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春节,空闲较多,读了很久以来想读的 一本书:《纯粹理性批判》。这本书号称是现代哲学的基石,对人类的知识来源做了个系统整理,指出了理性批判是永无止境的哲学方法、人类进步的唯一可能,并 对理性批判的基础、方法、范围、条件、界限、注意事项做了详尽的说明。我之后会写篇注重内容的读后感(这个工作量不小,想想我就不寒而栗)。
我 为什么要看这书?是不是有病(这个有可能)?除了一个很明显的原因:装,以及想培养自己抽象思考的能力以及观察康德论证的方法,让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有所 提高(真是胆大妄为、痴心妄想)之外,还有个原因是我在准备3月15号的无锡马拉松。马拉松是极其枯燥的一项运动,连续3、4个小时一个动作;这样枯燥的 事我都能干,再枯燥的书为什么不能挑战自己读一下?此外的智慧,都是红利了。
这本巨著一共出过5、6个中文版,我看 的时候以邓晓芒版(561页,人民出版社2009年三大批判合集版)为主,不清楚、不明白、不懂的地方我就去翻米勒顿(Meiklejohn)的英文版, 对照蓝公武的古文版。邓版内容较全,把原著第1、2版放一起了,还学了不少德语词、拉丁语和希腊语。当然这个邓晓芒和杨祖陶的版本也有小错误。不过纸质非 常好,两个版本放到一起的方法也高明,看起来是一种享受。
为 了弄准意思,后来把英文米勒顿版也拿过来对照阅读了。英文版不是那么晦涩,我自开始看米勒顿的英文版后,发现其实英语要好懂的多,虽然我的英语并不是那么 的好。有些关键词,中文好像翻译的非常高深难懂,比如“知性”(知性在康德的书里跟理性完全是两个概念,后者对应的英文是reasoning),回头一看 英文版,知性即是understanding(理解)的翻译,如果直接译成理解,是不是更容易让人领会?“统觉”,这个词我这辈子还没见过,到英文版查 查,aperception,领悟的意思,你光看“统觉”两个字能看明白吗?多次出现的“知识”,英文版里是cognition,汉语里认知的意思— 在中文里知识这个词涵盖的可要比认知大的多啊!
在形成自己的意见之前,我宁愿 给自己的判断一个机会,因为我怀疑有很多所谓的大师自己有没有精读过此书,很多人看他们的文字就有”If I can’t convince you, I will confuse you”(如果我说服不了你,我就把你搞糊涂)的嫌疑,况且,中文版翻译的水平非常难说,举例:最后的部分“先验方法论”里,英文版里的The Discipline of Pure Reason,按这章内容是非常合适的,就是指出了理性运用的界限,给它套上缰绳,而中文版(邓晓芒、蓝公武版两个版本都是)把它翻译成了“纯粹理性的训 练”,满章都没有任何训练内容,这训练一词从何而来?这章里面第一节英文标题是dogmatism,应该是教条主义,节中最后也有较多提到教条和教理,可 这节的标题搞成了独断论—独断论在中文里可远没有教条主义好理解啊!
那天 听新年音乐会,大山主持,用英文向加拿大听众解释羊年时说不能说year of sheep,因为也有可能是ram或goat还可以是lamb,而在英文里,这几种动物根本不属于同一种(species)甚至同一属(genus)乃至 同一科(family),所以为了省事,大家全说中文好了。大山是在加拿大和华人共聚一堂的多伦多音乐厅里调侃气氛,但我当时深刻的一个感触就是,中文实 在太不精确了,中文是中国对科技进行贡献的一大障碍,因为精确是科技的基石。至少在量子理论出来前,科技都是非黑即白、要求无比精确的;而量子理论也是要 有高深的数学做基础的。估计、大概、差不多,永远创造不出来辉煌的科研成就。
对照英文版看《纯粹理性批判》中文版的感想就是,很多中国的高级知识 分子在糊弄人。这种故意把简单道理复杂化、用专业术语制造障碍的做法,跟律师、医生差不多,都是为了阻止其他人轻易理解他们的领域,也可能跟中国自古以来 的愚民传统不无关系。这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啊!大家还是努力多学习外语,要不然只能被别人忽悠了。
而且米勒顿的英文版翻译的真帅,清晰,有 逻辑。我现在明白我以前看到的那些高管的英文文风、用词是哪里来的了。有一次我给几十个加拿大企业家用英语讲课,讲之前除了做一般的准备工作外,拿出米勒 顿版《纯粹理性批判》朗读了几段,讲座时对自己的英语和思路都非常有信心,回答问题也幽默、有条理,讲完组织者说我讲的真好,而且不少听讲的人都给我 email联系。谢谢康德!谢谢米勒顿!读这书的好处可见一斑!我决定有空再单独读一遍英文版。
人们形容某书精彩 时,经常用“手不释卷”这个成语,但是它跟《纯粹理性批判》这本没有任何故事性的书是毫无关系的。这书里面95%是枯燥的抽象思维,举例极少;大多数时 候,我都是看个一两页就恨不得去干点别的什么事,注意力就像两三岁的婴儿面对一个讲法律的电视节目一样难于集中(也许我这个比喻恰恰说明了我们凡夫俗子和 康德的逻辑思考能力距离)。我头两天只看了10分之1不到,而且可怜两只手十个指甲都给咬秃了。我平时的阅读速度看都是每天至少两百页的,这书的速度绝对 提不上去。不过感觉不错的地方在于,这书不是不能看懂:反复读几遍,前后多对照下,基本上能弄明白。我看这书一开始每天20页,最多30页,哪怕这几十页 也要花去我3个小时的时间,后来却越来越快了,一天40页读的下去,50页也有过;越是钻进去,读的越快,而越是想三想四、精力分散,速度就越慢。因此看 这书时最好在环境舒适的图书馆(我要感谢Toronto Reference Library),没有网络,没有电脑,去他妈的微信,只带纸笔和要看的三个版本就好了。阅读速度提不上来的原因还有,除了同时在读两个语言的版本外,这 书跟小说等通俗读物不同,是需要花不少时间来领会的,而且很难前瞻性地去预测下面一句、一段要说什么,而可预测性是快速阅读的一个重要原因。
有天半夜突然睡不着了,只好翻出这本终极大杀器。不过说来也怪,看完了康德对灵魂实体性、单纯性、人格性三个理性的批判,仍然没有睡意。。。
看这书我总共花了不下20天时间,可以算是精读吧:几乎每一句都力图弄懂、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每一段都总结下,几乎每一页都有我的注释。
看康德的书对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准确论的确会有较深刻的认识:其实康德说的不一定非常难懂,不过因为他的时代的原因,以及他个人表达方式的抽象而少举例的风格,致使一些段落非常难以理解。统一了概念、认识的基础上,大家就能在一个平台上论道了。
《纯 粹理性批判》言简意赅,用词晦涩,但里面有没有废话?除了第一版、第二版两个版本有重叠内容外,其实很多地方在重复讲一个意思,不过这种重复对理解作者意 图是绝对有益的。首先,因为这书的结构性,这本书跳跃性阅读几乎是完全不可能的,每一个读过的人都会告诉你说,最好从导言到最后,一个字都不要错过。看到 40%也就是240页左右才讲到什么是理性,纯粹理性批判才算真正开始,也是醉了。
这本书是一个宏伟的建筑,虽然构造复杂精妙但绝对设计清晰、有章可循,因此应该有人能把整本书用图解的方式画出来(上面那个附件只画了最基本的结构);不知道有没有人做过这件事?网上搜了下,没找到。
因 果律:康德的确在这上花了不小的篇幅。按他的说法时间的一维性决定了因果律,因果律又决定了一切(万事皆有因,万事皆有果);我个人甚至觉得因果律也是并存(coexistence)里交互性的原因(这部分还没看完,不知道康德怎么说的)。其实如果按这个说法,康德这里和他自己前面提的人的意识决定万物的 “量子论”说法是有些矛盾的:一边说一切都有原因,另一方面又说人的主观和客观互动、可以影响客观。不知道我的思考对不对,可能我批判的歪了、早了。
康 德在最后一部分“先验方法论”里,为了强调纯粹理性不能搞教条主义,突出对比了数学和哲学的差别,一再指出数学不能代替哲学,哲学不能以数学思维来思考; 我当年学微积分时曾经感慨,数学是一切学问的基础,包括物理、化学、天文学,甚至艺术(绘画、音乐)等等,都是以数学做底的;而广义上哲学,应该是包括所 有学问的;康德这里更多的指的是纯粹理性,而不是全部的广义的哲学罢了。
康德关于上帝不能由纯粹理性推论得出的论述简单的说就是6个字:不实际,不可能。如果有上帝,也是出自纯粹理性的(这个口气大!) ,而且这个上帝不能有任何实际的用途。
有 天去加拿大最大的书店Indigo,本来想买本Erich Fromm的原版书的,结果没找到想要的那本,看到书架上有米勒顿的英文版《纯粹理性批判》,印刷很好,只要13刀左右,就买了本,然后顺手也拿了罗素的 原版《西方哲学史》。收银台交钱时,小伙子问我是学哲学的吗,我说不是,只是感兴趣,他说,these are not easy readings. 我说,Life is never easy. 后来我把书包里的邓晓芒版和中国出版的米勒顿英文版拿出来给他看,他说,wow,还拿给好几个女收银员看。
最后要感谢读书期间并没有各种美女来分散我的注意力。我读完此书后,为了表示我不是那么自私,准备致信她们,感谢她们没来烦我。谁有她们的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