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我前几天在法国一家书店买的,是法国一个哲学科普作家Frederic Lenoir(他之前的书有出中文版)的近作,比较畅销,是各书店热门排行榜上比较靠前的一本。貌似还没有中文版。
这本书讨论的是欲望,总结了古往今来各大哲学家思想家和主要文明的智慧对欲望的认识。
欲望有几个特点:
1、普遍性。人活着就有欲望。是人都有欲望。
2、即时性和无止境性。欲望要求马上得到满足,满足后就不再重视、有更高的欲求(饱暖思淫欲)。人类天生永不满足。从柏拉图、苏格拉底开始,欲望就是西方社会的重点关注点,柏拉图认为他是人对自己本身缺少的人或事物的追求,《会饮篇》里提到爱,说两个人原先是连在一起的,后来神把这两个人分开了,所以人在茫茫人海中寻找自己的另外一半。
萧伯纳说,人有两种悲剧,一种是得不到自己渴求的,另外一种是得到了。
对欲望无止境的追求也造成依赖,是现在的消费主义、消费社会的万恶之源,总是想要更多、更好、更新,“我消费故我在”。以有限的地球资源来满足人类无止境的欲求,这个地球早晚要玩儿完。
这一点包括性,互联网上1/3的视频都是色情相关的,色情片杀了性爱,现代人很少做爱了,人与人之间更加孤独,如果快感马上就能满足,根本不需要线下交友了,不需要冒被拒绝的风险。如果说欲望都是对的,需要马上得到满足,那直接吸毒好了。
3、短视性。人都倾向于满足眼下的欲望,比较难考虑将来。今天的一块钱回报比明天的两块钱更有吸引力。
4、社会性。人类是模仿性动物,人都想要别人要的,而且很喜欢比较。由此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面子、嫉妒、贪恋、愤恨,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对社会认可的无止境的需求也造成了对社交网络的上瘾,为了别人的点赞、评论而沉迷其中,张一鸣、扎克伯格这些人都该下地狱。
作者还提到了斯宾诺莎、荣格、康德、卢梭这些人对欲望的认识,基本上这些西方大哲学家是肯定欲望的,需要支持,引导,转化为创造力,成就事业。创造的人才能成长、与宇宙共振。斯宾诺莎的一生就是一部小说,因为非常聪明所以很小就看出犹太教经典里很多不合逻辑的地方,被赶出犹太教,差点被谋杀,后来的核心观点又与社会主流思想格格不入,可以说他整个一生为自己的主张付出了极高的人生代价,但还是影响了后世几百年。
斯多葛学派和佛教都是否定欲望,认为欲望是坏的,佛教连成家都不允许,但作者指出,实际上他们也不是一点欲望没有的,普度众生、得到涅槃这些其实都是欲望。啥都没有,这个人就不存在了。
中文里说“有求皆苦”“无欲则刚”“人但无求品自高”,形容人品格高尚,不容易被利益打动,但其实这些人也是有欲望的,在销售里有人说就怕客户没有欲望,有欲望就好办,迎合它就好了;在管理上,如果一个人比较佛系,那可能ta就比较难被调动。从领导力上来说你要为别人好,才能更好地领导别人,要为大众有用,他们才会听你的。
我一直都一个观点其实出世与入世、看破红尘,一般人其实是没有资格看破红尘的,是放弃欲望,其实懦弱、没本事,佛祖本人、雍正皇帝这些人都是大富大贵的、厌倦了这种生活而放弃了,他们是达到过顶端的,一般人根本没有奋斗过、没有追求过、没有失败过当然也没有成功过,只不过觉得很难,不想失败、痛苦、挣扎、不去做事所以不会失败。
没有追求、没有欲望的人生在西方人的眼里是非常无味的,不是在活,活到几百岁有什么大意思,只有充分地享受每分钟、每一天,有着非常大胆的追求、去冒险,哪怕会遇到挫折、受伤,也不后悔,因为至少是奋斗过了、追求过了。现代神经学的研究也确认,人活着就会有欲望,要生存就得吃喝,要繁衍就得有性,要活的体面就得社交、有社会地位,这些基本欲望是写在人的基因里的、人脑里最基本的结构决定的,是与生俱来的,是动物都有的,是动物性的,因此,尊重人性、接受欲望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那些要求我们“存天理、灭人欲”的人,往往有着不可告人的目的,他们自己的欲望其实多的很。人都有欲望,都自私,要接受、尊重和顺应这一点,同时要引导自己和别人的欲望朝好的方向发展。
实际上这个世界是被欲望驱动的,培养欲望实际上难的多,尼采说,巨大的渴望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
认清欲望的本质后,对待它要以平常心,不能钻牛角尖,吃喝的东西、住的地方够用就好,不必苛求太多、追求极致、舍本求末。期望低一点更容易幸福。
把精力和欲求引导到追求更高层次的欲望,重质而不重量,比如看书也是这样,看100本烂书也不如看一本好书比更好,如果把内容总结出来,变成自己的智慧,发挥出自己的观点,实现个人的成长,在精神世界上得到拓展,就比原来进步几个层次了。当然最好的是自己写。
作者在书里也提到爱的三个层次三个阶段,第一个是占有性的爱,对方的肉体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性欲,比较动物性、野蛮和疯狂,但来的快去的也快,别的肉体更加吸引人,欲望很大的特点是一旦满足就会厌倦,年轻人的第二个层次是共享的爱,开始欣赏对方、尊重对方,不仅仅为了自己,跟对方分享自己的一切,成熟的伴侣之间的;第三种是无条件的爱,把对方的幸福看的高于一切。更多是父母对子女的。
总的来说,这本书对了解古今中外各种智慧对欲望的理解和应对有帮助,但对人的毁灭欲、破坏欲等比较负面的欲望所写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