页、143页。
这两本书与之前介绍的马克思几本著作一样,都是2018年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特辑系列图书中的组成部分。
前一本是1851年波拿巴复辟史,对他的复辟前后做了精准的回顾,尤其总结了无产阶级革命失败的原因,看得出他真是政治斗争、革命夺权的高手,文笔也极为犀利;后一本是作者对德国当时主流唯心主义社会主义思潮的抨击,提出了唯物主义的核心论点。某种意义上说,共产主义思想认为人是环境的产物,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人是可以改造的。共产主义立志改变世界。这是真正的革命精神。
发表在 图书 | 留下评论

人类能量史

《能量与文明》(Energy and Civilization: a history),(加)瓦茨拉夫 斯米尔(Vaclav Smil)著,吴玲玲、李竹译,九州出版社2021年5月版,517页。
这本书是知名加拿大学者、思想家Smil(看名字象是东欧或俄国移民)的一部有关能量与人类社会发展史的著作。作者知识面非常惊人,阅读过很多学术文章,也引用了无数名家的观点,讲述了人类从一开始一直到2015年能量与整个人社会类发展史,不仅引经据典,配图精美,专栏饶有趣味,同时关于能量与人类未来的思考非常深刻。
全书的观点很简单,能量是工具,人类掌握能量的能力,决定了它的发展水平(用作者的话说,能量是唯一的通用货币)。当然从国家角度上来看,掌握巨大的自然资源(中东)未必说明该国发达(以色列和日本是反例),但从整个人类来说,驾驭能量的水平越高,这个社会的文明就越发达。
能量关系着人类的衣食住行、生产与消费、战争、文化,本书以时间为线索,详尽考察能量对人类农业、工业、饮食、照明、运输、建筑、冶金、,考察了人力、畜力、风力、水力、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核能、可再生能源等各种能源形式,介绍了农具、水车、蒸汽机、内燃机、电动机、各种电器及电脑、互联网等能源使用工具,可以说是对人类使用能源的集大成者,让读者学到很多知识。
本书考察了全世界主要文明,对中国在能量控制、使用、科技等一些领域的贡献屡屡提及。然而在今天,在中国说某个人“能量巨大”往往指这个人认识大人物。我们近代被落下了。
很多问题并没有答案,当然考虑到本书原著出版于2017年,也可以理解。我想知道的是,电动车是否比内燃机汽车对环境更好?象《基地》等科幻小说中提到的小型核能发动机驱动的机器,有没有可能实现?
全书饮用这样一句让人降低期待的同时激励读者结尾:
凡人终将灭亡。但即使注定灭亡,我们也应奋斗;如果徒劳无功是我们的命运,那么只要有任何收获就都算是公平的奖励。
发表在 历史, 图书 | 留下评论

如何成长

《成长的边界》 (Range: Why Generalists Triumph in a Specialized World),(加)大卫 爱泼斯坦著,范雪竹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1年4月出版,356页。

这本加拿大畅销书作家写的书讲的是如何学习、如何成长。作者的看法有些与传统观念相悖,一开始就鲜活地举出了老虎伍兹与费德勒的对比,认为专一不如通才,刚开始时多涉猎一些领域,有助于日后思路开阔;专家们都有自己的学术利益,手里拿着锤子的人觉得什么都是钉子。知识就像金钱,来的容易的,去的也容易。坚持不如放弃,宁可后悔也不留遗憾。没有经验也可能是一种优势。尽量简化并确保迎合大部分人的需要。

这本书篇幅很长,举的例子也非常多,涉及到体育界、管理学、文学、音乐、绘画、医学、生物学、游戏设计、预测未来、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等等,每一章都以一个非常生动的真实案例开始,但说实话作者想说的道理很简单,内容未免有些重复。

如何成长

个人觉得,通才固然重要,但人的精力有限,到一定程度后必须专一才能有所深入;实际上不是所有人都有费德勒那样的运动天赋,干什么运动都能有声有色,即使是那么流行的网球也少有人能打的象他那样行云流水,潇洒飘逸。

当然我也同意作者的观点,求真必须尊重真理,其他一切都只能退居二位,不管是权威,地位,还是其他利益(特朗普疫情开始时一直说这是另外一个流感。。。)。

衡量一下自尊心和真理哪个重要。不要成为自己过去经验或知识的奴隶。不要固守自己原来的观点,知道自己可能是错的,要虚心,心态开放。尽可能多听其他人不同甚至是反对的意见。

思考复杂、抽象问题的能力非常关键。喜欢模糊性与不确定性,因为现实就是那么复杂。

发散性思维,能从更高的层面上看问题,多联想。

要多尝试,实践里面出真知。

不能太依赖过去,未来不是过去的重复。

敢于质疑、反抗。保持好奇。多问问题。多思考。接受弯路、低效率。

祝各位朋友不断精进!

发表在 图书, 自我成长 |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