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自己作为方法:与项飙谈话》,项飙、吴琦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20年7月出版,320页。
作者是谁
项飙是一个温州人,1972年生,北大读社会学,之后拿了奖学金去了牛津深造,现留任牛津教员,主要研究方向是人类学、社会学。以思考为生。 吴琦是年轻一些的记者,《单读》系列主编,同样毕业于北大。
这本书讲什么
这是一本谈话录,记录的是两个作者在北京、牛津和温州三次谈话的主要内容。涉及的话题有:项飙自己的成长/求学/研究经历;对年轻人的观察和思考;中外大学的比较;中西方发展道路的思考;对中国社会边缘和中心的思考;全球化;对特朗普的评价;对中国外交政策的思考;民族主义与民粹主义;实践与理论;社会阶层流动;80年代;人类学的缘起、知识分子的社会角色等等话题。
基本上全书以项飙的观点为主,他的一些主要看法是:
- 鼓励独立思考、实干,多做少说,实践出真知,不要光理论空谈;看事情要看仔细,深入理解并能用大白话说出来;
- 大学应该重教育,轻研究,培养好奇、批判性思考的人才,不能搞一言堂;
- 作为个人要先搞清楚自己究竟是谁,把握好自己和世界的关系;
- 人不能削尖脑袋往上钻,只求功利忘掉日常幸福,小地方小日子照样可以过得很舒坦幸福,这个社会也才能更健全;
- 光物质胜利不稳固,光有生产不行,现在的西方发达国家仍然把持着核心技术,也主导着生活方式,我们还只是一个世界工厂;光靠发钱稳不住香港人心;
- 真正自信的不需要对外吹嘘自己多大多强,要韬光养晦,不要明目张胆死要面子;
- 民粹主义未必是坏事;
- 人类学起源于西方殖民主义。
书中一些摘录:
领导人不是个人,他是权力的化身。
理想主义首先就是一种超越,存在的价值就是对现状的超越,就是追求现在不存在的东西。
爱就是把一个随机的事件变成一种可持续性的事实,所以爱是每天的工作,一开始是一见钟情,这个火花要保护好,那是很真诚的,但关键是怎么把这个火继续烧下去。
我比较反对创造性或者天才的说法。任何东西都是靠做出来的,不做的话什么都没有。 你的生存就是你的思考,如果不断觉得自己在思考,就很明确地感觉到自己在生存,不用为生存害怕,因为思想活着。
恢复高考把此前的官僚和城市知识分子一下子拢进来,其实是一个政党和当时社会主义体制下的精英的重新联盟。
敌人是谁,敌人可能就是自己。 艺术的功能不是为了创造一个美丽和谐的世界,而是让你有能力面对丑陋。
不需要知识分子阐释世界的基本秩序,而是需要对世界秩序做批判性的分析。
这种对人对生活的好奇,不断地追问,就是作为乐趣本身。
如何评价本书
这书网上的评价比较高,除了有助于提供一些观点外,也鼓励读者独立批判性思考、发散性思维。不是很厚,两三天就能看完。 因为书中一些观点非主流,很多话说的非常隐晦,这样虽然更费脑,但也有好处,因为人更相信自己思考得出来的结论。