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育:爱与放手

《如何让孩子成年又成人:斯坦福大学新生教务长给父母们的建议》(How to Raise an Adult》,(美)Julie lythcott-Haims著,彭小华译,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年出版,335页。

你是不是象我一样老年得子,用我父亲的话说,把孩子“含在嘴里怕化了”?恨不得啥都给他最好的,生活的一切,除了工作赚钱,都围着他转?是不是一到假期就想着带他到哪个国家玩,远途出行全是公务舱,各种最贵的酒店都住住?是不是不愿意他受任何伤害,摔倒、撞伤感觉比自己受伤还难受?是不是准备把所有钱都留给他,为此不惜忽视了其他家人、没有尽到孝敬义务?自己的事都没怎么想好,天天忙着为他规划人生?是不是也经常迷茫,如何养育孩子更好?这本书告诉我们,其实大可不必,你不是孩子的奴隶。钱先攒够了自己退休金再说,之后再给孩子。先要有自己的生活,象飞机上遇到紧急情况时先把自己的氧气罩戴好再管他,或者开车时自己的安全带先系好。鸡娃不如鸡自己。作业要他自己做。家务得让他自己动手干。他自己跌倒次数够多了,自然就学会了生活的教训。

这本书作者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前新生教务长(在任10年)、现从事升学建议方面的工作,还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以自己的所见所闻和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美国的中产阶级直升机父母们其实跟国内焦虑的爹娘们一样,为子女们做的过度保护、过度养育也不少,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孩子参加不让带手机的活动,就给ta俩手机,交上去一个留一个;花几万美元给ta报各种辅导班兴趣班;为了让孩子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完成作业,甚至不惜给他们吃上瘾的(毒)兴奋剂;望子成龙,削尖脑袋也要把孩子送进斯坦福耶鲁哈佛这种名校,包办了ta一切论文甚至大学申请书;孩子上学后在学校旁边买房,天天监视着ta的一举一动,有些西点军校的学生家长竟然也荒诞地到这种地步;孩子在学校受任何委屈就投诉被bully,都是老师学校不好。。。书里当然也提到了华裔母亲的那本有名的《虎妈战歌》一书。

这本书反思了美国家庭养育孩子的方式,它的主旨是,如何把孩子养大成材,成为一个不依赖父母、能独立生活、能扛住压力挫折打击的成年人,而不是一个兰花、离开父母就一事无成的窝囊废。很多成功的名人(奥巴马、克林顿)其实自小就没有父亲、母亲甚至是孤儿,一切都得自己来,反倒磨练了他们的生存技能;那是孩子的人生,不是你的人生,理论上,你给ta根,给ta插上翅膀,创造好的条件,之后只能看ta自己的造化了;不必要一切都搞的最奢华最好,如果以后家道中落ta接受不了差的生活环境怎么办?书中后半部给出了很多很实用的建议,包括:家长要勇于放手,而不是亲力亲为替孩子操办一切;该放养放养,该冒险冒险,让ta自由玩耍;忍住代劳的冲动,开口动手前先想想如何是更好的办法;传授给他们基本的生活技能,不必追求完美;教他们从更多角度思考,多动脑子问开放性问题,而不是仅仅过度称赞;让他们明白,成功必定意味着付出艰辛的努力,没有什么是轻松能够得来的;让他们自己规划人生,找到自己的使命和激情;培养他们遭受挫折的能力,爱他们,随时站在他们身后,但失败要让他们自己去体会;不一定要削尖脑袋往那些名校挤,很多不知名的学校一样适合孩子甚至更好。

溺爱的回报未必是爱。把孩子带好,让他们看清生活的真相,为未来做好准备,是我们的责任。爱需要有边界,包容不意味着干涉、代办、做牛做马。

一些摘录:

“最成功的那些人三四岁就开始做家务了,10几岁蔡开始做家务的人则相对不那么成功。”

“童年做家务是未来成功的基本要素。”

“大学是一场需要完成的比赛,而不是需要赢得的奖品。”

“为了成为好的榜样,我们需要把自己放在第一位。”

“人类只有先照顾好自己,蔡最有能力照顾好别人,蔡对别人最有助益。”

“为了生活得快乐,我们应该用95%的时间做对我们最重要的5件事情。”

“生命中唯一真正重要的是你和他人的关系,而且幸福等于爱。”

“我们并不以孩子为中心,孩子也并非生命存在的主要原因。”

epub链接:https://pan.baidu.com/s/1X_OFlwBvnnNKOeXKGr4m5Q?pwd=G6Qh

此条目发表在图书分类目录。将固定链接加入收藏夹。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