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书单

难以相信又是一年过去了。
2021年读了87本,其中不少好书,选出十佳难度比较大,我个人非常喜欢的有:
祝各位书友和家人2022年身体健康,多收获新智慧!
最后,感恩我的家人和同事,让我有时间读书!
发表在 图书 | 留下评论

移动互联网创业者访谈录

《详谈:赵鹏》,李祥著,新星出版社2021年7月出版,261页。
这本书是采访创业者系列图书之一,其他被采访的人还有左晖、沈鹏等。
这本书通过访谈的形式,让Boss直聘的创始人赵鹏用大白话说出了他的创业、融资、招人、创建收入模式、管理、组织、CEO的自我修养等的想法。这本书比较容易读,不绕弯子,都是大实话,而且看得出赵鹏这位共青团中央第一位下海的处长的魅力和他创办的企业的魅力:力求经过思考的独创。这家公司现在市值150亿美元了,了不起。中国创业者中很多牛人。
书中一些金句:
诸事闭环。
猛烈地分享。
你把牛人都组织在一起,让人家心情愉快,有成长感,有成就感,有归属感,这些都是你厉害的地方。
事必躬亲,不可假手于人,这是创业阶段CEO一定要做的。
创业就是玩命,拿不可逆的最宝贵的资源去做一件事。
权力是非常害人的东西(绝不能用来一言堂、束缚创新)。
管一堆的人,有点年龄有点阅历是好事。
凡是低频次且重大的决策,大概都难。
慢就是快,要沉得住气。创造价值。
组织能活多久,本质上在于这个组织能发现问题、定义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多强。
老人干新事,新人干老事。一个人哪怕再有本事,来到一个新组织,就是弱势群体。你不去有计划地安排,努力让人成为这个组织的一员,实际上就是对他进行孤立。
CEO是个聊天密集型岗位。
老而不去者,为之贼也。
发表在 图书 | 留下评论

中国汽车玻璃大王的自传

《心若菩提》,曹德旺著,人民出版社2015年出版,353页。
这本书是福耀玻璃的老板曹德旺的自传,他从小时候吃尽苦头各种苦、做小生意投机倒把,啥事赚钱做啥,也算是尝尽了艰辛,苦尽甘来,生活磨练了他,后来与官宦和其他商贾的斗争,争权夺利、上市、获了一个没什么人知道的企业家奖。
里面把自己写的很好,其实也有很多没有写的,比如93年就移民到香港,他哥哥在公司发展中究竟起了什么作用。看起来非常喜欢漂亮女人。与佛结缘、书名,但看起来几次拜佛都是算命、为了自己事业的发展。捐了很多,号称上百亿,这里面多少是真多少是假,难说。和法国人St Gobain的合作。其实是占了法国人的便宜。把大股权卖给对方,然后另起山头,(把原来的资源拿去)搞了另外一家企业,大打民族主义派操纵舆论,这也是很多民企常见的套路,宗庆后也是这么搞的。人生如戏,他全是在演戏。整本书差不多就是一本曹氏功德录。里面说到不少花大钱给员工治病的故事,但也提到一个厂的废弃物剧毒,这些得癌症的,跟福耀工厂的工作环境有没有关系?他做的汽车玻璃这行,究竟对环境污染多大?他没有说。其实这里面有很多问号,做生意很多细节不可能都记住,大家要批判性思考。
《美国工厂》这部纪录片里,曹的片段也较为负面,全片讲的基本就是中国资本家如何扼杀工会、欺压美国劳苦大众的故事。
当老板的,必须大腹便便,喜欢好色,爱财如命,因为贪婪,是做商人成功的第一要务,其他都是次要的。
他身上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
  • 愿意吃苦,小时候吃的苦让他足够饥渴,一辈子打拼,不信任别人,什么事都自己去搞。
  • 做销售出身,很会笼络人心,很善于跟人打交道。
  • 在一定的高位上,积极努力地考虑将来的发展。
中国商人出传记的不多,因为原始积累里面有太多不堪回首,这一本可谓罕见,还出了增订版,用的语言非常通俗,建议大家茶余饭后翻翻。
发表在 图书 | 留下评论

通过营销改变人的行为的艺术

《如何让他买:改变消费者行为的10大策略》The Advertising Effect: how to change behavior,(澳)Adam Ferrier著,王直上译,中信出版社2018年出版,464页。原版由Oxford 2014年出版。

本书是一位澳大利亚的心理学家、广告创业人士写的一些广告营销的技巧,核心理念是改变人的态度很难,但是通过改变人的行为可以改变人的态度。(通过感受而不是理性来劝说人更容易成功,因为很少人真正理性)。如何让人按自己的希望行动?要让对方有强烈动机,第二要让这些行为非常容易。(行为改变态度,比态度改变行为来得快。)里面提到了10条技巧,前7个针对动机,后3个针对如何简化。前七个是:重新包装、打动情绪、找人代言、从众、好处(人大多数都喜欢贪小便宜)、好玩、(通过互动)归属感,后三个是教对方如何做、简化、得寸进尺。

贩卖焦虑也可以用来改变别人的行为。全书穿插了很多心理学、行为经济学的前沿知识,另外也有写作者想出的营销手段和精彩广告案例。

总的来说,作者认为要改变别人的行为,首先要认真观察,用心考虑、仔细体会一些表面现象后面的人性本质。

最后,作者认为,广告策划等营销手段,操纵人性,威力巨大,可以被企业用来谋利,也可以被用到一些公益事业上。

书写的很不错,可以说是澳大利亚人写的很棒的图书之一。作者去年又写了一本Stop listening to customer.

这本书是我在淘宝上买的电子书,然后在阿里系的书旗小说APP里看的第一本书。国人盗版玩出了新花样!

书中金句:

人生的成功不在于攀登的高度,而在于跨越的障碍。

Tell me, I forget. Show me, I remember. Involve me, I understand.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

如果你要我改变我的行为,你必须让我非常容易做到这件事,而且事后真的给我奖励。对了,还有,当我真的做到了你所期望的改变,你必须让我把它变成新的默认设置,以防止它又变回去。

1. 一个人形成了强烈的正面意图去进行此行为(即动机)。

2. 一个人具备实施此行为所需的技能(即能力)。

3. 环境中不存在造成行为无法实施的限制条件(即机会)。

一个人成为酷人物的五大要素:

1. 自觉与自信(self-believe and confidence):他们往往具备强大而不可撼动的自我意识与自信心。

2. 挑战常规(defying convention):走自己的路,尤其是敢于改变做事的方式。

3. 面对成就的低调(understated achievement):他们在各自领域大有成就,但非常低调。这通常代表着他们在心态上的强大控制能力,让人觉得“非常酷”。

4. 关怀他人(caring for others):他们许多都是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者,也许也是因为他们的能力都高于常人。

5.精力充沛且广结善缘(energy and connectedness):他们投注大量的时间与人、媒体和世界保持紧密联系。

“改变的五个杠杆”包括:

1. 让它变得易懂(make it understood)——有时候人们对一个行为欠缺了解,也不明白为什么该去做。这个杠杆要提升的是认知度,以及创造更高的接受度。

2. 让它变得简单(make it easy)——当事情简单的时候,人们会更愿意去行动;要他们花额外的力气,则适得其反。这个杠杆要建立的是方便性与觉得自己能做到的信心。

3. 让它满足需要(make it desirable)——一个新的行为,要能满足人们在心中对于自己的期望,以及他们希望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这个杠杆谈的是自我与社群两个方面。

4. 让它有回报(make it rewarding)——新的行为必须为人们带来他们在乎的具体好处。这个杠杆强调的是实证与回报。

5. 让它变成习惯(make it habit)——一旦消费者已经做出改变,就必须创造一个能让他们持续坚持这个行为的策略。这个杠杆谈的是再强化与提醒。

发表在 图书 | 留下评论

少交经管智商税

《管理的真相:事实、传言与胡扯》(Hard Facts: dangerous half-truths & total nonsense),(美)Jeffrey Pfeffer/Robert Sutton著,闾佳、邓瑞华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246页。
两个作者是斯坦福商学院的教授,秉承美国实用主义的传统,对一些传统企业管理认知和咨询同行鼓吹的概念提出了挑战:工作和生活能截然分开吗?最好的公司拥有最好的人(人重要,还是制度重要)?激励措施跟绩效正相关吗?战略决定公司的命运?变革都是好的吗,或如何实施变革?领导无所不能吗?
这本书提倡循证管理,采用医学上的循证医学概念,鼓励管理者对各种管理理论、建议、咨询师兜售的案例进行批判性思考,而不是照单全收;不要照抄成功企业的做法,很多做法抄不来,标杆选择要有针对性;不要相信有别人什么神奇方法能够力挽狂澜,不要相信个人魅力、领导力,这些往往都是智商税。多搞对比、试点,总结实际经验会好很多;靠证据和逻辑做事,减少对猜测、恐惧、信仰或希望的依赖。没有天才,只要后天努力工作,努力改进就好了。制度比天才更重要。战略方面,执行比战略本身更为重要。战略会聚焦但也会制造盲点,认真倾听市场,倾听客户需求,最为关键。行业好,不意味着企业回报率必然高。有关变革,并不是所有变革都是好的。变革前一定要充分做好准备。要让所有人都有危机感。要自信满满(即使心里不确定也要装出自信激励手下)。方向要明确,行动要快。要能忍受不确定、模棱两可。
全书对很多盛行的管理思路(工作与生活的平衡/融合、奖金/股权激励、变革、战略、领导力)利弊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不管作者是对是错,能发人深思,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总是好的。作者行文幽默,颇有西海岸风采,翻译的也不错。
书中金句:
很多商业决策都建立在希望或忧患的基础上,是跟着别人亦步亦趋。
我们不该照抄别人怎么做,而该模仿他们怎么想。
公司要取得成功,要做的事情跟别人不一样。
靠证据和逻辑做事,减少对猜测、恐惧、信仰或希望的依赖。
要不计一切代价,避免选中那些自以为什么都知道的人。
兜售商业知识的人,实在应该把话说清楚,我们必须承认,没有什么不可思议的解决办法。
回忆是回想以前不知道的事情。
智慧反应的是人们对待所知的态度,而不是他们知道多少。
只有当人们能够开诚布公、畅所欲言、表现自我的时候,才能发挥出创造力,而不是假装自己跟大家一样。想法越多,越不同,越融会贯通,就越能产生成功的想法。
人们不大会尊敬或追随那些对人对己不真诚的人。
你必须更大限度地利用员工的所知、所能和所欲,而不是整日核查他们表现如何。
在我看来,正确的态度就是对自己做的事情充满热情,有真正的学习和实践意愿,不是因为钱来做这件事,而是因为真正想做,真正喜欢。
实践知识,尤其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以及人际交流技巧和社交能力,比传统智商更能预测工作表现。
乐观的销售员比悲观的销售员更成功,因为前者总认为挫折只是暂时现象,也不是自己的错。
才干取决于人的动机和经验,取决于员工如何被管理和领导。
技艺超凡之后,要想维持水准,仍然只能依靠不懈的努力。
问题出在制度上,不在人上。
成功就是倾尽全力,尽己所能。
经济激励最好用在评测方法简单、清晰、具有共识的工作环境,或是用在只着重强调绩效表现的最优化,而不在乎员工采用什么方式来达成目标的情况。
社会性比较是人性的一部分。
文化变革不一定要持续很多年,不一定每个阶段都充满艰难险阻。一切全看你怎么做。
领导者要表现出自信,但内心却不一定像表现中那么确信无疑。实现外在自信与内心自我怀疑之间的平衡,是明智领导者的一大特点。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的世界里,消除不确定、容忍不确定,甚至安于不确定,都是领导者的关键技能。
对领导力的最佳诠释,就是把它视为一项构建组织制度、团队和文化的任务,为他人成功创造环境和前提。
一部分靠自律,一部分靠欺骗。
信心成了一种能预言自我实现的东西。
最好的领导者要够聪明,懂得做出一切尽在掌握的样子;但又要够明智,不让权力冲昏头脑,太拿自己当回事。
没有失败,就没有学习。
发表在 图书, 管理 |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