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ves and Forms:Electronic Music Devices and Computer Encodings in China,(瑞士)Basile Zimmermann(金亦然)著,The MIT Press 2015年出版,277页。中文版将于2022年出版。
这本书是瑞士日内瓦孔子学院院长、知名汉学家金亦然先生写的有关他亲身见证的中国文化的一本人类学著作,也是他的博士答辩论文。他的考察对象较为新颖,是21世纪初活跃在北京的电子音乐家和他们使用的音乐器材,另外也涉及到了他对当时一个比较时兴的网站开心网和电脑汉字输入的的观察。
汉学是人文学科/人类学的一个分支,是兴起于16世纪的一门西学,源于当时的传教士对中国的观察记录。19世纪得到较大发展,主要在欧洲。20世纪后在美国得到长足进步。金亦然认为,汉学不应该紧紧局限于研究死去的杰出的人和物,也应该针对时下的中国社会现象进行探讨;不能仅仅限于人,也要针对一些文化现象和作者所用的器材;不应该仅仅停留在人文领域,也要涉及科技领域。事实上,金亦然阅读了大量的人类学、汉学等文化理论论述,对这几个二元对立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把波
(wave)作为文化传播的基本最小单位;把形(form)作为作为更高一级单位,还提出了这些单位或器材可变不可变,对于最终文化成品的影响的定律,可以说非常有自己思考的独到之处,也举了很多例子,论述的较为有力。
金亦然的几个案例研究颇有意思。一个是活跃在当年北京Vogue夜总会的乐队,两个是DJ/音乐人,最后是抄袭Facebook的一个网站。对这几个对象,金亦然进行了长达几年的近距离观察和跟踪(田野。金亦然本人受过专业的电子音乐教育,书里也详解了DJ的工作细节。当时的电子乐处于半地下状态,受众中老外较多;不多的商业用途包括夜店DJ、广告、定制音乐等。他和几个对象是朋友关系。其中一个,爱好钻研各种合成器、采样器、音箱、耳机,可以说代表了中国器材党;另外一个,凭乐感而不重视器材,经常搞得他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实际上我对这个很好奇,因为金亦然说他的音乐好听,但书里没有附上下载链接)。关于电脑上的中文输入,如果用拼音,可能会让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忘记书写,实际上中国人的手写体越来越难看了,基本原因是近代科技基本源于西方,偏重于英语使用者的习惯。书中材料翔实,网站上的音乐示例,仍然能够下载倾听,不过需要VPN。
我于上个世纪94年或95年结识Basile。当时他在我所在的大学学习中文。他的中文很不错,人也非常聪明。我记得第一次碰到他时,他笑着对我说,“包子好吃”。他自己用电脑创作音乐。有一次我去他宿舍,他把我的声音用采样器偷偷录了下来,制作进了一首音乐。那是我第一次听到自己的声音作为一种艺术品出现。
后来他经常带我混迹于北京各大夜店,当时我还对他的博士论文题目感到好笑(我不是唯一一个),因为大多数去夜店的人都会被认为目的不纯,在大长腿上肯定能有些关于人生真谛的深刻思考,尤其是他这样的帅哥。不过他每次去,都会戴着睡觉用的耳塞,保护耳朵,也认识不少知名DJ和音乐人(有一些是崔健、窦唯、二手玫瑰、超载乐队成员)。实际上他的研究是非常严肃的,本书即是力证。
这本书和里面的案例也让我想起作为“音乐爱好者”的过去。我年轻时学过二胡与钢琴,一个人在国外孤独时到VeryCD.com这样的网站和各大论坛下载了无数CD,全部加起来500多G,也熟悉各种盗版软件和论坛。当然我的音乐造诣远远比不上金亦然。
他非常慷慨,赠给我一本,还在书前的致谢里提到了我(这可是在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出版的书里!),虽然我对他的帮助为0. 他倒是在法国瑞士边境的Annecy湖里把我救了出来,要没他,我早已长眠湖底了。我们当时租了个脚踏船在湖中游泳,湖水清澈见底,我以为很浅,游了很远,结果很深。。。
看看那个时代,再看看今天的中国,你会发现中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也是这个研究的意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