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仁勋是怎么炼成的

《黄仁勋:英伟达之芯》(The thinking machine),(美)Stephen Witt著,周健工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24年12月出版,21.6万字。

这本书作者是美国《纽约客》杂志的专业作家,他的职业受到人工智能的冲击,对AI的风险有着第一手的认识,因此决定写一本英伟达公司创始人黄仁勋的传记。英伟达公司NVIDIA是成立30多年的一家美国芯片设计商,早年致力于设计图形处理芯片(GPU),作为一帮技术男,他们追求算力的极致最大化,首先推出并行计算芯片,随着人工智能取得突破后,洛阳纸贵,迅速成为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的训练基础设施,这家公司股票也一飞冲天,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

书里写到,黄仁勋自幼移民到美国后,在学校里备受欺负,但极其聪明,不断用学习成绩证明自己。后来学了电气工程,加入了大公司,最后自己带着技术跑出来创业。他对芯片设计是有着最顶尖的理解的。他的学习能力也很强,书里写到,工科出身的他不懂商科,自己选看了无数企业经营管理的书籍,几乎从来不看任何虚构类书籍;其管理和领导力都是实战中培养出来的。他也以爱骂人在业内闻名,连作者都因为问他人工智能会不会对人类造成致命威胁而被他象弱智一样骂了20分钟。他的初衷是,no pain,no gain,骂人有助于给对方和旁观者(杀鸡给猴看)留下深刻印象,也有助于发现错误。不畏惧冲突,是优秀管理者的必备素质。心肠太软的人,管不好人。“他的职责不是成为你的朋友,而是鞭策你不断自我超越”。(当然,作者也提到,他虽然经常羞辱员工,但并不象马斯克一样动不动就解雇人)。英伟达一开始是为PC游戏设计GPU的,我上大学时,书里提到的GeForce等GPU的名字经常听到,后来有产品失败,英伟达差点倒闭,黄仁勋本人也差点被干掉。这样九死一生的经历,塑造了黄仁勋长久的危机意识、在弱肉强食的激烈竞争中对成功的极端渴望和对人的毫不留情。他极度专注,眼里只有英伟达成功一件事,所有事都力求事无巨细,组织极度扁平化,直接向他汇报的有50多人,极快回复各种邮件。他也认为,人工智能对人类的潜在威胁是无稽之谈。他只关心如何把芯片造的越来越快,其他的事,让别人去担心吧。在我之后,洪水滔天。

当然,前几天DeepSeek发布后,这家来自中国的人工智能应用,训练成本低的多,实现的功能跟美国的OpenAI不相上下,大家发现,原来人工智能不一定需要那么多的算力,可以有更好的方法,将来没准也有更有突破性的技术出现,英伟达股价因此一天跌了17%,跟他们深度绑定的台积电跌了13%。高科技行业,颠覆是常态,没有人可以永远独霸鳌头。“不冒险,才是最大的风险。”

书里对人工智能需要的大量电力也有一章专门讲述。英伟达的芯片,正成为不折不扣的电老虎。我们用AI生成的每一个答案,包括拜年的祝福诗词,其实都耗费了大量的电力,其实跟人脑挖空心思搜肠刮肚所花费的能量不一定有节省,当然时间快了很多。也许在能量和成果之间,存在某种意义上的能量守恒定律?当然,技术永远有被优化和被提高的可能。

这书作者写作水平不错,虽然采访了黄仁勋和他的不少身边人,但全书并不是为黄仁勋唱赞歌,而是力图独立。书后微软中国的首席技术官的如何阅读人物传记并从中获益的书评也很深刻(华大尹烨的短评让人怀疑他有没有读完这书)。“机器越来越快的时代,人类需要慢下来,越来越慢,才能想清楚未来”。生成式AI每天都在制造无数各种幻象(假图片,假新闻,假视频,假语音)供人类消费,人类正慢慢变成机器的附庸和奴隶。

EPUB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danxyXgFufFtW0vTr3Xkuw?pwd=pjae 提取码: pjae

发表在 图书 | 留下评论

天主教在清朝的兴衰

《康熙的红票》,孙立天著,商务印书馆2024年出版,400页。

这本书作者是一名复旦出去、美国留学、现在搞独立历史研究的青年才俊,原作是他的博士论文,后来改写成英文,又应邀重新以中文写成。

全书写的是清朝康熙、雍正及乾隆年间天主教在中国影响力的变迁。天主教耶稣会时通过科学技术的领先,从汤若望开始在明末清初做官,并提供铸炮技术帮助满清夺得了天下,从此攀龙附凤,后来南怀仁又得以成为康熙帝师,一干北京传教士在康熙时成为上达天听的内务府人士,并且为尼布楚条约的谈判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惜康熙死后,佛教得道高僧雍正一上来就因为宫廷政治打击异己而禁了天主教。由此可见,封建时代,时代走势、全球开放还是闭关锁国、抓住工业革命机遇还是固步自封,全靠君主个人意志与喜好。

看这书才知道,原来早在马葛尔尼来华拜见乾隆很久很久之前,清廷就在跟欧洲接触、互派使团了,康熙本人也对西方科学与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兴趣。英国人在乾隆那里碰钉子,绝不是近代中外外交接触的第一次​。

作者关于中国人奴性的研究比较很有意思,很可能自古有之,清朝的奴才主子文化又做了加强。

这书的很大的一个特点是可读性很强,段落非常通顺,完全没有拗口难懂之处,作者是完全为了大众而写的,编辑的努力也功不可没。

PDF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uBXw5jW2Osvr2Mg488aA8A?pwd=aaj8 提取码: aaj8

发表在 图书 | 留下评论

写作,作为一种对抗

《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杨素秋著,上海译文出版社2024年出版,298页。

这本书是一名到西安市碑林区文化旅游局挂职的大学老师写的挂职期间的一系列散文的合集。

在1年的挂职中,作者作为一个副处级副局长,一项重点工作是组建区图书馆,她在其中耗费心血较多,除了设计装修外,花了很多时间筹措书单,也向很多人取经如何完善书单。(她自己孩子不大,因此关于童书绘本着墨较多)。在此过程中她接触到了很多同学、朋友,要到了他们的书单,书里也记录了他们的人生,讲到了摄影、宗教、书法、植物学等等,还写了一个在康定自建图书馆的喇嘛。作者也是陕西本地人,书里满是浓浓的对西安饮食风土人情各种烟火气的热爱(半夜不要看这书)。

作者是学文的,曾经到美国留学,接受了西方的价值观,喜欢上豆瓣(本书被评为24年豆瓣年度图书),喜欢写作,是个彻头彻尾的文艺青年,比较“轴”,融入体制不易,把写作和记录当作了一种抗争的手段。书里写到了她挂职的经历,对官场开会、行文、位置座次等潜规则的细致观察和喜怒笑骂,甚至利用写作来对抗敲竹杠的号称领导的白手套。这,大概是本书颇受好评的一个原因。写作也是作者寻找自我的一种方式,上电视、写公众号,她大概就是不甘于默默无闻,不甘寂寞,不安于平淡的生活,就是要跟别人不一样。

西安是文化古都,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电影《脸对脸,背靠背》貌似也是发生在西安某文化馆里发生的故事。

最后,所有文学都是创作,本书如此不代表本人如此,也不代表事实如此,大家还是要批判地看。

书里有关读书的一句话,我觉得很中肯:“阅读并不是想象中漂亮台灯下品着咖啡就可以实现的精神自由,而是一件苦事和险事,也很容易被一些“看不见的手”操纵。做一个真正的读书人,需要孤独,但不是一种表演的孤独,或自恋。”

Epub链接:https://pan.baidu.com/s/1Lx757qt7BTw8tj64GdoqFw

提取码:AXa9

发表在 图书 | 留下评论

被AI超越的我们,如何停止焦虑

《浪潮将至:技术、权力与未来的冲击》(The Coming Wave),(英)Mustafa Suleyman/Michael Bhaskar著,贾海波译,中信出版社2024年出版,416页。

这本书作者是造出AlphaGo、打败了人类所有围棋顶尖高手的Deepmind公司联合创始人,后来做了微软的人工智能CEO,再之后又去创业了,可以说在深度学习、人工智能方面有着第一手的观察。

本书着力回答一个问题,面对呼啸而来的人工智能,人类该怎么办?我们现在的生活,除了面容识别、语音助手,其实人工智能已经无处不在了,微信搜索里第一条就是人工智能的答案。如果这些能自我进化、越来越便宜、可以和其他技术结合(书里尤其担心的是合成生物学,产生新的生物的那种学问,还有机器人)、逐步通用的人工智能逐渐自我提升到远胜于人类智能(在围棋等很多方面已经做到了),人类会不会让它做回形针,然后它把人类生活的世界和宇宙变成回形针?如果通过人工智能提升人类本身成为可能,你愿意你的孩子因为没有钱变成富人孩子的奴隶吗?人工智能的回答貌似无所不能,但现在作假的成本那么低,网上有多少照片、新闻还是能信的?虽然核技术扩散被防范的很成功,可人类在大气变暖等方面的合作乱成一团,在无处不在随时联网、电脑越来越便宜的时代,我们能管控得住被某些学者称为人类最后的发明的这头怪兽吗?

作者的观点是,我们不能让人工智能自由泛滥,必须行动起来,人类应该通力合作,遏制技术进步,让技术为人类所用,找到关键卡点,人人努力,开发者自觉并遵守相应行业规矩,企业要生财有道、目光长远,国家积极参与并制订相应法律,牢牢卡住人工智能的咽喉。

英伟达的黄仁勋认为AI是无足为虑的,可能是因为他靠卖GPU芯片发了大财。不管怎么说,本书作者站在AI研究发展的最前沿,他的谨慎建议,我们还是要听。书里也讲了不少细节,让人大涨见识。

epub链接:https://pan.baidu.com/s/1ixI9oyQS9Lf1wGlSEwN0sQ

提取码:Bn9m

发表在 图书 | 留下评论

日本学术界的造假大事件

《造假的科学家:STAP细胞事件》,(日)须田桃子著,王家民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22年出版,456页。

这本书作者是一名科技新闻记者,全程跟踪了当年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理研)的STAP细胞闹剧。2014年,理研的几个科学家在《自然》杂志上发了一篇文章,说发现了一种新的全能细胞,引起了轰动,女主角是一名年轻女子小保方晴子,而幕后的几个科学家除了想出名外,也有借此为理研争取科研经费的动机。后来被网络上指出图片造假,文字抄袭,越闹越大,搞成了21世界三大学术造假事件之一,《自然》文章撤回,理研CDB中心被撤,幕后科学家大佬上吊,女科学家被剥夺博士学位。骗子小保方晴子

整个过程中本书作者也起了很大的作用。日本人很认真,刨根问底。独立的新闻界,有利于学术打假,起到了很好的社会监督作用。

全书写的还是很好的,细节很多,讲的也比较清楚。当然,有关细胞生物学部分,不是专业人员可能会觉得枯燥难懂。

另外一个体会,日本人写书信(电子邮件),用词非常雅致,很多中国古文的痕迹。

三大学术造假事件中的另外一个,美国贝尔实验室超导事件主角是一名德国青年才俊。可见,人,不管是德国人还是日本人,都是靠不住的,还是要靠体制才能防范造假行为。

ePub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skPf5iXZRnqsdiYPTY6ZYA?pwd=gf8m 提取码: gf8m

发表在 图书 |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