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IT教父的前半生

《张忠谋自传》,张忠谋著,台湾天下文化1998年出版,大陆三联书店2001年出版,190页。

这本书只是作者自传的上半部分,下部可能因为作者还没死,有些话不能说,所以还没出版。而且,即使上半部也比较模糊,比起美国那些专业传记作家那些刨根问底、事无巨细、动辄上千页的巨著,细节要少的多,可以说本书几个小时就能看完。

张忠谋是谁

台积电创始人,对台湾的IT产业贡献巨大。他1931年出生于宁波,家境优越,后在南京、上海、香港、重庆都生活和求学过,可以说早年经历了战乱中的颠簸流离,所幸在父亲在社会动荡的大潮中失去原来的银行高管职位和收入后仍在18岁去了美国,先在哈佛学习一年,后来去了MIT读到硕士研究生,后进入Sylvania、Texas Instruments等美国公司工作,1964年取得斯坦福大学电机博士学位。之后受邀回到台湾任台工业技术研究院负责人,55岁时创立台积电。

张家教很好,自小看了很多书,而且喜欢文学,因此他的自传完全自己写,虽然不能说妙笔生花,但作为一个理工科的商人能写成这样也很不错了。书后还附了一些他年轻上学时写的文章,也都颇不错。最后一篇对台湾发展科技产业的建议,可以说针针见血,提的非常中肯,应该对台湾的IT产业发展有很大的促进。

张非常重视自己的社会地位。书中屡屡提到他在不同阶段对自己家庭和周围人在社会中相对生活水平的对比。他择业时以企业为他提供的薪资为第一标准。

张忠谋也提到他在就业初期两家公司文化的对比,对他这种有能力的年轻人来说,有上升通道、得到认可、能跟高层互动非常重要。

这本书现已绝版,不过淘宝上能买到。淘宝上能买到的影印书很多,无比感恩。余秋雨作序。那个时候两岸还有很多文化交流,让人怀念。

发表在 图书 | 留下评论

如何赚大钱

The World For Sale: Money, Power and the Traders Who Barter the Earth’s Resources, Javier BLAS & Jack FARCHY著,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21年3月出版,416页。
大家还记得去年全球疫情刚起时,有段时间原油价格曾经是负的吗?今天原油价格已经达到70多美元一桶,巨大的价格差,意味着有人发了大财。这些人是谁?他们是怎么做到的?他们对今天的世界影响有多大?The World For Sale这本书就对这些人进行了一个大起底,讲的是石油、粮食、金属、矿产等大宗商品交易商的历史、发展和现在。
总的来说,交易商是敢于冒高风险 (perform or die)、去一些别人不敢去的地方和别人不敢打交道的国家和人做生意的人。他们往往过着刀口舔血的日子,动辄盈亏都是上亿美元,不过回报也非常的高。其生意哲学是Go anywhere, deal with anyone, walk on the edge of the knife。说他们在刀锋上行走,不仅仅因为风险高(不少人在俄罗斯送了命),而且还意味着踩着政策、法律的红线:”hungry for risk and unburdened by history or, in some cases, ethics” “We did business according to our own laws and not those of others.” “only the small people suffer,” “The history of Cargill has been to go into places where other people won’t. That’s where opportunity is. Whether there’s crisis, or threat, or things that are high risk, that means there’s opportunity.”  他们做生意的方式也让人瞠目结舌:书里提到一些公司行贿政府官员时提着一箱箱的现金,在自己的游艇上招待客户,在他们身上花大钱,每天带他们去夜总会,随便哪个舞女都可以带回酒店,费用由交易商支付。
因为大宗商品(粮食、矿产和石油等)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所以其在世界经济、政治舞台上常常发挥呼风唤雨的作用。交易量巨大,很多时候只要有微小的价格变动就能带来大量的利润,而价格往往是由供需决定的,受一些关键事件的影响,对这些关键信息的了解至关重要 (“The secret of success in this business is to spot trends” “There are great noses in Rotterdam. The moment you’re afraid, somebody smells it.”)。哪里有巨大的需求、哪里有价格差,哪里就有他们。他们对世界政治还有很大的影响:苏联和西方的铁幕背后有他们,中东阿以战争后他们赚的盆满钵满,利比亚内战中有他们在穿梭,伊朗和以色列的石油运输管道尽头是交易商,“石油换粮食”中也有他们在受益,苏联的解体让他们大快朵颐,国际对南非种族歧视的封锁挡不住他们,中国的崛起让他们发了至少十年大财,乍得、牙买加、刚果金等非洲国家的总统府、普京的克里姆林宫,处处有他们的身影,他们也曾是古巴卡斯特罗的座上宾,库尔德民族独立的幕后推手,阿拉伯之春的潜在助力。
这书的精彩之处在于讲的是真实公司(Glencore、Cargill、Vitol、Trafigura)真实人物,而且写的清楚明白(这本书讲了很多知识,清楚易懂)。因为他们手段极端,涉及交易及利润金额巨大,很多时候是宁愿不为人知的,但2011年其中一家公司Glencore为了得到更大的资金池,上市了,不得不公布了一些细节。这家公司和其他一些交易商,现在已经重金投资矿产,是世界上主要的矿产公司之一了。
2003年我在法国读商学院时,记得有个外国同学说,他毕业后要去当trader。我当时完全不知道他说的是什么。看完这本书,我明白了Trader行业的引人入胜之处。不过这工作不是谁都能干的。
我曾经1999年到2001年在刚果金工作,周旋于CIA中间,那时候就听说过一个比利时钻石商人,这书中对他(Dan Gertler)和他对刚果金政局的影响进行了大起底。
里面也写了一些充满魅力的商界人物,里面好几个犹太人 (Ivan Glasenberg, Marc Rich, Dan Gertler, John Deuss, Claude Dauphin…),往往是一小撮精明努力的白人男性精英,他们八面玲珑,无孔不入:
(Ian Taylor) had a boundless energy and enthusiasm that he applied equally to both his business and social lives. And he combined a sharp intellect with a personal magnetism that won him friends wherever he travelled.
(Claude Dauphin) his pace and exacting standards of dress, hospitality and punctuality.
(Marc Rich) Don’t you understand that it’s a question of power, and money means power. It’s as simple as that.
马来西亚华人巨头、香格里拉集团创始人郭鹤年也是从白糖交易发家的。马来西亚糖王旗下拥有金龙鱼,中国人一天要用多少油?郭老的利润肯定是天文数字。
本书写的内容精彩,讲故事的文笔也很棒,读起来让人手不释卷,我本来以为到年底前能看完就不错了,结果只花了四天就完成。两名作者是专门追踪报道大宗商品贸易多年的Bloomberg记者,之前在Financial Times工作。获英国Financial Times和The Economsit评Book of the Year,麦肯锡2021年推荐商业书籍。
发表在 图书 | 留下评论

人为什么会笑

《三人同舟》(Three men in a boat),(英)杰罗姆 K 杰罗姆著,王碧译,外研社2010年出版,419页。

本书是已经过去100多年的一位英国作家Jerome K Jerome写的一本幽默小说,原作写于1889年,讲的是三个年轻人一起在泰晤士河上划船游玩的故事。里面写了很多沿途的见闻和经历。被一本杂志评为历史上最幽默的50本文学作品之一。这本书可以说是研究什么会让人发笑的材料,仔细分析一下的话,可以发现看别人倒霉、看别人的愚蠢是很让人开心的,让自己感觉好就开心,这也许就是人性。书中也有些对人性深刻观察的哲思,不是纯粹搞笑的无聊之作。

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棒,书里有很多非常优美的景色描写,在诸多幽默片段,作者的文笔也为这些让人捧腹的地方增色不少。我看的是双语版,不得不提中文翻译极为传神。

生花妙笔使得本书可以作为学习英文、遣词造句的很好教材,值得反复阅读。

发表在 图书 | 留下评论

硅谷教练

《成就》(The trillion dollar coach),(美)埃里克 施密特、乔纳森 罗森伯格、艾伦 伊格尔著,葛仲君译,中信出版社2020年4月出版,272页。
这本书讲的是一个大学橄榄球教练在硅谷为一干企业高管做coaching的故事。书写成时,Bill Campell已经患癌故去,作者对他的影响颇多溢美之词:的确,他曾经影响了谷歌、苹果、脸书、美国副总统戈尔等不少知名IT企业的领导人。
其实,看完全书,发现这个教练的建议其实非常简单,就是以人为本;这个在一般企业可能比较司空见惯,但在硅谷一堆技术男中,可能比较少。另外,一直做教练的人,可能的确适合做团队融合的旁观者、顾问。
这也是一个潇洒的人,做了一个明智的决定,成就了自己成功的职业生涯。他的葬礼,来宾可谓极为牛逼。
如果你想攒读书的数量,商业书籍可能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因为一般很薄,很易懂,读起来很快。
发表在 图书, 管理 | 留下评论

商海真知

《长期主义:关注短期业绩,更要投资长期增长》(Winning now, winning later: How companies can succeed in the short term while investing for the long term),(美)David Cote著,崔传刚译,中信出版社2021年10月出版,287页。
这本书是美国公司Honeywell前董事长David Cote(中文译名高德威)的经验分享,他是如何把这家工业巨头从200亿美元的市值做到1200亿的。The Economist对本书评价甚高,中文版也得到了很多投资人和工商界人士的推荐。顺便说一句,这家公司在中国也很成功,年销售额30亿美元,利润丰厚,雇员1万3千人。
这本书从成本优化、搭建团队统一思想、战略、文化、流程改造、全球化、增长、收购兼并及卖掉不合适的业务、继任者挑选等方面对如何在美国经营一家大公司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基本上,他在任10几年,做的事有:
·要求管理者对员工进行实质性考核,不再任由员工自我评估。 ·改变薪酬政策,使其更加公平,更好地与实际业绩及长期支持挂钩。 ·制订强有力的继任计划。 ·使战略规划成为现实。 ·在全公司范围内制定与客户交付和质量相关的严格标准。 ·清理财务数据,消除所有簿记收益、一次性“特别”收益和经销商加载。 ·更改收购和剥离政策,调整我们的业务组合。 ·推动“一个霍尼韦尔”文化。 ·实施全方位的流程改进,尤其是推广霍尼韦尔运营系统。 ·创建和推行一系列增长举措。 ·从战略上和财务上妥善解决遗留问题。 ·应对经济衰退,同时着眼于随后的复苏。 ·成功进行首席执行官的权力交接。
他刚接手之际,是把手上的情况非常清楚地向外界(股东们)展示的,压低了他们的预期;停止期末压货、赠送等一些短期行为;换来一拨自己的人;制订了全公司的战略并逐步实施;对人高标准要求;逐步形成自己的文化;收购兼并同时维护高增长。
其实如作者所言,没有很多很特别的诀窍,干就是了,领导绝不能脱离实际,只管制订战略,还要负责监督实施。要日复一日地勤奋工作,思考,并逼手下的人思考,鼓励整个公司都批判性思维。不要以为很多事兼顾两头不可能;实际上是可能的。当然,他的创新也很多,比如2008、9年大萧条时不裁员,不把好运气用尽,业绩好的时候给未来留余地(延迟满足),环境不好的时候坚信情况会好转。不要冲动,要多思考各种可能。要坚持处理好短期和长期、节约成本和提高效率两个看似矛盾的事。要敢于施加压力。收购时坚持不买贵的,只买合适(战略)的。书中理论几乎没有,完全美国式的实用主义,他的一切都是自己的历练和思考出的真知。英雄不怕出身低:他和他挑选的继任者都是自己打拼出来的。
作者是GE出来的,网上查了一下,与Jack Welch在GE时有过交集,不过并不是几名储君之一,到了Honeywell当了老大。他的英文书名也有意思,Winning now, winning later,有点影射Welch的那本Winning之意;事实上,他的很多做法,其实跟GE差不多,但他自认为更长久,比Welch更高明,因为今天的GE深陷泥潭,拆分、卖业务,Immelt干的很差,相反Honeywell的股票迄今依然坚挺。实际上他在书中也有诟病GE的短视思维,而在Honeywell他坚持要长线思考,谨慎,保守。
别给我做选择题,我两个都要!
深信“要同时做两件看起来相互矛盾的事情,这是一个优秀领导者的标志。”他在书中列出的要手下实现的貌似矛盾的两种目标有:
企业要为股东赚钱,也要为社会做贡献
降低成本同时提高客户满意度
对手下既礼貌,同时又极其大的压力、挑剔
快速决策,但也给自己留出时间来从其他方面思考(“三分钟”)
赋能员工,同时保证整体管控
放眼长远但循序渐进地改进:稳妥且持续,其实他的智慧可以用复利一个词来揭示
以慢求快
给高待遇,同时也让他们担责任,不能让他们在其位不谋其政
本书都是大实话,没有理论,因此比较容易懂,翻译的也不错,每一章后面还留了很多灵魂拷问,是一本优秀的商业管理书籍。
书中金句:
为未来布局,你才可能赢;为现在努力,你才可能活;当前活着而不考虑未来,未来你可能活不好。
另外在日常操作层面,你也必须全身心投入,不断督促自己及团队和组织中的其他人,超越自我,日积月累。领导力非常关键,这千真万确。而我想说的是,一切的诀窍都在于行动。虽然多数领导者都知道运营和战略需要什么,必须以客户为中心,要推出新产品和服务,要推进全球化,要激励员工等,但多数企业都会在执行上出问题。为了既能赢在当下,又能投资未来,你必须真正行动起来,做那些其他人只说不做的事。这要求作为领导者的你,必须从一开始就真抓实干,而且决不妥协。
伟大的领导者会不断督促自我及他人对业务做出深刻理解、深入反思。
努力思考才是唯一真正的答案。
无理的管理要求才是进步的动力,我对此深信不疑。领导者必须对员工有所要求,否则只能取得微不足道的成果。个人和组织的能力,要远超出他们自己的想象。
领导可以只关注战略,而把执行交给其他优秀人才的这种想法,完全是一种谬论。
领导者不能只当一个看客,那是一种落伍的管理之道。他们必须深入现场,全身心沉浸于团队的工作,监督流程,问责员工。然后他们必须运用毕生所学,推动决策的落实执行。
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你都得时常把自尊装到自己的后裤兜里。
如果两个人总是想到一块儿去,那肯定是有一个人没动脑子。
先听别人讲完,过三秒钟后再做出答复。
为了避免那些资历尚浅的雇员应声附和他们的老板,我会先从职级最低的员工问起,直到最后才问那些最高级别的员工的意见。在此之后,我才会说出自己的想法。我会尽量详细解释我的逻辑。这样大家就能理解我的思维过程,未来他们也能更好地将这种方法运用于各自决策的制定过程。
不要成为日程表的受害者。一定要抽出时间阅读、研究和思考,把会议变成充满活力且富有启发性的辩论。同时赢得今天和明天不是易事,但也并非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你不仅需要全心投入,还需要正确的思维方式。
商业是1%的战略加99%的执行。
控制人数是保持固定成本不变的关键。(在美国,人是最贵的)
为自己设置保守一点儿的季度盈利目标,这样你就不必有太大的压力。
如果你的首席财务官是个乐观派,你就有麻烦了。
有时候改变管理的最好方法就是改变管理层。
最灵活者生存。
12个关键行为准则 1.聚焦客户和增长: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积极寻求增长。 2.有效领导:像领导者一样思考,成为榜样。 3.结果导向:始终履行承诺。 4.成就他人:鼓励同事、下属或经理走向卓越。 5.拥护变革:推动运营的持续改进。 6.促进团队合作和多样性:从整个团队的角度定义成功。 7.具备全球思维:从所有相关角度看待业务,从集成价值链角度看待世界。 8.明智地冒险:为了获得更好的回报,我们必须承担更大的风险,但也必须更明智地冒险。9.拥有自我认知:理解你的行为以及它如何影响周围的人。 10.有效沟通:及时、简洁、周到地向他人提供信息。 11.整体思考:依据现有数据,通过直觉、经验和判断等,做出超越基本认知范围的更全面的决定。 12.成为技术或职能专家:具备专业领域能力并能够做出成绩。
对人性的了解和利用:我们选择了一个更为理想的会议地点,把会议时间延长到了三天,同时只邀请300名公司高管参会。这样一来,参加这个活动就变成了一项特权,成了我们对表现出色领导者的一种特殊奖赏。
你得把企业文化和他们的钱包挂钩,这样他们才会把这当成正经事儿,才会真正紧张起来。
行胜于言:文化渗透并不是因为你通过理性的方式吸收了别人扔给你的信息,而是因为你从行为中感悟到了其中的原则或者思想。
批评和赞扬都应该是公开的。
人力资源太重要了,因此不能将其交予人力资源部门。
从客户体验谈起,因为这的确是一切增长的基础。如果你不能取悦当下的客户,那么你在其他增长领域所取得的任何进展都无足轻重。你可能会招徕到新客户,但是也会失去很多现有的客户。
唯有努力服务好客户,让他们多下订单,我们才可能持续生存下去。
快速产品研发、全球化或者客户体验改进,这些本身都不是你追求的目标,你做这些事情是为了促进销售。
领导者最有价值但最不受重视的贡献之一,不是麻烦一发生就去解决,而是避免产生麻烦。
这项(整合)方案中必须详细列出每一年的目标(包括成本协同效应、销售协同效应等),其中第一年更是要列出季度目标。
遗产:第一,我希望在我任职期间,所有与霍尼韦尔有联系的人,包括投资者、客户、员工以及供应商,都能赚很多钱。第二,我想要创建一支全明星式的领导人才梯队。虽然这些人才持久地受到外界青睐,但他们却会选择留在霍尼韦尔,因为他们热爱自己的工作,为这家公司感到自豪。第三,我会愿意在长达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持有霍尼韦尔的股票,因为这家公司没有我也会继续蓬勃发展。
我们制定的6项标准分别为: ·对胜利的强烈渴望:我们想要的不是一个善于为失败找借口的新首席执行官,而是一个即使出现了意外,也知道如何取胜的人。 ·智识:我们需要聪明、擅长分析、能够避开麻烦的人。 ·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不需要随波逐流者。 ·勇气:我的继任者必须能够做出大胆的决定,同时还敢于在事后检验自己的决策。 ·好奇心:我们的首席执行官需要通过不断接触新理念与时俱进,他应该是一个具有自我认知并热爱学习的人。 ·激励能力和建立强大文化的能力:我们的下一任首席执行官必须能调动公司以执行战略,聘用优秀人才并善于激励人才。
发表在 图书, 管理 |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