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乱想

《史记 蒙恬列传》:蒙家三代几人都对秦有过重大贡献,蒙恬更是威震匈奴,修筑长城,深得秦始皇信赖和重用;其弟蒙毅也官拜上卿。不料秦始皇暴毙,宦官赵高伙同李斯赐死扶苏,逼死蒙家。这一切都显示出封建制度下把命运系于一人的危险;兄弟俩也未在秦始皇死前想到这一点。看来后世无数权臣吸取教训的不少,中国人的学习能力还是强。

秦朝统一中国,将全国兵器收于咸阳,统一度量衡,多么牛的时代!结果到了秦二世胡亥,昏庸几年,陈胜吴广振臂一呼揭竿而起,之后刘邦项羽争霸,大秦几百年的积累和功业转眼灰飞烟灭,为什么?

《史记 张耳 陈馀列传》讲的是秦末两个聪明人的故事。自早年起忘年生死之交;之后侍奉陈胜,辅佐武信君;赵王被燕掳去,民间出贤人,一个喂马的无名小卒居然劝燕放了赵王(他用的是换位思考的方法);李良因为赵王姐姐对他不礼貌反了,杀了赵王和其姐姐;张耳击退了李良,后被秦章邯围,陈馀没去救,因此结怨。后项羽解围,张耳跟去,封常山王,陈馀封侯,不满,伙同齐王反楚,也做了大官。刘邦曾想借赵(陈馀)的力量共同抗击项羽,陈馀竟然提出先杀死张耳这样的条件。后来汉朝强大,陈馀被韩信王离(王翦的孙子)所杀,张耳死,其子张敖险些因赵王谋反被牵连搞死。之后贯高等舍命救下了赵王,也保了张傲。司马迁对两人评价是虽然有才,但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互相利用而已。

《史记 魏豹 彭越列传》讲的是楚汉相争时两个军阀的故事。魏豹是个墙头草,看汉不行了,就“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汉王对诸侯像下人一样,没礼貌;被韩信收了。彭越的故事要复杂些。早年是个强盗头子;知道立规矩来树威。后来这个机会主义者在项羽和刘邦间摇摆,终于被张良看破,让刘邦许了个大愿收服了他为自己所用,联合击败了项羽。再后来下场当然很惨了,被刘邦找个借口满门抄斩。彭越做错了什么?知道见好就收?问题是,这样有能力的人,刘邦恐怕无论如何也不会让他善终吧?

《史记》是一部题材奇特的史书。与以时间为线索、编年体的《资治通鉴》不同,《史记》分为8大本纪、表、书、30世家、70列传等等,其中本纪、世家、列传都是以人物为核心的单列故事,所以是对历史不同角度和横切面的剖析,并且各篇中其实太史公司马迁自己的看法也会有所改变。举例说明:《魏公子列传》中把信陵君魏公子无忌形象描写的无比高大;而在《范睢 蔡泽列传》中又把同一个魏公子在虞卿和侯赢的衬托下对比的很渺小。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喜欢看书的人多是因为比较容易被书的情节或思想吸引,或者以史为鉴;然而这也有局限于书本框架的危险;未来永远不会是过去的重复,假如只是在按书本by the book循规蹈矩,可能永远开拓不了自己的未来,留下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不过,重复“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毛主席自己也爱看书,毕竟,还有比书籍更好的思考工具吗?ue_78047_7301

此条目发表在历史分类目录。将固定链接加入收藏夹。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