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力》,郑毓煌、蒋昆熠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25年8月出版,241页。
这是一本出版社赠我的新书,作者郑毓煌是一位清华大学前营销教授、国内知名营销专家,在美国搞研究多年。本书主要探讨的是哪些因素更有利于创造力、创新。
全书分为10章,用了作者和美国一些知名学者的研究实验案例,从不同侧面阐述了作者的观点。总结来说作者认为,想培养创造力,环境未必要井井有条,有时候乱一点也好(所谓不破不立),不一定非要听话、守规矩(作者引用了一些惊人的研究,骗子往往更有创造力),不要怕孤独,不必穿校服制服,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自由,最好多到不同国家走走(留学、工作),跟不同国家的人谈恋爱,深入他们的价值观,周围尽量蓝色色调,不时把环境搞得幽暗一些(可我到暗的地方只想睡觉),咖啡厅里的环境噪音也有利于创意(多到室外走走),鼓励多样性,多搞点跨界,多接触外界,不必为了外部奖赏而做样子给人看。
这书不厚,行文较为简单易懂,也举了牛顿、居里夫人、爱因斯坦、马斯克、特斯拉、黄仁勋、三毛、达尔文、爱迪生、图灵、乔布斯等知名创新者的案例来佐证他的观点,可以说是作者对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培养不出杰出的科技创新人才)的一些回答和解决方案。
当然,前提得是有创新的动力和保障。东方的体制奖励听话,不喜欢叛逆。
一些摘录:
最伟大的创造力也不过是“永不满足的好奇心”与“持之以恒的探索”共同书写的篇章,而这两者从来都与天赋无关。
有序的环境引导人们走向传统和惯例,而无序的环境鼓励人们打破传统和惯例,即提高创造力。因为,打破惯例正是创造力生成所需要的。
真正的创造力不仅源于天赋,更源于对未知的无限好奇、对真理的执着探索,以及面对质疑时的坚定信念。
混乱不是创造力的敌人,而是它的催化剂。
如果一个中国人希望通过去国外生活提高自己的创造力,那么他一定要融入当地的文化,而不能整天和其中国亲友在一起,仍然按照原有的方式生活。
如果你希望提高创造力,真的不妨考虑找一个外国伴侣。(何不食肉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